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製作耬車
木工坊黑暗的環境很快被點燃的十幾盞油燈照的很是明亮,而收到消息的木匠們,也毫不遲疑,爬起來就往木工坊這邊集合。
“不好意思了大家,這麽晚讓你們過來,其實是我的疏忽,並沒有在之前發現我們耕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熊洪將燒開的熱水分發給眾人,“不過熊木他們來找到我,我正好又想出了一種叫耬車的工具,現在圖紙你們都看過了,基本上都沒有什麽大問題,那就按照熊木的分工,我們今晚就造一架出來,明天試試看。”
“好的族長,反正睡不著,就當夜晚學習了!”
“是啊族長,你已經有好久沒帶著我們一起幹木工了……”
“很是懷念啊,當初做直轅犁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晚上,哈哈……”
熊洪滿意地點了點頭,熊部落裏麵,這些工匠的地位就是要比其他族人高一些,而今晚他們的表現,正是原因之一。
“既然這樣,大家就行動起來,爭取在天亮之前,把部落的第一架耬車給造出來,明天試驗過沒問題,我就讓大家睡上半天,好好補個覺,怎麽樣?”
無需太多的動員,這些工匠們便按照熊傑的分工,承擔起各自的任務來。相比較熊木的技術專精,熊傑對整個項目的把握要更好一些,並且有豐富的製作經驗,他知道哪個地方需要多少人,並且也知道每個木匠的手藝和專長,這也是熊洪非常看好他的一點。
“你們兩個做這裏,你們四個負責加工這裏,還有這裏,由你們兩個來搞……”熊傑鎮定地指揮著,甚至連熊洪,都被派了一個安裝犁鏵的工作。
木工坊的動靜自然逃不過族人的眼光,雖然在白茅墨手的出麵解釋下,各個隊長又安撫住了有些不安的族人,但熊巫熊大等人還是趕了過來,想要看看具體的情況。
不過看到熊洪帶著人正熱火朝天地做著耬車之後,便放下心來,幫不上忙的他們,也在熊洪的勸說下,迴去休息。
終於到了天色剛明,兩輛原型車便被生產了出來。
“唿,終於做完了,”熊洪經過一個通宵,感覺自己後背有些酸痛,“走,我們先到外麵試試。”
剛走到門口,遠遠地傳來公雞打鳴的聲音,熊洪聽到雞叫,渾身也充滿了勁,跟幾個族人一起,將耬車扛在身上,就往圍牆東門外的土地走去。
守在這裏的正是熊二,看到族長過來,了解到他們要去試驗新工具之後,將門口的門打開,讓熊洪等人出去。
耬車放在地上,長2.5米,寬1米,高約1米,三條耬腳的間距大概30厘米,不是部落做不出更多耬腳的耬車,不過經過研究和討論,目前這三腳的耬車最符合部落的實際情況。
說試就試,雖然現在還沒有牽耕牛過來,但兩個人在前麵牽引的力量也不算小。正常來說,在耬車的行進過程中,一頭耕牛在前方牽引著耬車,確保其穩定前行;同時,有一人負責在耬車前牽牛並扶住耬轅,通過調整耕牛的行走速度與方向來控製耬車的運動軌跡。另有一個人則扶著耬把跟在耬車後麵,邊行走邊左右搖動耬車,使得裝在耬鬥中的種子能夠隨著搖動的節奏,通過輸種管順暢地滑入中空的耬腳,最終被精準地播種到田地裏。
這樣的操作顯然很是簡單,被犁好的土地很輕易地就被耬鏵推出三道淺溝,而粟籽也隨著車身的搖動,從耬鬥裏漏下來種子,每隔一定的距離便灑下來幾顆,這樣就灑的均勻了很多,從而節省下來很多種子。而跟在後麵覆土的族人,基本上不需要做什麽,隻需要看著後麵的勞木會不會碰到石頭就行。
新工具的速度是毋容置疑的,大概一畝土地,隻花了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還是在用人力的情況下,如果用耕牛,不僅速度會更快,還能節省更多的人力下來。
在後世的曆史評價中,耬車的誕生,是華夏農業史上的一大裏程碑,它標誌著農業正式邁入了精耕細作的新時代。這一新型農具的發明,與分行栽培技術的推廣密不可分。
在此之前,部落隻能采用漫田撒播的方式進行播種,導致粟出苗後參差不齊、疏密不均,給後續的田間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耬車的出現,將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它能夠精細調控種子流量,確保播種均勻,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和作物產量。
另外耬車的運用,也會使得熊部落的條播技術得以產生、推廣,從而逐漸徹底取代撒播的種植方式。未來,在耬車的使用下,族人能夠輕鬆地保證作物行距和株距的統一,實現高效的分行栽培。
