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修建一座道觀而已,不過是崇佛重道運動的繼續而已,趙恆何來的重重壓力呢?
要迴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從這座道觀本身說起。玉清昭應宮的修建之所以引起眾人的反對就在於它的規模,相比趙光義晚年為了給自己祈福而修建的那些耗資億萬貫錢財的道觀和佛寺,趙恆想要修建的這個玉清昭應宮完全可以秒殺之前的這一切牛鬼蛇神。
玉清昭應宮原計劃是占用禁軍內殿直班院的舊址,但丁謂為了迎合趙恆特意在後來將其規模和占地麵積都予以擴大。當這座道觀最終落成的時候,它的規模是總共有兩千多個區,大小殿宇和房屋是兩千六百多間,占地麵積達到了如今的五百畝,前後的耗費更是高達一億兩白銀,這是當時宋朝將近兩年賦稅收入的總和!兩年的總和!
這座規模宏大的道觀最初的計劃是用十五年時間建造完畢,可丁謂同樣是為了邀功和邀寵愣是驅使數萬民夫和工匠不分晝夜、更不分伏暑和寒九地隻用了不到八年就蓋好了這座道觀——當年的那個為民請命不惜以身犯險的丁大人這些年裏在權力和欲望的浸泡下早已經變得是麵目全非。若不是後來趙恆下令在酷熱難耐的伏暑天裏視情況停止施工作業,那麽以丁謂的刻毒之心他極有可能把這些民夫和工匠給逼反了不成,丁謂本人甚至有可能像劉永規那樣被人給當場做掉。如此看來,這權力和欲望真的會讓人變得愚蠢乃至是變得瘋狂。
除了上述這些,玉清昭應宮還有一個讓很多人對其恨之入骨的地方,為了追求精致和華麗,這座道觀的選材可謂挑剔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整個宋朝無論東西還是南北都在為其供應建築材料,西伐秦隴之巨木,東采吳越之奇石,南收廣州之藤黃,北掘洛水之玉石,而這還僅僅隻是其中的代表而已。為了修建這座道觀宋朝可以說是舉國總動員,全國各州的上好建材以及用來裝飾園林的奇花異石都在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而為了把這些材料運送進京所要耗費的民力和財力也就可想而知,四方民怨也就自然而起。
以上種種根本不足以完全描述出修建玉清昭應宮的“罪孽”,隻是其前後將近八年的建造時間以及這個過程中無數百姓和民夫的苦不堪言就足以將其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它不但不是趙恆的功績,反而是他的恥辱。
玉清昭應宮從修建到落成一直是備受詬病和指責,史稱其華麗程度遠超秦始皇時期修建的阿房宮,時人更是形容其“宏大瑰麗不可名似”。生性耿直且憤世嫉俗的北宋一代名臣張詠至死都對此宮以及慫恿趙恆修建此宮的丁謂恨不能生啖其肉,他曾對趙恆上疏直言:“陛下不當造此宮觀,竭天下之財,傷生民之命。此皆賊臣丁謂誑惑陛下,臣乞斬謂頭置國門以謝天下。”
後來仁宗朝的名相、此時擔任知製誥的王曾向趙恆呈上“千言書”,力陳修建玉清昭應宮的五大弊端,但趙恆這邊誇獎王曾憂國憂民,那邊卻繼續加班加點地修他的道觀。
促使趙恆不顧眾人反對而一意孤行的人正是丁謂,本來麵對一片反對之聲趙恆是猶豫過的,可丁謂卻在私下裏對趙恆說道:“陛下富有天下,不過是建一道觀有何不可?而且你現在還沒有兒子,我們建好它正好可以用來向上天祈福。如果朝臣裏再有人說三道四,陛下就用這個理由堵住他們的嘴,看那些人還敢不敢再嘰嘰歪歪!”
