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暫時擱置
開局朱高煦圍城,忽悠他當皇帝 作者:慵懶的大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旁的朱高煦懵逼了。
他心想:皇兄,你這是腫麽了?
腫麽還在誇老頭子海運糧食的辦法好呢?
你不知道老頭子遷都以後,第一個殺的就是你?
“既然北平城缺糧的問題解決了。”
“那就請陛下迴到金陵以後頒布詔書,宣布遷都北平吧。”
朱棣以為成功反駁了朱允炆的問題。
心裏還暗自嘲笑起朱允炆:臭小子,別以為你讀過幾天書,我就說不過你。
我告訴你,你四叔可是文武雙全!
“四叔且慢。”
朱允炆突然又微笑著搖了搖頭。
“陛下還有什麽問題嗎?”
朱棣眉頭又皺了起來。
“四叔,海運糧草固然可行。”
“可這樣的損耗也不小。”
“當年太祖皇帝派兵征討北元的時候,為了給北平和遼東一帶運送軍糧,就用的是海運。”
“可這海上風浪太大,超過一半的運糧船都沒有成功把糧草運到目的地。”
“而且北平雖然是前元的大都,但當時前元還另外設有上都和中都。”
“所以大都的人口並不多。”
“他們通過海運從南方運糧勉強可行。”
“但北平要是作為大明的都城,那所需的糧食,通過海運根本不夠。”
朱允炆又搬出了朱元璋當年北伐的例子和元大朝之所以可以通過海運勉強運行原因來反駁朱棣。
“既然海運走不通,那就有漕運!”
“漕運總不怕風浪大了吧?!”
朱棣被朱允炆反駁的有些無言以對,一時間有些生氣。
居然說出了用通過運河漕運的方式來運糧。
“四叔,你別生氣。”
“漕運也不是不行。”
“隻是這京杭運河早就因為河流改道和泥沙淤積,無法使用了。”
朱允炆聽出朱棣被懟的氣不擇言了,心裏不禁想笑。
但他還是忍住了。
這朱老四被氣極了,可是什麽事情都幹的出來的。
“運河堵塞,那就疏通運河!”
其實朱棣自己說出想通過漕運運糧的時候,他自己意識到了不可行。
可現在話已經說出口了,這裏還有這麽多人聽著。
他可不能承認自己錯了。
因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是絕對不會犯錯的。
即使錯了,那也得硬著頭皮做下去。
大不了最後釀成大禍之後,找人背鍋,或者發個罪己詔就算了。
“四叔,可還記得前元時候的紅巾軍是怎麽來的?”
朱允炆聽見朱棣說要疏通運河,他直接搬出了前元紅巾軍的事情來。
當年元朝就是因為要修理河道,召集了幾十萬勞工。
這麽多青壯年勞動力聚集一起,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民變。
當時這些勞工裏就出現了別有用心的韓山童等人,他們在河道裏偷偷地埋下一隻獨眼石人。
等勞工們挖出來之後,他們就開始到處宣揚“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間諺語。
最終這幾十萬勞工成功被他們鼓搗民變,成為了反抗元朝的紅巾軍主力。
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原本也屬於紅巾軍,曾經還向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稱臣。
說起來,元朝滅亡的導火索就是修理河道。
朱棣當然知道紅巾軍的事情,畢竟他八歲之前,太祖皇帝朱元璋名義上都還是紅巾軍首領韓林兒手下的臣子。
所以他也知道朱允炆舉紅巾軍的例子是什麽意思。
大明剛剛經曆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且交戰區就主要位於運河周圍。
這兩年雖然相對太平,朝廷也對這些地方的百姓進行相應的優待政策,讓他們休養生息。
但他又不是楊憲,三年就可以讓這些經過戰爭,變的滿目瘡痍的地方像揚州一樣恢複生機。
如果這個時候貿然召集大量的勞工來疏通運河,天知道他們會在河裏挖出來什麽。
到時候要是又有人造反了,朱棣可就徹底成了大明的罪人了。
雖然朱允炆說出的反對遷都的理由都很充分,朱棣在心裏也很認可。
但朱棣還是不甘心就這麽放棄遷都北平。
他眼睛一轉,心裏靈機一動。
於是問起了朱允炆:“陛下,你先前說如果解決糧食問題就讚同遷都北平。”
“請問陛下有沒有什麽好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朱棣心想:既然你朱允炆能提出這麽多反對遷都北平的理由,那就讓你再想想如何解決北平缺糧的問題。
如果你說不出來,說明你從心裏就是反對遷都北平,也就是反對我統治大明。
你對於我入主朝廷還是不服氣,你隻是在尋找合適的機會扳倒我而已。
那我可不敢留你太久。
朱允炆注意到了朱棣眼睛閃過的殺氣。
他知道朱棣這個問題又是一個送命題。
如果迴答的不好,很有可能會被朱棣提前送上路。
“四叔。”
“其實解決北平缺糧的問題。”
“你剛剛已經說了,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漕運。”
朱允炆神情自然的說道。
“陛下,你這是在嘲諷本王嗎?”
