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這一次是舉殿寂然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鬆江特區的變化,是大明其他地區從未有過的,亦或者說,曆史以來從未有過的。
因為紡織業的異軍突起,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從而吸引農民百姓聚集到了工廠,以打工為生,這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人流聚集的情況。
所以,鬆江特區的城鎮,特別是一些紡織重鎮,相比以前還要熱鬧十倍不止。
人一旦聚集在了一起,光是吃喝拉撒,都是頂天的大事,就拿最基礎的小便來說,如果在農村,這都是不用在意的小事,因為大自然會幫你分解掉,但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就不一樣了,如果大家都還是那麽隨意,那麽整座城市很快就會臭氣熏天。
這就逼著城市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住房,飲水,用水,飲食,穿衣,排汙,交通,公共設施等等,一係列的問題和矛盾隨著人口聚集開始暴露出來。
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
城市的管理者不得不想辦法去解決這些矛盾,而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在推動著整座城市的發展。
所以,在鬆江特區,人們許多生活方式都在悄然發生改變。
甚至一些傳統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
最明顯的就是女工。
在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裏,以農耕為主,而女人一般負責在家裏織布,少與外界接觸,但是現在反過來了,織布成了主業,所以,女人的技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她們甚至成了紡織業的主力軍。
她們可以賺到和男人一樣的工錢,甚至更多,而擁有經濟基礎,也讓她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而且女工們上班的時候聚集在一起,必然會進行一定的溝通,有溝通就會有思想的碰撞,有思想的碰撞就會讓眼界和思想都在漸漸打開。
所以,鬆江特區的許多東西,都正在打破常規,展現出和別的地方完全不一樣的社會形態。
還有一點區別很大的就是銀行。
銀行這個概念,在朱辰講給朱元璋聽以後,朱元璋就在京師和鬆江兩個地方分別做了兩個試點。
然而,銀行在京師發展得很慢,但是在這裏,銀行卻發展得十分的迅速,可以說是速度驚人。
這裏的人們,上至身家百萬的資本家,下至打工謀生的打工人,大家似乎都接受並習慣了銀行,而且漸漸的,離不開銀行。
因為在這裏,銀子的流通速度比以前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你在工廠裏賺了銀子,然後你要用這些銀子去換別的商品以滿足生活的需要,銀子的流通速度高了,銀行的作用也就越發的凸顯。
甚至,其他地區沒有人肯用的大明寶鈔,在這裏卻是暢通無阻,人們不再願意攜帶笨重的銀兩,而更願意將銀兩存進銀行,換成寶鈔,這樣就大大方便了使用。
鬆江特區的一切,讓巡視隊伍的人又是好奇又是驚歎,特別是第一次跟著一起來的徐妙雲,感覺自己就像是來到了一個新世界一般,一切都顛覆了她以往的認知,對於一手打造出鬆江特區的皇上,她可以說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他皇子們也都是一樣,他們每年都要來一遍,可以說是一路見證了鬆江特區的發展與改變。
事實上,就連朱元璋自己,也感覺鬆江特區的發展超出了他的想象……
……
巡視整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迴到京師的時候已經接近年底了。
年底最重要的工作自然是年底的小朝會和大朝會。
大朝會是展示國泰民安的,而小朝會則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而每一年小朝會上,最重要的討論依據,是戶部統計出來的數據。
今年也不例外。
不過今年戶部的統計與往年相比,還有點不一樣,那就是統計結果的出爐要快了很多。
往年,戶部都要提前一個多月開始清算,而且算出來的賬冊也是厚厚的一大遝,但是今年,戶部不僅隻用了半個多月時間就出結果了,而且統計的冊也薄了不少。
究其原因,當然是用了皇上教給的法子,用數字符號替代數字漢字,替換過來後,不僅計算簡單了,計數也簡單了,速度自然也就上來了。
這個辦法好用歸好用,但戶部的人都在疑惑,皇上的這個法子究竟哪來的?而且還有教材?還是啟蒙教材?
