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造紙前的準備
“是有些短,按照計劃原本要泡上半年的,不過這是第一批實驗用的,這才幾天就撈出來應該也能用吧。”熊木有些無奈,他當然希望能夠在條件符合的情況下來做,但熊洪好不容易有時間給他傳授新的物品,就算材料沒準備好,也要盡可能地靠近,“按照族長你的要求,把這些材料都給切碎,接下來要怎麽做?”
“下次準備這些材料的時候,可以先找一些大缸或者修個池子,把這些切碎的東西都給倒進去,然後放上生石灰再浸泡上大半年,在撈出來處理之前,用清水衝洗,去掉裏麵的一些髒的東西。”
熊洪說著,並用木炭在牆上寫著,同時讓周圍記錄的族人給記下來,“現在這些先用著吧,等撈出來之後,用流水把這些碎麻布、樹皮給清洗幹淨,接著下一步,把這些放到鍋裏煮,記得加上一些草木灰水,我也不知道要蒸多長時間,幹脆就多煮上幾天,就煮5天吧。”
“煮完撈出來清洗一遍,”熊洪接著吩咐,“然後找一些族人,用腳踏碓把這些煮過的材料舂成泥狀,順便再把裏麵的一些石子、小木棍給好好挑一挑。”
蒸煮、舂碎之後就可以把這些纖維給放到水池裏,使勁攪拌,讓植物纖維能夠均勻地分散在水池裏。
這一步材料準備就算是完成了,但熊洪知道,在將這些包含大量植物纖維的紙漿撈起來之前,還要再加上一種能夠起到分散作用的物質,就是傳說中的紙藥。
紙藥在打漿之後加入,這時的漿液主要由纖維素與水構成。然而,纖維素不溶於水,密度卻又要高於水,所以隻要靜置一會兒,紙漿中的纖維素就會發生沉澱,呈現絮凝,如此造出的紙張,就會不均勻。
而加入紙藥之後,漿液就會變得粘稠,纖維素也就能夠穩定地懸浮於液體之中;
而且從植物中提取的這些紙藥,用現代科學眼光看來就是一些水溶性的高分子。這類高分子有個獨門絕技,就是可以增加水溶液的粘度,而高粘度不僅能讓紙漿保持均勻,在用紙簾撈出紙張之時也有助於延緩濾水的速度,而這個過程,足以讓工匠們有時間挑揀出一些雜質。
雖然具體的原理熊洪也不是很明白,但並不妨礙他把這些東西告訴給熊木,用在自己部落的生產上麵。至於原理是什麽,那就等到後麵部落裏有人去研究吧。
紙藥可以使紙漿中的纖維分散,同時它還能防止纖維互相粘結,使濕紙易以分張或揭分。一般是用植物的藤蔓、樹皮、根莖等,經過水浸,搓揉,捶搗等工序獲取的粘性汁液。
雖然冬天沒有那麽多藤蔓植物,可部落周圍有一種榆樹皮非常合適,取材也很方便,而且部落中用來造船的很多木材,就是榆木,剝下來的樹皮也有很多。
除了榆樹皮,另外一種生長在土丘農田區周圍的植物——黃蜀葵的根部,也能製作出一些紙藥。
“這一步就是製漿,添加完紙藥充分攪拌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蕩料入簾了。”
這一步非常考驗工匠的手法,即便是在後世的21世紀,很多地方的古法造紙,也是最看重這一個步驟。蕩料入簾(又稱「抄紙」)是決定紙張厚薄均勻、纖維分布的關鍵步驟。這一過程需依賴竹簾的精細製作與工匠的熟練手法。
竹簾好說,部落的篾匠們做了這麽久的竹編工作,技術上應該沒有什麽問題,熊洪準備讓他們做幾套竹簾出來:將處理好的竹片破成很細的竹篾絲,大概就跟麻線差不多粗細,接著用編織的手法,以麻線為緯線,將竹篾絲平行排列(經線),間隔約0.3毫米,緯線緊密纏繞固定,形成細密網格。
這樣做好的竹簾,在抄紙的時候,可以讓紙漿裏麵的水漏下去,但又不至於漏的太快導致紙張厚薄不均勻。
接著就是最關鍵的抄紙技術了,這些知識可不是熊洪能傳授的,隻能靠著族人在實際製作中,一次次地嚐試,一步步地總結了。竹簾除了竹篾編成的部分以外,還有一些框架、掛鉤什麽的,用來在抄紙的時候固定竹簾,並在製漿撈完之後把紙張給分離出來。
具體的過程雖然不記得,但大致的技巧熊洪還是有些記憶的:在入簾時,雙手平持簾架,以約30度的斜角緩慢浸入漿槽,避免激起氣泡;
然後蕩料,先向前輕推,再向後迴拉,利用水流慣性使漿料均勻覆蓋簾麵,動作需連貫如“蕩秋千”;隨後控水,抄起後水平持簾,左右輕搖3-5次,瀝去多餘水分,同時調整纖維排列方向;最後就是疊加了,如需要更厚的紙張,可重複抄紙2-3次,每次需待前層半幹後再覆新漿,避免分層。
這個步驟結束之後,就需要把竹簾連同框架一起移開,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
如同壓豆腐一般,等到壓緊壓實,裏麵的水分流的差不多,就可以對紙張進行分離和烘幹,或者晾幹。
