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 章 .西域風波
上文書中說到了桓侯張飛於興複八年班師迴朝,上朝麵見了孝懷皇帝,把處置挹婁、扶餘、鮮卑以及偽燕殘餘的事情作了稟報,孝懷皇帝聞奏大喜,他令人獎賞了出征的將士,並優加撫恤了陣亡將士的家屬,並下旨免除了這些將士的家屬十年的徭役賦稅。而張飛則獎勵了許多將領以名貴的丹藥。
再說司馬懿奉令調集了十五大軍,來到了雍涼地界。加上馬超魏延的兵馬共有三十多萬。等到了西域各國,才知道西域地方是地廣人稀,根本用不了多少人。人多了反而增加了後勤保障的難度,他隻好裁去二十萬人馬迴原籍,隻留下了十餘萬人,還有多數是輕裝騎兵。
因為今天西藏地方的象族轄區的頭領鵬雕曾派人參與了龜茲,鄯善的反叛行動,司馬懿令馬超率二萬兵馬南下西藏,攻擊當地盤踞在該地的三大部落即象雄、蘇毗。還有雅隆步落。
再說當時的西藏,它的麵積為一百三十多萬平方公裏,隻是地廣人稀,而且是全世界最高的地方,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稱為“世界屋脊”。多數山上終年積雪,冰川密布。而且許多地勢空氣稀薄。所以當時真的有些地方上百裏也找不到一個人影。
在南邊的有一座連綿起伏的群山叫喜馬拉雅山脈,其中頂峰叫作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50米左右,為世界第一高峰。除以稱為“天湖”的納木錯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大小上百個湖泊。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向東而去。除了雅魯藏布江之外,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獅泉河和朋曲河都在其境內流過。還有許多的小型河流。水利資源十分豐富。
但是整個地區的氣候也非常的惡劣,晝夜溫度差別太大。並且經常會刮大風,下暴雪。就是冰雹也隨時可見,因此自然環境是十分惡劣。
整個地區是中國的西南邊陲,是亞州大陸的腹地,在漢末三國時期與內地都沒有什麽交往。不過據傳西藏與印度相連的地方稱為西方貧脊之地,《封神演義》中的西方二聖準提上人和接引道人即在此山上修行,而文中提到的八德池便是天湖納木錯。
所以該地信仰的宗教便是本土的西方教。而該教在拉薩一帶很有凝聚力,拉薩唐代叫作邏些,三國時期叫禪林,也就是《封神演義》中的七寶林,全名叫撤麻唵嘛七寶林寺,乃準提上上居住之所,然接引道人則坐於今印度之內。
當時的宗教為本土古老相傳的苯教,也叫西方教,後來又從印度過來了佛教,在禪林一帶又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就是總堂,下麵又分成了各幹支教,稍大一點的有寧瑪派稱作紅教;薩迦派稱作花教;
噶舉派稱作白教,(後來千年後演變成了韓山童、劉福通的白蓮教)。格魯派稱作黃教。各教都在闡述自己的的教義。說窄一點就是每一個人都在講述自己的看法罷了。但是還是以佛教的教義為基礎。
可能有書友會說你的主角是名將張飛,所有的故事情節跟隨他發展開來便行了,為何又在到處弄些地理人文。應該與主線無關吧?其實您還別說,走到哪裏都能與主線掛得上鉤,因為主角在第一卷《楚漢風雲》中交待過,是數世轉世與現世穿越的融合體,他即能記得住前世今生,所以神州大地都有他的足跡。不管是最開始的黑龍修煉受趙玄壇的點化和二世轉世的春秋鮑叔牙以及三世的田單都有獨立的故事。
