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肅了內外之後,劉娥開始履行她作為大宋實際上最高統治者的職權。她先是將之前因為憎惡丁謂而主動申請外放為官的前翰林學士劉筠給召迴了京城,劉娥因其忠直敢言而讓他負責掌理肩負督察百官之責的禦史台,隨後劉娥又召迴了這十幾年來一直站在反對拜神運動最前沿且是最敢於直言以諫的孫奭。
在宰相王曾的建議下,劉娥又重新給趙禎選派了四位老師,這裏麵就包括了孫奭,而另外三人則分別是翰林侍讀學士李維和晏殊以及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馮元。孫奭和晏殊都是我們的老熟人了,此二人皆可稱當世大儒,而這個李維也是來頭不小,他是前宰相李沆的親弟弟,但他能被選為趙禎的老師絕不是因為靠了李沆的這層關係。李維早在其年少之時就以文章而譽滿天下,進入官場後也是以學者型官員的身份屢獲升遷,以博學而著稱的他也是大型類書《冊府元龜》的編修者之一。
至於這個馮元,此人雖然在後世名氣不大,但若要論及博學強聞,他很有可能是這四人裏麵為高深的那位,甚至是超過了他的老師孫奭。 馮元三十三歲考中進士(公元1008年),隨後被授予江陰尉之職,當時恰逢朝廷下詔選拔通曉經義者入補學官,馮元自薦其通曉《五經》參與應選。當時的考官名叫謝泌,這也是一位飽學之士,真宗朝的一代名相王旦就曾受過他的保舉和提攜,而此人的另一個身份則是淝水之戰時名震天下的東晉名相謝安的二十七世孫。
當馮元向謝泌說自己通曉《五經》時,謝泌望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不禁是莞爾一笑,這話連他不敢說,可這個年輕人卻敢口出狂言。
所謂《五經》,指的就是《春秋》《詩經》《尚書》《禮記》《周易》,而所謂的通曉五經並不是說一個人能夠對此能說會背,而是這個人能夠對自漢代以來的那些大儒為五經所做的注解都能熟記於心,而且他自己還能對《五經》有一套獨立的見解,此即為通曉。
也正因如此,所以謝泌才笑著對馮元說出了下麵的這句話:“古今以來能夠將五經中的其中一本研讀通透都得須發皆白,你如此年輕竟然敢說自己已經對《五經》全部通曉?”
馮元毫無怯意,答道:“那你盡管出題考我就是了,你看看我究竟有沒有說大話。”
謝泌當場隨機出題,馮元則是對答如流,一時間朝廷內外無不為之而歎服,馮元遂是被增補為國子監講書、遷大理評事並擢身為崇文院檢討兼國子監直講。
以上這四人便是趙禎的新任老師,這些人無一不是學識和人品俱佳之人,唯獨晏殊為人有些世故和滑頭,但晏殊除了這點毛病外似乎還真的從他身上挑不出別的什麽大毛病。
此時的趙禎還不滿十三歲,也就是個剛上初一的小小少年。這個年紀的孩子難免會有些不安分,可從小就被當成皇帝接班人來培養的仁宗陛下卻顯得與眾不同,他早就被他的各位老師給教育成了一個不苟言笑的少年老成之人,甚至是童年老成的人。
據史書記載,有一迴還不滿十歲的皇太子趙禎跟眾人一起觀看雜戲表演,他身邊的那些平日裏莊重肅穆的大臣們紛紛被逗得哈哈大笑,可趙禎卻從始至終都繃著一張臉,簡直比摩羯座還要摩羯座。這事甚至被他的班主任李迪拿去當著趙恆的麵狠狠地誇讚了一番,而理由就是皇太子小小年紀卻無比持重。
不過,這時候的仁宗陛下終究還是個小小少年,上課時難免走神或是東張西望。每當這個時候,孫奭就停止講課,他恭恭敬敬地站立在一旁等著趙禎迴過神來,然後趙禎再一臉歉意繼續聽課。
在解決了趙禎的教育問題之後,時間也隨即進入了公元1023年,劉娥下令改年號為“天聖”,接下來她便開始以大宋帝國主宰者的身份開始在宋朝的身上打上屬於她的私人烙印。
