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無形的手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海外?
這已經不是朱辰第一次提到海外了。
往海外擴張,是朱辰一直以來強調的事情。
不過朱元璋倒是經常會忽略掉這個事情,因為在他的固有印象裏,華夏乃是物華天寶之地,而海外則皆是貧瘠之地,民眾皆是不化之民,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雖然來到書店後他的觀念已經開始改變,但根深蒂固的東西改變起來又豈是那麽的容易?
所以他第一時間不會往海外去想。
朱辰提及,他這才猛然驚覺。
不過他隻有驚並沒有喜,緊接著更是皺眉道:“先生說的是殖民嗎?可是咱以為,大明目前並沒有做好往海外殖民準備。”
一生講究“洪武”、“尚武”的朱元璋,實際上在用兵這方麵相當的謹慎。
朱辰也理解,窮兵黷武,確實不是什麽好事。
“其實,我說的並不是殖民,而是海外貿易。”
說罷,朱辰問道:“現在大明已經開始向海外售賣棉布和武器了,對嗎?”
朱元璋點頭。
來這裏之前,大明已經向占城交付了第一批武器,對方很滿意,相信很快,這批武器就會在戰場上綻放光芒,接下來,其他國家的訂單應該也不遠了。
棉布這方麵就更不用說了,鬆江特區棉布銷向海外的產業鏈可以說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從海外采購棉花,運迴鬆江加工成布,再銷向海外,大明周邊國家的布匹市場,現在基本上都已經被鬆江特區物美價廉的棉布所占領了。
朱辰繼續道:“我們把一個國家向其他國家銷售的商品和服務叫做出口,把一個國家從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叫做進口,所以,大明現在已經是開始出口大量的武器和棉布,進口一部分的棉花,對嗎?”
“還有進口一部分糧食。”一直沒怎麽開口的劉基補充道。
事實上,鬆江特區在進口棉花的時候,也順帶進口了一些糧食,因為鬆江特區大量的勞動力都投入到了紡織業當中,投入農業的勞動力自然便少了,而且外地的勞動力也大量湧入,讓鬆江特區的糧食消耗量也在增加,此消彼長,所以鬆江特區自產的糧食其實已經不夠用了,需要一定量的進口。
朱辰點了點頭,繼續道:“相比於出口武器和棉布,進口棉花和糧食的價值要小得多,對嗎?”
劉基迴道:“這個當然”
進口的棉花和糧食隻不過是作補充用,而棉布現如今已經近乎占據了周邊國家的市場,相當於壟斷,至於武器那邊,雖然剛剛開始,但是價格和利潤高得嚇人,所以兩者的價值自然不能相提並論。
朱辰道:“出口的總值與進口的總值之差,我們叫做貿易差,出口的總值大於進口的總值,叫貿易順差,出口的總值小於於進口的總值,則叫貿易逆差。”
“貿易順差,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向其他國家出售的商品和服務多於從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同時也意味著,其他國家的金銀正在流入這個國家。”
“大明現在就處於貿易順差的狀態,也就是說,其他國家的金銀正在流向大明,老朱之前說,去年因為鬆江特區的貢獻,大明國庫終於扭虧為盈,實現了收支平衡,其實鬆江特區貢獻的銀子裏麵,有一部分就是從他國吸收來的金銀。”
“所以,隻要保持貿易順差,別國的銀子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明。”
朱元璋若有所思。
對於鬆江特區去年在財政上的貢獻,他當然非常開心,但是他倒是真沒想過,這些銀子是從哪來的?
聽朱辰這麽一說,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這些銀子的來源。
不過他並沒有太驚訝,因為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給國外賣棉花賣武器,當然能從國外賺迴銀子了。
他倒是想到了什麽,開口道:“你看咱這樣理解對不對,隻要咱堅持賣東西給國外,國外的銀子就會不斷流入大明,而咱們大明隻要限製不買別國的東西,那麽咱們國內的銀子就不會流出,像一個貔貅一樣,隻進不出,那咱們大明的銀子就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富有,對嗎?”
