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播種耬車
“這麽說,你們是想要造一種可以開溝、播種、覆土的工具?”熊洪打著哈欠,讓白茅多點了幾盞油燈,房間裏更加亮堂,“然後你們想到了這個東西,但有些地方還不明白?”
“是的族長,路上我們是三個想了一下,這種東西最好製作簡單,而且不需要太繁雜的操作,最好一個族人就能操作的過來,並且可以用畜力來提高速度和效率,如果使用不了畜力,那最好兩個人也能操作的過來。”
熊洪低著頭,似乎想到了什麽。這種在熊洪這個穿越眾看來都顯得異常先進的東西,真的是原始社會能夠製造出來的嗎?聽起來將開溝、播種、覆土結合到一起,很是不可思議,但要是這種“聯合播種機”真的能製造出來,那提升的效率又何止一點半點。
經過今天的耕種,部落在種地方麵又暴露出來另一個問題,就是人力分配的問題。經過一個冬天的馴化、訓練和積累,部落裏掌握耕牛、鐵犁的族人已經有很多了,就像今天這樣,一天的時間,400副鐵犁共開墾出來1000多畝土地,耙地的麵積也跟開墾出來的一致。
但同時,跟在後麵播種的族人卻顯得不足,就像羊美說的,將種子灑下去要先開溝,另一個人灑種子,還有一個人要覆土,而且不管是開溝還是撒種子,甚至是覆土,每個人操作的力度和方法都不一樣,這也會導致種子出苗會有一些不同,深淺不一致、密度不一致的現象肯定也會降低田間管理的難度,影響部落的收獲。
那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遇到的這些問題,將耙過的土地,統一開溝,播撒密度相同的種子,再完成覆土呢?曆史上真的有這種工具嗎?
答案是有的,而熊洪在跟這幾個人一起討論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好像中學時代的曆史課本中,就有這種工具的圖片。
西漢趙過,發明的耬車,絕對是古代版的“聯合播種機”。
一想到這裏,熊洪便仔細在腦海中迴憶起當初耬車的外形,一邊想著,一邊讓白茅取過紙筆,在上麵仔細地畫著。
耬車的結構很是簡單,再加上羊美等人的“需求”,熊洪便清楚了這種工具上應當具有哪種功能,應該具備哪些部位。
首先是開溝,不管是在耙過的熟田還是沒有耙過的生田上,既然要開溝,那就要有一個類似鐵犁的部位,而部落最新的犁鏵,就正好符合這個要求,無非是做小一點,隻要完成播種即可。
接著是播種,現在完全由族人手動操作,每隔多少距離灑多少種子,這個雖然有規定,但粟籽太小了,一手撚下去,總會多一點或者少一點;隻要是人,都會有狀態好和狀態差的情況,那就無法避免植株之間能夠有相近的距離。
還有就是覆土,跟在後麵的族人,還需要用鋤頭一點點地從溝的兩邊扒土過來,蓋住灑下的種子,不僅費力,更加費時間。
所以即便今天給他們派了300多人,還是隻播種了800畝的土地。
不過熊洪畫在圖上的耬車,卻讓熊木等人眼前一亮。這種工具就像是曲轅犁的縮小版,主體結構就是一根車架用來牽引,一個漏鬥狀的木箱用來裝載種子,三個鏵用來開溝,為了保持平穩,上麵還有一個扶手。
其實熊洪設計的耬車,主要由耬轅、耬架、耬鬥、輸種管、耬腳和耬鏵等部分組成。其中,耬轅設計成略呈弧形的形狀,這樣方便套上牲畜進行牽引;
耬鬥的上部設置了一個籽粒槽,而下部則連接著輸種管,分成三個通道,用於播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耬車的三條耬腳都是中空的,它們的上端與耬鬥相連通,而末端則插入了鐵製的犁鏵;在犁鏵的後麵,則拖著一個木製的耙子,在耬車前進的時候,這個耙子會將溝兩側的泥土給蓋到溝裏,就完成了覆土。
這樣的設計讓耬車能夠巧妙地將開溝、播種和覆土三道工序合而為一。工作的流程熊洪也解釋的很清楚:開動的時候,由驢子或者耕牛將耬車的車轅掛在身上,往前走的時候,拖動車轅,耬車的三條耬鏵便按照相應的距離在土地上開出一道5-10厘米深的淺溝,由於犁鏵是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和弧線設計,刨開的泥土會分在兩邊;這個時候耬車上麵的耬鬥便會在耬轅上安裝的耬把敲擊下,或者後方的撥種杆,釋放種子,經過輸種管到達耬腳,就完成了下種;而跟在後麵的勞木,則會將兩側的泥土給蓋住淺溝,完成覆土。
“這個設計當真是巧妙,族長真是如同山靈一般,”熊木讚歎地說道,將圖紙舉到眼前,想要把整個細節都給記住,“我覺得這個耬車非常好,而且結構也簡單,甚至今晚我們就能做一個出來。”
“真是巧妙啊,”熊傑和熊土也歎為觀止,原先沒有跟熊洪有過太多的接觸,對族長的印象都是從熊木以及其他族人口中聽來的,之前對他的新想法很是不屑,但經過今晚,尤其是他們幾個都一籌莫展的事情,被熊洪三兩句話就給解決,當真可怖。“隻不過這些種子在耬車裏麵,怎樣保證它們落下來的數量是一致的?”
