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一條大河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5章 一條大河
“聽說你搞出來一個四弦琴,拿來看看。”公孫尼子和張蒼難得出現在一個辦公室,一齊對張誠說。
公孫尼子是天下知名的音樂理論家,其理論影響到兩千年後。張蒼身為數學家,同時定訂音樂標準,在音樂領域的修養也絕不在公孫尼子之下。
張誠苦著臉,昨天聚會散後,趙杏兒磨著自己一曲又一曲的拉琴,到現在手指頭都還抽筋呢。
張誠叫人去家裏取來小提琴,打開琴盒,請兩位先生鑒賞。
這張琴的製式,和秦國的樂器全都不同。使用絲弦和琴弓摩擦發出聲音。琴上沒有琴品,完全靠手指按捺來確定音高,這對演奏者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能煩您彈一曲嗎?”公孫尼子說話非常客氣。這種沒有見過的琴,他也很感興趣。
張誠把琴夾在自己的頜下,略一想,拉了一曲《月光》。
琴聲悠長,如泣如訴。
公孫尼子和張蒼初聽還皺著眉,聽到後來卻是滿麵欣喜。
“琴音和樂理,和自古相傳的律例不符,但別有一番情趣啊!”張蒼歎息。
“在草原上我見過一個西來的藝人,我跟他學了這琴……”張誠又開始胡扯。
“去一趟草原,才這麽幾天,就能學會這麽多?”張蒼不怎麽信張誠的胡說八道。公孫尼子卻也不以為意。
“前幾日我在蒙恬那裏看到了弦鞀,我仿著還做了一張琴,剛剛膠好,給兩位先生也看一下?”張誠問。
“快拿來!”兩位先生都說。
一把吉他。
這段時間張誠的案頭上,一直在處理的其實就是這張琴,而不是什麽電學的工具。音樂最是讓人能舒展情緒,一把提琴,一把吉他,對張誠來說,意義自是不同。
琴弦撥弄,張誠慢慢想起很多曲調。鬼使神差,唱出來的卻是這首: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百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歌聲輕柔婉轉,聽著這歌,卻好像是看到了圜水河上的船駛向遠方。
“好歌。”張蒼讚。
“微言之中自有大義。”公孫尼子說,“將愛鄉土之情融入歌中,應該不全吧?”
張誠微微一笑,繼續撥弄琴弦,接著唱出副歌:
這是美麗的大秦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雖然副歌唱的是大秦,公孫尼子仍然對這歌讚不絕口。
當公孫尼子接過吉他,試了一下每根弦的音調,卻是很快就熟悉了彈奏的指法。
張誠是在寢室裏每天幾個小時練習,才能完整的彈奏一些簡單的曲子,公孫尼子卻是接過琴來,試了試音,很快就能彈奏出完整的曲調。
“好歌,好琴!”公孫尼子讚不絕口。“這琴就送我了。”公孫尼子輕易不向張誠張口要什麽,這張琴雖然張誠也很舍不得,但是既然公孫先生要用,那還有什麽說的?
“再造30張琴來,送到學校來。”公孫尼子接著說。張誠張大了嘴巴。
公孫尼子一代大家,教授長城大學弟子的音樂,調用三十張琴做教具,事兒理直氣壯,張誠也沒法拒絕,但是做琴這種事兒,卻不是張村這個木工坊能做到的,張誠隻好找到研究院,請之前有過製造樂器經驗的工匠幫忙,費了好大力氣,算是把吉他的製式確定下來,第一批30張琴算是做好,送到教務處。
公孫尼子將這種新的琴介紹給弟子們,介紹說這種琴可以掛在脖子上,邊彈邊唱,並不拘環境場合。
甚至可以邊走邊唱。哪怕是坐在獨輪車上彈唱,也沒什麽影響。
公孫教授給大家彈唱了關雎、黃鳥、無衣這些曲子,這些曲子脫胎於古琴曲,但是對公孫先生來說,把古琴的曲子平移到吉他上,並無什麽困難,甚至公孫先生還能根據從張誠那兒學來的技巧,為這些曲子配上和旋,吟唱就更加豐富。聽琴的弟子們一時目眩神迷。
一堂課快結束的時候,公孫尼子說:“我從張誠教授那裏,聽了一首新歌,我覺得也應該教給大家”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百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大秦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夥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大秦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條條大路都寬暢
朋友來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步槍
這是強大的大秦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在張誠的前世,這首歌最著名的版本是一個柔美的女聲,但是此刻公孫尼子這樣一個男聲來唱這首歌,卻也別有一番浩蕩之氣。
對上音樂課的這些男生女生來說,這首歌的第二段,最是能唱到心裏去。圜水河水電站建設竣工,電力輸送到張村來,自己這些青年男女正在讓這山川改變模樣。
在窗外聽到這首歌的扶蘇,卻已經是淚流滿麵:我美好的大秦啊,已經如村外的圜水河一去不返了!
張誠卻並不在意這首歌在這個時代重新響起。對於張誠來說,這支素有第二國歌的歌曲,是自己一生立命的根本。
蒙恬摸著下巴說:這首歌好,這首歌比軍歌戰歌都好,張誠你是怎麽想出來這麽好的歌的?
