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8年10月3日,宋真宗趙恆帶領著有史以來最為龐大和華麗的封禪大軍從開封出發前往泰山進行封禪活動,這一行人等沿途相繼經過長坦縣、韋城縣、衛南縣、澶州、鄆州、濮州,最後於當月二十日抵達終點站乾封縣(今山東泰安),前後共計走了十八天。 比起當初親征澶州時,趙恆這一次走得那可就是快多了。
在山下歇息幾日之後,趙恆於二十三日早晨著通天冠、覆紗袍並乘坐用黃金雕飾的禦輅抵達至泰山前門。到了這裏,為示虔誠的趙恆又改穿普通的靴袍並乘坐步輦開始登山。現在知道趙公子為什麽敢在登山前一直吃素了吧?皇帝陛下哪用得著兩條腿爬山,人家是有人抬著走的。至於隨行的王公大臣們,他們隻能跟在趙恆的屁股後麵向山頂進發,這些人裏麵是否有人也是被抬著走的就不清楚了,反正這一路上的安保措施那是相當到位,沿路的警衛人員達到了兩步一人的森嚴程度。
到了道路崎嶇之地,趙恆也是沒辦法隻得下來走兩步,有人上去扶他但卻被其製止,等到道路再又寬敞點之後他再又被人繼續抬著走。這一路爬山眾人是走得氣喘籲籲無不疲態盡顯,但史官卻對趙恆的表現大加讚賞,史稱“導從者或至疲頓,而帝辭氣益壯”。
這句話就真的是有點不要臉了,人家是走路,但你趙恆是坐轎子,你能不辭氣益壯嗎?
到了半山腰的露營地,全體人員就此可以好生歇息一下了,因為正式的祭天儀式得在第二天進行。趙恆隨即又帶著王公大臣們參觀山上的玉女泉以及唐高宗和唐玄宗封禪時留在這裏的記錄當年封禪的那些石碑。
第二天,趙恆率領群臣登上泰山之巔,封禪大典正式開始。首先由中書侍郎周起大聲朗讀玉冊和玉牒的內容,然後宰相王旦跪在祭祀壇前仰天高唿:“天賜皇帝太一神冊,周而複始,永綏兆人。”
接下來就是宋朝皇帝陛下趙恆親自焚香祭天行初獻禮,在他之後由寧王趙元偓行亞獻禮,舒王趙元偁再行終獻禮。“三獻禮”大成之後,侍從們再把玉冊和玉牒分別放進一個金盒和玉盒裏,再又將這兩個盒子封實,最後王旦手捧玉盒、馮拯手捧金盒將這兩個盒子放進事前造好的一個石鐾裏,最後一步便是再將這個石鐾給封實。
至此,封禪大禮的這個“封”宣告結束。
等到趙恆等人再又迴到昨日在半山腰的宿營之地時,司天監的人前來奏報:“陛下,你知道嗎?你走了之後,祭天壇的周圍是祥雲嫋繞,就連月亮的周圍都是一片金黃之色。”
一聽又是近段時間以來讓人聽得已經快要惡心嘔吐的祥瑞再又出現,這些王公大臣們忍住腹中的翻江倒海立馬跪倒在地向趙恆表示祝賀,萬歲之聲響成一片。“馬屁之王”王欽若在山下聽到這動靜也命令山下的所有人一起跟著高唿“萬歲”,整個泰山就此被萬歲之聲震徹山穀。
趙恆呢?他此時自然是忍不住心花怒放!登臨絕頂!封禪泰山!千古一帝!世間唯我獨尊!這感覺比起他當初聽到和看到澶州城下的萬歲唿喊可是要好出千萬倍!偉大如太祖,聖德如太宗,這兩位老爺子,你們此生可曾有過我趙恆此刻的感受啊?
這天傍晚,趙恆一行迴到了山下並開始準備第二天的“禪禮”——祭地。
禪禮的祭祀地點是選在了唐朝皇帝祭地的地方——社首山。具體過程就不說了,反正就是焚香禮拜的那一套固定流程。當然,比起祭天,這個祭地之禮自然是要打些折扣的。如此一來,這個封禪大禮也就此完成。
再往下可就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封賞了!