“對,我也正準備問這個問題,”熊土此時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要是一直開著,那種子就相當於灑了一路,到發芽的時候還要挨個進行間苗,這會更累人。”
“而如果每隔一段距離就灑一下,這個坑裏麵的種子會不會聚的太多,到時候也要間苗,而且還不容易除草。”熊傑補充說道,“並且,這個東西難道隻能用來播種粟籽?要是我們想種菽,是不是還要重新設計一個耬車?會不會太浪費了。”
熊洪點點頭,這些人的想法很是正常,而他也有解決的辦法。
“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都是從實際出發,假想我們可能遇到的問題,”熊洪先是將他們三個好好讚揚了一下,畢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不是每個族人都有,“先說說種子大小的問題,你們看,這裏就是耬鬥,用來盛放種子的地方,我們在這裏安裝一塊可以調節縫隙大小的木板,這樣種粟籽的時候,縫隙就小一點,種植菽的時候,縫隙就大一些,這樣種子的大小問題就解決了,不用擔心孔洞太大,一次性出來太多的粟籽。”
眾人點點頭,如果是這樣的話,倒是很有效。
“接著說種子流下的速度問題,這裏就是撥種杆了,從耬鬥的下籽口伸進耬鬥的懸掛杆,可以在耬車前進的時候左右搖晃,它就能均勻地把種子給撥出來,通過輸種管,將種子分散到三條耬腳這裏,耬腳朝向地麵的一麵,中間有個孔洞,種子就從這裏漏下來,達到均勻種植的效果。”
“再來說說行進速度的問題,假設牛或者驢子的行進速度是均勻的,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那我們就可以通過這個地方來設置流下種子的速度和數量,”熊洪指了指耬鬥上麵的一個裝置,“隻要把這裏設置好了,不管是快是慢,每台耬車都能根據我們需要的行距和間隔來播種,最後再有勞木進行掩種和覆土就行了。”
熊木等人聽完之後又仔細看了一遍圖紙,宗廟瞬間就安靜了下來,熊洪知道這個時候他們正在思索,不宜打擾他們,便悄悄地抽身離開,說了這麽久,自己口幹舌燥,也沒見周圍有人端一杯水過來。
“我明白了,”熊木大喝一聲,將熊傑兩人嚇了一大跳,然後立馬拉住這兩人,“我們現在就去木工坊,你們去把木匠們都叫起來,跟他們說,有新的工具需要製造。”
“啊?這麽晚了,他們應該都睡下了,去把他們喊起來怕不好吧?”熊土有些猶豫,“而且現在這個隻是一個圖紙,各種材料我們也都沒準備,一個晚上怕來不及吧?”
“完全來得及,”熊傑也躍躍欲試,指著圖紙上的樣式,“熊土哥你看,這三條耬車的車腳是很容易做的,犁鏵上就有不少現成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這裏開一個孔,讓種子漏下去。”
“對啊,還有鐵鏵,熊山那邊還有不少,雖然大了一些,但勉強可以用一下,明天讓熊山他們再調整小一點就行,”熊木越說越興奮,“還有這個耬鬥,不就是幾塊木板拚接起來的嗎,我們隨便釘一下就行了。”
“沒錯,這種耬車的結構很簡單,既然你們要去做,那我也跟你們一起去,”熊洪穿上了厚實的皮衣,跟跟在身邊的白茅、墨手說道,“你們兩個今天也辛苦一天了,就早點去睡下,不用管我。”
“那怎麽行?”白茅毫不猶豫拒絕了熊洪的建議,“保護族長是我們的任務,況且族長都沒睡,我們睡下了算是怎麽一迴事?”
“對,族長不睡,我們就跟在後麵,”墨手也拒絕了建議,“再說我們也學過一些木工的活,還能幫忙打打下手。”
“行,那就這樣說,事不宜遲,我們現在就過去,熊土,你跟白茅去把木匠們喊起來,我們在木工坊集合。”
“好!”
