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封禪之行,趙恆心情大好地迴到了開封,可還沒入大內的宮門他就對一個人大發雷霆,這個惹得趙恆大怒的人正是宋朝開國皇太後杜氏的娘家人杜貴妃。
趙恆登基之後一直倡導後宮妃嬪要厲行節儉,他曾下詔嚴禁後宮的嬪妃們穿金戴銀。這天迎駕的時候,杜貴妃為了吸引趙恆的眼球愣是把自己打扮得是金氣十足,她本以為趙恆見了她會春心蕩漾,誰曾想趙恆的反應卻是勃然大怒。對於這種公然犯禁的行為,趙恆絲毫不給自己早已仙逝的老祖母留什麽情麵,他強令杜氏出家為道(因為他倆所生的女兒、後來的升國大長公主此時就被寄養在京城的一座道觀裏)。
毫無疑問,趙恆其實早就看這個杜貴妃不順眼了,如若不然他也不會僅憑這麽一件事就對其給予如此嚴厲的懲處。請恕我直言,這件事隻能說明這個女人是在自己作死。
趙恆這一次算是終於找到了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將這個討厭的女人給攆走了,可對於自己喜歡的女人他也不忘以封禪禮成為名對其予以加賞。就在廢掉杜氏之後,趙恆晉封劉娥為修儀,另一個被她所寵愛的女人楊氏則由才人晉封為婕妤。
處理完家事,趙恆每天要做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閱覽各地呈上來的對他各種溜須拍馬的奏表,內容無非就是稱頌他賢德明治以至天降祥瑞之類的話。這些馬屁拍得趙恆自然那叫一個心花怒放,但在這個舉國的官員都因為皇帝陛下的喜好而爭相獻媚的時期也有敢於直言之人發出了“不和諧”的雜音。
孫籍上疏言道:“封禪固然乃帝王之盛事,但還請陛下不要為此而自滿懈怠,天下之事不可一日荒廢。”
知製誥周起也上疏說道:“國勢之興衰常患於沉溺安樂而不知勤勉敬畏,願陛下不要因為眼前的形勢和局麵而固步自封進而不思進取。”
對此,趙恆的迴應是順手就打出了一記太極拳:“愛卿們說得對,說得好,朕記住了!”
轉過頭,趙恆就把這些話當成了耳邊風,然後該幹嘛就幹嘛。可是,盡管他對上天以及各路的神仙是各種祭拜和恭敬,但這並沒有讓他的這個國家就此變得風調雨順。早在他封禪之前西北大地和河北諸州就開始出現了幹旱,而等到轉過年來這場幹旱仍在持續。為此,趙恆不得不下令在西北各地開倉放糧以救濟災民,對於河北的旱情,趙恆的應對措施就顯得超級魔幻——他命人前往恆山祭祀山神以求旱災盡快結束。
怕什麽嘛?反正我大宋現在有的是存糧,這點旱災根本不足為慮。
遺憾的是,被趙恆寄予厚望的老天爺不但沒有保佑他的大宋風調雨順,就連黨項那邊也是不得安寧。李德明自從上表稱臣之後確實不再作亂了,但這也僅限於他不再招惹宋朝,他對於趙恆當初要求他從此不得襲擾河西的吐蕃和迴鶻諸部的戒令卻是置若罔聞。
從去年的正月到八月前後整整八個月的時間裏,李德明一直在跟占據河西之地的迴鶻人殺得是難解難分。他首先確定的攻擊目標本來是吐蕃人,畢竟吐蕃六穀部跟他是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可見吐蕃人兵強馬壯他也就瞬間泄氣了,他隨即就把目光投向了迴鶻人。
李德明要想將自己的勢力進一步地向西拓展就得對頂在自己身前的甘州(今甘肅張掖)動手,可同為遊牧民族的迴鶻人也不是那麽好欺負的,雙方前後斷斷續續地打了八個月互有勝負,但總體上還是李德明吃了大虧,最重要的是甘州可是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迴鶻人的手裏。久攻不下,李德明也徹底地泄了氣,加上西北的幹旱也波及了他的根據地定難五州,於是李德明隻好罷兵。
這地盤大了有時候也就意味著需要操心的事變多了,當初李繼遷率領部眾打遊擊可不會為什麽民生問題而頭疼,他們那時候隻負責破壞和搶劫,可如今李德明卻無法對轄境內的這場超級大旱視而不見。
相對而言,黨項境內本來農業灌溉區就小,也就夏州和靈州算是產糧區,這大旱來襲自然會導致糧食欠收,本來就沒什麽儲糧的李德明就此變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他或許不至於挨餓,可他治下的民眾這時候需要他解決生存問題,這事要是搞不好那同樣會引發民亂,這可是連趙恆和他的大臣們都為此而驚恐的事情。那怎麽辦呢?李德明這時候再又想到了自己的主子——他那偉大而仁慈的皇帝陛下趙恆。
也就是在趙恆去年下令全國禁止屠宰牲口以備封禪的時候,李德明派人到開封來向趙恆求救,他直接獅子大開口向趙恆索要一百萬斛糧食。朝廷的文官大佬們對此是怒不可遏,但他們的應對措施卻是相當“強硬”:請陛下狠狠地把李德明罵一迴。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的簡單。
李德明這樣做明顯有試探的意味,這就像一個兩眼餓得直冒綠光的強盜把刀藏在背後問一個富戶要糧食,而此時這個富戶的迴應就顯得極其重要。你要是顫顫巍巍地馬上就給東西,那樣可就會壞事,對方不但不會感激你,反而很有可能會變本加厲地繼續勒索。如果你的反應是沉默,那對方可能就會明搶,為了生存就連一個善類都會獸性爆發,強盜自然就更不用提。
就在宋朝的君臣們為此而頭疼不已的時候,宰相王旦站了出來:“陛下,你就對李德明說,我們已經在開封為他準備好了一百萬斛糧食,但這糧食我們不會派人給他送過去,如果他真的想要就自己派人來取!”