從邊角處小心地將紙張完整地取下來,貼到平整的牆壁上,或者平鋪在平整的桌子上進行烘幹,就能得到一張平整的紙張了。多張紙疊放到一起,用刀將邊緣削平,再裁成固定大小的紙,就能供部落用來記錄各種信息。
“這些步驟你都記住了嗎?”熊洪花了兩個時辰,一邊講一遍畫圖,將幾個步驟都告訴了熊木,“這些過程裏麵具體該怎麽做,我不會過多地過問,一切靠你們自己,當然要是碰到什麽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來找我,記得多思考。”
熊木點點頭,光是用來記錄各種環節的竹簡,他就用掉了五卷,手腕發酸的他,已經對這種更加輕便、更加好用的紙張期待了起來,作為部落的“技術骨幹”,他很清晰地感受到,紙張的製造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堪比部落種植粟米。
“都記下來了,這幾天我們就準備把需要準備的工具先準備好,正好趁著煮樹皮的這段時間,我們還能把竹簾給做的更細一點,”熊木拿過熊材那邊送來的竹簾,搖了搖頭,“族長你看,這些縫隙太大了,還不平整,跟你的要求差太多。”
熊洪也看到了竹簾,但他隻是點點頭,“你們自己溝通好,甚至可以自己做,到時候給他們一個要求就行。”
“另外熊木,你們要開始多培養一些族人來幹這些事情,別到時候所有東西都準備好了,沒有人來做。”
“好的族長,這次造紙的族人我親自來選一些。”
可以預料的是,熊部落即將發明出來的紙張,會在信息傳遞、文字記載上產生巨大的作用,甚至熊洪都想著用這些紙裝訂出一些書,給部落的族人們用來學習。
當然至少在今年,紙張的產量和質量不會很理想,甚至還會在製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但凡事總要有個開頭,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有了紙,就要有筆,而有了筆,就要有墨。
筆好說,現在部落裏常用的就是用細炭做成的炭筆,這種筆雖然取材方便,用起來也順手,可很容易把自己身上搞的到處都是黑灰,而且在竹簡上書寫的話,筆跡又太粗,這讓熊洪很是苦惱。
古華夏用的筆也差不是炭筆,不過到了封建社會,就發現了石墨的作用,經過研磨,用細木枝沾著,就可以寫在竹簡上;後麵據說秦國的蒙恬在鎮守長城時,發明了毛筆,用毛筆沾著墨汁,書寫更加方便。
既然毛筆從發明到後世一直都在使用,那就充分說明了這種東西的好用,而且取材十分方便,隻要動物的毛發就可以,甚至人類自己的毛發也行——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喜歡用孩子的胎毛製作毛筆的。
筆墨筆墨,有了筆,那肯定離不開墨水。根據材料的不同,墨水一般分為油煙墨和鬆煙墨,但無論哪一種製墨的方法,都需要原料的燃燒不充分,再收集殘留的碳黑——木材等經過不充分燃燒,就會產生大量的濃煙,煙粒就是碳黑。收集下來的碳黑,在混合上粘合劑,加上水研磨,就變成了墨水。
熊洪現在非常希望能找到石墨礦,雖然在華夏這片土地上,石墨的資源非常豐富,但熊洪又不知道自己在哪裏,更不知道石墨礦在哪裏,隻能寄希望於運氣了。有了石墨,就能製作用於書寫的墨水或者鉛筆,總歸是要比現在準備使用的煤炭粉或者木炭粉要好。
“行,這裏就交給你了,”眼看天色已晚,熊洪站起身,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四肢,勉勵了一番熊木,“不要怕失敗,多嚐試幾次就行。”
造紙的事情這段時間就能有個成果出來,熊洪也樂得輕鬆,反正該說該做的他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等這些樹皮組成的原材料快點準備好,至於其他流程,也不用太擔心。
“……紙張製造出來也就是個時間問題,對熊木的技術,我還是很放心的,不過紙張造出來之後該怎樣去使用,這倒是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是有些短,按照計劃原本要泡上半年的,不過這是第一批實驗用的,這才幾天就撈出來應該也能用吧。”熊木有些無奈,他當然希望能夠在條件符合的情況下來做,但熊洪好不容易有時間給他傳授新的物品,就算材料沒準備好,也要盡可能地靠近,“按照族長你的要求,把這些材料都給切碎,接下來要怎麽做?”