丁謂的這句話可謂是正中要害。沒錯,趙恆辛辛苦苦地在後宮工作了這麽多年但卻連一個兒子都沒有生出來,不是說他的那些女人沒給他生出來,而是生了好幾個卻一個也沒能活得長久。
趙恆這一生總共有六個兒子,長子溫王趙禔早亡,次子趙佑九歲時也死了,昌王趙隻、信王趙祉和欽王趙祈也都早亡,唯一活下來的那個就是未來的仁宗皇帝趙禎(此時還未降生),但趙禎比他老爹趙恆還慘,他終其一生連一個兒子都沒有,趙恆好歹算是完成了一次終場絕殺。除此之外,趙恆還有兩個女兒,但其中一個也是早亡,也就是說趙恆真正活下來的兒女總共就兩個。
此時的趙恆已經四十一歲了,在古代這個年齡還沒生出兒子基本上可以說是被宣判了無子徒刑,這件事發生在當今皇上的身上就更是天大的事。在封建社會,皇帝無子意味著國本不穩,這在日後極有可能是要出大亂子的。
果然,當宰相王旦呈上密奏懇請廢除修建道觀的命令時,趙恆就以自己還沒生出兒子為由來堵王旦的嘴,王旦就此不敢再多說什麽。難道說他要承認自己希望看到當今陛下無後?然而,細看這個理由其實根本就站不住腳,你趙恆要祈福哪裏不能祈?畢竟你老爹給你修了那麽多的佛寺和道觀,而且實在不行的話,你還可以再去泰山上麵祭一迴天讓老天爺保佑你再生出一個健康的兒子,這二者無論哪一個都不會比修建這座道觀更能耗費民脂民膏和民力吧?
千難萬難之後,趙恆總算是在丁謂的幫助下壓住了下麵的一片反對的唿聲,此後盡管仍然有人上疏陳述修建玉清昭應宮的種種弊端和不是,但趙恆一概不予理會,直到其最終落地建成。不過,為了平息因此而導致的洶洶民怨,趙恆下令將全國所有州縣的百姓在此之前所欠下的總計一千兩百多萬貫的各種賦稅全部予以免除。
前有趙光義晚年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耗費巨資大規模地修建寺廟和道觀,現有趙恆一麵裝神弄鬼封禪泰山,一麵不顧輿論的強烈反對而修建足以滋生亡國之禍的玉清昭應宮,這些事換作其他的朝代很有可能就是亡國大幕的開啟,可宋朝為何就活得好好的呢?
這原因說來也簡單,趙氏的這兩父子雖然糊塗事沒少幹,但在收取民心上麵卻是皇帝裏麵的頂級高手。客觀地說,宋朝尤其是北宋的皇帝裏麵幾乎沒有所謂的昏君,這些人都有他們偏執的一麵,但卻無一例外地都能做到“愛民如子”,其他朝代的君王有些把愛民如子這句話隻是掛在了嘴頭上,但宋朝的皇帝卻是用實際行動在詮釋這句話,即使是在做糊塗事的時候他們也會想著如何安撫和穩定民心。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我皇帝本人如果要吃肉,那你們至少也會有肉湯喝,而不是你們一邊咽口水一邊怨聲載道。宋朝立國三百餘年,期間無數奸臣和賊臣當道但卻沒有亡於內亂而是亡於外患,這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說到這裏我們不禁就有個疑問:趙恆為什麽這麽想要修建這個勞民傷財且對國家和百姓沒有任何實質性好處的玉清昭應宮?以他的智慧難道看不出修建這座道觀的弊端嗎?很遺憾,對於我來說,這是個未解之謎,我的所有猜測都不足以讓我信服。
一點也不誇張地說,在當時稍微有點良知的大臣都是反對修建玉清昭應宮的。當然,迫切需要以此來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丁謂除外。王欽若促成了趙恆的封禪泰山,丁謂則促使趙恆修建了玉清昭應宮,這兩塊掛在趙恆身上的“勳章”也直接讓王欽若和丁謂從此在曆史上臭名昭著。與此同時,眼見趙恆正在將宋朝引往歧途,朝中的士大夫們無不憂心忡忡,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將這股怒火轉移到了輔佐趙恆治國的兩府大臣身上。皇上接二連三地做出如此荒誕和違背民心之事,你們這些頂級大臣卻不知道力諫,這明顯就是失職。既是如此,那你們這些人還有什麽臉麵繼續待在兩府重臣的高位上?