對於李德明的挑釁行為,王旦的這番言辭無疑是向他宣告宋朝已經做好了要跟他開戰的準備。消息傳迴李德明的耳裏,他隨即變成了被霜打過的茄子。他本來想嚇唬和勒索一下宋朝,可誰曾想那邊竟然有不怕開戰的狠角色,而且那人還是能夠決定宋朝國策的當朝宰相。
李德明最後隻好感慨道:“哎!看來朝廷那邊還是有能人呐!咱們還是自己把褲腰帶給勒緊一點吧!”
李德明這褲腰帶一勒就是大半年,等到來年的四月,勉強經受住了旱災考驗的他再次燃起了對甘州的欲火,他派遣自己父親留給他的輔政大臣張浦率領兩萬精甲騎兵再次去攻打甘州。迴鶻人依然是據城而守,張浦在城下攻了十來天卻毫無進展,等到黨項人這邊士氣盡墮,迴鶻可汗夜落紇下令城內的大軍在一天夜間突然出城猛撲黨項人的營地。張浦也算是一個戰場上的老江湖了,可他同樣犯了輕敵的毛病——就如當年宋朝也沒把李繼遷放在眼裏一樣,這一天晚上迴鶻人將毫無防備的黨項人殺得是大敗而逃。
眼瞅著黨項和迴鶻殺得你死我活,趙恆卻樂得個坐山觀虎鬥,他不但沒有斥責李德明也沒有從中勸和,或許他就等著看雙方兩敗俱傷從而坐收漁翁之利。可是,他就沒有想過有一天黨項人吃掉河西之地會轉過頭來把刀砍向他的大宋朝。
誠然,後來的西夏國是在趙光義的手裏發跡並一步步壯大起來的,但真正讓西夏有了立國之本的卻是趙恆。如果趙光義沒有遼國的牽製,那麽這曆史上會不會有西夏國絕對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曆史給了趙恆機會去徹底解決這個日後宋朝的心腹大患,可他選擇了放棄。要和平、要安定,要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的這些理由是那麽的光輝燦爛照耀古今,但他這樣做倒是讓自己的日子舒坦了,後果卻是遺禍子孫,也包括他的無數後世子民。
從這一點上來說,與其說趙恆對李德明的妥協是在為民謀福祉,倒不如說是他在為自己謀福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和明太祖,甚至包括趙恆的父輩太祖和太宗皇帝,這些人在位之時無一不是想著要給後世子孫和百姓盡可能地掃平隱患,而趙恆呢?他選擇了掩耳盜鈴,選擇了視而不見,選擇了把問題和麻煩留給他的後代。如同澶淵之盟時他所說的那樣:“如果遼國將來毀約,後世必有能夠扞衛我大宋江山之人出現。”
恕我直言,前有勇武超群且強悍善戰的趙匡胤,後有兇狠詭譎且心狠手辣的趙光義,這老趙家怎麽到了趙恆這裏就基因突變成了好好先生了?
漫不經心地看完了李德明在甘州被迴鶻人痛扁一頓的戰報,趙恆麵色陰鬱地開始獨自發呆。他倒不是在為李德明的上躥下跳而犯愁,而是他現在正麵臨著一個重大的抉擇。反複權衡之後,他終於還是拍案而起,隨即他頂住朝廷內外的重重壓力下達了一道詔令:命三司使丁謂、翰林學士李宗諤同為修昭應宮使,即日起開始在皇城西北角的天波門外修建一座堪稱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道觀——玉清昭應宮!