“下次準備這些材料的時候,可以先找一些大缸或者修個池子,把這些切碎的東西都給倒進去,然後放上生石灰再浸泡上大半年,在撈出來處理之前,用清水衝洗,去掉裏麵的一些髒的東西。”
熊洪說著,並用木炭在牆上寫著,同時讓周圍記錄的族人給記下來,“現在這些先用著吧,等撈出來之後,用流水把這些碎麻布、樹皮給清洗幹淨,接著下一步,把這些放到鍋裏煮,記得加上一些草木灰水,我也不知道要蒸多長時間,幹脆就多煮上幾天,就煮5天吧。”
“煮完撈出來清洗一遍,”熊洪接著吩咐,“然後找一些族人,用腳踏碓把這些煮過的材料舂成泥狀,順便再把裏麵的一些石子、小木棍給好好挑一挑。”
蒸煮、舂碎之後就可以把這些纖維給放到水池裏,使勁攪拌,讓植物纖維能夠均勻地分散在水池裏。
這一步材料準備就算是完成了,但熊洪知道,在將這些包含大量植物纖維的紙漿撈起來之前,還要再加上一種能夠起到分散作用的物質,就是傳說中的紙藥。
紙藥在打漿之後加入,這時的漿液主要由纖維素與水構成。然而,纖維素不溶於水,密度卻又要高於水,所以隻要靜置一會兒,紙漿中的纖維素就會發生沉澱,呈現絮凝,如此造出的紙張,就會不均勻。
而加入紙藥之後,漿液就會變得粘稠,纖維素也就能夠穩定地懸浮於液體之中;
而且從植物中提取的這些紙藥,用現代科學眼光看來就是一些水溶性的高分子。這類高分子有個獨門絕技,就是可以增加水溶液的粘度,而高粘度不僅能讓紙漿保持均勻,在用紙簾撈出紙張之時也有助於延緩濾水的速度,而這個過程,足以讓工匠們有時間挑揀出一些雜質。
雖然具體的原理熊洪也不是很明白,但並不妨礙他把這些東西告訴給熊木,用在自己部落的生產上麵。至於原理是什麽,那就等到後麵部落裏有人去研究吧。
紙藥可以使紙漿中的纖維分散,同時它還能防止纖維互相粘結,使濕紙易以分張或揭分。一般是用植物的藤蔓、樹皮、根莖等,經過水浸,搓揉,捶搗等工序獲取的粘性汁液。
雖然冬天沒有那麽多藤蔓植物,可部落周圍有一種榆樹皮非常合適,取材也很方便,而且部落中用來造船的很多木材,就是榆木,剝下來的樹皮也有很多。
除了榆樹皮,另外一種生長在土丘農田區周圍的植物——黃蜀葵的根部,也能製作出一些紙藥。
“這一步就是製漿,添加完紙藥充分攪拌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蕩料入簾了。”
這一步非常考驗工匠的手法,即便是在後世的21世紀,很多地方的古法造紙,也是最看重這一個步驟。蕩料入簾(又稱「抄紙」)是決定紙張厚薄均勻、纖維分布的關鍵步驟。這一過程需依賴竹簾的精細製作與工匠的熟練手法。
竹簾好說,部落的篾匠們做了這麽久的竹編工作,技術上應該沒有什麽問題,熊洪準備讓他們做幾套竹簾出來:將處理好的竹片破成很細的竹篾絲,大概就跟麻線差不多粗細,接著用編織的手法,以麻線為緯線,將竹篾絲平行排列(經線),間隔約0.3毫米,緯線緊密纏繞固定,形成細密網格。
這樣做好的竹簾,在抄紙的時候,可以讓紙漿裏麵的水漏下去,但又不至於漏的太快導致紙張厚薄不均勻。
接著就是最關鍵的抄紙技術了,這些知識可不是熊洪能傳授的,隻能靠著族人在實際製作中,一次次地嚐試,一步步地總結了。竹簾除了竹篾編成的部分以外,還有一些框架、掛鉤什麽的,用來在抄紙的時候固定竹簾,並在製漿撈完之後把紙張給分離出來。
具體的過程雖然不記得,但大致的技巧熊洪還是有些記憶的:在入簾時,雙手平持簾架,以約30度的斜角緩慢浸入漿槽,避免激起氣泡;
然後蕩料,先向前輕推,再向後迴拉,利用水流慣性使漿料均勻覆蓋簾麵,動作需連貫如“蕩秋千”;隨後控水,抄起後水平持簾,左右輕搖3-5次,瀝去多餘水分,同時調整纖維排列方向;最後就是疊加了,如需要更厚的紙張,可重複抄紙2-3次,每次需待前層半幹後再覆新漿,避免分層。
這個步驟結束之後,就需要把竹簾連同框架一起移開,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
如同壓豆腐一般,等到壓緊壓實,裏麵的水分流的差不多,就可以對紙張進行分離和烘幹,或者晾幹。
