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社會形態的轉變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說,咱們真的可以把軌道車造出來嗎?
麵對朱元璋的問題,徐達有些傻眼。
這得問您啊?
這是您自己提出來的設想,您都不知道,我怎麽會知道?
心裏雖然這般吐槽,但徐達嘴上卻是誠實的迴道:“臣弟不知。”
朱元璋並沒有追問。
因為他自己的心裏都沒有底,更別說徐達了。
之所以問徐達,其實朱元璋自己也有些迷茫。
把軌道從山西的安太堡鋪到薊州的遵化,這得有幾百上千公裏吧,如此大的工程,恐怕堪比造長城吧?
還有軌道車,那樣的龐然大物,說著是簡單,但實際做起來絕對不簡單,甚至比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而且,如果失敗呢?
不想,這個時候徐達卻是道:“皇上,還記得咱們打陳友諒的那一仗嗎?敵眾我寡,有的說,咱們跟漢軍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張逃到鍾山死守;也有人主張拚一死戰,如果失敗,再逃不晚,但隻有您說,敵人遠道來侵犯,咱們以逸待勞,還怕不能取勝?咱們一定會得勝的!”
“所以,臣一直都相信您的判斷!隻要您說能造得出來,就一定能造得出來!”
朱元璋微微怔了一下,隨後大手在徐達的肩膀按了按,沒有再說什麽,不過心裏已經下了一個決定……
……
薊州鋼鐵廠現階段可以說是已經穩定運轉。
生產出來的鋼鐵除了打造蒸汽機和熱武器外,還打造成冷兵器賣到國外去。
事實上,自從大明將冷兵器賣給占城國後,占城國借著大明的這批武器打造出了一支精英戰隊,竟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一下子扭轉了處處挨打的局麵,攻守易勢。
另外一邊,原本占盡優勢的安南慌了,多方偵查之下,終於獲取了占城國的秘密,所以,也來向大明求購武器。
作為武器商,大明當然是來者不拒。
安南與占城的戰場日趨白熱化。
而戰場上的戰績就是最好的廣告。
於是乎,東南亞地區的所有國家全都知道了大明的兵器厲害,比之他們原來使用的兵器不知道要強多少倍,堪稱削鐵如泥。
有正在打仗的,比如安南和占城,當然是需要大量的武器,有野心勃勃的,比如暹羅,當然也在暗中積蓄力量,有彼此之間早就摩擦不斷,隨時爆發戰爭的,比如緬甸與瀾滄,他們當然也需要武器,防患於未然,而那些被迫自保的,比如蘭納,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
所以,一時之間,東南亞各國竟不知不覺的搞起了軍備競賽。
東南亞地區本來就亂,現在更是直接亂成了一鍋粥。
大明這邊生產出來的冷兵器可以說是供不應求。
薊州鋼鐵廠一旦啟動就很難停下,原本每日都有源源不斷得鋼材被生產出來,但是現在,這些被生產出來的鋼材卻遠遠不夠用。
別說給別國提供冷兵器了,就是大明自己的熱武器都還沒有得生產多少,更不要說鬆江特區那邊蒸汽機的訂單了,都還在排著隊呢。
所以,鋼鐵廠擴大生產被提上了議程。
經過朱元璋的批準,第二個平爐已經開始在建,有了第一個平爐的經驗,第二個平爐的建設就要順利得太多,現在已經接近建成。
可是現在,如果像朱元璋說的那樣,真的要打造軌道車,還不知道需要多少鋼鐵才行,恐怕還要增加平爐的建設。
依托著鋼鐵以及衍生的產業,薊州正在發展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鋼鐵之城。
鋼鐵產業在擴張,在熔爐的轟鳴中塑造著大明的骨架,而這座永不熄滅的熔爐之城,也正用火與鋼書寫著大明的新篇章。
看罷薊州鋼鐵廠,巡視隊伍馬不停蹄的趕往下一站,鬆江。
……
在朱元璋這一次巡視的三個地區裏麵,鬆江特區是變化最大的,就連朱元璋也都被震驚到了。
他們來到鬆江特區的時候,正是寒冬的清晨。
而晨曦微露,鬆江特區的紡織廠區就已在蒸汽的嘶鳴中蘇醒。
高聳的紅磚廠房排列如林,煙囪向天空噴吐著綿長的煙柱,在晨光中鍍上一層淡金色。
河道上,滿載棉花的駁船緩緩駛入碼頭,工人們喊著號子卸貨,麻袋堆疊成小山,等待送入轟鳴的車間。
空氣裏彌漫著棉絮、機油和煤炭的氣息,一種屬於工業時代的獨特氣息。
走進紡紗廠,巨大的機械交響撲麵而來。