這年十月,北宋開寶八年的科舉狀元、此時的禦史中丞王嗣宗在意圖扳倒馮拯失敗後轉而把矛頭對準了當朝宰相王旦。
王嗣宗在北宋的所有的科考狀元裏絕對算得上一個“傳奇”,原因就在於他這個狀元郎的身份來得極為搞笑。當年科考的最後一關是趙匡胤在講武殿舉行的殿試,最後成績出來後趙匡胤卻為誰應該成為狀元而發起了愁,因為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在文才上是不相上下且是同時完成了答卷。作為武人出身的趙匡胤一陣琢磨之後突然是靈光乍現:既然你倆在文才上不相伯仲,那就比試一下武藝吧!
皇命既下,兩人隨即在大殿之上摩拳擦掌準備用拳腳來決出這一次的科考狀元到底花落誰家。這倆人都沒學過武,輪到這時候比試拳腳就隻能是互掄王八拳。雙方你來我往地互相撕扯扭打了幾個來迴後,王嗣宗最終技高一籌一把擼下了陳識的帽子,這也就意味著這位陳同學被當場“陣斬”,於是這狀元就歸了王嗣宗。就此,王嗣宗在趙匡胤和大臣們的哈哈大笑中贏得了一個“手搏狀元”的稱號。
此時的王嗣宗作為禦史中丞,朝中官員無論職務大小他都有監察彈劾之權,他首先把目標鎖定在了馮拯身上,但馮拯也是趙恆的寵臣,他手裏掌握的那點把柄根本不足以讓馮拯罷官免職。思來想去,王嗣宗就找到了王旦的弟弟王旭,他希望王旭能夠去給王旦私下裏合計一下怎麽把馮拯給搞倒。可是,王旦根本不想幫這個忙,況且這種小人伎倆更是讓王旦深以為惡,這件事最後反而促使王旦極力地幫助馮拯在趙恆麵前說好話,而王嗣宗也就此記恨上了王旦,他的槍口也就此轉向了王旦。
迴到上麵提到的時間點上。
這時候王嗣宗承蒙老天爺的幫助終於找到了一個看似很正當的可以讓王旦下台的理由——天下久旱不雨。
王嗣宗隨即一道奏表呈上:“陛下,從去年八月開始到現在的十月,好多地方可是連一滴雨都沒下,這老百姓可是糧食欠收啊!可是,自打入秋以後,兗州和鄆州又突然大雨不止,這河水暴漲可是把大片的莊稼都給淹沒了。這說明我們在刑獄和行政上麵肯定有做錯的地方,所以老天爺降下了災禍。王旦身為宰相,他應該為此而負責啊!另外,知製誥王曾當初說他的堂妹夫孔冕在他的茶裏下毒,可他現在不是還好好的嗎?照此看來,王曾就是在誣陷孔冕,這個孔冕可是孔子的後人,王曾此舉真的是很卑劣,可宰相大人王旦卻對此事不聞不問,也真不知道宰相大人這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麽藥?此事還望陛下秉公處理!”
麵對王嗣宗的這一番火力突襲,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趙恆和他的兩府大臣竟然空前地團結在了一起共同來對付王嗣宗,幾個人趁著商議國事的機會聚在一起想著怎麽對付這個王大狀元。
趙恆說道:“王曾這個事不是早有結論了嗎?王曾身為受害者,怎麽現在倒成了有罪之人?不過,既然這事被擺在了明麵上,那麽王嗣宗那裏也必須要給個說法。各位愛卿,你們看這該如何是好啊?”
王旦迴道:“孔冕確實給王曾下過毒且他幹過的壞事還不止這一件,要不是看在他是孔子後人的份上,我們早就收拾他了。所以,王嗣宗說要處罰王曾根本就是胡攪蠻纏,我們根本不用搭理他。”
參知政事趙安仁隨即附和道:“孔冕給王曾下毒這事我們如今要秉公處理的話,孔冕指定難逃牢獄之災,王嗣宗現在舊事重提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蠢人一個啊!”
眾人說來說去其實都不得要領,最後還是一肚子壞水的王欽若拿出了讓王嗣宗知難而退的辦法。
王欽若微微一笑,說道:“陛下,我看這樣,既然王嗣宗堅持要把這事給公開化,那就由我來主審此案。我們再把孔冕給抓起來讓他把當時的實情說出來,到時候真相大白,我們再來看他王嗣宗該如何自處?”