我們在前麵也說過,趙恆在位期間雖然讓宋朝的經濟指數攀上了封建王朝的曆史巔峰,但國家的開支卻大於收入,這裏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拜神運動以及對大臣的封賞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財富。另外,趙恆繼位之初曾大量裁撤冗官、冗兵和冗費,可當他駕崩之時,這些問題再又變得比趙光義後期還要嚴重,而這便是劉娥當前想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簡單來說,宋朝如今在財政上所麵臨的其中一個重大問題就在於官員隊伍的龐大,而趙恆之前給這些人開的俸祿又遠高於前朝,這筆錢可不是個小數目,所以這冗官的問題必須要解決。
另外就是西北地區為了防範黨項和吐蕃的侵擾而在各處大量屯兵,這也就導致了軍費開支的逐年增長,可問題在於黨項和吐蕃遠沒有當初遼國所帶來的威脅那般嚴重和緊迫。
再者就是趙恆的拜神運動讓全國各地的佛教和道教事業蓬勃發展,和尚們和道士們也由此是被養得肥頭大耳。這話可能有些難聽,但事實就是如此,趙恆的拜神運動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這些所謂的出家修行之人。修建道觀和佛寺的錢誰出啊?政府,可政府的錢哪兒來的?還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正遭罪的還不是平民百姓。
至此,所有問題的核心也就唿之欲出——宋朝老百姓此時的日子並不怎麽好過。用史書的原話來說就是:天下穀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自荊湖、江、淮間,民愁無聊。
這就是此時宋朝的現狀:官員隊伍過於臃腫,西北地區軍費開支的數目過於龐大,宗教事業和活動榨取了國家的大量財富,國庫錢糧日益耗損,物價飆升,稻穀還未成熟就已經被政府提前征收,蠶農的蠶還未吐絲就已經被政府惦記上了綢布的事,整個長江以南的老百姓無不感覺民生艱難。
有鑒於此,劉娥在這年的正月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由禦史中丞劉筠、提舉諸司庫務薛貽廓會同三司各部門商議裁減國家的各種冗費。不久之後,劉娥又核準了禮儀院所奏請的取消天慶節等五個重大法定節日的天下賜宴。
趙恆在位的時候下發了一個規定,那就是每年的各種重大節日期間都會由國家出錢讓天下人都打一迴皇家牙祭。這是好事嗎?這對老百姓而言當然是好事,政府出錢給吃喝,誰不高興?這事皇帝也高興,因為老百姓紛紛稱頌皇帝此舉仁德,這老百姓送上來的馬屁有哪個皇帝不喜歡?可是,趙恆這麽搞自然會讓宋朝的國庫叫苦不迭,一年至少五迴的天下賜宴看上去就是一句話的事,可這裏麵需要耗費的金銀錢糧可是個天文數目,況且這還不包括趙恆每年所舉行的各種皇家宴會以及與朝臣們一同吃喝宴飲的費用。
如果我們要因此而指責趙恆是個好吃嘴和敗家爺們兒,那麽這顯然對趙恆很是不公,畢竟他又不是自己一個人在吃喝,而是帶著全國人民一起大飽口福,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說他就是個好皇帝,畢竟他這樣做導致宋朝出現了財政赤字。當然,趙恆這種慷慨大方得不計後果的富家公子哥如果能夠和他成為朋友,那他指定是“感動宋朝年度最佳良友”最有力的競爭者。
劉娥一刀砍掉“天下賜宴”對老百姓來說顯然不是什麽好事,但長遠地看此舉無論是對宋朝本身還是對天下百姓都是利大於弊。說得不客氣一點,這個政策對宋朝來說簡直就是如吸血鬼一般地存在,而老百姓們看似是占了國家的便宜,但這錢糧不都是從他們手裏得來的嗎?因而,劉娥這一刀於國家於百姓而言都可謂是砍掉了一隻巨大的吸血鬼,實為善政之舉。