首先是給泰山加尊號。你李隆基不是給泰山封了個天齊王嗎?趙恆這迴直接封了泰山一個帝號——天齊仁聖帝。你李隆基當年不是叫人在泰山的山壁上寫了個《紀泰山鉻》嗎?不是又為封禪而立了一塊石碑嗎?我趙恆也要寫!我趙恆也要立!趙恆下詔命人在李隆基的《紀泰山鉻》旁邊刻了《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然後又讓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並命工匠將其文刻錄於石碑之上。出於對前人最基本是的尊重,這三塊石碑分別立於《紀泰山鉻》的下方且一字排開。
其次就是再次大赦天下。
再一次,宋朝的全體文武百官加官進爵,退休老幹部這一年的退休金漲一倍,兗州和鄆州百姓免來年的夏稅和屋稅,此次封禪所過州縣也都不同程度地免稅。開封府以及封禪所過州縣的舉人們也因為此次封禪而福從天降:這些人裏麵確有真才實學但又不善於考試的舉人,再加上那些屢試不中的高齡舉人由相關部門向朝廷報上名單,最後再由朝廷酌情予以免試錄用。
此外,北宋初期被逐一平定的那些割據政權裏的宗室貴胄們這一次也跟著享福了,這些人當中如果還有誰沒能享受到朝廷的俸祿全部都許以官職從此定期拿錢。
最後,趙恆下詔天下百姓由政府出資賜宴狂歡三日!
壯哉!好一幅普挺同慶的盛世景象!
不知道各位看到這些會有何種感受,我個人的感受就兩個字——有錢!前所未有的大手筆!難怪趙恆之前擔心此次封禪會把國庫給吃幹耗盡,原來他早就想好了要怎麽花錢了。不過,恕我直言,這些錢可不是他一個人花了,大部分可是花在了他的臣子和百姓身上。這可叫人說他什麽好?誇他一句吧!好皇帝!
關於趙恆的此次泰山封禪就講到這兒。在這個講述的過程中其實我心裏頗為有一絲的煩躁,而且我也坦言,我的講述其實很不完整和詳盡,這裏麵的講究和學問絕非我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查閱和講述得完全。有興趣的可以去查閱與此相關的資料,那裏麵的內容絕對讓人歎為觀止。
不過,這已經是屬於學術研究的範疇,但我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我不想去細說那些事,而且我也不想說,原因隻是因為我懶得說也沒有興趣說這些會讓人聽著昏昏欲睡的事。當然,這裏麵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真的很想繞過這段荒唐可笑但又無法去忽視和省略的曆史。
公元1008年10月27日,封禪完畢的趙恆帶著大隊伍開始陸續離開泰山,這一天他告訴手下的廚子說自己想吃肉了,以後每天的飲食都恢複常態。這個倒不算什麽事,但接下來的事突然變得很有趣。趙恆本以為他這個當皇帝的人最近都在吃素,那麽手底下的這些王公大臣肯定和他一樣也是一直在吃素,於是他頗為有些歉意地對宰相王旦等人說道:“這些日子大家也都跟著受累了,愛卿們一個個的看著好像都瘦了一圈了……”
王旦等人正要說感謝陛下體諒,可樞密院裏的一位大佬、簽署樞密院事馬知節立馬蹦出來對趙恆說道:“嗨!陛下,你想多了,其實這一路上就你一個人吃素,我們這些王公大臣私下裏可是頓頓都在吃肉呢!”
此言一出,現場頓時寂靜無聲。趙恆瞪大雙眼轉過頭盯著與他挨得最近的王旦,問道:“他說的是真的嗎?”
王旦可不是王欽若,他是要臉且知道廉恥的,於是他躬身迴了一句讓趙恆欲哭無淚的話:“事實確如馬大人所言!咱們哥幾個最近一直都沒戒葷!”
趙恆隨即內心五味雜陳,他甚至有種忍不住地想要淚流滿麵好好地哭一迴的衝動:我身為皇帝時刻都惦記著臣子和百姓的安危福祉,為了給天下祈福我甚至連著二十幾天吃素,可這些大臣們呢?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個啥啊?