“很好,很好,”熊洪看著耬車的“威力”,臉上樂開了花。經過試驗,這種工具將徹底顛覆目前部落的種植流程,以後隻要兩個人一頭牛,就能快速地把犁好的土地給種上莊稼。
“熊木,這個耬車真是不錯,不過有些地方你需要再改進一下,”畢竟是新的工具,在製作時有一些地方還是需要調整一下,“讓大家先迴去休息休息吧,今天的耕種就不用他們參加了,而是中午起來之後,全力地製作耬車,就參考這兩架。”
熊木領命而去,而木匠們看到工具派上了用場,也是十分高興,當即就決定趕快迴去睡一覺,吃過午飯,大家再到木工坊,多製造一些耬車出來。
“我們的人員分工需要調整一下,”吃過早飯,熊洪跟熊巫說道,“耬車讓熊木他們去全力製作,這幾天應該每天都能出產個十幾輛,這方麵也需要熊山鐵匠坊這邊的配合。”
“所以木工坊這些木匠,就不要去參加耕地了,原本跟在後麵播種的族人,將青壯也停下來,讓他們從倉庫裏取出鐵犁,拴上耕牛或者駑馬,去幫忙犁地。”
鐵犁部落還有很多沒有用上的,牲口也是如此,但熊洪有了耬車的底氣,便決定改變現在的人員分布結構,全力地把土地先犁上一遍、耙上一遍再說。
“這樣播種的人手就會少很多,”熊巫沒有親眼見到耬車的效率,故而還有一些顧慮,“而且青壯都給你排到犁地上麵了,那播種這邊隻剩下不少的女性族人和老人了。”
“沒關係的,巫,這些耬車操作很是簡單,等今天你看過就知道了。”
由於人員分工的調整,今日500架犁,居然開出了1500多畝的土地,相應的,播種的麵積就更少了,差不多隻完成了昨天剩餘的200畝。
不過耬車的威力開始顯現了出來,一天的時間,三輛剛剛生產出來的耬車和昨天晚上出產的兩架耬車,在十名族人和五頭耕牛的配合下,居然完成了六十多畝土地的開溝、播種、覆土工作,讓跟在後麵的族人們大吃一驚。按照之前的速度,這是三個人的活,每畝地至少要幹上一個半時辰的時間,而耬車的效率,是他們的好幾倍!
並且從播種的質量來看,無論是開溝的彎曲度,還是開溝的深度,或者是固定的行距和間距,甚至是種子的數量,耬車都無可爭議地要遠遠超過人工播撒。
節省下來大量的種子,原本一斤隻能播撒一畝土地的,但有了耬車,采用了條播方法,對種子的浪費便大大減少,一畝地差不多能省下來二三成。
一畝地節約二三兩,十畝呢?百畝呢?四萬畝呢?光是對種子的節省,保守估計都能省下來八九千斤,而這八九千斤,就是二十多人一年的口糧。
耬車的作用隨著製造出來的數量,逐漸顯現,前麵幾天,犁地的速度非常快,遠遠超過了耬車能播種的麵積,但隨著耬車逐漸增加到100輛,族人操作的速度更快之後,犁出來的地甚至比不上被播種的麵積,好在經過這大半個月的努力,原本計劃中的目標,那些本部周圍的土地也都播種完成。
計劃的順利推進,不僅僅是因為生產工具的效率提升,人員分工的優化調整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原本鐵犁的使用需要兩人一組,甚至有時一個人一組,經過幾天的適應,大多數族人已經能夠獨立操作鐵犁進行耕地,這使得部落所有的鐵犁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而節省下來的人力,得益於耬車的引入,不再需要彎腰跟在耙子後麵一點點地開溝,從原來的開溝、播種、覆土三人組合,轉變為兩人一組,一人負責拉車或牽牛,另一人操作耬車。
這種耕種方式極為高效,效率顯著提高,兩人一組操作耬車,通常一天能播種10餘畝土地。隨後,犁地的速度甚至低於播種速度。
效率的提升並沒有讓熊洪立刻結束春耕,相反,他順勢而為,既然比原計劃提前了近十天,那麽節省下來的時間,族人們自然希望能夠開墾更多的土地。
於是沿著豐樂大道的兩側,原本不在今年規劃內的荒野也被開墾出來,專門用於種植黍、菽、油菜等作物。到了三月中下旬,整個本部的耕種麵積達到了畝,比原計劃多出了近3000畝。
木工坊黑暗的環境很快被點燃的十幾盞油燈照的很是明亮,而收到消息的木匠們,也毫不遲疑,爬起來就往木工坊這邊集合。
“不好意思了大家,這麽晚讓你們過來,其實是我的疏忽,並沒有在之前發現我們耕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熊洪將燒開的熱水分發給眾人,“不過熊木他們來找到我,我正好又想出了一種叫耬車的工具,現在圖紙你們都看過了,基本上都沒有什麽大問題,那就按照熊木的分工,我們今晚就造一架出來,明天試試看。”
“好的族長,反正睡不著,就當夜晚學習了!”