緊接著,劉娥將手裏的刀砍向了這些年風光無限的各位道長和道姑。她下令廢除全國各大道觀每年由官方主導的各類祭祀和祈福活動,這不是說要完全廢除這種活動,而是這種活動隻限定了少數的幾座皇家道觀才有資格舉行。同時,劉娥還下令大量削減負責守衛玉清昭應宮、景靈宮、會靈觀、祥源觀等京城各大道觀的衛卒人數,山東袞州的景靈宮和太極觀也相應地被削減了衛卒。從此,這些道觀就不再具備和兼領國家禮儀活動的職能,而僅僅就是一座普通的道觀而已。
道士們這下子“遭了殃”,和尚們也別想跑。雖說趙恆這些年的拜神運動跟佛教的關係並不是很大,道教才是這其中的最大贏家,可佛教以及寺廟裏的各位高僧和聖僧的小日子在這些年裏也過得甚是滋潤。
客觀地說,這口鍋其實還真的不能讓趙恆來背,佛教在周世宗柴榮當政時期曾遭遇過所謂的“世宗法難”,這導致的後果就是佛教事業在中原境內近乎於處在凋敝的狀態,但趙光義時期佛教事業卻如雨後春筍一般在整個宋朝境內蓬勃發展,趙恆在這方麵所做的事連推波助瀾也談不上。可是,劉娥才不會理會這到底是誰的責任,她隻知道現在的這些和尚們在跟她搶錢,所以在她收拾了道士們之後,她也要對和尚們下手了。
具體的做法就是,寺廟別再修了,佛像什麽的也別再建了,這些既費錢財又費民力的事都停了。最讓劉娥忍受不了的是,一些地方為了給寺廟鑄造銅鍾竟然是把銅錢給熔化了。這可就太諷刺了,當年為了解決缺銅的問題,柴榮曾下令把寺廟裏的銅鍾銅像給化了,然後拿來鑄造銅幣和兵器,可如今這些“銅”字輩的家夥們竟然像是轉世輪迴一樣再又變迴了從前的模樣。國家窮得叮當響竟然有人還如此浪費資源,本就窮瘋了的劉娥得知此事後大怒,她以皇命的形式明令要求全國各地嚴禁毀錢鑄鍾。
以上種種無一不是跟錢財有關,可以說劉娥這完全就是在給自己死去的老公和公公填坑:你們男人好麵子,打腫臉也要充胖子,我一個婦道人家才不在乎這些,我隻知道現在家裏缺錢,在無法開源的情況下,我隻能選擇節流。
在宰相王曾的建議下,劉娥又重新給趙禎選派了四位老師,這裏麵就包括了孫奭,而另外三人則分別是翰林侍讀學士李維和晏殊以及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馮元。孫奭和晏殊都是我們的老熟人了,此二人皆可稱當世大儒,而這個李維也是來頭不小,他是前宰相李沆的親弟弟,但他能被選為趙禎的老師絕不是因為靠了李沆的這層關係。李維早在其年少之時就以文章而譽滿天下,進入官場後也是以學者型官員的身份屢獲升遷,以博學而著稱的他也是大型類書《冊府元龜》的編修者之一。
至於這個馮元,此人雖然在後世名氣不大,但若要論及博學強聞,他很有可能是這四人裏麵為高深的那位,甚至是超過了他的老師孫奭。 馮元三十三歲考中進士(公元1008年),隨後被授予江陰尉之職,當時恰逢朝廷下詔選拔通曉經義者入補學官,馮元自薦其通曉《五經》參與應選。當時的考官名叫謝泌,這也是一位飽學之士,真宗朝的一代名相王旦就曾受過他的保舉和提攜,而此人的另一個身份則是淝水之戰時名震天下的東晉名相謝安的二十七世孫。
當馮元向謝泌說自己通曉《五經》時,謝泌望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不禁是莞爾一笑,這話連他不敢說,可這個年輕人卻敢口出狂言。
所謂《五經》,指的就是《春秋》《詩經》《尚書》《禮記》《周易》,而所謂的通曉五經並不是說一個人能夠對此能說會背,而是這個人能夠對自漢代以來的那些大儒為五經所做的注解都能熟記於心,而且他自己還能對《五經》有一套獨立的見解,此即為通曉。
也正因如此,所以謝泌才笑著對馮元說出了下麵的這句話:“古今以來能夠將五經中的其中一本研讀通透都得須發皆白,你如此年輕竟然敢說自己已經對《五經》全部通曉?”