上一世的舞陽侯樊噲自然是肇起今世的主體來源,而現在的張非則賦予了他擁有古令的記憶,讓他集古今於一生,即有古代多世的轉世記憶,又有現代科學的理念,文中沒有岀現他運用現代的科學原理,是他複為張飛後三國時期無法讓現在的先進理念在那時候出現,所文中出現的事跡都符合於三國時期的理念。
所以文中看似一些無有相關的敘述,則是為後文先作鋪墊。閑言少敘,拉迴主題。藏傳佛教遍布了西藏的每個角落,它從文化藝術、思想哲學、道德規範等對西藏社會生活的各方麵都有極為深刻的影響。
當時西藏地方的三大勢力中的象雄曾參與了反叛擾亂新建立的大漢朝廷,司馬懿奉旨平定西域之時自然要清算一下。
當時的西藏地區多以畜牧業為主,飼養著藏犛牛,高寒羊和馬等牲畜。居住在水草豐盛的地方,低矮處適宜農耕的地方也不過是種一些青稞、大麥和小麥之類的農作物。但由於和大漢貿易,受大漢絲織品的影響,所以又發展起了一些手工業。如毛紡織,皮革加工、金屬、冶鐵製煉等都慢慢的興建起來,能夠製作一些用品和武器裝備。
當時的西藏地區也有很多勢力,也是在不時的相鬥。經過戰爭的兼並,主要形成了象雄,蘇毗和雅隆部落。象雄的勢力範圍在青藏高原北部,最北端到了西疆的帕米爾高原以及塔裏木盆地的和田地區,並往西邊控製了克什米爾地帶,在青藏高原本土上有絕對的影響力。象雄文化對後來的吐蕃有深刻的影響。
蘇毗原居於青藏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三國時期逐漸向東擴展,一直到了拉薩河流域和昌都的西北麵,並由大小女王共同執政。女王五天上朝一次,小女王則輔助處理政務。
雅隆部落的勢力範圍在青藏高原南部,張飛於256年左右統一三國時,聶赤讚普也成為了該地有作為第一個王出現在西藏的史冊上,他建立了一個奴隸製的封建部落博王國,成了土蕃的前身。後來唐代太宗李世民的西藏女婿鬆讚幹布便是雅隆部落的後代子孫。
再說馬超奉司馬懿的命令帶兩萬步騎挺進了象雄境內,鵬雕開始沒和他正麵交鋒,他采取了堅壁清野的辦法,派人守住要隘。馬超率領的雍涼鐵騎沒有帶著攻堅用的裝備,一時把他也無辦法,而且出身在涼州長大的馬超竟然不適合青藏高原的氣候環境,超一流的武藝毫無用處!
他遷遲兩三個月,還是一事無成,沒有得到土蕃半土,且落下了一身寒疾,若不是服用過烈火丹,得到丹力的加持,很可能已經一命嗚唿了!飛信使將他的情況匯報了司馬懿,仲達無奈隻得讓他班師北迴。
馬超退兵後,鵬雕卻調集部眾,襲殺了馬超的後邊部隊,損失了上千人。就是身為征西主帥的司馬懿也無實質的進展,還受了北方突厥人的偷襲,損軍折將,要不是有幾名飛信使時刻傳遞最新的情報,很有可能他不等到桓侯班師自己就先帶敗兵迴雍涼了。他派飛信使將情況匯報與長安,並拜表請罪。
此時張飛已經從北方班師。剛到長安城中駐了下來,孝懷皇帝就派太監送來了司馬仲達的表章。並請他進宮一敘。他立刻進了皇宮,先拜見了皇帝,皇後,貴妃,這就是先君臣、再父子。
然後皇帝才以子侄之禮向他請安,小蘭、碧蓮和司馬文昭也來拜見了他。孝懷皇帝向他提起西征之事,此時皇帝已將北征歸來的將士的善後工作處理結束。
桓侯長歎一聲,看來真是馳騁疆場的命!數世的融合,注定了今世一定會操勞到死,雖然不會像正史中的孔明那樣秋風五丈原,但是也注定了他要勞碌一生。他隻能向皇帝、女兒表示。退後一些時間他再作計較。當然貴妃司馬文昭也是將他當做父輩看待,還恭恭敬敬的叫他張伯父。
從皇宮出來,他先去長樂壽仙宮去看望劉備夫妻,由於劉備是退了位的太上皇,所以他不讓張飛再行君臣之禮,直接以兄弟情分相見,張飛拜見了大哥大嫂,這時關公也來後宮,兄弟三人相見,真是義如桃園。
大家談論了一會,逐漸談到了西域之事,這時孫小妹對桓侯說“聽聞宮中傳言,老三你又要西行去了”?張飛對她一拱手曰,長歎一聲說“大嫂啊,三弟好像生來就是這種命吧,連一點休息時間老天也不給我!原以為仲達謀略過人,辦事老練,能夠應對西域之事,可是他竟然也無能為力”!