成排的珍妮紡紗機飛速旋轉,紗線如銀絲般流動,在女工靈巧的手指間穿梭,她們穿著統一的服裝,眼神專注而熟練。
蒸汽驅動的織布機節奏鏗鏘,梭子來迴飛馳,將棉紗編織成光滑的布匹。
巡視隊伍站在二樓的巡視台上,俯瞰這座由齒輪、皮帶和鋼鐵構築的王國。一年前,這裏還隻有手搖紡車,而現在,一台蒸汽機就能驅動上百台機器,產量翻了十倍。
這裏的棉布不僅供應了幾乎整個大明,還大量出售到周邊的國家與地區。
可以說,鬆江特區的棉布正在逐漸的包裹著整個世界。
而廠區外,城市同樣因紡織業的繁榮而生機勃勃。
新鋪設的石板路上,幹淨平整,貨運馬車絡繹不絕,載著成捆的布匹駛向貨運碼頭。
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流如織,車水馬龍。
有叫賣的小販,有談話的商賈,有遛鳥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在樓上搔首弄姿的青樓姑娘,有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來謀生的外地人,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街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可以說在這裏都能夠看得到。
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
街頭巷尾,乃至報紙上,隨處可見工廠招工的消息——工資穩定,包三餐,甚至有夜校供工人識字……
一切的一切,都已經超出了徐達和徐妙雲的認知。
即使是近幾年每年都來的皇子們,也每一年都要被這裏震驚一次,感覺和這裏相比,京師簡直就是鄉下。
朱元璋也沒有想到,鬆江特區發展得這麽快。
現在的鬆江特區和其他地方,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一個國家,兩種製度。
朱元璋開始理解朱辰的這句話,以鬆江特區現在的形勢,重農抑商的製度怎麽可能還適合這裏?
鬆江特區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在的鬆江特區,就是因為實行了鼓勵紡織業,鼓勵商業的製度。
這裏和山西、薊州還不一樣。
山西的煤礦和薊州的鋼鐵廠,都是由朝廷在主導,民間參與進來的基本上是以勞動力為主,而這裏不一樣,紡織業則是對所有人開放,民間的資本、勞動力全都深度參與其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紡織產業鏈。
每一份資本,每一個勞動力,都成了這條產業鏈的一部分,各司其職,使這條產業鏈不停地運轉著。
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本參與其中,就讓這條產業鏈更完整,更龐大。
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幾乎每個國家社會形態的轉變都是從紡織業開始的。
朱元璋想起了朱辰的另外一句話。
當時他不理解,現在他開始漸漸理解了。
鬆江特區,這座異軍突起的紡織之都,正用蒸汽機編織著一個和原來曆史軌跡完全不一樣的未來……
麵對朱元璋的問題,徐達有些傻眼。
這得問您啊?
這是您自己提出來的設想,您都不知道,我怎麽會知道?
心裏雖然這般吐槽,但徐達嘴上卻是誠實的迴道:“臣弟不知。”
朱元璋並沒有追問。
因為他自己的心裏都沒有底,更別說徐達了。
之所以問徐達,其實朱元璋自己也有些迷茫。
把軌道從山西的安太堡鋪到薊州的遵化,這得有幾百上千公裏吧,如此大的工程,恐怕堪比造長城吧?
還有軌道車,那樣的龐然大物,說著是簡單,但實際做起來絕對不簡單,甚至比想象中的還要困難。
而且,如果失敗呢?
不想,這個時候徐達卻是道:“皇上,還記得咱們打陳友諒的那一仗嗎?敵眾我寡,有的說,咱們跟漢軍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張逃到鍾山死守;也有人主張拚一死戰,如果失敗,再逃不晚,但隻有您說,敵人遠道來侵犯,咱們以逸待勞,還怕不能取勝?咱們一定會得勝的!”
“所以,臣一直都相信您的判斷!隻要您說能造得出來,就一定能造得出來!”