……
“這麽說,你們是想要造一種可以開溝、播種、覆土的工具?”熊洪打著哈欠,讓白茅多點了幾盞油燈,房間裏更加亮堂,“然後你們想到了這個東西,但有些地方還不明白?”
“是的族長,路上我們是三個想了一下,這種東西最好製作簡單,而且不需要太繁雜的操作,最好一個族人就能操作的過來,並且可以用畜力來提高速度和效率,如果使用不了畜力,那最好兩個人也能操作的過來。”
熊洪低著頭,似乎想到了什麽。這種在熊洪這個穿越眾看來都顯得異常先進的東西,真的是原始社會能夠製造出來的嗎?聽起來將開溝、播種、覆土結合到一起,很是不可思議,但要是這種“聯合播種機”真的能製造出來,那提升的效率又何止一點半點。
經過今天的耕種,部落在種地方麵又暴露出來另一個問題,就是人力分配的問題。經過一個冬天的馴化、訓練和積累,部落裏掌握耕牛、鐵犁的族人已經有很多了,就像今天這樣,一天的時間,400副鐵犁共開墾出來1000多畝土地,耙地的麵積也跟開墾出來的一致。
但同時,跟在後麵播種的族人卻顯得不足,就像羊美說的,將種子灑下去要先開溝,另一個人灑種子,還有一個人要覆土,而且不管是開溝還是撒種子,甚至是覆土,每個人操作的力度和方法都不一樣,這也會導致種子出苗會有一些不同,深淺不一致、密度不一致的現象肯定也會降低田間管理的難度,影響部落的收獲。
那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遇到的這些問題,將耙過的土地,統一開溝,播撒密度相同的種子,再完成覆土呢?曆史上真的有這種工具嗎?
答案是有的,而熊洪在跟這幾個人一起討論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好像中學時代的曆史課本中,就有這種工具的圖片。
西漢趙過,發明的耬車,絕對是古代版的“聯合播種機”。
一想到這裏,熊洪便仔細在腦海中迴憶起當初耬車的外形,一邊想著,一邊讓白茅取過紙筆,在上麵仔細地畫著。
耬車的結構很是簡單,再加上羊美等人的“需求”,熊洪便清楚了這種工具上應當具有哪種功能,應該具備哪些部位。
首先是開溝,不管是在耙過的熟田還是沒有耙過的生田上,既然要開溝,那就要有一個類似鐵犁的部位,而部落最新的犁鏵,就正好符合這個要求,無非是做小一點,隻要完成播種即可。
接著是播種,現在完全由族人手動操作,每隔多少距離灑多少種子,這個雖然有規定,但粟籽太小了,一手撚下去,總會多一點或者少一點;隻要是人,都會有狀態好和狀態差的情況,那就無法避免植株之間能夠有相近的距離。
還有就是覆土,跟在後麵的族人,還需要用鋤頭一點點地從溝的兩邊扒土過來,蓋住灑下的種子,不僅費力,更加費時間。
所以即便今天給他們派了300多人,還是隻播種了800畝的土地。
不過熊洪畫在圖上的耬車,卻讓熊木等人眼前一亮。這種工具就像是曲轅犁的縮小版,主體結構就是一根車架用來牽引,一個漏鬥狀的木箱用來裝載種子,三個鏵用來開溝,為了保持平穩,上麵還有一個扶手。
其實熊洪設計的耬車,主要由耬轅、耬架、耬鬥、輸種管、耬腳和耬鏵等部分組成。其中,耬轅設計成略呈弧形的形狀,這樣方便套上牲畜進行牽引;
耬鬥的上部設置了一個籽粒槽,而下部則連接著輸種管,分成三個通道,用於播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耬車的三條耬腳都是中空的,它們的上端與耬鬥相連通,而末端則插入了鐵製的犁鏵;在犁鏵的後麵,則拖著一個木製的耙子,在耬車前進的時候,這個耙子會將溝兩側的泥土給蓋到溝裏,就完成了覆土。
這樣的設計讓耬車能夠巧妙地將開溝、播種和覆土三道工序合而為一。工作的流程熊洪也解釋的很清楚:開動的時候,由驢子或者耕牛將耬車的車轅掛在身上,往前走的時候,拖動車轅,耬車的三條耬鏵便按照相應的距離在土地上開出一道5-10厘米深的淺溝,由於犁鏵是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和弧線設計,刨開的泥土會分在兩邊;這個時候耬車上麵的耬鬥便會在耬轅上安裝的耬把敲擊下,或者後方的撥種杆,釋放種子,經過輸種管到達耬腳,就完成了下種;而跟在後麵的勞木,則會將兩側的泥土給蓋住淺溝,完成覆土。
“這個設計當真是巧妙,族長真是如同山靈一般,”熊木讚歎地說道,將圖紙舉到眼前,想要把整個細節都給記住,“我覺得這個耬車非常好,而且結構也簡單,甚至今晚我們就能做一個出來。”
“真是巧妙啊,”熊傑和熊土也歎為觀止,原先沒有跟熊洪有過太多的接觸,對族長的印象都是從熊木以及其他族人口中聽來的,之前對他的新想法很是不屑,但經過今晚,尤其是他們幾個都一籌莫展的事情,被熊洪三兩句話就給解決,當真可怖。“隻不過這些種子在耬車裏麵,怎樣保證它們落下來的數量是一致的?”