朱棣聽到朱允炆的迴答,以為朱允炆是在嘲諷他,語氣頓時就充滿了怒氣。
同時,朱允炆的迴答也讓朱高煦大跌眼鏡。
皇兄,老頭子剛剛說疏通運河,通過漕運解決北平缺糧的辦法,你說不行。
現在讓你說,你怎麽也說通過漕運呀?
在朱高煦心裏,也覺得朱允炆的話是在嘲諷朱棣。
“四叔誤會了。”
朱允炆恭敬地朝朱棣拱了拱手,表達歉意。
隨即解釋道:“朕的意思不是不可以疏通運河。”
“隻是現在還不行。”
“疏通運河曆來都是需要太平盛世才敢動。”
“如今大明剛剛結束戰事不久,起碼還需要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才能達到疏通運河的條件。”
“不過以四叔的治國能力,朕估計十年也就差不多了。”
“等到十年以後,大明國富民強,到時候四叔就可以下令動工疏通運河了。”
“屆時朕會馬上宣布遷都北平的。”
朱允炆知道朱棣遲早都會遷都北平的,所以他故意通過疏通運河這件事來拖延時間。
最後還不忘奉承一下朱棣,讓他感覺自己已經是甘心當一輩子傀儡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警惕。
朱棣聽完朱允炆的解釋,微微點頭,臉上的怒氣消散了不少。
“陛下說的有道理,那遷都和疏通運河一事就暫時擱置吧。”
“我們這次出征也已經數月有餘了。”
“想必京城裏也有許多事情等著本王處理,明日我們就啟程迴京吧。”
最後朱棣決定先迴京城。
而這個時候,被貶的解縉卻正在文化殿跟監國的朱高熾聊天。
他心想:皇兄,你這是腫麽了?
腫麽還在誇老頭子海運糧食的辦法好呢?
你不知道老頭子遷都以後,第一個殺的就是你?
“既然北平城缺糧的問題解決了。”
“那就請陛下迴到金陵以後頒布詔書,宣布遷都北平吧。”
朱棣以為成功反駁了朱允炆的問題。
心裏還暗自嘲笑起朱允炆:臭小子,別以為你讀過幾天書,我就說不過你。
我告訴你,你四叔可是文武雙全!
“四叔且慢。”
朱允炆突然又微笑著搖了搖頭。
“陛下還有什麽問題嗎?”
朱棣眉頭又皺了起來。
“四叔,海運糧草固然可行。”
“可這樣的損耗也不小。”
“當年太祖皇帝派兵征討北元的時候,為了給北平和遼東一帶運送軍糧,就用的是海運。”
“可這海上風浪太大,超過一半的運糧船都沒有成功把糧草運到目的地。”
“而且北平雖然是前元的大都,但當時前元還另外設有上都和中都。”
“所以大都的人口並不多。”
“他們通過海運從南方運糧勉強可行。”
“但北平要是作為大明的都城,那所需的糧食,通過海運根本不夠。”
朱允炆又搬出了朱元璋當年北伐的例子和元大朝之所以可以通過海運勉強運行原因來反駁朱棣。
“既然海運走不通,那就有漕運!”
“漕運總不怕風浪大了吧?!”
朱棣被朱允炆反駁的有些無言以對,一時間有些生氣。
居然說出了用通過運河漕運的方式來運糧。
“四叔,你別生氣。”
“漕運也不是不行。”
“隻是這京杭運河早就因為河流改道和泥沙淤積,無法使用了。”
朱允炆聽出朱棣被懟的氣不擇言了,心裏不禁想笑。
但他還是忍住了。
這朱老四被氣極了,可是什麽事情都幹的出來的。
“運河堵塞,那就疏通運河!”
