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何以為王?》(下)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 作者:九指神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可以掌握刑戮之事,這是極大的權力,但是是不是就可以隨心所欲殺人呢?當然不能。所以智者製定法律,說明何等罪名,可以使用何種刑罰,如何使用這種刑罰,誰來執行這種刑罰。這法家所講,大抵如此。是這樣吧?”張誠望向台下的扶蘇。扶蘇點點頭。這個說法不準確,但是大體能說明法律的來源和意義。
“所以從本質上,王的存在,是因為我們萬民不足以麵對這個殘酷的世界,我們需要有人領導,就讓出刑戮之權和稅收,來供養這個王。”張誠說。
台下鴉雀無聲,這理論和公孫尼子、扶蘇所傳授的大異其趣,卻能夠自洽,但是這理論殘酷的令人發麻。
連公孫尼子也陷入沉思。
“我不是說不該有王,我是說這個道理。我們讓出了民的權力,王就要為這份權力來付出代價,王要為這份權力勤勉工作,戰爭起時,王要身先士卒,國家破滅的時候,王要有先死的覺悟。當然,王也罷、民也罷,都是有私心的,大家都想吃的好一些、穿的好一些,一些人想有更多的女人、擁有更多的財富,貪生怕死,這都是人之常情。”
聽講的趙杏兒翻了翻眼睛。
“所以王很容易就濫用這份權力,對民予取予奪。奢靡無度。比如二世皇帝,征發無數徭役修築阿房宮,征收農稅甚至達到了三稅二,以至於民不聊生……”張誠說。趙芃咬了咬嘴唇。
“民不聊生會怎麽樣?所以陳勝吳廣在泗水郡起事,黔首黎民就追隨他們,然後天下大亂,皇朝崩潰。整個天下陷入了無休止的痛苦。”
“陳勝說過一句話很有名,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和我們今天這個討論有關係,那就是——王是天生的嗎?王必須是王的兒子嗎?陳勝自立為王,天下也沒有提出什麽反對。項羽在戲下分封諸侯,很多人也並非是王侯的子孫。至少常山王張耳就不是。”
“陳勝的這句話,必定成為曆史的分界線。從這一天開始,無數人會使用手中的武力,去爭奪這個王的頭銜和地位,去獲得王所擁有的權力,那種刑戮之權。”張誠看著大家。
“那麽,當他們獲得這種權力之後,我們——民,會得到什麽?”
“西楚的王項羽可以屠戮鹹陽城,搶奪城中的財寶婦人,焚燒數百年建城的鹹陽城。漢中王劉邦,幾乎征發盡漢中的老弱送到前線,成為戰爭絞肉機裏的血肉。今年漢中關中大災,表麵是天災,實際上是因為蕭何丞相征收稅賦送到前線,搜刮掉民間幾乎最後一粒米,你們看到張村外那些行屍走肉,就是這麽來的。”
“所以。我要問,在這樣一個世界,什麽樣的人有資格做王,王能做些什麽?王權的邊界是哪裏?如果我們遇到一個暴虐的王,萬民何以自處?”
“我不知道答案。”
張誠臉上有一抹陰影,這陰影之下,張誠麵帶哀傷。
“我們的大學、我們的中學小學,在這裏我們教授的是建造的知識。你們以後都會成長為萬民中的智者。但是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關於建造的——如何建設房屋、如何製造機械、如何製造器物、如何豐富物資。如同我最初找到蜜蜂,在趙三球同學的幫助下建造了第一個蜂箱一樣,我希望的是,通過我們的造物,讓張村、高奴縣、上郡的人民富足,活的體麵,如果有一天,我們所造之物傳遍天下,我們的技藝傳遍天下,那麽萬民能從中獲得利益。我最初還不知道創辦這座學校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麽,現在我越來越確定,這就是我們創辦學校的目的!”
“當然我們也有商學和法學,這兩門的學問,目的在於貨通天下和維持一個社會的平衡與秩序。”
“可是我們也有一個專業,是專門從事破壞的——就是兵學。甚至我們的技術創造中,有很多是和兵學相關的,這些造物就是用來破壞的。那麽這些學問和我們大學的宗旨有沒有衝突?”