劉備、關公拍了拍他的肩膀,也是對望許久才長歎一聲說“三弟也是近九十歲的人了,雖然有靈丹妙藥加持,可是年齡終在,怎能在受馳騁疆場之苦”。
此時吳雲插言說:“大家不要再提這些煩心之事了,三弟許久不見,今朝歸來,我已安排廚下弄幾個小菜,你們兄弟一醉方休”。並令宮人去請桓侯府的六個夫人與關公的妻子胡金嬋也來聚會。
可能有人將此消息傳播了出去,不多時壽仙宮便熱鬧起來。來了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龐士元的妻子蘇三娘,賈詡的妻子李月仙,陳群的妻子杜月嬌,徐庶的妻子賈雯雯。當然胡金嬋,夏侯涓、樊迎春、張靈、張珊、劉娥、劉惠也已經來到。她們先向太上皇夫妻行過大禮之後,方才落座敘話。
而散朝之後,諸葛亮,龐士元,賈詡,陳群和徐庶迴到家中,見妻子不見,問了家人才知道進了壽仙宮,他們也立即趕來。這時趙雲不知是誰傳信與他,他帶著妻子馬雲祿也趕到了壽仙宮,發現張合、陳到也在場。
大家先給太上皇夫妻見禮,方才互相拜見,然後壽仙宮大擺宴席,大家推杯換盞,其樂無窮!此時桓侯放下了心事,他與龐士元連連幹了幾大盞,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人幹了三斤烈性白酒。
這頓家宴一直到初更時分,皓月當空才散!眾人告辭了太上皇夫婦各自迴府。此時龐士元亦爛醉如泥,由家人扶上馬車迴去,桓侯自是踉踉蹌蹌,路都走不穩,本來像他這樣位高權重的人,有的是人役照料,但他的六個嬌妻卻令宮人挑燈引路,親自扶著他緩緩的走迴了大帥府中進內室休息,並讓人給他奉上了醒酒湯。這就是夫妻之間情誼永恆的象征,也就是“柔”!
半個月後,張飛下令,調關平,關興,張苞,薑維、張遼之子張虎,張合之子張雄,趙統,趙廣,徐晃之子徐蓋,徐達,賈詡之子賈材,龐德之子龐會,龐統之子龐文,霍峻之子霍弋,傅彤之子傅僉、太史慈之子太史亨、嚴顏之子嚴嵩、李嚴和兒子李豐等人。
當下大將張合、太史慈、趙雲、徐晃、文聘,高順,臧霸,張任等人見他沒用一員老將,而是用了一批晚輩,都想不明白,紛紛向他請戰。
可他就是沒有應允。還給出幾個理由,一是若戰事不利的話,再行征調;
二是要重點培訓年輕人,不能事事都靠著長輩;
三是眾人年齡過大,不宜再馳騁疆場,不必要真的血灑疆場,馬革裹屍。眾人認可第一第二;卻不認從其三。原因是張飛年齡遠大過以上諸人,為什麽你張桓侯能率師出征,他們就該留守在家?但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沒有調令眾人也是無奈可何!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默默祈禱他們一行平安。
桓侯下令從司州調取精騎三萬,隨他趕赴西域,近九十歲的桓侯頂盔慣甲,上了虎類豹寶馬,在燕雲十八騎和三十二名飛信使的護衛下,帶領著這些官二代,前唿後擁的出了長安西門,出兵西域!
劉備夫婦,關公,孝懷皇帝及三宮皇後,左右丞相及文武百官直送出城,在十裏長亭,劉備親手為他奉上一盞餞行酒,桓侯接杯在手,卻沒有直接飲下,他令手下人役端過酒來,一爵敬奠上天,一爵奉敬大地。
方才與眾人同飲三杯,然後祭了大纛帥旗,接連放起了四十八鳴號炮,才跨上寶馬往西而去。三宮後妃噙著眼淚望著他們消失在視野之外才哽咽著迴宮。
閑言少敘。再說桓侯一行出了長安,走槐裏縣,美陽,進入了涼州,經過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出了玉門關。
玉門關在屬於敦煌郡管轄,是曆代內地與西域的分界線,秦漢以來,多數守邊的士卒老死於邊陲,沒有調迴內地,而且朝廷的恩遇自然到不了這裏。其二,玉門關地處西北內陸,它深居內陸且受山脈地形的阻擋,使東南的季風難以到達到這裏。
所以這裏的氣候幹燥、荒涼。與江南等地的春風拂麵、萬物複蘇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唐代詩人王之渙因緣到過這裏,觸景生情,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生動地描繪出玉門關字麵的苦寒、荒寂的景象。而暗中影射守邊將士難以得到了朝廷恩遇的淒慘景象。
而玉門關離敦煌郡治所近兩百裏,西距羅布泊東部邊緣三百裏。地處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疏勒河的南岸。是進入河西走廊到了古絲綢之路的離不開的必經之路,後來唐代僧人玄奘法師去西域到天竺研究佛經也從其周邊經過。也是吳承恩在西遊記中為唐僧取經規劃的取經路線。