趙恆登基之後一直倡導後宮妃嬪要厲行節儉,他曾下詔嚴禁後宮的嬪妃們穿金戴銀。這天迎駕的時候,杜貴妃為了吸引趙恆的眼球愣是把自己打扮得是金氣十足,她本以為趙恆見了她會春心蕩漾,誰曾想趙恆的反應卻是勃然大怒。對於這種公然犯禁的行為,趙恆絲毫不給自己早已仙逝的老祖母留什麽情麵,他強令杜氏出家為道(因為他倆所生的女兒、後來的升國大長公主此時就被寄養在京城的一座道觀裏)。
毫無疑問,趙恆其實早就看這個杜貴妃不順眼了,如若不然他也不會僅憑這麽一件事就對其給予如此嚴厲的懲處。請恕我直言,這件事隻能說明這個女人是在自己作死。
趙恆這一次算是終於找到了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將這個討厭的女人給攆走了,可對於自己喜歡的女人他也不忘以封禪禮成為名對其予以加賞。就在廢掉杜氏之後,趙恆晉封劉娥為修儀,另一個被她所寵愛的女人楊氏則由才人晉封為婕妤。
處理完家事,趙恆每天要做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閱覽各地呈上來的對他各種溜須拍馬的奏表,內容無非就是稱頌他賢德明治以至天降祥瑞之類的話。這些馬屁拍得趙恆自然那叫一個心花怒放,但在這個舉國的官員都因為皇帝陛下的喜好而爭相獻媚的時期也有敢於直言之人發出了“不和諧”的雜音。
孫籍上疏言道:“封禪固然乃帝王之盛事,但還請陛下不要為此而自滿懈怠,天下之事不可一日荒廢。”
知製誥周起也上疏說道:“國勢之興衰常患於沉溺安樂而不知勤勉敬畏,願陛下不要因為眼前的形勢和局麵而固步自封進而不思進取。”
對此,趙恆的迴應是順手就打出了一記太極拳:“愛卿們說得對,說得好,朕記住了!”
轉過頭,趙恆就把這些話當成了耳邊風,然後該幹嘛就幹嘛。可是,盡管他對上天以及各路的神仙是各種祭拜和恭敬,但這並沒有讓他的這個國家就此變得風調雨順。早在他封禪之前西北大地和河北諸州就開始出現了幹旱,而等到轉過年來這場幹旱仍在持續。為此,趙恆不得不下令在西北各地開倉放糧以救濟災民,對於河北的旱情,趙恆的應對措施就顯得超級魔幻——他命人前往恆山祭祀山神以求旱災盡快結束。
怕什麽嘛?反正我大宋現在有的是存糧,這點旱災根本不足為慮。
遺憾的是,被趙恆寄予厚望的老天爺不但沒有保佑他的大宋風調雨順,就連黨項那邊也是不得安寧。李德明自從上表稱臣之後確實不再作亂了,但這也僅限於他不再招惹宋朝,他對於趙恆當初要求他從此不得襲擾河西的吐蕃和迴鶻諸部的戒令卻是置若罔聞。
從去年的正月到八月前後整整八個月的時間裏,李德明一直在跟占據河西之地的迴鶻人殺得是難解難分。他首先確定的攻擊目標本來是吐蕃人,畢竟吐蕃六穀部跟他是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可見吐蕃人兵強馬壯他也就瞬間泄氣了,他隨即就把目光投向了迴鶻人。
李德明要想將自己的勢力進一步地向西拓展就得對頂在自己身前的甘州(今甘肅張掖)動手,可同為遊牧民族的迴鶻人也不是那麽好欺負的,雙方前後斷斷續續地打了八個月互有勝負,但總體上還是李德明吃了大虧,最重要的是甘州可是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迴鶻人的手裏。久攻不下,李德明也徹底地泄了氣,加上西北的幹旱也波及了他的根據地定難五州,於是李德明隻好罷兵。
這地盤大了有時候也就意味著需要操心的事變多了,當初李繼遷率領部眾打遊擊可不會為什麽民生問題而頭疼,他們那時候隻負責破壞和搶劫,可如今李德明卻無法對轄境內的這場超級大旱視而不見。
相對而言,黨項境內本來農業灌溉區就小,也就夏州和靈州算是產糧區,這大旱來襲自然會導致糧食欠收,本來就沒什麽儲糧的李德明就此變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他或許不至於挨餓,可他治下的民眾這時候需要他解決生存問題,這事要是搞不好那同樣會引發民亂,這可是連趙恆和他的大臣們都為此而驚恐的事情。那怎麽辦呢?李德明這時候再又想到了自己的主子——他那偉大而仁慈的皇帝陛下趙恆。
也就是在趙恆去年下令全國禁止屠宰牲口以備封禪的時候,李德明派人到開封來向趙恆求救,他直接獅子大開口向趙恆索要一百萬斛糧食。朝廷的文官大佬們對此是怒不可遏,但他們的應對措施卻是相當“強硬”:請陛下狠狠地把李德明罵一迴。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的簡單。
李德明這樣做明顯有試探的意味,這就像一個兩眼餓得直冒綠光的強盜把刀藏在背後問一個富戶要糧食,而此時這個富戶的迴應就顯得極其重要。你要是顫顫巍巍地馬上就給東西,那樣可就會壞事,對方不但不會感激你,反而很有可能會變本加厲地繼續勒索。如果你的反應是沉默,那對方可能就會明搶,為了生存就連一個善類都會獸性爆發,強盜自然就更不用提。
就在宋朝的君臣們為此而頭疼不已的時候,宰相王旦站了出來:“陛下,你就對李德明說,我們已經在開封為他準備好了一百萬斛糧食,但這糧食我們不會派人給他送過去,如果他真的想要就自己派人來取!”