“我和蒙恬先生、甚至和出自長城大學的韓信同學都談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隻有戰爭能結束戰爭。早一天結束戰爭,早一天恢複和平。這個道理也能說通。所以我們有很多兵學的同學陸陸續續離開了張村,現在在各地身冒矢石,攻城略地。我知道,一些人在漢軍中,一些人在楚軍中,戰場上,也會出現我們同學麵對麵廝殺的情形……我當然很難過。但是蒙恬先生告訴我,這就是武人的命運。”
“天下紛爭,付出上千萬人生命和鮮血,最後一定會出現一個王。我們希望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王?而我們這些民在這個王治下,如何自處?我是一個工程師,不是卿相,我沒有答案,這是我今天來這裏講座的原因,我把我的疑問講出來,希望大家能夠一起想想,希望大家各自能找到答案。”
大廳的角落裏有稀稀拉拉的掌聲,更多人則陷入張誠這個沒有結論的話題之中。很多人內心似乎很是沉重。
這天以後,關於社會、關於法治、關於王權、關於戰爭的爭論在長城大學增加了,但是鬧著要下山去贏得功名的聲音卻少了很多。
“年輕人還是應該有些血性的,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也好。”蒙恬對張誠和公孫尼子說。
“如果輕棄了生命,太可惜了。”公孫尼子感歎。
“沒有人會不死,但是一定要不停去探索。”蒙恬爭辯。
“也許你說的對。”張誠點點頭。
扶蘇卻單獨請了張誠飲酒,在蒙恬的宅中,那個寡婦繼室服侍著扶蘇,不停的把菜肴和酒送上來,扶蘇卻不說話,隻是一杯又一杯的喝酒。
扶蘇不說,張誠也不問。知道扶蘇內心一定有所觸動,隻是不知道從何談起從何做起。這樣兩人無言,一直喝到大醉,張誠搖搖晃晃的迴到自己的宅中。
第二天,扶蘇宣布法學院要開設“模擬法庭”,將秦律中既往的案例拿出來做教學演練,所有學生參與舉證和控辯。這個模擬法庭接受所有科係同學參觀。
“所以從本質上,王的存在,是因為我們萬民不足以麵對這個殘酷的世界,我們需要有人領導,就讓出刑戮之權和稅收,來供養這個王。”張誠說。
台下鴉雀無聲,這理論和公孫尼子、扶蘇所傳授的大異其趣,卻能夠自洽,但是這理論殘酷的令人發麻。
連公孫尼子也陷入沉思。
“我不是說不該有王,我是說這個道理。我們讓出了民的權力,王就要為這份權力來付出代價,王要為這份權力勤勉工作,戰爭起時,王要身先士卒,國家破滅的時候,王要有先死的覺悟。當然,王也罷、民也罷,都是有私心的,大家都想吃的好一些、穿的好一些,一些人想有更多的女人、擁有更多的財富,貪生怕死,這都是人之常情。”
聽講的趙杏兒翻了翻眼睛。
“所以王很容易就濫用這份權力,對民予取予奪。奢靡無度。比如二世皇帝,征發無數徭役修築阿房宮,征收農稅甚至達到了三稅二,以至於民不聊生……”張誠說。趙芃咬了咬嘴唇。
“民不聊生會怎麽樣?所以陳勝吳廣在泗水郡起事,黔首黎民就追隨他們,然後天下大亂,皇朝崩潰。整個天下陷入了無休止的痛苦。”
“陳勝說過一句話很有名,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和我們今天這個討論有關係,那就是——王是天生的嗎?王必須是王的兒子嗎?陳勝自立為王,天下也沒有提出什麽反對。項羽在戲下分封諸侯,很多人也並非是王侯的子孫。至少常山王張耳就不是。”
“陳勝的這句話,必定成為曆史的分界線。從這一天開始,無數人會使用手中的武力,去爭奪這個王的頭銜和地位,去獲得王所擁有的權力,那種刑戮之權。”張誠看著大家。
“那麽,當他們獲得這種權力之後,我們——民,會得到什麽?”