在得知王欽若準備將孔冕向王曾下毒之事走正常的司法程序後,王嗣宗瞬間沒了脾氣,第二天他主動去向趙恆認錯,他說是自己未經查實就胡亂上奏實在是很不應該。趙恆見他服軟也就不再追究此事,而且還表揚了他的一身“正氣”。
此事就此終結,王嗣宗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兩府高官他一個也沒有撂倒,而他敗就敗在了王欽若的手上。王嗣宗為什麽害怕王欽若跟他走司法程序?原因就是孔冕當初在茶水裏給王曾下毒之事其實是確有其事,而王曾是在事覺之後立馬服藥解毒才免除了禍害,但王曾為了保全孔冕是孔子後人的名聲以及不想讓家醜外揚才選擇將此事息事寧人。此事如果深究,王嗣宗最後必然會落得個誣告和反坐的下場。
我們迴頭再來看這件事怎麽看都像是一出鬧劇。
王嗣宗在當地方官時堪稱賢臣能吏,但迴到中央任職尤其是擔任禦史中丞期間卻是處處遭人忌恨。此人確實剛直嚴明,但他的缺點也在這裏,但凡被他揪住了你的小辮子,哪怕隻是他捕風捉影而來的消息,那麽你就會成為他的打擊對象。這讓那些屁股本就不幹淨的官員對他是咬牙切齒但又畏之如虎,而那些本來沒什麽事的官員則對他的那種“看誰都像犯罪分子”的做派深感厭惡至極。說得不客氣一點,王嗣宗在朝廷的大小官員眼裏是人見人煩。可是,趙恆作為皇帝要的就是由這種人來當禦史中丞。
再來說趙恆和他的那幫同他一起通力合作搞拜神運動的兩府高官。禦史本就是皇帝為了監察百官的所作所為而設立的官職,按理說他們是背向皇帝麵向官員的站位,可這一次趙恆卻跑過去和他的大臣們站在了一起,這就讓王嗣宗的處境變得很是尷尬,而他敗就敗在了這裏,因為趙恆還得指望這幫人跟他一起搞封建迷信,你王嗣宗搞倒了這批人,那趙恆上哪裏去重新找搭檔?這不是在拆趙恆的台嗎?於是乎,這才有了皇帝聯合大臣一起對付禦史的滑稽大戲。
要迴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從這座道觀本身說起。玉清昭應宮的修建之所以引起眾人的反對就在於它的規模,相比趙光義晚年為了給自己祈福而修建的那些耗資億萬貫錢財的道觀和佛寺,趙恆想要修建的這個玉清昭應宮完全可以秒殺之前的這一切牛鬼蛇神。
玉清昭應宮原計劃是占用禁軍內殿直班院的舊址,但丁謂為了迎合趙恆特意在後來將其規模和占地麵積都予以擴大。當這座道觀最終落成的時候,它的規模是總共有兩千多個區,大小殿宇和房屋是兩千六百多間,占地麵積達到了如今的五百畝,前後的耗費更是高達一億兩白銀,這是當時宋朝將近兩年賦稅收入的總和!兩年的總和!
這座規模宏大的道觀最初的計劃是用十五年時間建造完畢,可丁謂同樣是為了邀功和邀寵愣是驅使數萬民夫和工匠不分晝夜、更不分伏暑和寒九地隻用了不到八年就蓋好了這座道觀——當年的那個為民請命不惜以身犯險的丁大人這些年裏在權力和欲望的浸泡下早已經變得是麵目全非。若不是後來趙恆下令在酷熱難耐的伏暑天裏視情況停止施工作業,那麽以丁謂的刻毒之心他極有可能把這些民夫和工匠給逼反了不成,丁謂本人甚至有可能像劉永規那樣被人給當場做掉。如此看來,這權力和欲望真的會讓人變得愚蠢乃至是變得瘋狂。
除了上述這些,玉清昭應宮還有一個讓很多人對其恨之入骨的地方,為了追求精致和華麗,這座道觀的選材可謂挑剔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整個宋朝無論東西還是南北都在為其供應建築材料,西伐秦隴之巨木,東采吳越之奇石,南收廣州之藤黃,北掘洛水之玉石,而這還僅僅隻是其中的代表而已。為了修建這座道觀宋朝可以說是舉國總動員,全國各州的上好建材以及用來裝飾園林的奇花異石都在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而為了把這些材料運送進京所要耗費的民力和財力也就可想而知,四方民怨也就自然而起。