“是啊族長,你已經有好久沒帶著我們一起幹木工了……”
“很是懷念啊,當初做直轅犁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晚上,哈哈……”
熊洪滿意地點了點頭,熊部落裏麵,這些工匠的地位就是要比其他族人高一些,而今晚他們的表現,正是原因之一。
“既然這樣,大家就行動起來,爭取在天亮之前,把部落的第一架耬車給造出來,明天試驗過沒問題,我就讓大家睡上半天,好好補個覺,怎麽樣?”
無需太多的動員,這些工匠們便按照熊傑的分工,承擔起各自的任務來。相比較熊木的技術專精,熊傑對整個項目的把握要更好一些,並且有豐富的製作經驗,他知道哪個地方需要多少人,並且也知道每個木匠的手藝和專長,這也是熊洪非常看好他的一點。
“你們兩個做這裏,你們四個負責加工這裏,還有這裏,由你們兩個來搞……”熊傑鎮定地指揮著,甚至連熊洪,都被派了一個安裝犁鏵的工作。
木工坊的動靜自然逃不過族人的眼光,雖然在白茅墨手的出麵解釋下,各個隊長又安撫住了有些不安的族人,但熊巫熊大等人還是趕了過來,想要看看具體的情況。
不過看到熊洪帶著人正熱火朝天地做著耬車之後,便放下心來,幫不上忙的他們,也在熊洪的勸說下,迴去休息。
終於到了天色剛明,兩輛原型車便被生產了出來。
“唿,終於做完了,”熊洪經過一個通宵,感覺自己後背有些酸痛,“走,我們先到外麵試試。”
剛走到門口,遠遠地傳來公雞打鳴的聲音,熊洪聽到雞叫,渾身也充滿了勁,跟幾個族人一起,將耬車扛在身上,就往圍牆東門外的土地走去。
守在這裏的正是熊二,看到族長過來,了解到他們要去試驗新工具之後,將門口的門打開,讓熊洪等人出去。
耬車放在地上,長2.5米,寬1米,高約1米,三條耬腳的間距大概30厘米,不是部落做不出更多耬腳的耬車,不過經過研究和討論,目前這三腳的耬車最符合部落的實際情況。
說試就試,雖然現在還沒有牽耕牛過來,但兩個人在前麵牽引的力量也不算小。正常來說,在耬車的行進過程中,一頭耕牛在前方牽引著耬車,確保其穩定前行;同時,有一人負責在耬車前牽牛並扶住耬轅,通過調整耕牛的行走速度與方向來控製耬車的運動軌跡。另有一個人則扶著耬把跟在耬車後麵,邊行走邊左右搖動耬車,使得裝在耬鬥中的種子能夠隨著搖動的節奏,通過輸種管順暢地滑入中空的耬腳,最終被精準地播種到田地裏。
這樣的操作顯然很是簡單,被犁好的土地很輕易地就被耬鏵推出三道淺溝,而粟籽也隨著車身的搖動,從耬鬥裏漏下來種子,每隔一定的距離便灑下來幾顆,這樣就灑的均勻了很多,從而節省下來很多種子。而跟在後麵覆土的族人,基本上不需要做什麽,隻需要看著後麵的勞木會不會碰到石頭就行。
新工具的速度是毋容置疑的,大概一畝土地,隻花了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還是在用人力的情況下,如果用耕牛,不僅速度會更快,還能節省更多的人力下來。
在後世的曆史評價中,耬車的誕生,是華夏農業史上的一大裏程碑,它標誌著農業正式邁入了精耕細作的新時代。這一新型農具的發明,與分行栽培技術的推廣密不可分。
在此之前,部落隻能采用漫田撒播的方式進行播種,導致粟出苗後參差不齊、疏密不均,給後續的田間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耬車的出現,將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它能夠精細調控種子流量,確保播種均勻,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和作物產量。
另外耬車的運用,也會使得熊部落的條播技術得以產生、推廣,從而逐漸徹底取代撒播的種植方式。未來,在耬車的使用下,族人能夠輕鬆地保證作物行距和株距的統一,實現高效的分行栽培。