“西楚的王項羽可以屠戮鹹陽城,搶奪城中的財寶婦人,焚燒數百年建城的鹹陽城。漢中王劉邦,幾乎征發盡漢中的老弱送到前線,成為戰爭絞肉機裏的血肉。今年漢中關中大災,表麵是天災,實際上是因為蕭何丞相征收稅賦送到前線,搜刮掉民間幾乎最後一粒米,你們看到張村外那些行屍走肉,就是這麽來的。”
“所以。我要問,在這樣一個世界,什麽樣的人有資格做王,王能做些什麽?王權的邊界是哪裏?如果我們遇到一個暴虐的王,萬民何以自處?”
“我不知道答案。”
張誠臉上有一抹陰影,這陰影之下,張誠麵帶哀傷。
“我們的大學、我們的中學小學,在這裏我們教授的是建造的知識。你們以後都會成長為萬民中的智者。但是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關於建造的——如何建設房屋、如何製造機械、如何製造器物、如何豐富物資。如同我最初找到蜜蜂,在趙三球同學的幫助下建造了第一個蜂箱一樣,我希望的是,通過我們的造物,讓張村、高奴縣、上郡的人民富足,活的體麵,如果有一天,我們所造之物傳遍天下,我們的技藝傳遍天下,那麽萬民能從中獲得利益。我最初還不知道創辦這座學校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麽,現在我越來越確定,這就是我們創辦學校的目的!”
“當然我們也有商學和法學,這兩門的學問,目的在於貨通天下和維持一個社會的平衡與秩序。”
“可是我們也有一個專業,是專門從事破壞的——就是兵學。甚至我們的技術創造中,有很多是和兵學相關的,這些造物就是用來破壞的。那麽這些學問和我們大學的宗旨有沒有衝突?”
“我和蒙恬先生、甚至和出自長城大學的韓信同學都談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隻有戰爭能結束戰爭。早一天結束戰爭,早一天恢複和平。這個道理也能說通。所以我們有很多兵學的同學陸陸續續離開了張村,現在在各地身冒矢石,攻城略地。我知道,一些人在漢軍中,一些人在楚軍中,戰場上,也會出現我們同學麵對麵廝殺的情形……我當然很難過。但是蒙恬先生告訴我,這就是武人的命運。”
“天下紛爭,付出上千萬人生命和鮮血,最後一定會出現一個王。我們希望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王?而我們這些民在這個王治下,如何自處?我是一個工程師,不是卿相,我沒有答案,這是我今天來這裏講座的原因,我把我的疑問講出來,希望大家能夠一起想想,希望大家各自能找到答案。”
大廳的角落裏有稀稀拉拉的掌聲,更多人則陷入張誠這個沒有結論的話題之中。很多人內心似乎很是沉重。
這天以後,關於社會、關於法治、關於王權、關於戰爭的爭論在長城大學增加了,但是鬧著要下山去贏得功名的聲音卻少了很多。
“年輕人還是應該有些血性的,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也好。”蒙恬對張誠和公孫尼子說。
“如果輕棄了生命,太可惜了。”公孫尼子感歎。
“沒有人會不死,但是一定要不停去探索。”蒙恬爭辯。
“也許你說的對。”張誠點點頭。
扶蘇卻單獨請了張誠飲酒,在蒙恬的宅中,那個寡婦繼室服侍著扶蘇,不停的把菜肴和酒送上來,扶蘇卻不說話,隻是一杯又一杯的喝酒。
扶蘇不說,張誠也不問。知道扶蘇內心一定有所觸動,隻是不知道從何談起從何做起。這樣兩人無言,一直喝到大醉,張誠搖搖晃晃的迴到自己的宅中。
第二天,扶蘇宣布法學院要開設“模擬法庭”,將秦律中既往的案例拿出來做教學演練,所有學生參與舉證和控辯。這個模擬法庭接受所有科係同學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