朱元璋微微怔了一下,隨後大手在徐達的肩膀按了按,沒有再說什麽,不過心裏已經下了一個決定……
……
薊州鋼鐵廠現階段可以說是已經穩定運轉。
生產出來的鋼鐵除了打造蒸汽機和熱武器外,還打造成冷兵器賣到國外去。
事實上,自從大明將冷兵器賣給占城國後,占城國借著大明的這批武器打造出了一支精英戰隊,竟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一下子扭轉了處處挨打的局麵,攻守易勢。
另外一邊,原本占盡優勢的安南慌了,多方偵查之下,終於獲取了占城國的秘密,所以,也來向大明求購武器。
作為武器商,大明當然是來者不拒。
安南與占城的戰場日趨白熱化。
而戰場上的戰績就是最好的廣告。
於是乎,東南亞地區的所有國家全都知道了大明的兵器厲害,比之他們原來使用的兵器不知道要強多少倍,堪稱削鐵如泥。
有正在打仗的,比如安南和占城,當然是需要大量的武器,有野心勃勃的,比如暹羅,當然也在暗中積蓄力量,有彼此之間早就摩擦不斷,隨時爆發戰爭的,比如緬甸與瀾滄,他們當然也需要武器,防患於未然,而那些被迫自保的,比如蘭納,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
所以,一時之間,東南亞各國竟不知不覺的搞起了軍備競賽。
東南亞地區本來就亂,現在更是直接亂成了一鍋粥。
大明這邊生產出來的冷兵器可以說是供不應求。
薊州鋼鐵廠一旦啟動就很難停下,原本每日都有源源不斷得鋼材被生產出來,但是現在,這些被生產出來的鋼材卻遠遠不夠用。
別說給別國提供冷兵器了,就是大明自己的熱武器都還沒有得生產多少,更不要說鬆江特區那邊蒸汽機的訂單了,都還在排著隊呢。
所以,鋼鐵廠擴大生產被提上了議程。
經過朱元璋的批準,第二個平爐已經開始在建,有了第一個平爐的經驗,第二個平爐的建設就要順利得太多,現在已經接近建成。
可是現在,如果像朱元璋說的那樣,真的要打造軌道車,還不知道需要多少鋼鐵才行,恐怕還要增加平爐的建設。
依托著鋼鐵以及衍生的產業,薊州正在發展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鋼鐵之城。
鋼鐵產業在擴張,在熔爐的轟鳴中塑造著大明的骨架,而這座永不熄滅的熔爐之城,也正用火與鋼書寫著大明的新篇章。
看罷薊州鋼鐵廠,巡視隊伍馬不停蹄的趕往下一站,鬆江。
……
在朱元璋這一次巡視的三個地區裏麵,鬆江特區是變化最大的,就連朱元璋也都被震驚到了。
他們來到鬆江特區的時候,正是寒冬的清晨。
而晨曦微露,鬆江特區的紡織廠區就已在蒸汽的嘶鳴中蘇醒。
高聳的紅磚廠房排列如林,煙囪向天空噴吐著綿長的煙柱,在晨光中鍍上一層淡金色。
河道上,滿載棉花的駁船緩緩駛入碼頭,工人們喊著號子卸貨,麻袋堆疊成小山,等待送入轟鳴的車間。
空氣裏彌漫著棉絮、機油和煤炭的氣息,一種屬於工業時代的獨特氣息。
走進紡紗廠,巨大的機械交響撲麵而來。
成排的珍妮紡紗機飛速旋轉,紗線如銀絲般流動,在女工靈巧的手指間穿梭,她們穿著統一的服裝,眼神專注而熟練。
蒸汽驅動的織布機節奏鏗鏘,梭子來迴飛馳,將棉紗編織成光滑的布匹。
巡視隊伍站在二樓的巡視台上,俯瞰這座由齒輪、皮帶和鋼鐵構築的王國。一年前,這裏還隻有手搖紡車,而現在,一台蒸汽機就能驅動上百台機器,產量翻了十倍。
這裏的棉布不僅供應了幾乎整個大明,還大量出售到周邊的國家與地區。
可以說,鬆江特區的棉布正在逐漸的包裹著整個世界。
而廠區外,城市同樣因紡織業的繁榮而生機勃勃。
新鋪設的石板路上,幹淨平整,貨運馬車絡繹不絕,載著成捆的布匹駛向貨運碼頭。
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流如織,車水馬龍。
有叫賣的小販,有談話的商賈,有遛鳥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在樓上搔首弄姿的青樓姑娘,有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來謀生的外地人,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街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可以說在這裏都能夠看得到。
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
街頭巷尾,乃至報紙上,隨處可見工廠招工的消息——工資穩定,包三餐,甚至有夜校供工人識字……
一切的一切,都已經超出了徐達和徐妙雲的認知。
即使是近幾年每年都來的皇子們,也每一年都要被這裏震驚一次,感覺和這裏相比,京師簡直就是鄉下。
朱元璋也沒有想到,鬆江特區發展得這麽快。
現在的鬆江特區和其他地方,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一個國家,兩種製度。
朱元璋開始理解朱辰的這句話,以鬆江特區現在的形勢,重農抑商的製度怎麽可能還適合這裏?
鬆江特區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在的鬆江特區,就是因為實行了鼓勵紡織業,鼓勵商業的製度。
這裏和山西、薊州還不一樣。
山西的煤礦和薊州的鋼鐵廠,都是由朝廷在主導,民間參與進來的基本上是以勞動力為主,而這裏不一樣,紡織業則是對所有人開放,民間的資本、勞動力全都深度參與其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紡織產業鏈。
每一份資本,每一個勞動力,都成了這條產業鏈的一部分,各司其職,使這條產業鏈不停地運轉著。
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本參與其中,就讓這條產業鏈更完整,更龐大。
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幾乎每個國家社會形態的轉變都是從紡織業開始的。
朱元璋想起了朱辰的另外一句話。
當時他不理解,現在他開始漸漸理解了。
鬆江特區,這座異軍突起的紡織之都,正用蒸汽機編織著一個和原來曆史軌跡完全不一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