以上種種根本不足以完全描述出修建玉清昭應宮的“罪孽”,隻是其前後將近八年的建造時間以及這個過程中無數百姓和民夫的苦不堪言就足以將其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它不但不是趙恆的功績,反而是他的恥辱。
玉清昭應宮從修建到落成一直是備受詬病和指責,史稱其華麗程度遠超秦始皇時期修建的阿房宮,時人更是形容其“宏大瑰麗不可名似”。生性耿直且憤世嫉俗的北宋一代名臣張詠至死都對此宮以及慫恿趙恆修建此宮的丁謂恨不能生啖其肉,他曾對趙恆上疏直言:“陛下不當造此宮觀,竭天下之財,傷生民之命。此皆賊臣丁謂誑惑陛下,臣乞斬謂頭置國門以謝天下。”
後來仁宗朝的名相、此時擔任知製誥的王曾向趙恆呈上“千言書”,力陳修建玉清昭應宮的五大弊端,但趙恆這邊誇獎王曾憂國憂民,那邊卻繼續加班加點地修他的道觀。
促使趙恆不顧眾人反對而一意孤行的人正是丁謂,本來麵對一片反對之聲趙恆是猶豫過的,可丁謂卻在私下裏對趙恆說道:“陛下富有天下,不過是建一道觀有何不可?而且你現在還沒有兒子,我們建好它正好可以用來向上天祈福。如果朝臣裏再有人說三道四,陛下就用這個理由堵住他們的嘴,看那些人還敢不敢再嘰嘰歪歪!”
丁謂的這句話可謂是正中要害。沒錯,趙恆辛辛苦苦地在後宮工作了這麽多年但卻連一個兒子都沒有生出來,不是說他的那些女人沒給他生出來,而是生了好幾個卻一個也沒能活得長久。
趙恆這一生總共有六個兒子,長子溫王趙禔早亡,次子趙佑九歲時也死了,昌王趙隻、信王趙祉和欽王趙祈也都早亡,唯一活下來的那個就是未來的仁宗皇帝趙禎(此時還未降生),但趙禎比他老爹趙恆還慘,他終其一生連一個兒子都沒有,趙恆好歹算是完成了一次終場絕殺。除此之外,趙恆還有兩個女兒,但其中一個也是早亡,也就是說趙恆真正活下來的兒女總共就兩個。
此時的趙恆已經四十一歲了,在古代這個年齡還沒生出兒子基本上可以說是被宣判了無子徒刑,這件事發生在當今皇上的身上就更是天大的事。在封建社會,皇帝無子意味著國本不穩,這在日後極有可能是要出大亂子的。
果然,當宰相王旦呈上密奏懇請廢除修建道觀的命令時,趙恆就以自己還沒生出兒子為由來堵王旦的嘴,王旦就此不敢再多說什麽。難道說他要承認自己希望看到當今陛下無後?然而,細看這個理由其實根本就站不住腳,你趙恆要祈福哪裏不能祈?畢竟你老爹給你修了那麽多的佛寺和道觀,而且實在不行的話,你還可以再去泰山上麵祭一迴天讓老天爺保佑你再生出一個健康的兒子,這二者無論哪一個都不會比修建這座道觀更能耗費民脂民膏和民力吧?
千難萬難之後,趙恆總算是在丁謂的幫助下壓住了下麵的一片反對的唿聲,此後盡管仍然有人上疏陳述修建玉清昭應宮的種種弊端和不是,但趙恆一概不予理會,直到其最終落地建成。不過,為了平息因此而導致的洶洶民怨,趙恆下令將全國所有州縣的百姓在此之前所欠下的總計一千兩百多萬貫的各種賦稅全部予以免除。
前有趙光義晚年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耗費巨資大規模地修建寺廟和道觀,現有趙恆一麵裝神弄鬼封禪泰山,一麵不顧輿論的強烈反對而修建足以滋生亡國之禍的玉清昭應宮,這些事換作其他的朝代很有可能就是亡國大幕的開啟,可宋朝為何就活得好好的呢?