從邊角處小心地將紙張完整地取下來,貼到平整的牆壁上,或者平鋪在平整的桌子上進行烘幹,就能得到一張平整的紙張了。多張紙疊放到一起,用刀將邊緣削平,再裁成固定大小的紙,就能供部落用來記錄各種信息。
“這些步驟你都記住了嗎?”熊洪花了兩個時辰,一邊講一遍畫圖,將幾個步驟都告訴了熊木,“這些過程裏麵具體該怎麽做,我不會過多地過問,一切靠你們自己,當然要是碰到什麽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來找我,記得多思考。”
熊木點點頭,光是用來記錄各種環節的竹簡,他就用掉了五卷,手腕發酸的他,已經對這種更加輕便、更加好用的紙張期待了起來,作為部落的“技術骨幹”,他很清晰地感受到,紙張的製造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堪比部落種植粟米。
“都記下來了,這幾天我們就準備把需要準備的工具先準備好,正好趁著煮樹皮的這段時間,我們還能把竹簾給做的更細一點,”熊木拿過熊材那邊送來的竹簾,搖了搖頭,“族長你看,這些縫隙太大了,還不平整,跟你的要求差太多。”
熊洪也看到了竹簾,但他隻是點點頭,“你們自己溝通好,甚至可以自己做,到時候給他們一個要求就行。”
“另外熊木,你們要開始多培養一些族人來幹這些事情,別到時候所有東西都準備好了,沒有人來做。”
“好的族長,這次造紙的族人我親自來選一些。”
可以預料的是,熊部落即將發明出來的紙張,會在信息傳遞、文字記載上產生巨大的作用,甚至熊洪都想著用這些紙裝訂出一些書,給部落的族人們用來學習。
當然至少在今年,紙張的產量和質量不會很理想,甚至還會在製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但凡事總要有個開頭,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有了紙,就要有筆,而有了筆,就要有墨。
筆好說,現在部落裏常用的就是用細炭做成的炭筆,這種筆雖然取材方便,用起來也順手,可很容易把自己身上搞的到處都是黑灰,而且在竹簡上書寫的話,筆跡又太粗,這讓熊洪很是苦惱。
古華夏用的筆也差不是炭筆,不過到了封建社會,就發現了石墨的作用,經過研磨,用細木枝沾著,就可以寫在竹簡上;後麵據說秦國的蒙恬在鎮守長城時,發明了毛筆,用毛筆沾著墨汁,書寫更加方便。
既然毛筆從發明到後世一直都在使用,那就充分說明了這種東西的好用,而且取材十分方便,隻要動物的毛發就可以,甚至人類自己的毛發也行——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喜歡用孩子的胎毛製作毛筆的。
筆墨筆墨,有了筆,那肯定離不開墨水。根據材料的不同,墨水一般分為油煙墨和鬆煙墨,但無論哪一種製墨的方法,都需要原料的燃燒不充分,再收集殘留的碳黑——木材等經過不充分燃燒,就會產生大量的濃煙,煙粒就是碳黑。收集下來的碳黑,在混合上粘合劑,加上水研磨,就變成了墨水。
熊洪現在非常希望能找到石墨礦,雖然在華夏這片土地上,石墨的資源非常豐富,但熊洪又不知道自己在哪裏,更不知道石墨礦在哪裏,隻能寄希望於運氣了。有了石墨,就能製作用於書寫的墨水或者鉛筆,總歸是要比現在準備使用的煤炭粉或者木炭粉要好。
“行,這裏就交給你了,”眼看天色已晚,熊洪站起身,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四肢,勉勵了一番熊木,“不要怕失敗,多嚐試幾次就行。”
造紙的事情這段時間就能有個成果出來,熊洪也樂得輕鬆,反正該說該做的他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等這些樹皮組成的原材料快點準備好,至於其他流程,也不用太擔心。
“……紙張製造出來也就是個時間問題,對熊木的技術,我還是很放心的,不過紙張造出來之後該怎樣去使用,這倒是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