對於李德明的挑釁行為,王旦的這番言辭無疑是向他宣告宋朝已經做好了要跟他開戰的準備。消息傳迴李德明的耳裏,他隨即變成了被霜打過的茄子。他本來想嚇唬和勒索一下宋朝,可誰曾想那邊竟然有不怕開戰的狠角色,而且那人還是能夠決定宋朝國策的當朝宰相。
李德明最後隻好感慨道:“哎!看來朝廷那邊還是有能人呐!咱們還是自己把褲腰帶給勒緊一點吧!”
李德明這褲腰帶一勒就是大半年,等到來年的四月,勉強經受住了旱災考驗的他再次燃起了對甘州的欲火,他派遣自己父親留給他的輔政大臣張浦率領兩萬精甲騎兵再次去攻打甘州。迴鶻人依然是據城而守,張浦在城下攻了十來天卻毫無進展,等到黨項人這邊士氣盡墮,迴鶻可汗夜落紇下令城內的大軍在一天夜間突然出城猛撲黨項人的營地。張浦也算是一個戰場上的老江湖了,可他同樣犯了輕敵的毛病——就如當年宋朝也沒把李繼遷放在眼裏一樣,這一天晚上迴鶻人將毫無防備的黨項人殺得是大敗而逃。
眼瞅著黨項和迴鶻殺得你死我活,趙恆卻樂得個坐山觀虎鬥,他不但沒有斥責李德明也沒有從中勸和,或許他就等著看雙方兩敗俱傷從而坐收漁翁之利。可是,他就沒有想過有一天黨項人吃掉河西之地會轉過頭來把刀砍向他的大宋朝。
誠然,後來的西夏國是在趙光義的手裏發跡並一步步壯大起來的,但真正讓西夏有了立國之本的卻是趙恆。如果趙光義沒有遼國的牽製,那麽這曆史上會不會有西夏國絕對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曆史給了趙恆機會去徹底解決這個日後宋朝的心腹大患,可他選擇了放棄。要和平、要安定,要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的這些理由是那麽的光輝燦爛照耀古今,但他這樣做倒是讓自己的日子舒坦了,後果卻是遺禍子孫,也包括他的無數後世子民。
從這一點上來說,與其說趙恆對李德明的妥協是在為民謀福祉,倒不如說是他在為自己謀福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和明太祖,甚至包括趙恆的父輩太祖和太宗皇帝,這些人在位之時無一不是想著要給後世子孫和百姓盡可能地掃平隱患,而趙恆呢?他選擇了掩耳盜鈴,選擇了視而不見,選擇了把問題和麻煩留給他的後代。如同澶淵之盟時他所說的那樣:“如果遼國將來毀約,後世必有能夠扞衛我大宋江山之人出現。”
恕我直言,前有勇武超群且強悍善戰的趙匡胤,後有兇狠詭譎且心狠手辣的趙光義,這老趙家怎麽到了趙恆這裏就基因突變成了好好先生了?
漫不經心地看完了李德明在甘州被迴鶻人痛扁一頓的戰報,趙恆麵色陰鬱地開始獨自發呆。他倒不是在為李德明的上躥下跳而犯愁,而是他現在正麵臨著一個重大的抉擇。反複權衡之後,他終於還是拍案而起,隨即他頂住朝廷內外的重重壓力下達了一道詔令:命三司使丁謂、翰林學士李宗諤同為修昭應宮使,即日起開始在皇城西北角的天波門外修建一座堪稱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道觀——玉清昭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