張洪將裝滿水果罐頭湯汁的碗端起,起身向大家致敬:
“感謝各位族人今年的辛苦付出,今天這麽多的菜,都是大家全年勞動的成果,從上一個冬天開始,我們每個族人都在付出著:熊大、熊奇這些人一直在外麵狩獵,部落裏增加這麽多獵物,都離不開你們的奉獻;熊二、羽落不斷地探索周圍的環境,讓我們能夠開辟這一片片肥沃的土地,種上整片整片的粟;熊花、熊草你們這些部落女性,雖然平時很低調,但我們身上穿著的麻衣、部落裏使用的漁網,沒有你們的巧手,這些東西不可能憑空變來;熊山你們采礦、煉鐵的,所做的事情是最重也是最辛苦的,部落有這麽多鋒利的道具、大包大包的食鹽、成車成車的煤炭,都是你們努力的結果,你們的功勞不會被埋沒,今晚就是我們盡情享受的時刻……”
眾人想起這一年的辛勤勞動和付出,都感慨萬千,甚至有一些女性族人眼眶都紅了。
“丫丫也有功勞嗎?”熊丫舉起手,“丫丫和熊瑞他們也幫熊果姐姐撿了好多雞蛋鴨蛋呢,族長沒有說到我們。”
原本有些沉悶的氣氛被孩子的發問打破,族人們全都哈哈地笑了起來,熊巫更是從旁邊抱起熊丫,把自己麵前一隻雞腿拿給她,“對對對,丫丫有大功勞,族長和我不會忘記的,來,吃個雞腿。”
張洪也會心一笑,剛剛說的話貌似又跟後世一樣,喜歡學一些領導長篇大論說一些官麵上的話,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用處,這裏是原始部落,沒必要搞這麽多彎彎繞繞的東西,有什麽說什麽就行。
“話就不多說了,大家今晚吃飽吃好,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又是我們熊部落繼續發展的一年。”
說完,將碗裏的水果湯汁一飲而盡,提前溫熱過的湯汁有股淡淡的甜味和較為濃烈的林檎味道,又有股山楂的酸味,很是可口。
眾人也都端起桌子上的碗,裏麵盛著不僅有罐頭汁,還有一些煮過的山楂水,用來開胃。
在張洪的帶領下,大家將碗中的“飲料”一飲而盡,對今年做最後告別,然後豐盛的晚宴,也正式開始。
張洪喝完,開始吃菜,而族人也迫不及待地品嚐桌上的各種美食。
尤其讓黑皮等外來族人喜歡的,就是這些用鐵鍋、蒸鍋做出來的各種美食,隨著陶器的擴散和普及,各個部落都能吃上煮肉湯這種原本很是珍貴的食物,吃得多了,黑皮就對煮食沒有了太大的興趣。
不過鐵鍋炒菜和蒸鍋蒸菜,則完全不同,黑皮感覺到已經有三分飽意的肚子,又有了饑餓的感覺。
鐵鍋還沒有從熊部落流傳出去,即便是張洪帶人在野外宿營,也沒有帶上幾口,因為鐵器在熊部落也是很緊俏的資源,大部分都優先供應鐵犁和各種刀具、農具,用來製作家具上的釘子、打鐵鍋都很少。
但是鐵鍋炒出來的菜,風味與陶鍋煮出來或者蒸出來的大不相同。
不僅是黑皮他們,族人們也對年夜飯讚不絕口,直誇熊火等廚師的水平越來越高。
晚餐一直持續到很晚,吃飽喝足的眾人,除了留下十幾個幫助清洗餐具、打掃衛生的,剩下的都迴到房間裏休息,或是找到平日關係好的幾個人人,互相聊天吹牛。
張洪則挨個看望族中的老人,熊康的死讓他心裏有些難受,但也讓他對族中年紀較大、身體較差的族人有了更多的關注。
這個時代,能夠有3、40歲的壽命就已經算是高壽了,而部落裏的老人,因為有了充足的營養和安全的環境,體力和狀態也在不斷恢複,雖然不能跟他們年輕的時候比,但要比以前垂垂老矣的狀態好上很多,甚至有幾個年紀大的人體力也恢複很多,也能幹一些活了。
看望這些老人,讓張洪感觸頗多,這些他記得或者不記得名字的族人,平時可能沒有熊大熊二或者熊奇羽落等人起眼,但部落裏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們都參與過,默默地為部落做貢獻。
光憑這一點,張洪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對族人很少關注了。