朱辰卻是搖了搖頭:“並非如此,貿易並不能像貔貅那樣,隻進不出。”
“事實上,輸入金銀不是一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得到的唯一好處。隨便哪兩個地方之間進行對外貿易,他們都會得到兩種好處。”
“外貿使他們本國內剩餘的那部分產物被運走,給他們帶來所需要的其他東西。”
“外貿賦予了那些剩餘產品以價值,通過貿易,國內市場的狹隘性就不會妨礙任何手工藝或製造業部門的分工發展到完善的境地。”
“因為無論他們的勞動產品有多少超出了國內的消費量,隻要對外貿易,就為他們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市場,就會鼓勵他們提高生產力,把年產量提高到最大,並因此而增加社會的真實收入和財富。”
“就像鬆江特區那樣,因為紡織產業不斷擴大,國內的棉花供應已經不足,它就需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棉花,生產成布再銷向海外,隻要朝廷不去限製它的進口和出口,那麽它就有一個無限大的舞台,把產業擴得再大,產量提得再高,它都有市場,因為現階段沒有人可以和它競爭。”
“直到它把整個紡織行業徹底壟斷為止。”
朱元璋幾人並沒有聽得完全明白,但也大概明白了,朱辰這讓朝廷不要去限製出口也不要去限製進口,鬆江特區還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因為大明現階段的生產力遠超其他國家,所以大明必然是長期保持貿易順差,而貿易順差就會讓大明吸收海外的金銀,越積越多,而積累起來的這部分金銀就可以成為準備金,存進大明的銀行裏,而大明的銀行也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準備金比例,開始發行紙幣。”
“至於外貿,還有鬆江特區的發展等其餘的一切都交由市場自己去決定,朝廷不必幹預過多,因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幫朝廷或者說在幫整個社會進行調節。”
“看不見的手?”朱元璋幾人聞言都是一怔。
朱辰點頭道:“市場中,每個人都試圖用應用他的資本,來使他能夠得到最大的價值。”
“一般來說,他並不是為了他人,也不是為了國家,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
“可是,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所有人共同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們每個人各自所追求的東西,他們甚至都不知道。”
“由於每個人都在追逐他個人的利益,而實際上,他也同時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更大。”
這已經不是朱辰第一次提到海外了。
往海外擴張,是朱辰一直以來強調的事情。
不過朱元璋倒是經常會忽略掉這個事情,因為在他的固有印象裏,華夏乃是物華天寶之地,而海外則皆是貧瘠之地,民眾皆是不化之民,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雖然來到書店後他的觀念已經開始改變,但根深蒂固的東西改變起來又豈是那麽的容易?
所以他第一時間不會往海外去想。
朱辰提及,他這才猛然驚覺。
不過他隻有驚並沒有喜,緊接著更是皺眉道:“先生說的是殖民嗎?可是咱以為,大明目前並沒有做好往海外殖民準備。”
一生講究“洪武”、“尚武”的朱元璋,實際上在用兵這方麵相當的謹慎。
朱辰也理解,窮兵黷武,確實不是什麽好事。
“其實,我說的並不是殖民,而是海外貿易。”
說罷,朱辰問道:“現在大明已經開始向海外售賣棉布和武器了,對嗎?”
朱元璋點頭。
來這裏之前,大明已經向占城交付了第一批武器,對方很滿意,相信很快,這批武器就會在戰場上綻放光芒,接下來,其他國家的訂單應該也不遠了。
棉布這方麵就更不用說了,鬆江特區棉布銷向海外的產業鏈可以說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從海外采購棉花,運迴鬆江加工成布,再銷向海外,大明周邊國家的布匹市場,現在基本上都已經被鬆江特區物美價廉的棉布所占領了。
朱辰繼續道:“我們把一個國家向其他國家銷售的商品和服務叫做出口,把一個國家從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叫做進口,所以,大明現在已經是開始出口大量的武器和棉布,進口一部分的棉花,對嗎?”
“還有進口一部分糧食。”一直沒怎麽開口的劉基補充道。
事實上,鬆江特區在進口棉花的時候,也順帶進口了一些糧食,因為鬆江特區大量的勞動力都投入到了紡織業當中,投入農業的勞動力自然便少了,而且外地的勞動力也大量湧入,讓鬆江特區的糧食消耗量也在增加,此消彼長,所以鬆江特區自產的糧食其實已經不夠用了,需要一定量的進口。
朱辰點了點頭,繼續道:“相比於出口武器和棉布,進口棉花和糧食的價值要小得多,對嗎?”