“每天都在這圜水河邊生活,心中自然就生出這樣一首歌來。”
“聽說你搞出來一個四弦琴,拿來看看。”公孫尼子和張蒼難得出現在一個辦公室,一齊對張誠說。
公孫尼子是天下知名的音樂理論家,其理論影響到兩千年後。張蒼身為數學家,同時定訂音樂標準,在音樂領域的修養也絕不在公孫尼子之下。
張誠苦著臉,昨天聚會散後,趙杏兒磨著自己一曲又一曲的拉琴,到現在手指頭都還抽筋呢。
張誠叫人去家裏取來小提琴,打開琴盒,請兩位先生鑒賞。
這張琴的製式,和秦國的樂器全都不同。使用絲弦和琴弓摩擦發出聲音。琴上沒有琴品,完全靠手指按捺來確定音高,這對演奏者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能煩您彈一曲嗎?”公孫尼子說話非常客氣。這種沒有見過的琴,他也很感興趣。
張誠把琴夾在自己的頜下,略一想,拉了一曲《月光》。
琴聲悠長,如泣如訴。
公孫尼子和張蒼初聽還皺著眉,聽到後來卻是滿麵欣喜。
“琴音和樂理,和自古相傳的律例不符,但別有一番情趣啊!”張蒼歎息。
“在草原上我見過一個西來的藝人,我跟他學了這琴……”張誠又開始胡扯。
“去一趟草原,才這麽幾天,就能學會這麽多?”張蒼不怎麽信張誠的胡說八道。公孫尼子卻也不以為意。
“前幾日我在蒙恬那裏看到了弦鞀,我仿著還做了一張琴,剛剛膠好,給兩位先生也看一下?”張誠問。
“快拿來!”兩位先生都說。
一把吉他。
這段時間張誠的案頭上,一直在處理的其實就是這張琴,而不是什麽電學的工具。音樂最是讓人能舒展情緒,一把提琴,一把吉他,對張誠來說,意義自是不同。
琴弦撥弄,張誠慢慢想起很多曲調。鬼使神差,唱出來的卻是這首: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百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歌聲輕柔婉轉,聽著這歌,卻好像是看到了圜水河上的船駛向遠方。
“好歌。”張蒼讚。
“微言之中自有大義。”公孫尼子說,“將愛鄉土之情融入歌中,應該不全吧?”
張誠微微一笑,繼續撥弄琴弦,接著唱出副歌:
這是美麗的大秦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雖然副歌唱的是大秦,公孫尼子仍然對這歌讚不絕口。
當公孫尼子接過吉他,試了一下每根弦的音調,卻是很快就熟悉了彈奏的指法。
張誠是在寢室裏每天幾個小時練習,才能完整的彈奏一些簡單的曲子,公孫尼子卻是接過琴來,試了試音,很快就能彈奏出完整的曲調。
“好歌,好琴!”公孫尼子讚不絕口。“這琴就送我了。”公孫尼子輕易不向張誠張口要什麽,這張琴雖然張誠也很舍不得,但是既然公孫先生要用,那還有什麽說的?
“再造30張琴來,送到學校來。”公孫尼子接著說。張誠張大了嘴巴。
公孫尼子一代大家,教授長城大學弟子的音樂,調用三十張琴做教具,事兒理直氣壯,張誠也沒法拒絕,但是做琴這種事兒,卻不是張村這個木工坊能做到的,張誠隻好找到研究院,請之前有過製造樂器經驗的工匠幫忙,費了好大力氣,算是把吉他的製式確定下來,第一批30張琴算是做好,送到教務處。
公孫尼子將這種新的琴介紹給弟子們,介紹說這種琴可以掛在脖子上,邊彈邊唱,並不拘環境場合。
甚至可以邊走邊唱。哪怕是坐在獨輪車上彈唱,也沒什麽影響。
公孫教授給大家彈唱了關雎、黃鳥、無衣這些曲子,這些曲子脫胎於古琴曲,但是對公孫先生來說,把古琴的曲子平移到吉他上,並無什麽困難,甚至公孫先生還能根據從張誠那兒學來的技巧,為這些曲子配上和旋,吟唱就更加豐富。聽琴的弟子們一時目眩神迷。
一堂課快結束的時候,公孫尼子說:“我從張誠教授那裏,聽了一首新歌,我覺得也應該教給大家”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百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大秦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夥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大秦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條條大路都寬暢
朋友來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步槍
這是強大的大秦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在張誠的前世,這首歌最著名的版本是一個柔美的女聲,但是此刻公孫尼子這樣一個男聲來唱這首歌,卻也別有一番浩蕩之氣。
對上音樂課的這些男生女生來說,這首歌的第二段,最是能唱到心裏去。圜水河水電站建設竣工,電力輸送到張村來,自己這些青年男女正在讓這山川改變模樣。
在窗外聽到這首歌的扶蘇,卻已經是淚流滿麵:我美好的大秦啊,已經如村外的圜水河一去不返了!
張誠卻並不在意這首歌在這個時代重新響起。對於張誠來說,這支素有第二國歌的歌曲,是自己一生立命的根本。
蒙恬摸著下巴說:這首歌好,這首歌比軍歌戰歌都好,張誠你是怎麽想出來這麽好的歌的?
“每天都在這圜水河邊生活,心中自然就生出這樣一首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