這原因說來也簡單,趙氏的這兩父子雖然糊塗事沒少幹,但在收取民心上麵卻是皇帝裏麵的頂級高手。客觀地說,宋朝尤其是北宋的皇帝裏麵幾乎沒有所謂的昏君,這些人都有他們偏執的一麵,但卻無一例外地都能做到“愛民如子”,其他朝代的君王有些把愛民如子這句話隻是掛在了嘴頭上,但宋朝的皇帝卻是用實際行動在詮釋這句話,即使是在做糊塗事的時候他們也會想著如何安撫和穩定民心。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我皇帝本人如果要吃肉,那你們至少也會有肉湯喝,而不是你們一邊咽口水一邊怨聲載道。宋朝立國三百餘年,期間無數奸臣和賊臣當道但卻沒有亡於內亂而是亡於外患,這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說到這裏我們不禁就有個疑問:趙恆為什麽這麽想要修建這個勞民傷財且對國家和百姓沒有任何實質性好處的玉清昭應宮?以他的智慧難道看不出修建這座道觀的弊端嗎?很遺憾,對於我來說,這是個未解之謎,我的所有猜測都不足以讓我信服。
一點也不誇張地說,在當時稍微有點良知的大臣都是反對修建玉清昭應宮的。當然,迫切需要以此來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丁謂除外。王欽若促成了趙恆的封禪泰山,丁謂則促使趙恆修建了玉清昭應宮,這兩塊掛在趙恆身上的“勳章”也直接讓王欽若和丁謂從此在曆史上臭名昭著。與此同時,眼見趙恆正在將宋朝引往歧途,朝中的士大夫們無不憂心忡忡,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將這股怒火轉移到了輔佐趙恆治國的兩府大臣身上。皇上接二連三地做出如此荒誕和違背民心之事,你們這些頂級大臣卻不知道力諫,這明顯就是失職。既是如此,那你們這些人還有什麽臉麵繼續待在兩府重臣的高位上?
這年十月,北宋開寶八年的科舉狀元、此時的禦史中丞王嗣宗在意圖扳倒馮拯失敗後轉而把矛頭對準了當朝宰相王旦。
王嗣宗在北宋的所有的科考狀元裏絕對算得上一個“傳奇”,原因就在於他這個狀元郎的身份來得極為搞笑。當年科考的最後一關是趙匡胤在講武殿舉行的殿試,最後成績出來後趙匡胤卻為誰應該成為狀元而發起了愁,因為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在文才上是不相上下且是同時完成了答卷。作為武人出身的趙匡胤一陣琢磨之後突然是靈光乍現:既然你倆在文才上不相伯仲,那就比試一下武藝吧!
皇命既下,兩人隨即在大殿之上摩拳擦掌準備用拳腳來決出這一次的科考狀元到底花落誰家。這倆人都沒學過武,輪到這時候比試拳腳就隻能是互掄王八拳。雙方你來我往地互相撕扯扭打了幾個來迴後,王嗣宗最終技高一籌一把擼下了陳識的帽子,這也就意味著這位陳同學被當場“陣斬”,於是這狀元就歸了王嗣宗。就此,王嗣宗在趙匡胤和大臣們的哈哈大笑中贏得了一個“手搏狀元”的稱號。
此時的王嗣宗作為禦史中丞,朝中官員無論職務大小他都有監察彈劾之權,他首先把目標鎖定在了馮拯身上,但馮拯也是趙恆的寵臣,他手裏掌握的那點把柄根本不足以讓馮拯罷官免職。思來想去,王嗣宗就找到了王旦的弟弟王旭,他希望王旭能夠去給王旦私下裏合計一下怎麽把馮拯給搞倒。可是,王旦根本不想幫這個忙,況且這種小人伎倆更是讓王旦深以為惡,這件事最後反而促使王旦極力地幫助馮拯在趙恆麵前說好話,而王嗣宗也就此記恨上了王旦,他的槍口也就此轉向了王旦。
迴到上麵提到的時間點上。
這時候王嗣宗承蒙老天爺的幫助終於找到了一個看似很正當的可以讓王旦下台的理由——天下久旱不雨。
王嗣宗隨即一道奏表呈上:“陛下,從去年八月開始到現在的十月,好多地方可是連一滴雨都沒下,這老百姓可是糧食欠收啊!可是,自打入秋以後,兗州和鄆州又突然大雨不止,這河水暴漲可是把大片的莊稼都給淹沒了。這說明我們在刑獄和行政上麵肯定有做錯的地方,所以老天爺降下了災禍。王旦身為宰相,他應該為此而負責啊!另外,知製誥王曾當初說他的堂妹夫孔冕在他的茶裏下毒,可他現在不是還好好的嗎?照此看來,王曾就是在誣陷孔冕,這個孔冕可是孔子的後人,王曾此舉真的是很卑劣,可宰相大人王旦卻對此事不聞不問,也真不知道宰相大人這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麽藥?此事還望陛下秉公處理!”