玉門關設立於漢武帝元豐三年,即公元108年,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關口。又名叫小方盤城,東西長幾十裏,南北寬也有一公裏。不過它的關址經過多次的改徙,西漢最早的一次是在酒泉西部、敦煌的東部。
玉門關是在今天的嘉欲關市以西的石門峽設立,漢武帝太初四年遷到敦煌西部,後元年間又改到了敦煌西北的一百六十裏外。東漢永平十三年,玉門關東遷到了甘肅省的安西縣雙塔堡附近。
關於它的名稱說法也有多種,最公認的是“山南水北為陽,反之山北水南為陰”,位於疏勒河南側的玉門關為陰關;高祖劉邦與霸王項羽對戰失利後,出成皋城北門(俗稱叫玉門,又唿為兇門),所以玉門關實為成皋城北門,故以玉門為名。
現在玉門關的遺址為小方盤遺址、大方盤城遺址。漢長城邊牆以及峰燧遺址。
再說桓侯來到了玉門關,他立馬觀看既雄壯而充滿蒼涼的關隘,一股莫名其妙的的感觸頓時湧上心頭。他略作思索,便口讚一絕:
青海碧雲漫雪山,孤城遠眺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
此時身邊的將士亦齊聲高唿:“定國公必勝,大漢將士們必勝,必勝!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誓……不……還”。
再說桓侯離開了玉門關就來到了西域,他安下了中軍大帳。司馬懿,馬超,魏延各率部將來大帳參見了他這個大都督、大元帥。
馬超向他稟報了征西藏失敗的經過。他經過思索,也是決定先平定西藏,再攻西域。於是令司馬懿、馬超、魏延,龐德和馬岱等人戍守西域各處,自己帶著蜀漢的二代將領,以及三萬鐵騎,並配以攻城奪地所需要的雲梯等裝備,向南而去。張飛率軍南下,一路之上雖有風沙險阻,但士氣高昂。他率領大軍穿越今天的唐古拉山,進入西藏領域後,那惡劣的氣候再次考驗著大軍。然而張飛憑借著多世的經驗,指揮若定。
他深知當地宗教在民間的影響力,於是先派遣使者前往各大教派表明來意,聲明隻針對叛亂者。這一舉動使得部分民眾減少了敵意。麵對象雄部落,他改變策略,並不急於進攻。而是尋找當地向導,探查出一條隱秘小道。
再說象雄勢力的酋長鵬雕,他聽下人報說漢軍又到了境內,立刻派出探馬、細作,打聽帶兵的主將是誰?他又派人聯絡了其他的兩部頭領,邀請他們共同派遣兵馬共抗漢軍。
此時桓侯已經派人與各大宗教的領主達成了一致協定,漢軍進兵隻能清理反動勢力,不騷擾百姓以及不踏入宗廟。而宗教領主們則保證各宗教人等不插入他們之間的戰事。此時細作已經打聽到漢軍的統帥叫做張飛,曾以大功封為上柱國,為定國公。
所統的兵馬名義上為三萬騎兵,但真實的情況是有五千部卒帶著攻城的器械隨後,部下將領也是經過了多場戰鬥的官二代,但是他們也積取了很多的戰場經驗。實力不容小覷。
鵬雕的部下民眾多為懂、紮尕、哲,珠和噶中等姓,鵬雕召集了這幾姓的頭人,商量與漢軍一戰定輸贏!眾人齊聲答應,並各自去調集家兵。
張苞率一支精銳從小道潛入象雄尕氏的轄區青鬆嶺,被頭領尕良率兵阻住,尕良手提一把大砍刀,有五十餘斤。他揮刀與張苞交起手來,二人鬥不上十合,被張苞一矛捅死,張苞身後的騎兵一齊衝殺過去,青鬆嶺守兵擋不住,青鬆嶺當下便被漢軍占領。
而關平等人又向青鬆嶺的的石嘴山發起了進攻。石嘴山屬於岡底斯山脈的一個分嶺,進出的路在山前經過。尕良的表弟紮翎帶了二三千人守住此處的隘口,他用上次對付馬超的辦法,堅壁清野,不與關平交鋒,關平無奈隻得依山傍水結下一營。
並將情況上報了翼德,張飛接到關平的軍情報告後,沉思片刻。他立刻差派六名飛信使去協助關平攻山;一麵令飛信軍搜索附近的情況,以便好作岀相應的對策。因為石嘴山附近有幾處宗教,如宗教有人摻和於其中,會引發大規模的衝突。
當他得到了飛信軍的迴報之後,立刻令關平加速攻打,並令趙統帶一隊人繞到石嘴山的背後,從一處隱蔽山穀繞行至敵軍後方。
這邊紮翎見漢軍幾日按兵不動,心中稍有懈怠。忽一日夜裏,趙統率騎兵從背後殺出,喊殺聲震天。同時,關平也趁機從前方發動攻擊。紮翎腹背受敵陣腳大亂。漢軍乘勢猛攻,紮翎悄悄的開弓搭箭,準備向關平射去,卻被一名飛信軍發現,隻見他在地上腳尖連點數點,如蜻蜓點水式,快如鬼魅的竄到紮翎麵前,不待他手中的箭射出,一刀將他的頭顱斬了下來。紮翎戰死之後石嘴山被漢軍攻克。
要知道後邊怎樣進展,下章再談!