“對,我也正準備問這個問題,”熊土此時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要是一直開著,那種子就相當於灑了一路,到發芽的時候還要挨個進行間苗,這會更累人。”
“而如果每隔一段距離就灑一下,這個坑裏麵的種子會不會聚的太多,到時候也要間苗,而且還不容易除草。”熊傑補充說道,“並且,這個東西難道隻能用來播種粟籽?要是我們想種菽,是不是還要重新設計一個耬車?會不會太浪費了。”
熊洪點點頭,這些人的想法很是正常,而他也有解決的辦法。
“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都是從實際出發,假想我們可能遇到的問題,”熊洪先是將他們三個好好讚揚了一下,畢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不是每個族人都有,“先說說種子大小的問題,你們看,這裏就是耬鬥,用來盛放種子的地方,我們在這裏安裝一塊可以調節縫隙大小的木板,這樣種粟籽的時候,縫隙就小一點,種植菽的時候,縫隙就大一些,這樣種子的大小問題就解決了,不用擔心孔洞太大,一次性出來太多的粟籽。”
眾人點點頭,如果是這樣的話,倒是很有效。
“接著說種子流下的速度問題,這裏就是撥種杆了,從耬鬥的下籽口伸進耬鬥的懸掛杆,可以在耬車前進的時候左右搖晃,它就能均勻地把種子給撥出來,通過輸種管,將種子分散到三條耬腳這裏,耬腳朝向地麵的一麵,中間有個孔洞,種子就從這裏漏下來,達到均勻種植的效果。”
“再來說說行進速度的問題,假設牛或者驢子的行進速度是均勻的,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那我們就可以通過這個地方來設置流下種子的速度和數量,”熊洪指了指耬鬥上麵的一個裝置,“隻要把這裏設置好了,不管是快是慢,每台耬車都能根據我們需要的行距和間隔來播種,最後再有勞木進行掩種和覆土就行了。”
熊木等人聽完之後又仔細看了一遍圖紙,宗廟瞬間就安靜了下來,熊洪知道這個時候他們正在思索,不宜打擾他們,便悄悄地抽身離開,說了這麽久,自己口幹舌燥,也沒見周圍有人端一杯水過來。
“我明白了,”熊木大喝一聲,將熊傑兩人嚇了一大跳,然後立馬拉住這兩人,“我們現在就去木工坊,你們去把木匠們都叫起來,跟他們說,有新的工具需要製造。”
“啊?這麽晚了,他們應該都睡下了,去把他們喊起來怕不好吧?”熊土有些猶豫,“而且現在這個隻是一個圖紙,各種材料我們也都沒準備,一個晚上怕來不及吧?”
“完全來得及,”熊傑也躍躍欲試,指著圖紙上的樣式,“熊土哥你看,這三條耬車的車腳是很容易做的,犁鏵上就有不少現成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這裏開一個孔,讓種子漏下去。”
“對啊,還有鐵鏵,熊山那邊還有不少,雖然大了一些,但勉強可以用一下,明天讓熊山他們再調整小一點就行,”熊木越說越興奮,“還有這個耬鬥,不就是幾塊木板拚接起來的嗎,我們隨便釘一下就行了。”
“沒錯,這種耬車的結構很簡單,既然你們要去做,那我也跟你們一起去,”熊洪穿上了厚實的皮衣,跟跟在身邊的白茅、墨手說道,“你們兩個今天也辛苦一天了,就早點去睡下,不用管我。”
“那怎麽行?”白茅毫不猶豫拒絕了熊洪的建議,“保護族長是我們的任務,況且族長都沒睡,我們睡下了算是怎麽一迴事?”
“對,族長不睡,我們就跟在後麵,”墨手也拒絕了建議,“再說我們也學過一些木工的活,還能幫忙打打下手。”
“行,那就這樣說,事不宜遲,我們現在就過去,熊土,你跟白茅去把木匠們喊起來,我們在木工坊集合。”
“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