鬱悶之際,趙恆決定先不迴京城了,因為他發現這附近還有一個大神應該去拜一拜。誰啊?千古聖人孔老師——孔子是也!
十一月一日,趙恆的車駕抵達孔廟,他不但去廟裏拜了孔夫子,還特地去孔子的陵墓前再次祭拜了一番。這皇帝當上癮了也就有了封官的癮,既然泰山都已經被趙恆封了個帝號,那他何不也給孔老夫子封個皇帝做一做呢?說幹就幹,正當趙恆準備給孔子加帝號時,宋朝那堆博古通今的大儒裏立馬就有人站出來表示反對。
“陛下,你這樣不妥啊!孔子的父親是周王朝的臣子,周王尚且隻稱王而不是帝,你給孔子加個帝號豈不是要把孔家一門陷於不忠之地?”
這話像一記溫柔的耳光抽在了趙恆的臉上,可既然孔子已經被前代封為了文宣王,那他趙恆為了凡事都要超越前代自然得再加點什麽才行,於是趙恆大筆一揮追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這祖宗受了封賞,後代也不能落下,趙恆又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世孫孔聖佑為奉禮郎,另有六位孔子的後人被授予官職或賜其進士出身。
做完了這些,趙恆才開始往開封趕。你以為此次封禪之行這就完了嗎?非也!趙恆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什麽才叫做最後的高潮!
在這返程的路上,趙恆每到一地必會引起當地民眾的爭相觀望,史稱“民眾奔走以望天顏者,道路不絕”,而趙恆也會在各地的行宮裏大宴百官和當地的父老以及鄉紳名流。
吹吹打打且歡歌笑語地迴到開封後,趙恆下令京城的所有官署和衙門放假三天,中書省和樞密院因為其重要性就隻放假一天,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正月初三(天書第一次降臨的日子)被定為天慶節,全國因此而每年放假五天。
且慢,最瘋狂最高潮的部分還在最後,為了答謝天上的神仙賜福於宋朝,趙恆還下令全國每個州都要修建道場並祭天三日。
做完了這些,中國曆史上最為空前也是絕了後的泰山封禪大禮終於是宣告結束。
在山下歇息幾日之後,趙恆於二十三日早晨著通天冠、覆紗袍並乘坐用黃金雕飾的禦輅抵達至泰山前門。到了這裏,為示虔誠的趙恆又改穿普通的靴袍並乘坐步輦開始登山。現在知道趙公子為什麽敢在登山前一直吃素了吧?皇帝陛下哪用得著兩條腿爬山,人家是有人抬著走的。至於隨行的王公大臣們,他們隻能跟在趙恆的屁股後麵向山頂進發,這些人裏麵是否有人也是被抬著走的就不清楚了,反正這一路上的安保措施那是相當到位,沿路的警衛人員達到了兩步一人的森嚴程度。
到了道路崎嶇之地,趙恆也是沒辦法隻得下來走兩步,有人上去扶他但卻被其製止,等到道路再又寬敞點之後他再又被人繼續抬著走。這一路爬山眾人是走得氣喘籲籲無不疲態盡顯,但史官卻對趙恆的表現大加讚賞,史稱“導從者或至疲頓,而帝辭氣益壯”。
這句話就真的是有點不要臉了,人家是走路,但你趙恆是坐轎子,你能不辭氣益壯嗎?