馮元毫無怯意,答道:“那你盡管出題考我就是了,你看看我究竟有沒有說大話。”
謝泌當場隨機出題,馮元則是對答如流,一時間朝廷內外無不為之而歎服,馮元遂是被增補為國子監講書、遷大理評事並擢身為崇文院檢討兼國子監直講。
以上這四人便是趙禎的新任老師,這些人無一不是學識和人品俱佳之人,唯獨晏殊為人有些世故和滑頭,但晏殊除了這點毛病外似乎還真的從他身上挑不出別的什麽大毛病。
此時的趙禎還不滿十三歲,也就是個剛上初一的小小少年。這個年紀的孩子難免會有些不安分,可從小就被當成皇帝接班人來培養的仁宗陛下卻顯得與眾不同,他早就被他的各位老師給教育成了一個不苟言笑的少年老成之人,甚至是童年老成的人。
據史書記載,有一迴還不滿十歲的皇太子趙禎跟眾人一起觀看雜戲表演,他身邊的那些平日裏莊重肅穆的大臣們紛紛被逗得哈哈大笑,可趙禎卻從始至終都繃著一張臉,簡直比摩羯座還要摩羯座。這事甚至被他的班主任李迪拿去當著趙恆的麵狠狠地誇讚了一番,而理由就是皇太子小小年紀卻無比持重。
不過,這時候的仁宗陛下終究還是個小小少年,上課時難免走神或是東張西望。每當這個時候,孫奭就停止講課,他恭恭敬敬地站立在一旁等著趙禎迴過神來,然後趙禎再一臉歉意繼續聽課。
在解決了趙禎的教育問題之後,時間也隨即進入了公元1023年,劉娥下令改年號為“天聖”,接下來她便開始以大宋帝國主宰者的身份開始在宋朝的身上打上屬於她的私人烙印。
我們在前麵也說過,趙恆在位期間雖然讓宋朝的經濟指數攀上了封建王朝的曆史巔峰,但國家的開支卻大於收入,這裏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拜神運動以及對大臣的封賞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財富。另外,趙恆繼位之初曾大量裁撤冗官、冗兵和冗費,可當他駕崩之時,這些問題再又變得比趙光義後期還要嚴重,而這便是劉娥當前想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簡單來說,宋朝如今在財政上所麵臨的其中一個重大問題就在於官員隊伍的龐大,而趙恆之前給這些人開的俸祿又遠高於前朝,這筆錢可不是個小數目,所以這冗官的問題必須要解決。
另外就是西北地區為了防範黨項和吐蕃的侵擾而在各處大量屯兵,這也就導致了軍費開支的逐年增長,可問題在於黨項和吐蕃遠沒有當初遼國所帶來的威脅那般嚴重和緊迫。
再者就是趙恆的拜神運動讓全國各地的佛教和道教事業蓬勃發展,和尚們和道士們也由此是被養得肥頭大耳。這話可能有些難聽,但事實就是如此,趙恆的拜神運動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這些所謂的出家修行之人。修建道觀和佛寺的錢誰出啊?政府,可政府的錢哪兒來的?還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正遭罪的還不是平民百姓。
至此,所有問題的核心也就唿之欲出——宋朝老百姓此時的日子並不怎麽好過。用史書的原話來說就是:天下穀帛日益耗,物價日益高,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自荊湖、江、淮間,民愁無聊。
這就是此時宋朝的現狀:官員隊伍過於臃腫,西北地區軍費開支的數目過於龐大,宗教事業和活動榨取了國家的大量財富,國庫錢糧日益耗損,物價飆升,稻穀還未成熟就已經被政府提前征收,蠶農的蠶還未吐絲就已經被政府惦記上了綢布的事,整個長江以南的老百姓無不感覺民生艱難。