上文書中說到了桓侯張飛於興複八年班師迴朝,上朝麵見了孝懷皇帝,把處置挹婁、扶餘、鮮卑以及偽燕殘餘的事情作了稟報,孝懷皇帝聞奏大喜,他令人獎賞了出征的將士,並優加撫恤了陣亡將士的家屬,並下旨免除了這些將士的家屬十年的徭役賦稅。而張飛則獎勵了許多將領以名貴的丹藥。
再說司馬懿奉令調集了十五大軍,來到了雍涼地界。加上馬超魏延的兵馬共有三十多萬。等到了西域各國,才知道西域地方是地廣人稀,根本用不了多少人。人多了反而增加了後勤保障的難度,他隻好裁去二十萬人馬迴原籍,隻留下了十餘萬人,還有多數是輕裝騎兵。
因為今天西藏地方的象族轄區的頭領鵬雕曾派人參與了龜茲,鄯善的反叛行動,司馬懿令馬超率二萬兵馬南下西藏,攻擊當地盤踞在該地的三大部落即象雄、蘇毗。還有雅隆步落。
再說當時的西藏,它的麵積為一百三十多萬平方公裏,隻是地廣人稀,而且是全世界最高的地方,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稱為“世界屋脊”。多數山上終年積雪,冰川密布。而且許多地勢空氣稀薄。所以當時真的有些地方上百裏也找不到一個人影。
在南邊的有一座連綿起伏的群山叫喜馬拉雅山脈,其中頂峰叫作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50米左右,為世界第一高峰。除以稱為“天湖”的納木錯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大小上百個湖泊。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向東而去。除了雅魯藏布江之外,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獅泉河和朋曲河都在其境內流過。還有許多的小型河流。水利資源十分豐富。
但是整個地區的氣候也非常的惡劣,晝夜溫度差別太大。並且經常會刮大風,下暴雪。就是冰雹也隨時可見,因此自然環境是十分惡劣。
整個地區是中國的西南邊陲,是亞州大陸的腹地,在漢末三國時期與內地都沒有什麽交往。不過據傳西藏與印度相連的地方稱為西方貧脊之地,《封神演義》中的西方二聖準提上人和接引道人即在此山上修行,而文中提到的八德池便是天湖納木錯。
所以該地信仰的宗教便是本土的西方教。而該教在拉薩一帶很有凝聚力,拉薩唐代叫作邏些,三國時期叫禪林,也就是《封神演義》中的七寶林,全名叫撤麻唵嘛七寶林寺,乃準提上上居住之所,然接引道人則坐於今印度之內。
當時的宗教為本土古老相傳的苯教,也叫西方教,後來又從印度過來了佛教,在禪林一帶又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就是總堂,下麵又分成了各幹支教,稍大一點的有寧瑪派稱作紅教;薩迦派稱作花教;
噶舉派稱作白教,(後來千年後演變成了韓山童、劉福通的白蓮教)。格魯派稱作黃教。各教都在闡述自己的的教義。說窄一點就是每一個人都在講述自己的看法罷了。但是還是以佛教的教義為基礎。
可能有書友會說你的主角是名將張飛,所有的故事情節跟隨他發展開來便行了,為何又在到處弄些地理人文。應該與主線無關吧?其實您還別說,走到哪裏都能與主線掛得上鉤,因為主角在第一卷《楚漢風雲》中交待過,是數世轉世與現世穿越的融合體,他即能記得住前世今生,所以神州大地都有他的足跡。不管是最開始的黑龍修煉受趙玄壇的點化和二世轉世的春秋鮑叔牙以及三世的田單都有獨立的故事。
上一世的舞陽侯樊噲自然是肇起今世的主體來源,而現在的張非則賦予了他擁有古令的記憶,讓他集古今於一生,即有古代多世的轉世記憶,又有現代科學的理念,文中沒有岀現他運用現代的科學原理,是他複為張飛後三國時期無法讓現在的先進理念在那時候出現,所文中出現的事跡都符合於三國時期的理念。