劉基迴道:“這個當然”
進口的棉花和糧食隻不過是作補充用,而棉布現如今已經近乎占據了周邊國家的市場,相當於壟斷,至於武器那邊,雖然剛剛開始,但是價格和利潤高得嚇人,所以兩者的價值自然不能相提並論。
朱辰道:“出口的總值與進口的總值之差,我們叫做貿易差,出口的總值大於進口的總值,叫貿易順差,出口的總值小於於進口的總值,則叫貿易逆差。”
“貿易順差,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向其他國家出售的商品和服務多於從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同時也意味著,其他國家的金銀正在流入這個國家。”
“大明現在就處於貿易順差的狀態,也就是說,其他國家的金銀正在流向大明,老朱之前說,去年因為鬆江特區的貢獻,大明國庫終於扭虧為盈,實現了收支平衡,其實鬆江特區貢獻的銀子裏麵,有一部分就是從他國吸收來的金銀。”
“所以,隻要保持貿易順差,別國的銀子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明。”
朱元璋若有所思。
對於鬆江特區去年在財政上的貢獻,他當然非常開心,但是他倒是真沒想過,這些銀子是從哪來的?
聽朱辰這麽一說,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這些銀子的來源。
不過他並沒有太驚訝,因為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給國外賣棉花賣武器,當然能從國外賺迴銀子了。
他倒是想到了什麽,開口道:“你看咱這樣理解對不對,隻要咱堅持賣東西給國外,國外的銀子就會不斷流入大明,而咱們大明隻要限製不買別國的東西,那麽咱們國內的銀子就不會流出,像一個貔貅一樣,隻進不出,那咱們大明的銀子就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富有,對嗎?”
朱辰卻是搖了搖頭:“並非如此,貿易並不能像貔貅那樣,隻進不出。”
“事實上,輸入金銀不是一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得到的唯一好處。隨便哪兩個地方之間進行對外貿易,他們都會得到兩種好處。”
“外貿使他們本國內剩餘的那部分產物被運走,給他們帶來所需要的其他東西。”
“外貿賦予了那些剩餘產品以價值,通過貿易,國內市場的狹隘性就不會妨礙任何手工藝或製造業部門的分工發展到完善的境地。”
“因為無論他們的勞動產品有多少超出了國內的消費量,隻要對外貿易,就為他們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市場,就會鼓勵他們提高生產力,把年產量提高到最大,並因此而增加社會的真實收入和財富。”
“就像鬆江特區那樣,因為紡織產業不斷擴大,國內的棉花供應已經不足,它就需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棉花,生產成布再銷向海外,隻要朝廷不去限製它的進口和出口,那麽它就有一個無限大的舞台,把產業擴得再大,產量提得再高,它都有市場,因為現階段沒有人可以和它競爭。”
“直到它把整個紡織行業徹底壟斷為止。”
朱元璋幾人並沒有聽得完全明白,但也大概明白了,朱辰這讓朝廷不要去限製出口也不要去限製進口,鬆江特區還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因為大明現階段的生產力遠超其他國家,所以大明必然是長期保持貿易順差,而貿易順差就會讓大明吸收海外的金銀,越積越多,而積累起來的這部分金銀就可以成為準備金,存進大明的銀行裏,而大明的銀行也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準備金比例,開始發行紙幣。”
“至於外貿,還有鬆江特區的發展等其餘的一切都交由市場自己去決定,朝廷不必幹預過多,因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幫朝廷或者說在幫整個社會進行調節。”
“看不見的手?”朱元璋幾人聞言都是一怔。
朱辰點頭道:“市場中,每個人都試圖用應用他的資本,來使他能夠得到最大的價值。”
“一般來說,他並不是為了他人,也不是為了國家,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
“可是,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所有人共同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們每個人各自所追求的東西,他們甚至都不知道。”
“由於每個人都在追逐他個人的利益,而實際上,他也同時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