“很好,很好,”熊洪看著耬車的“威力”,臉上樂開了花。經過試驗,這種工具將徹底顛覆目前部落的種植流程,以後隻要兩個人一頭牛,就能快速地把犁好的土地給種上莊稼。
“熊木,這個耬車真是不錯,不過有些地方你需要再改進一下,”畢竟是新的工具,在製作時有一些地方還是需要調整一下,“讓大家先迴去休息休息吧,今天的耕種就不用他們參加了,而是中午起來之後,全力地製作耬車,就參考這兩架。”
熊木領命而去,而木匠們看到工具派上了用場,也是十分高興,當即就決定趕快迴去睡一覺,吃過午飯,大家再到木工坊,多製造一些耬車出來。
“我們的人員分工需要調整一下,”吃過早飯,熊洪跟熊巫說道,“耬車讓熊木他們去全力製作,這幾天應該每天都能出產個十幾輛,這方麵也需要熊山鐵匠坊這邊的配合。”
“所以木工坊這些木匠,就不要去參加耕地了,原本跟在後麵播種的族人,將青壯也停下來,讓他們從倉庫裏取出鐵犁,拴上耕牛或者駑馬,去幫忙犁地。”
鐵犁部落還有很多沒有用上的,牲口也是如此,但熊洪有了耬車的底氣,便決定改變現在的人員分布結構,全力地把土地先犁上一遍、耙上一遍再說。
“這樣播種的人手就會少很多,”熊巫沒有親眼見到耬車的效率,故而還有一些顧慮,“而且青壯都給你排到犁地上麵了,那播種這邊隻剩下不少的女性族人和老人了。”
“沒關係的,巫,這些耬車操作很是簡單,等今天你看過就知道了。”
由於人員分工的調整,今日500架犁,居然開出了1500多畝的土地,相應的,播種的麵積就更少了,差不多隻完成了昨天剩餘的200畝。
不過耬車的威力開始顯現了出來,一天的時間,三輛剛剛生產出來的耬車和昨天晚上出產的兩架耬車,在十名族人和五頭耕牛的配合下,居然完成了六十多畝土地的開溝、播種、覆土工作,讓跟在後麵的族人們大吃一驚。按照之前的速度,這是三個人的活,每畝地至少要幹上一個半時辰的時間,而耬車的效率,是他們的好幾倍!
並且從播種的質量來看,無論是開溝的彎曲度,還是開溝的深度,或者是固定的行距和間距,甚至是種子的數量,耬車都無可爭議地要遠遠超過人工播撒。
節省下來大量的種子,原本一斤隻能播撒一畝土地的,但有了耬車,采用了條播方法,對種子的浪費便大大減少,一畝地差不多能省下來二三成。
一畝地節約二三兩,十畝呢?百畝呢?四萬畝呢?光是對種子的節省,保守估計都能省下來八九千斤,而這八九千斤,就是二十多人一年的口糧。
耬車的作用隨著製造出來的數量,逐漸顯現,前麵幾天,犁地的速度非常快,遠遠超過了耬車能播種的麵積,但隨著耬車逐漸增加到100輛,族人操作的速度更快之後,犁出來的地甚至比不上被播種的麵積,好在經過這大半個月的努力,原本計劃中的目標,那些本部周圍的土地也都播種完成。
計劃的順利推進,不僅僅是因為生產工具的效率提升,人員分工的優化調整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原本鐵犁的使用需要兩人一組,甚至有時一個人一組,經過幾天的適應,大多數族人已經能夠獨立操作鐵犁進行耕地,這使得部落所有的鐵犁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而節省下來的人力,得益於耬車的引入,不再需要彎腰跟在耙子後麵一點點地開溝,從原來的開溝、播種、覆土三人組合,轉變為兩人一組,一人負責拉車或牽牛,另一人操作耬車。
這種耕種方式極為高效,效率顯著提高,兩人一組操作耬車,通常一天能播種10餘畝土地。隨後,犁地的速度甚至低於播種速度。
效率的提升並沒有讓熊洪立刻結束春耕,相反,他順勢而為,既然比原計劃提前了近十天,那麽節省下來的時間,族人們自然希望能夠開墾更多的土地。
於是沿著豐樂大道的兩側,原本不在今年規劃內的荒野也被開墾出來,專門用於種植黍、菽、油菜等作物。到了三月中下旬,整個本部的耕種麵積達到了畝,比原計劃多出了近3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