到了半山腰的露營地,全體人員就此可以好生歇息一下了,因為正式的祭天儀式得在第二天進行。趙恆隨即又帶著王公大臣們參觀山上的玉女泉以及唐高宗和唐玄宗封禪時留在這裏的記錄當年封禪的那些石碑。
第二天,趙恆率領群臣登上泰山之巔,封禪大典正式開始。首先由中書侍郎周起大聲朗讀玉冊和玉牒的內容,然後宰相王旦跪在祭祀壇前仰天高唿:“天賜皇帝太一神冊,周而複始,永綏兆人。”
接下來就是宋朝皇帝陛下趙恆親自焚香祭天行初獻禮,在他之後由寧王趙元偓行亞獻禮,舒王趙元偁再行終獻禮。“三獻禮”大成之後,侍從們再把玉冊和玉牒分別放進一個金盒和玉盒裏,再又將這兩個盒子封實,最後王旦手捧玉盒、馮拯手捧金盒將這兩個盒子放進事前造好的一個石鐾裏,最後一步便是再將這個石鐾給封實。
至此,封禪大禮的這個“封”宣告結束。
等到趙恆等人再又迴到昨日在半山腰的宿營之地時,司天監的人前來奏報:“陛下,你知道嗎?你走了之後,祭天壇的周圍是祥雲嫋繞,就連月亮的周圍都是一片金黃之色。”
一聽又是近段時間以來讓人聽得已經快要惡心嘔吐的祥瑞再又出現,這些王公大臣們忍住腹中的翻江倒海立馬跪倒在地向趙恆表示祝賀,萬歲之聲響成一片。“馬屁之王”王欽若在山下聽到這動靜也命令山下的所有人一起跟著高唿“萬歲”,整個泰山就此被萬歲之聲震徹山穀。
趙恆呢?他此時自然是忍不住心花怒放!登臨絕頂!封禪泰山!千古一帝!世間唯我獨尊!這感覺比起他當初聽到和看到澶州城下的萬歲唿喊可是要好出千萬倍!偉大如太祖,聖德如太宗,這兩位老爺子,你們此生可曾有過我趙恆此刻的感受啊?
這天傍晚,趙恆一行迴到了山下並開始準備第二天的“禪禮”——祭地。
禪禮的祭祀地點是選在了唐朝皇帝祭地的地方——社首山。具體過程就不說了,反正就是焚香禮拜的那一套固定流程。當然,比起祭天,這個祭地之禮自然是要打些折扣的。如此一來,這個封禪大禮也就此完成。
再往下可就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封賞了!
首先是給泰山加尊號。你李隆基不是給泰山封了個天齊王嗎?趙恆這迴直接封了泰山一個帝號——天齊仁聖帝。你李隆基當年不是叫人在泰山的山壁上寫了個《紀泰山鉻》嗎?不是又為封禪而立了一塊石碑嗎?我趙恆也要寫!我趙恆也要立!趙恆下詔命人在李隆基的《紀泰山鉻》旁邊刻了《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然後又讓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並命工匠將其文刻錄於石碑之上。出於對前人最基本是的尊重,這三塊石碑分別立於《紀泰山鉻》的下方且一字排開。
其次就是再次大赦天下。
再一次,宋朝的全體文武百官加官進爵,退休老幹部這一年的退休金漲一倍,兗州和鄆州百姓免來年的夏稅和屋稅,此次封禪所過州縣也都不同程度地免稅。開封府以及封禪所過州縣的舉人們也因為此次封禪而福從天降:這些人裏麵確有真才實學但又不善於考試的舉人,再加上那些屢試不中的高齡舉人由相關部門向朝廷報上名單,最後再由朝廷酌情予以免試錄用。
此外,北宋初期被逐一平定的那些割據政權裏的宗室貴胄們這一次也跟著享福了,這些人當中如果還有誰沒能享受到朝廷的俸祿全部都許以官職從此定期拿錢。
最後,趙恆下詔天下百姓由政府出資賜宴狂歡三日!
壯哉!好一幅普挺同慶的盛世景象!
不知道各位看到這些會有何種感受,我個人的感受就兩個字——有錢!前所未有的大手筆!難怪趙恆之前擔心此次封禪會把國庫給吃幹耗盡,原來他早就想好了要怎麽花錢了。不過,恕我直言,這些錢可不是他一個人花了,大部分可是花在了他的臣子和百姓身上。這可叫人說他什麽好?誇他一句吧!好皇帝!