所以文中看似一些無有相關的敘述,則是為後文先作鋪墊。閑言少敘,拉迴主題。藏傳佛教遍布了西藏的每個角落,它從文化藝術、思想哲學、道德規範等對西藏社會生活的各方麵都有極為深刻的影響。
當時西藏地方的三大勢力中的象雄曾參與了反叛擾亂新建立的大漢朝廷,司馬懿奉旨平定西域之時自然要清算一下。
當時的西藏地區多以畜牧業為主,飼養著藏犛牛,高寒羊和馬等牲畜。居住在水草豐盛的地方,低矮處適宜農耕的地方也不過是種一些青稞、大麥和小麥之類的農作物。但由於和大漢貿易,受大漢絲織品的影響,所以又發展起了一些手工業。如毛紡織,皮革加工、金屬、冶鐵製煉等都慢慢的興建起來,能夠製作一些用品和武器裝備。
當時的西藏地區也有很多勢力,也是在不時的相鬥。經過戰爭的兼並,主要形成了象雄,蘇毗和雅隆部落。象雄的勢力範圍在青藏高原北部,最北端到了西疆的帕米爾高原以及塔裏木盆地的和田地區,並往西邊控製了克什米爾地帶,在青藏高原本土上有絕對的影響力。象雄文化對後來的吐蕃有深刻的影響。
蘇毗原居於青藏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三國時期逐漸向東擴展,一直到了拉薩河流域和昌都的西北麵,並由大小女王共同執政。女王五天上朝一次,小女王則輔助處理政務。
雅隆部落的勢力範圍在青藏高原南部,張飛於256年左右統一三國時,聶赤讚普也成為了該地有作為第一個王出現在西藏的史冊上,他建立了一個奴隸製的封建部落博王國,成了土蕃的前身。後來唐代太宗李世民的西藏女婿鬆讚幹布便是雅隆部落的後代子孫。
再說馬超奉司馬懿的命令帶兩萬步騎挺進了象雄境內,鵬雕開始沒和他正麵交鋒,他采取了堅壁清野的辦法,派人守住要隘。馬超率領的雍涼鐵騎沒有帶著攻堅用的裝備,一時把他也無辦法,而且出身在涼州長大的馬超竟然不適合青藏高原的氣候環境,超一流的武藝毫無用處!
他遷遲兩三個月,還是一事無成,沒有得到土蕃半土,且落下了一身寒疾,若不是服用過烈火丹,得到丹力的加持,很可能已經一命嗚唿了!飛信使將他的情況匯報了司馬懿,仲達無奈隻得讓他班師北迴。
馬超退兵後,鵬雕卻調集部眾,襲殺了馬超的後邊部隊,損失了上千人。就是身為征西主帥的司馬懿也無實質的進展,還受了北方突厥人的偷襲,損軍折將,要不是有幾名飛信使時刻傳遞最新的情報,很有可能他不等到桓侯班師自己就先帶敗兵迴雍涼了。他派飛信使將情況匯報與長安,並拜表請罪。
此時張飛已經從北方班師。剛到長安城中駐了下來,孝懷皇帝就派太監送來了司馬仲達的表章。並請他進宮一敘。他立刻進了皇宮,先拜見了皇帝,皇後,貴妃,這就是先君臣、再父子。
然後皇帝才以子侄之禮向他請安,小蘭、碧蓮和司馬文昭也來拜見了他。孝懷皇帝向他提起西征之事,此時皇帝已將北征歸來的將士的善後工作處理結束。
桓侯長歎一聲,看來真是馳騁疆場的命!數世的融合,注定了今世一定會操勞到死,雖然不會像正史中的孔明那樣秋風五丈原,但是也注定了他要勞碌一生。他隻能向皇帝、女兒表示。退後一些時間他再作計較。當然貴妃司馬文昭也是將他當做父輩看待,還恭恭敬敬的叫他張伯父。
從皇宮出來,他先去長樂壽仙宮去看望劉備夫妻,由於劉備是退了位的太上皇,所以他不讓張飛再行君臣之禮,直接以兄弟情分相見,張飛拜見了大哥大嫂,這時關公也來後宮,兄弟三人相見,真是義如桃園。
大家談論了一會,逐漸談到了西域之事,這時孫小妹對桓侯說“聽聞宮中傳言,老三你又要西行去了”?張飛對她一拱手曰,長歎一聲說“大嫂啊,三弟好像生來就是這種命吧,連一點休息時間老天也不給我!原以為仲達謀略過人,辦事老練,能夠應對西域之事,可是他竟然也無能為力”!