迴到宗廟,張洪沒有立刻睡下,而是拿出竹簡和筆,將今天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
因為是過年,除了正常的值守和喂養任務外,接下來的半個月,幾乎都不會安排什麽工作給大家,甚至連晚間的學習,也會暫時停上5天。這些天,族人們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偶爾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去喂喂馬,練習練習騎術,或者練一練射箭的技巧。
對於族人的放鬆方式,張洪沒有什麽好擔心的,這些天自己也好好休息了幾天,放鬆思想和身體,沒有太多的把心思放在部落的發展上,勞逸結合麽,該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這樣才能在思考過程中集中精神,能做到更好的結果。
當然這些天也不是什麽事也沒幹,他和熊巫等人,根據張洪前段時間冬季外出的情況,做了一些總結:
先是保暖的問題,張洪認為帶著帳篷、皮衣等固然能在途中提供一些休息的場所,但這個很影響速度,每天都要花2、3個小時搭建好營地,這還隻是20多人的隊伍,要是再多寫,那要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更久;為此張洪參考後世的驛站形式,提出了一個想法:在部落影響的範圍內,可以沿著去各個部落的道路,沿途修建一些臨時落腳點,比如隻有簡易圍牆或者柵欄的小院子或者房子,這樣在長距離趕路的時候,休息時隻需要簡單打掃就能直接入住,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物資,休息的效果也要比在野外好;有些部落也可以跟他們商量,年後幫助他們建設圍牆或者小院,留下幾間空閑的房子,到時候自己部落的旅行者也能入住進去;
熊巫對這個想法倒是持肯定的態度,他之前帶人去相親,路途遙遠,路況複雜,經常需要在野外呆上幾天,那個時候還沒有帳篷,隻能找個山洞或者樹上,簡單地休息一下,還要防備野獸的偷襲,苦不堪言,總之很累。
如果有了這個被張洪稱作“驛站”的東西,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都能讓族人有個落腳的地方。
而且等到部落以後壯大了,可以讓人就常駐在這些驛站裏,把周圍的田地、道路、樹林等都給利用起來,比如在這些驛站周圍開墾土地、聚集生活,這樣部落的物資供應壓力就會小上很多。
“可是這樣會不會太分散了?”熊木有些顧慮,“部落現在人口雖然是前年的好幾倍,可要是這麽分的話,人力就分散了,好多事情就不好幹了。”
張洪很欣慰地看到有人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誠然,修建驛站的用處目前還不夠顯眼,可如同熊巫所說,這些地方遲早是熊部落發展的“核心圈”,提前布置總比事到臨頭再臨時抱佛腳要好很多。
至於族人們有擔心人口被分散開來不利於部落的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的確是這樣,要想在這幾年快步進入農耕時代,大量聚集的人口是關鍵的一步。而現在族中大大小小也才不到200人,這個時候貿然去建設這種驛站對發展並無太大用處的東西,很是耽誤時間。
“當然,現在不是建立這個驛站的最好時機,但以後總會用上的,”張洪篤定地說,“事實上我們貿易隊秋天貿易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想法,並開始這樣做了,隻不過沒有想這麽多而已。”