關於趙恆的此次泰山封禪就講到這兒。在這個講述的過程中其實我心裏頗為有一絲的煩躁,而且我也坦言,我的講述其實很不完整和詳盡,這裏麵的講究和學問絕非我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查閱和講述得完全。有興趣的可以去查閱與此相關的資料,那裏麵的內容絕對讓人歎為觀止。
不過,這已經是屬於學術研究的範疇,但我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我不想去細說那些事,而且我也不想說,原因隻是因為我懶得說也沒有興趣說這些會讓人聽著昏昏欲睡的事。當然,這裏麵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真的很想繞過這段荒唐可笑但又無法去忽視和省略的曆史。
公元1008年10月27日,封禪完畢的趙恆帶著大隊伍開始陸續離開泰山,這一天他告訴手下的廚子說自己想吃肉了,以後每天的飲食都恢複常態。這個倒不算什麽事,但接下來的事突然變得很有趣。趙恆本以為他這個當皇帝的人最近都在吃素,那麽手底下的這些王公大臣肯定和他一樣也是一直在吃素,於是他頗為有些歉意地對宰相王旦等人說道:“這些日子大家也都跟著受累了,愛卿們一個個的看著好像都瘦了一圈了……”
王旦等人正要說感謝陛下體諒,可樞密院裏的一位大佬、簽署樞密院事馬知節立馬蹦出來對趙恆說道:“嗨!陛下,你想多了,其實這一路上就你一個人吃素,我們這些王公大臣私下裏可是頓頓都在吃肉呢!”
此言一出,現場頓時寂靜無聲。趙恆瞪大雙眼轉過頭盯著與他挨得最近的王旦,問道:“他說的是真的嗎?”
王旦可不是王欽若,他是要臉且知道廉恥的,於是他躬身迴了一句讓趙恆欲哭無淚的話:“事實確如馬大人所言!咱們哥幾個最近一直都沒戒葷!”
趙恆隨即內心五味雜陳,他甚至有種忍不住地想要淚流滿麵好好地哭一迴的衝動:我身為皇帝時刻都惦記著臣子和百姓的安危福祉,為了給天下祈福我甚至連著二十幾天吃素,可這些大臣們呢?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個啥啊?
鬱悶之際,趙恆決定先不迴京城了,因為他發現這附近還有一個大神應該去拜一拜。誰啊?千古聖人孔老師——孔子是也!
十一月一日,趙恆的車駕抵達孔廟,他不但去廟裏拜了孔夫子,還特地去孔子的陵墓前再次祭拜了一番。這皇帝當上癮了也就有了封官的癮,既然泰山都已經被趙恆封了個帝號,那他何不也給孔老夫子封個皇帝做一做呢?說幹就幹,正當趙恆準備給孔子加帝號時,宋朝那堆博古通今的大儒裏立馬就有人站出來表示反對。
“陛下,你這樣不妥啊!孔子的父親是周王朝的臣子,周王尚且隻稱王而不是帝,你給孔子加個帝號豈不是要把孔家一門陷於不忠之地?”
這話像一記溫柔的耳光抽在了趙恆的臉上,可既然孔子已經被前代封為了文宣王,那他趙恆為了凡事都要超越前代自然得再加點什麽才行,於是趙恆大筆一揮追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這祖宗受了封賞,後代也不能落下,趙恆又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世孫孔聖佑為奉禮郎,另有六位孔子的後人被授予官職或賜其進士出身。
做完了這些,趙恆才開始往開封趕。你以為此次封禪之行這就完了嗎?非也!趙恆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什麽才叫做最後的高潮!
在這返程的路上,趙恆每到一地必會引起當地民眾的爭相觀望,史稱“民眾奔走以望天顏者,道路不絕”,而趙恆也會在各地的行宮裏大宴百官和當地的父老以及鄉紳名流。
吹吹打打且歡歌笑語地迴到開封後,趙恆下令京城的所有官署和衙門放假三天,中書省和樞密院因為其重要性就隻放假一天,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正月初三(天書第一次降臨的日子)被定為天慶節,全國因此而每年放假五天。
且慢,最瘋狂最高潮的部分還在最後,為了答謝天上的神仙賜福於宋朝,趙恆還下令全國每個州都要修建道場並祭天三日。
做完了這些,中國曆史上最為空前也是絕了後的泰山封禪大禮終於是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