其實朱棣自己說出想通過漕運運糧的時候,他自己意識到了不可行。
可現在話已經說出口了,這裏還有這麽多人聽著。
他可不能承認自己錯了。
因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是絕對不會犯錯的。
即使錯了,那也得硬著頭皮做下去。
大不了最後釀成大禍之後,找人背鍋,或者發個罪己詔就算了。
“四叔,可還記得前元時候的紅巾軍是怎麽來的?”
朱允炆聽見朱棣說要疏通運河,他直接搬出了前元紅巾軍的事情來。
當年元朝就是因為要修理河道,召集了幾十萬勞工。
這麽多青壯年勞動力聚集一起,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民變。
當時這些勞工裏就出現了別有用心的韓山童等人,他們在河道裏偷偷地埋下一隻獨眼石人。
等勞工們挖出來之後,他們就開始到處宣揚“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間諺語。
最終這幾十萬勞工成功被他們鼓搗民變,成為了反抗元朝的紅巾軍主力。
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原本也屬於紅巾軍,曾經還向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稱臣。
說起來,元朝滅亡的導火索就是修理河道。
朱棣當然知道紅巾軍的事情,畢竟他八歲之前,太祖皇帝朱元璋名義上都還是紅巾軍首領韓林兒手下的臣子。
所以他也知道朱允炆舉紅巾軍的例子是什麽意思。
大明剛剛經曆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且交戰區就主要位於運河周圍。
這兩年雖然相對太平,朝廷也對這些地方的百姓進行相應的優待政策,讓他們休養生息。
但他又不是楊憲,三年就可以讓這些經過戰爭,變的滿目瘡痍的地方像揚州一樣恢複生機。
如果這個時候貿然召集大量的勞工來疏通運河,天知道他們會在河裏挖出來什麽。
到時候要是又有人造反了,朱棣可就徹底成了大明的罪人了。
雖然朱允炆說出的反對遷都的理由都很充分,朱棣在心裏也很認可。
但朱棣還是不甘心就這麽放棄遷都北平。
他眼睛一轉,心裏靈機一動。
於是問起了朱允炆:“陛下,你先前說如果解決糧食問題就讚同遷都北平。”
“請問陛下有沒有什麽好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朱棣心想:既然你朱允炆能提出這麽多反對遷都北平的理由,那就讓你再想想如何解決北平缺糧的問題。
如果你說不出來,說明你從心裏就是反對遷都北平,也就是反對我統治大明。
你對於我入主朝廷還是不服氣,你隻是在尋找合適的機會扳倒我而已。
那我可不敢留你太久。
朱允炆注意到了朱棣眼睛閃過的殺氣。
他知道朱棣這個問題又是一個送命題。
如果迴答的不好,很有可能會被朱棣提前送上路。
“四叔。”
“其實解決北平缺糧的問題。”
“你剛剛已經說了,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漕運。”
朱允炆神情自然的說道。
“陛下,你這是在嘲諷本王嗎?”
朱棣聽到朱允炆的迴答,以為朱允炆是在嘲諷他,語氣頓時就充滿了怒氣。
同時,朱允炆的迴答也讓朱高煦大跌眼鏡。
皇兄,老頭子剛剛說疏通運河,通過漕運解決北平缺糧的辦法,你說不行。
現在讓你說,你怎麽也說通過漕運呀?
在朱高煦心裏,也覺得朱允炆的話是在嘲諷朱棣。
“四叔誤會了。”
朱允炆恭敬地朝朱棣拱了拱手,表達歉意。
隨即解釋道:“朕的意思不是不可以疏通運河。”
“隻是現在還不行。”
“疏通運河曆來都是需要太平盛世才敢動。”
“如今大明剛剛結束戰事不久,起碼還需要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才能達到疏通運河的條件。”
“不過以四叔的治國能力,朕估計十年也就差不多了。”
“等到十年以後,大明國富民強,到時候四叔就可以下令動工疏通運河了。”
“屆時朕會馬上宣布遷都北平的。”
朱允炆知道朱棣遲早都會遷都北平的,所以他故意通過疏通運河這件事來拖延時間。
最後還不忘奉承一下朱棣,讓他感覺自己已經是甘心當一輩子傀儡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警惕。
朱棣聽完朱允炆的解釋,微微點頭,臉上的怒氣消散了不少。
“陛下說的有道理,那遷都和疏通運河一事就暫時擱置吧。”
“我們這次出征也已經數月有餘了。”
“想必京城裏也有許多事情等著本王處理,明日我們就啟程迴京吧。”
最後朱棣決定先迴京城。
而這個時候,被貶的解縉卻正在文化殿跟監國的朱高熾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