“沒錯,我們去其他部落交換物資的時候,有時會在路上耽擱,導致不得不在野外休息,”熊雨和熊欣對視一眼,熊雨起身說道,“後來我們就發現,每天趕路的距離差不多是一定的,基本上會在上次搭建的臨時營地再次搭建。”
“後來我們想了個辦法,在這裏搭上一些草棚,圍上一些柵欄,還留下一些用來當做緊急補給的肉幹、水和煤碳、食鹽,放到陶罐裏埋起來,等迴程時,除了肉幹可能壞掉,其他的東西都能保存很久。”
“這樣一來,我們趕路的時候就知道大概還有多久就能休息了,而這些臨時營地,除了偶爾會有野獸破壞,其他的時候,也就是裏麵灰塵和落葉多了些,稍加打掃就能入住。”
“嗯,這個方法挺不錯,你們迴頭記一下,幾個人在一起合計合計,看一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在不影響部落今年工作的同時,來進行驛站的建設。”
“好的,我們記下了。”
“嗯,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在風雪中行進的時候,發現部落的羽絨服並沒有在室內保暖,”張洪從座位旁拿出一件由部落婦女一針針縫起來的羽絨服,“看,這裏、這裏,絨毛會從麻線之間的縫隙跑掉,並且本身麻布透風,不算很保暖,用這個材料製成的衣服,穿不了幾天就會失去保暖的效果。”
“大家想一想,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熊巫也沒有這方麵的經驗,隻好出聲讓眾人集思廣益。
“非要用鵝毛或者鴨毛嗎?其他動物的毛發不行嗎?”熊花怯生生地說道,“部落裏還有不少羊,我看它們身上的毛也挺長的,是不是可以用起來?”
這次總結當然不止是張洪和巫等有限的幾個人,實際上來說,熊部落各個“產業”的負責人都過來了,索性沒有什麽事情,倒不如待在總廟裏,一邊談事情,一邊聊聊天。
“是啊,我看部落倉庫裏那麽多獸皮,羊皮也有很多,上麵的毛都很長,”熊草這個時候也力挺姐妹,“我們前兩天用幾張羊皮縫了一件大衣,雖然很重,但保暖效果非常好,不行你們可以問問熊大他們。”
“啊?哦……對,保暖非常好,”熊大沒想到隻是前幾天被幾個女性逼著試了一下衣服,就要現身說法,隻好順著話往下接,“是穿過一次,要比現在的羽絨服保暖效果好多了。”
羽絨服保暖的原理,就是降低身體熱量流失,利用羽絨麵料和內裏的填充物,隔絕身體外麵寒風的侵襲。
在後世,羽絨服不論內裏填充的好壞,基本上結構是一樣的:最外麵一層是麵料。有的羽絨服麵料塗有塗層,可以起到防風防水的作用,就像家禽等鳥類的羽毛結構。再往裏麵是一般是白色的內膽層。內膽層就像一個大口袋,裏麵填滿了羽絨服的第三部分——羽絨。這裏基本上以禽類尤其是大雁羽毛的根部絨毛,是羽絨服起到保暖作用的關鍵所在。剩下的第四部分就是羽絨服的裏了。內膽層裏麵的羽絨是一件羽絨服的靈魂所在。羽絨是鳥類身體上用來保暖的一些非常柔軟輕微的絨毛。一般采用是鴨絨和鵝絨,羽絨是雲朵狀結構的,每一朵羽絨是由羽核和羽絲組成。羽絲非常的微細而纖長,羽絨的每根羽絲是由成千上萬個微小的鱗片疊加而成的。這些鱗片都是中空的。這就意味著,這些微小的空隙中都貯存了大量靜止的空氣。空氣的導熱係數和眾多的服裝麵料比起是最低的。
一件填滿了羽絨的羽絨服就會鎖住一層厚厚的空氣。這層空氣就會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可以把身體釋放出來的熱量鎖在羽絨服的空氣中,而外麵的冷空氣又因為這層空氣進不來。這就是羽絨服的保溫原理所在。因此我們說,羽絨服中真正起到保暖作用的不是羽絨而是羽絨服中的空氣。