麵對王嗣宗的這一番火力突襲,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趙恆和他的兩府大臣竟然空前地團結在了一起共同來對付王嗣宗,幾個人趁著商議國事的機會聚在一起想著怎麽對付這個王大狀元。
趙恆說道:“王曾這個事不是早有結論了嗎?王曾身為受害者,怎麽現在倒成了有罪之人?不過,既然這事被擺在了明麵上,那麽王嗣宗那裏也必須要給個說法。各位愛卿,你們看這該如何是好啊?”
王旦迴道:“孔冕確實給王曾下過毒且他幹過的壞事還不止這一件,要不是看在他是孔子後人的份上,我們早就收拾他了。所以,王嗣宗說要處罰王曾根本就是胡攪蠻纏,我們根本不用搭理他。”
參知政事趙安仁隨即附和道:“孔冕給王曾下毒這事我們如今要秉公處理的話,孔冕指定難逃牢獄之災,王嗣宗現在舊事重提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蠢人一個啊!”
眾人說來說去其實都不得要領,最後還是一肚子壞水的王欽若拿出了讓王嗣宗知難而退的辦法。
王欽若微微一笑,說道:“陛下,我看這樣,既然王嗣宗堅持要把這事給公開化,那就由我來主審此案。我們再把孔冕給抓起來讓他把當時的實情說出來,到時候真相大白,我們再來看他王嗣宗該如何自處?”
在得知王欽若準備將孔冕向王曾下毒之事走正常的司法程序後,王嗣宗瞬間沒了脾氣,第二天他主動去向趙恆認錯,他說是自己未經查實就胡亂上奏實在是很不應該。趙恆見他服軟也就不再追究此事,而且還表揚了他的一身“正氣”。
此事就此終結,王嗣宗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兩府高官他一個也沒有撂倒,而他敗就敗在了王欽若的手上。王嗣宗為什麽害怕王欽若跟他走司法程序?原因就是孔冕當初在茶水裏給王曾下毒之事其實是確有其事,而王曾是在事覺之後立馬服藥解毒才免除了禍害,但王曾為了保全孔冕是孔子後人的名聲以及不想讓家醜外揚才選擇將此事息事寧人。此事如果深究,王嗣宗最後必然會落得個誣告和反坐的下場。
我們迴頭再來看這件事怎麽看都像是一出鬧劇。
王嗣宗在當地方官時堪稱賢臣能吏,但迴到中央任職尤其是擔任禦史中丞期間卻是處處遭人忌恨。此人確實剛直嚴明,但他的缺點也在這裏,但凡被他揪住了你的小辮子,哪怕隻是他捕風捉影而來的消息,那麽你就會成為他的打擊對象。這讓那些屁股本就不幹淨的官員對他是咬牙切齒但又畏之如虎,而那些本來沒什麽事的官員則對他的那種“看誰都像犯罪分子”的做派深感厭惡至極。說得不客氣一點,王嗣宗在朝廷的大小官員眼裏是人見人煩。可是,趙恆作為皇帝要的就是由這種人來當禦史中丞。
再來說趙恆和他的那幫同他一起通力合作搞拜神運動的兩府高官。禦史本就是皇帝為了監察百官的所作所為而設立的官職,按理說他們是背向皇帝麵向官員的站位,可這一次趙恆卻跑過去和他的大臣們站在了一起,這就讓王嗣宗的處境變得很是尷尬,而他敗就敗在了這裏,因為趙恆還得指望這幫人跟他一起搞封建迷信,你王嗣宗搞倒了這批人,那趙恆上哪裏去重新找搭檔?這不是在拆趙恆的台嗎?於是乎,這才有了皇帝聯合大臣一起對付禦史的滑稽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