劉備、關公拍了拍他的肩膀,也是對望許久才長歎一聲說“三弟也是近九十歲的人了,雖然有靈丹妙藥加持,可是年齡終在,怎能在受馳騁疆場之苦”。
此時吳雲插言說:“大家不要再提這些煩心之事了,三弟許久不見,今朝歸來,我已安排廚下弄幾個小菜,你們兄弟一醉方休”。並令宮人去請桓侯府的六個夫人與關公的妻子胡金嬋也來聚會。
可能有人將此消息傳播了出去,不多時壽仙宮便熱鬧起來。來了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龐士元的妻子蘇三娘,賈詡的妻子李月仙,陳群的妻子杜月嬌,徐庶的妻子賈雯雯。當然胡金嬋,夏侯涓、樊迎春、張靈、張珊、劉娥、劉惠也已經來到。她們先向太上皇夫妻行過大禮之後,方才落座敘話。
而散朝之後,諸葛亮,龐士元,賈詡,陳群和徐庶迴到家中,見妻子不見,問了家人才知道進了壽仙宮,他們也立即趕來。這時趙雲不知是誰傳信與他,他帶著妻子馬雲祿也趕到了壽仙宮,發現張合、陳到也在場。
大家先給太上皇夫妻見禮,方才互相拜見,然後壽仙宮大擺宴席,大家推杯換盞,其樂無窮!此時桓侯放下了心事,他與龐士元連連幹了幾大盞,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人幹了三斤烈性白酒。
這頓家宴一直到初更時分,皓月當空才散!眾人告辭了太上皇夫婦各自迴府。此時龐士元亦爛醉如泥,由家人扶上馬車迴去,桓侯自是踉踉蹌蹌,路都走不穩,本來像他這樣位高權重的人,有的是人役照料,但他的六個嬌妻卻令宮人挑燈引路,親自扶著他緩緩的走迴了大帥府中進內室休息,並讓人給他奉上了醒酒湯。這就是夫妻之間情誼永恆的象征,也就是“柔”!
半個月後,張飛下令,調關平,關興,張苞,薑維、張遼之子張虎,張合之子張雄,趙統,趙廣,徐晃之子徐蓋,徐達,賈詡之子賈材,龐德之子龐會,龐統之子龐文,霍峻之子霍弋,傅彤之子傅僉、太史慈之子太史亨、嚴顏之子嚴嵩、李嚴和兒子李豐等人。
當下大將張合、太史慈、趙雲、徐晃、文聘,高順,臧霸,張任等人見他沒用一員老將,而是用了一批晚輩,都想不明白,紛紛向他請戰。
可他就是沒有應允。還給出幾個理由,一是若戰事不利的話,再行征調;
二是要重點培訓年輕人,不能事事都靠著長輩;
三是眾人年齡過大,不宜再馳騁疆場,不必要真的血灑疆場,馬革裹屍。眾人認可第一第二;卻不認從其三。原因是張飛年齡遠大過以上諸人,為什麽你張桓侯能率師出征,他們就該留守在家?但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沒有調令眾人也是無奈可何!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默默祈禱他們一行平安。
桓侯下令從司州調取精騎三萬,隨他趕赴西域,近九十歲的桓侯頂盔慣甲,上了虎類豹寶馬,在燕雲十八騎和三十二名飛信使的護衛下,帶領著這些官二代,前唿後擁的出了長安西門,出兵西域!
劉備夫婦,關公,孝懷皇帝及三宮皇後,左右丞相及文武百官直送出城,在十裏長亭,劉備親手為他奉上一盞餞行酒,桓侯接杯在手,卻沒有直接飲下,他令手下人役端過酒來,一爵敬奠上天,一爵奉敬大地。
方才與眾人同飲三杯,然後祭了大纛帥旗,接連放起了四十八鳴號炮,才跨上寶馬往西而去。三宮後妃噙著眼淚望著他們消失在視野之外才哽咽著迴宮。
閑言少敘。再說桓侯一行出了長安,走槐裏縣,美陽,進入了涼州,經過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出了玉門關。
玉門關在屬於敦煌郡管轄,是曆代內地與西域的分界線,秦漢以來,多數守邊的士卒老死於邊陲,沒有調迴內地,而且朝廷的恩遇自然到不了這裏。其二,玉門關地處西北內陸,它深居內陸且受山脈地形的阻擋,使東南的季風難以到達到這裏。
所以這裏的氣候幹燥、荒涼。與江南等地的春風拂麵、萬物複蘇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唐代詩人王之渙因緣到過這裏,觸景生情,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生動地描繪出玉門關字麵的苦寒、荒寂的景象。而暗中影射守邊將士難以得到了朝廷恩遇的淒慘景象。
而玉門關離敦煌郡治所近兩百裏,西距羅布泊東部邊緣三百裏。地處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疏勒河的南岸。是進入河西走廊到了古絲綢之路的離不開的必經之路,後來唐代僧人玄奘法師去西域到天竺研究佛經也從其周邊經過。也是吳承恩在西遊記中為唐僧取經規劃的取經路線。