但麻布顯然不能有很好的密封效果,這才導致一直“漏氣”達不到保溫的條件,要想對這種原始的羽絨服進行改良,首先得改良兩麵的最外層麵料。
這個改良時間可說不準,但冬天外出以後就可能會形成常態,不可能沒有羽絨服,就不出門了吧。
那就用另外一個材料,就是熊花所提的羊毛。
部落經過捕捉、交換、繁殖之後,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各類山羊700餘頭,其中毛發旺盛的有兩種,約占到了這些羊的一半比例。
這些羊毛之前夏天的時候也有剪過,但漂洗起來比較麻煩,要是紡線的話,處理起來更是難如登天,所以即便采集下來了幾百斤堆在倉庫裏,也很少有人去想到用這個玩意。
熊花能想到利用起來這些羊毛,也是出於一次偶然的情況。
剛剛入冬那會兒,她穿著“皮鞋”在處理麻線,濕漉漉的麻線需要晾幹,而她在晾曬的過程中,一不小心讓水滴到了鞋裏麵,當時沒有在意,但過了一會就感覺到有點癢。她明白可能會起凍瘡了,但工作很急,一時半會還換不了鞋子。
情急之下,旁邊晾曬的羊毛正好吹到她的腳下,她便撿了一些,為了減輕腳部疼痛的感覺,她將收集到的這些羊毛裹住腳,然後再將腳放迴鞋中,繼續開始工作,等到結束的時候,發現這些羊毛已經被擠壓成一層厚厚的“鞋墊”,不僅很難被撕開,而且很柔軟,也很保暖。
緊接著她便從倉庫裏申請了更多的羊毛出來,將這些羊毛均勻地鋪在一塊草席上,草席放到平整的木板上,然後從一團羊毛裏拽出長度、厚度大致相同的羊毛紗,先蓋上一塊木板進行按壓,大致定型後,再用針一點點地去戳。
外表看起來柔細的羊毛,表麵覆蓋著許多肉眼看不到的鱗片組織,當這些鱗片遇到熱水時會張開、豎起。如果再經過外力的擠壓、摩擦、揉搓,會讓鱗片相互糾結,且緊密地收縮在一起,成為氈化的狀態。
經過這樣處理的羊毛氈,基本上不需要進行裁剪、縫接,自身就能很好地連成一塊。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人為地控製羊毛氈的厚度、柔軟度。
當部落第一件由羊毛氈做成的外衣穿在熊花身上時,就連張洪都大為震驚。
“感謝各位族人今年的辛苦付出,今天這麽多的菜,都是大家全年勞動的成果,從上一個冬天開始,我們每個族人都在付出著:熊大、熊奇這些人一直在外麵狩獵,部落裏增加這麽多獵物,都離不開你們的奉獻;熊二、羽落不斷地探索周圍的環境,讓我們能夠開辟這一片片肥沃的土地,種上整片整片的粟;熊花、熊草你們這些部落女性,雖然平時很低調,但我們身上穿著的麻衣、部落裏使用的漁網,沒有你們的巧手,這些東西不可能憑空變來;熊山你們采礦、煉鐵的,所做的事情是最重也是最辛苦的,部落有這麽多鋒利的道具、大包大包的食鹽、成車成車的煤炭,都是你們努力的結果,你們的功勞不會被埋沒,今晚就是我們盡情享受的時刻……”
眾人想起這一年的辛勤勞動和付出,都感慨萬千,甚至有一些女性族人眼眶都紅了。
“丫丫也有功勞嗎?”熊丫舉起手,“丫丫和熊瑞他們也幫熊果姐姐撿了好多雞蛋鴨蛋呢,族長沒有說到我們。”
原本有些沉悶的氣氛被孩子的發問打破,族人們全都哈哈地笑了起來,熊巫更是從旁邊抱起熊丫,把自己麵前一隻雞腿拿給她,“對對對,丫丫有大功勞,族長和我不會忘記的,來,吃個雞腿。”
張洪也會心一笑,剛剛說的話貌似又跟後世一樣,喜歡學一些領導長篇大論說一些官麵上的話,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用處,這裏是原始部落,沒必要搞這麽多彎彎繞繞的東西,有什麽說什麽就行。
“話就不多說了,大家今晚吃飽吃好,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又是我們熊部落繼續發展的一年。”
說完,將碗裏的水果湯汁一飲而盡,提前溫熱過的湯汁有股淡淡的甜味和較為濃烈的林檎味道,又有股山楂的酸味,很是可口。