有鑒於此,劉娥在這年的正月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由禦史中丞劉筠、提舉諸司庫務薛貽廓會同三司各部門商議裁減國家的各種冗費。不久之後,劉娥又核準了禮儀院所奏請的取消天慶節等五個重大法定節日的天下賜宴。
趙恆在位的時候下發了一個規定,那就是每年的各種重大節日期間都會由國家出錢讓天下人都打一迴皇家牙祭。這是好事嗎?這對老百姓而言當然是好事,政府出錢給吃喝,誰不高興?這事皇帝也高興,因為老百姓紛紛稱頌皇帝此舉仁德,這老百姓送上來的馬屁有哪個皇帝不喜歡?可是,趙恆這麽搞自然會讓宋朝的國庫叫苦不迭,一年至少五迴的天下賜宴看上去就是一句話的事,可這裏麵需要耗費的金銀錢糧可是個天文數目,況且這還不包括趙恆每年所舉行的各種皇家宴會以及與朝臣們一同吃喝宴飲的費用。
如果我們要因此而指責趙恆是個好吃嘴和敗家爺們兒,那麽這顯然對趙恆很是不公,畢竟他又不是自己一個人在吃喝,而是帶著全國人民一起大飽口福,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說他就是個好皇帝,畢竟他這樣做導致宋朝出現了財政赤字。當然,趙恆這種慷慨大方得不計後果的富家公子哥如果能夠和他成為朋友,那他指定是“感動宋朝年度最佳良友”最有力的競爭者。
劉娥一刀砍掉“天下賜宴”對老百姓來說顯然不是什麽好事,但長遠地看此舉無論是對宋朝本身還是對天下百姓都是利大於弊。說得不客氣一點,這個政策對宋朝來說簡直就是如吸血鬼一般地存在,而老百姓們看似是占了國家的便宜,但這錢糧不都是從他們手裏得來的嗎?因而,劉娥這一刀於國家於百姓而言都可謂是砍掉了一隻巨大的吸血鬼,實為善政之舉。
緊接著,劉娥將手裏的刀砍向了這些年風光無限的各位道長和道姑。她下令廢除全國各大道觀每年由官方主導的各類祭祀和祈福活動,這不是說要完全廢除這種活動,而是這種活動隻限定了少數的幾座皇家道觀才有資格舉行。同時,劉娥還下令大量削減負責守衛玉清昭應宮、景靈宮、會靈觀、祥源觀等京城各大道觀的衛卒人數,山東袞州的景靈宮和太極觀也相應地被削減了衛卒。從此,這些道觀就不再具備和兼領國家禮儀活動的職能,而僅僅就是一座普通的道觀而已。
道士們這下子“遭了殃”,和尚們也別想跑。雖說趙恆這些年的拜神運動跟佛教的關係並不是很大,道教才是這其中的最大贏家,可佛教以及寺廟裏的各位高僧和聖僧的小日子在這些年裏也過得甚是滋潤。
客觀地說,這口鍋其實還真的不能讓趙恆來背,佛教在周世宗柴榮當政時期曾遭遇過所謂的“世宗法難”,這導致的後果就是佛教事業在中原境內近乎於處在凋敝的狀態,但趙光義時期佛教事業卻如雨後春筍一般在整個宋朝境內蓬勃發展,趙恆在這方麵所做的事連推波助瀾也談不上。可是,劉娥才不會理會這到底是誰的責任,她隻知道現在的這些和尚們在跟她搶錢,所以在她收拾了道士們之後,她也要對和尚們下手了。
具體的做法就是,寺廟別再修了,佛像什麽的也別再建了,這些既費錢財又費民力的事都停了。最讓劉娥忍受不了的是,一些地方為了給寺廟鑄造銅鍾竟然是把銅錢給熔化了。這可就太諷刺了,當年為了解決缺銅的問題,柴榮曾下令把寺廟裏的銅鍾銅像給化了,然後拿來鑄造銅幣和兵器,可如今這些“銅”字輩的家夥們竟然像是轉世輪迴一樣再又變迴了從前的模樣。國家窮得叮當響竟然有人還如此浪費資源,本就窮瘋了的劉娥得知此事後大怒,她以皇命的形式明令要求全國各地嚴禁毀錢鑄鍾。
以上種種無一不是跟錢財有關,可以說劉娥這完全就是在給自己死去的老公和公公填坑:你們男人好麵子,打腫臉也要充胖子,我一個婦道人家才不在乎這些,我隻知道現在家裏缺錢,在無法開源的情況下,我隻能選擇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