玉門關設立於漢武帝元豐三年,即公元108年,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關口。又名叫小方盤城,東西長幾十裏,南北寬也有一公裏。不過它的關址經過多次的改徙,西漢最早的一次是在酒泉西部、敦煌的東部。
玉門關是在今天的嘉欲關市以西的石門峽設立,漢武帝太初四年遷到敦煌西部,後元年間又改到了敦煌西北的一百六十裏外。東漢永平十三年,玉門關東遷到了甘肅省的安西縣雙塔堡附近。
關於它的名稱說法也有多種,最公認的是“山南水北為陽,反之山北水南為陰”,位於疏勒河南側的玉門關為陰關;高祖劉邦與霸王項羽對戰失利後,出成皋城北門(俗稱叫玉門,又唿為兇門),所以玉門關實為成皋城北門,故以玉門為名。
現在玉門關的遺址為小方盤遺址、大方盤城遺址。漢長城邊牆以及峰燧遺址。
再說桓侯來到了玉門關,他立馬觀看既雄壯而充滿蒼涼的關隘,一股莫名其妙的的感觸頓時湧上心頭。他略作思索,便口讚一絕:
青海碧雲漫雪山,孤城遠眺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
此時身邊的將士亦齊聲高唿:“定國公必勝,大漢將士們必勝,必勝!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誓……不……還”。
再說桓侯離開了玉門關就來到了西域,他安下了中軍大帳。司馬懿,馬超,魏延各率部將來大帳參見了他這個大都督、大元帥。
馬超向他稟報了征西藏失敗的經過。他經過思索,也是決定先平定西藏,再攻西域。於是令司馬懿、馬超、魏延,龐德和馬岱等人戍守西域各處,自己帶著蜀漢的二代將領,以及三萬鐵騎,並配以攻城奪地所需要的雲梯等裝備,向南而去。張飛率軍南下,一路之上雖有風沙險阻,但士氣高昂。他率領大軍穿越今天的唐古拉山,進入西藏領域後,那惡劣的氣候再次考驗著大軍。然而張飛憑借著多世的經驗,指揮若定。
他深知當地宗教在民間的影響力,於是先派遣使者前往各大教派表明來意,聲明隻針對叛亂者。這一舉動使得部分民眾減少了敵意。麵對象雄部落,他改變策略,並不急於進攻。而是尋找當地向導,探查出一條隱秘小道。
再說象雄勢力的酋長鵬雕,他聽下人報說漢軍又到了境內,立刻派出探馬、細作,打聽帶兵的主將是誰?他又派人聯絡了其他的兩部頭領,邀請他們共同派遣兵馬共抗漢軍。
此時桓侯已經派人與各大宗教的領主達成了一致協定,漢軍進兵隻能清理反動勢力,不騷擾百姓以及不踏入宗廟。而宗教領主們則保證各宗教人等不插入他們之間的戰事。此時細作已經打聽到漢軍的統帥叫做張飛,曾以大功封為上柱國,為定國公。
所統的兵馬名義上為三萬騎兵,但真實的情況是有五千部卒帶著攻城的器械隨後,部下將領也是經過了多場戰鬥的官二代,但是他們也積取了很多的戰場經驗。實力不容小覷。
鵬雕的部下民眾多為懂、紮尕、哲,珠和噶中等姓,鵬雕召集了這幾姓的頭人,商量與漢軍一戰定輸贏!眾人齊聲答應,並各自去調集家兵。
張苞率一支精銳從小道潛入象雄尕氏的轄區青鬆嶺,被頭領尕良率兵阻住,尕良手提一把大砍刀,有五十餘斤。他揮刀與張苞交起手來,二人鬥不上十合,被張苞一矛捅死,張苞身後的騎兵一齊衝殺過去,青鬆嶺守兵擋不住,青鬆嶺當下便被漢軍占領。
而關平等人又向青鬆嶺的的石嘴山發起了進攻。石嘴山屬於岡底斯山脈的一個分嶺,進出的路在山前經過。尕良的表弟紮翎帶了二三千人守住此處的隘口,他用上次對付馬超的辦法,堅壁清野,不與關平交鋒,關平無奈隻得依山傍水結下一營。
並將情況上報了翼德,張飛接到關平的軍情報告後,沉思片刻。他立刻差派六名飛信使去協助關平攻山;一麵令飛信軍搜索附近的情況,以便好作岀相應的對策。因為石嘴山附近有幾處宗教,如宗教有人摻和於其中,會引發大規模的衝突。
當他得到了飛信軍的迴報之後,立刻令關平加速攻打,並令趙統帶一隊人繞到石嘴山的背後,從一處隱蔽山穀繞行至敵軍後方。
這邊紮翎見漢軍幾日按兵不動,心中稍有懈怠。忽一日夜裏,趙統率騎兵從背後殺出,喊殺聲震天。同時,關平也趁機從前方發動攻擊。紮翎腹背受敵陣腳大亂。漢軍乘勢猛攻,紮翎悄悄的開弓搭箭,準備向關平射去,卻被一名飛信軍發現,隻見他在地上腳尖連點數點,如蜻蜓點水式,快如鬼魅的竄到紮翎麵前,不待他手中的箭射出,一刀將他的頭顱斬了下來。紮翎戰死之後石嘴山被漢軍攻克。
要知道後邊怎樣進展,下章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