眾人也都端起桌子上的碗,裏麵盛著不僅有罐頭汁,還有一些煮過的山楂水,用來開胃。
在張洪的帶領下,大家將碗中的“飲料”一飲而盡,對今年做最後告別,然後豐盛的晚宴,也正式開始。
張洪喝完,開始吃菜,而族人也迫不及待地品嚐桌上的各種美食。
尤其讓黑皮等外來族人喜歡的,就是這些用鐵鍋、蒸鍋做出來的各種美食,隨著陶器的擴散和普及,各個部落都能吃上煮肉湯這種原本很是珍貴的食物,吃得多了,黑皮就對煮食沒有了太大的興趣。
不過鐵鍋炒菜和蒸鍋蒸菜,則完全不同,黑皮感覺到已經有三分飽意的肚子,又有了饑餓的感覺。
鐵鍋還沒有從熊部落流傳出去,即便是張洪帶人在野外宿營,也沒有帶上幾口,因為鐵器在熊部落也是很緊俏的資源,大部分都優先供應鐵犁和各種刀具、農具,用來製作家具上的釘子、打鐵鍋都很少。
但是鐵鍋炒出來的菜,風味與陶鍋煮出來或者蒸出來的大不相同。
不僅是黑皮他們,族人們也對年夜飯讚不絕口,直誇熊火等廚師的水平越來越高。
晚餐一直持續到很晚,吃飽喝足的眾人,除了留下十幾個幫助清洗餐具、打掃衛生的,剩下的都迴到房間裏休息,或是找到平日關係好的幾個人人,互相聊天吹牛。
張洪則挨個看望族中的老人,熊康的死讓他心裏有些難受,但也讓他對族中年紀較大、身體較差的族人有了更多的關注。
這個時代,能夠有3、40歲的壽命就已經算是高壽了,而部落裏的老人,因為有了充足的營養和安全的環境,體力和狀態也在不斷恢複,雖然不能跟他們年輕的時候比,但要比以前垂垂老矣的狀態好上很多,甚至有幾個年紀大的人體力也恢複很多,也能幹一些活了。
看望這些老人,讓張洪感觸頗多,這些他記得或者不記得名字的族人,平時可能沒有熊大熊二或者熊奇羽落等人起眼,但部落裏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們都參與過,默默地為部落做貢獻。
光憑這一點,張洪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對族人很少關注了。
迴到宗廟,張洪沒有立刻睡下,而是拿出竹簡和筆,將今天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
因為是過年,除了正常的值守和喂養任務外,接下來的半個月,幾乎都不會安排什麽工作給大家,甚至連晚間的學習,也會暫時停上5天。這些天,族人們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偶爾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去喂喂馬,練習練習騎術,或者練一練射箭的技巧。
對於族人的放鬆方式,張洪沒有什麽好擔心的,這些天自己也好好休息了幾天,放鬆思想和身體,沒有太多的把心思放在部落的發展上,勞逸結合麽,該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這樣才能在思考過程中集中精神,能做到更好的結果。
當然這些天也不是什麽事也沒幹,他和熊巫等人,根據張洪前段時間冬季外出的情況,做了一些總結:
先是保暖的問題,張洪認為帶著帳篷、皮衣等固然能在途中提供一些休息的場所,但這個很影響速度,每天都要花2、3個小時搭建好營地,這還隻是20多人的隊伍,要是再多寫,那要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更久;為此張洪參考後世的驛站形式,提出了一個想法:在部落影響的範圍內,可以沿著去各個部落的道路,沿途修建一些臨時落腳點,比如隻有簡易圍牆或者柵欄的小院子或者房子,這樣在長距離趕路的時候,休息時隻需要簡單打掃就能直接入住,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物資,休息的效果也要比在野外好;有些部落也可以跟他們商量,年後幫助他們建設圍牆或者小院,留下幾間空閑的房子,到時候自己部落的旅行者也能入住進去;
熊巫對這個想法倒是持肯定的態度,他之前帶人去相親,路途遙遠,路況複雜,經常需要在野外呆上幾天,那個時候還沒有帳篷,隻能找個山洞或者樹上,簡單地休息一下,還要防備野獸的偷襲,苦不堪言,總之很累。
如果有了這個被張洪稱作“驛站”的東西,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都能讓族人有個落腳的地方。
而且等到部落以後壯大了,可以讓人就常駐在這些驛站裏,把周圍的田地、道路、樹林等都給利用起來,比如在這些驛站周圍開墾土地、聚集生活,這樣部落的物資供應壓力就會小上很多。
“可是這樣會不會太分散了?”熊木有些顧慮,“部落現在人口雖然是前年的好幾倍,可要是這麽分的話,人力就分散了,好多事情就不好幹了。”
張洪很欣慰地看到有人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誠然,修建驛站的用處目前還不夠顯眼,可如同熊巫所說,這些地方遲早是熊部落發展的“核心圈”,提前布置總比事到臨頭再臨時抱佛腳要好很多。
至於族人們有擔心人口被分散開來不利於部落的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的確是這樣,要想在這幾年快步進入農耕時代,大量聚集的人口是關鍵的一步。而現在族中大大小小也才不到200人,這個時候貿然去建設這種驛站對發展並無太大用處的東西,很是耽誤時間。
“當然,現在不是建立這個驛站的最好時機,但以後總會用上的,”張洪篤定地說,“事實上我們貿易隊秋天貿易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想法,並開始這樣做了,隻不過沒有想這麽多而已。”
“沒錯,我們去其他部落交換物資的時候,有時會在路上耽擱,導致不得不在野外休息,”熊雨和熊欣對視一眼,熊雨起身說道,“後來我們就發現,每天趕路的距離差不多是一定的,基本上會在上次搭建的臨時營地再次搭建。”
“後來我們想了個辦法,在這裏搭上一些草棚,圍上一些柵欄,還留下一些用來當做緊急補給的肉幹、水和煤碳、食鹽,放到陶罐裏埋起來,等迴程時,除了肉幹可能壞掉,其他的東西都能保存很久。”
“這樣一來,我們趕路的時候就知道大概還有多久就能休息了,而這些臨時營地,除了偶爾會有野獸破壞,其他的時候,也就是裏麵灰塵和落葉多了些,稍加打掃就能入住。”
“嗯,這個方法挺不錯,你們迴頭記一下,幾個人在一起合計合計,看一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在不影響部落今年工作的同時,來進行驛站的建設。”
“好的,我們記下了。”
“嗯,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在風雪中行進的時候,發現部落的羽絨服並沒有在室內保暖,”張洪從座位旁拿出一件由部落婦女一針針縫起來的羽絨服,“看,這裏、這裏,絨毛會從麻線之間的縫隙跑掉,並且本身麻布透風,不算很保暖,用這個材料製成的衣服,穿不了幾天就會失去保暖的效果。”
“大家想一想,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熊巫也沒有這方麵的經驗,隻好出聲讓眾人集思廣益。
“非要用鵝毛或者鴨毛嗎?其他動物的毛發不行嗎?”熊花怯生生地說道,“部落裏還有不少羊,我看它們身上的毛也挺長的,是不是可以用起來?”
這次總結當然不止是張洪和巫等有限的幾個人,實際上來說,熊部落各個“產業”的負責人都過來了,索性沒有什麽事情,倒不如待在總廟裏,一邊談事情,一邊聊聊天。
“是啊,我看部落倉庫裏那麽多獸皮,羊皮也有很多,上麵的毛都很長,”熊草這個時候也力挺姐妹,“我們前兩天用幾張羊皮縫了一件大衣,雖然很重,但保暖效果非常好,不行你們可以問問熊大他們。”
“啊?哦……對,保暖非常好,”熊大沒想到隻是前幾天被幾個女性逼著試了一下衣服,就要現身說法,隻好順著話往下接,“是穿過一次,要比現在的羽絨服保暖效果好多了。”
羽絨服保暖的原理,就是降低身體熱量流失,利用羽絨麵料和內裏的填充物,隔絕身體外麵寒風的侵襲。
在後世,羽絨服不論內裏填充的好壞,基本上結構是一樣的:最外麵一層是麵料。有的羽絨服麵料塗有塗層,可以起到防風防水的作用,就像家禽等鳥類的羽毛結構。再往裏麵是一般是白色的內膽層。內膽層就像一個大口袋,裏麵填滿了羽絨服的第三部分——羽絨。這裏基本上以禽類尤其是大雁羽毛的根部絨毛,是羽絨服起到保暖作用的關鍵所在。剩下的第四部分就是羽絨服的裏了。內膽層裏麵的羽絨是一件羽絨服的靈魂所在。羽絨是鳥類身體上用來保暖的一些非常柔軟輕微的絨毛。一般采用是鴨絨和鵝絨,羽絨是雲朵狀結構的,每一朵羽絨是由羽核和羽絲組成。羽絲非常的微細而纖長,羽絨的每根羽絲是由成千上萬個微小的鱗片疊加而成的。這些鱗片都是中空的。這就意味著,這些微小的空隙中都貯存了大量靜止的空氣。空氣的導熱係數和眾多的服裝麵料比起是最低的。
一件填滿了羽絨的羽絨服就會鎖住一層厚厚的空氣。這層空氣就會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可以把身體釋放出來的熱量鎖在羽絨服的空氣中,而外麵的冷空氣又因為這層空氣進不來。這就是羽絨服的保溫原理所在。因此我們說,羽絨服中真正起到保暖作用的不是羽絨而是羽絨服中的空氣。
但麻布顯然不能有很好的密封效果,這才導致一直“漏氣”達不到保溫的條件,要想對這種原始的羽絨服進行改良,首先得改良兩麵的最外層麵料。
這個改良時間可說不準,但冬天外出以後就可能會形成常態,不可能沒有羽絨服,就不出門了吧。
那就用另外一個材料,就是熊花所提的羊毛。
部落經過捕捉、交換、繁殖之後,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各類山羊700餘頭,其中毛發旺盛的有兩種,約占到了這些羊的一半比例。
這些羊毛之前夏天的時候也有剪過,但漂洗起來比較麻煩,要是紡線的話,處理起來更是難如登天,所以即便采集下來了幾百斤堆在倉庫裏,也很少有人去想到用這個玩意。
熊花能想到利用起來這些羊毛,也是出於一次偶然的情況。
剛剛入冬那會兒,她穿著“皮鞋”在處理麻線,濕漉漉的麻線需要晾幹,而她在晾曬的過程中,一不小心讓水滴到了鞋裏麵,當時沒有在意,但過了一會就感覺到有點癢。她明白可能會起凍瘡了,但工作很急,一時半會還換不了鞋子。
情急之下,旁邊晾曬的羊毛正好吹到她的腳下,她便撿了一些,為了減輕腳部疼痛的感覺,她將收集到的這些羊毛裹住腳,然後再將腳放迴鞋中,繼續開始工作,等到結束的時候,發現這些羊毛已經被擠壓成一層厚厚的“鞋墊”,不僅很難被撕開,而且很柔軟,也很保暖。
緊接著她便從倉庫裏申請了更多的羊毛出來,將這些羊毛均勻地鋪在一塊草席上,草席放到平整的木板上,然後從一團羊毛裏拽出長度、厚度大致相同的羊毛紗,先蓋上一塊木板進行按壓,大致定型後,再用針一點點地去戳。
外表看起來柔細的羊毛,表麵覆蓋著許多肉眼看不到的鱗片組織,當這些鱗片遇到熱水時會張開、豎起。如果再經過外力的擠壓、摩擦、揉搓,會讓鱗片相互糾結,且緊密地收縮在一起,成為氈化的狀態。
經過這樣處理的羊毛氈,基本上不需要進行裁剪、縫接,自身就能很好地連成一塊。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人為地控製羊毛氈的厚度、柔軟度。
當部落第一件由羊毛氈做成的外衣穿在熊花身上時,就連張洪都大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