戶部尚書楊思義也曾嚐試著問過,但皇上讓他別多問,楊思義也就不再多問。
在楊思義的眼裏,皇上是愈發的高深莫測了。
此刻,在小朝會上向皇上匯報戶部的統計結果,楊思義也始終抱著一種敬畏的心理。
“仰仗皇上的天德,過去一年咱們大明不僅安穩度過,而且還實現了盈餘,去年一京十三省全年的稅銀共為三千七百六十三萬兩,去年年初各項開支預算為二千五百七十七萬兩。然而,根據各部報來的賬單統計,去年實際耗銀三千一百六十六萬兩。”
“如果和去年年初的開支預算核對,去年一年超支了五百八十九萬兩,接近六百萬兩。”
“但實際上,即使超出了預算近六百萬兩,咱們大明的國庫仍舊盈餘五九七萬兩,也是將近六百萬兩。”
話音落下,舉殿嘩然。
實際開支超出了預算近六百萬兩,而實際結算下來,卻還盈餘了近六百萬兩。
往年年年虧空,去年才依靠鬆江特區剛剛填平,今年就開始實現盈餘了?而且一下子就是六百多萬兩?
鬆江那邊發展得如此之快?
麵對著舉殿疑惑的目光,楊思義繼續匯報道:
“大明國庫今年之所以能夠實現盈餘,究其原因,是來自三個地方的貢獻,貢獻最大的是薊州遵化的大明鋼鐵廠,一共貢獻了八百八十七萬兩銀子。”
“其次是鬆江特區,一共貢獻了六百七十三萬兩銀子,最後是山西的煤礦,一共貢獻了四百九十六萬兩銀子。”
舉殿再次一片嘩然。
沒想到貢獻最大的竟然不再是鬆江特區,而是後來居上的鋼鐵廠。
而且讓他們更為驚歎的是,三個地方的收入,已經是實打實的超過了大明其他地區的總和。
對於鋼鐵廠的貢獻超過鬆江特區,朱元璋意外也不意外。
說到底,還是商稅的問題。
現在鬆江特區幾乎完全放開了商業,如果商業稅再不改革,這些財富其實並沒有流入朝廷的口袋,更多的是流向那些商人的口袋。
不管如何,朝廷的財政實打實的實現了盈餘,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開始有了餘糧。
“臣為皇上賀,臣為大明賀!”大臣們紛紛拜倒祝賀。
朱元璋卻是擺了擺手:“賀不賀倒是其次的,咱覺得咱大明不隻這三個地方,也不能光靠這三個地方,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要開始改變了?”
群臣點頭。
“好,那咱說一說咱的想法……”
隨後,朱元璋把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的想法說了出來。
這一次,舉殿寂然……
因為紡織業的異軍突起,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從而吸引農民百姓聚集到了工廠,以打工為生,這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人流聚集的情況。
所以,鬆江特區的城鎮,特別是一些紡織重鎮,相比以前還要熱鬧十倍不止。
人一旦聚集在了一起,光是吃喝拉撒,都是頂天的大事,就拿最基礎的小便來說,如果在農村,這都是不用在意的小事,因為大自然會幫你分解掉,但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就不一樣了,如果大家都還是那麽隨意,那麽整座城市很快就會臭氣熏天。
這就逼著城市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住房,飲水,用水,飲食,穿衣,排汙,交通,公共設施等等,一係列的問題和矛盾隨著人口聚集開始暴露出來。
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
城市的管理者不得不想辦法去解決這些矛盾,而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在推動著整座城市的發展。
所以,在鬆江特區,人們許多生活方式都在悄然發生改變。
甚至一些傳統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
最明顯的就是女工。
在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裏,以農耕為主,而女人一般負責在家裏織布,少與外界接觸,但是現在反過來了,織布成了主業,所以,女人的技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她們甚至成了紡織業的主力軍。
她們可以賺到和男人一樣的工錢,甚至更多,而擁有經濟基礎,也讓她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而且女工們上班的時候聚集在一起,必然會進行一定的溝通,有溝通就會有思想的碰撞,有思想的碰撞就會讓眼界和思想都在漸漸打開。
所以,鬆江特區的許多東西,都正在打破常規,展現出和別的地方完全不一樣的社會形態。
還有一點區別很大的就是銀行。
銀行這個概念,在朱辰講給朱元璋聽以後,朱元璋就在京師和鬆江兩個地方分別做了兩個試點。
然而,銀行在京師發展得很慢,但是在這裏,銀行卻發展得十分的迅速,可以說是速度驚人。
這裏的人們,上至身家百萬的資本家,下至打工謀生的打工人,大家似乎都接受並習慣了銀行,而且漸漸的,離不開銀行。
因為在這裏,銀子的流通速度比以前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你在工廠裏賺了銀子,然後你要用這些銀子去換別的商品以滿足生活的需要,銀子的流通速度高了,銀行的作用也就越發的凸顯。
甚至,其他地區沒有人肯用的大明寶鈔,在這裏卻是暢通無阻,人們不再願意攜帶笨重的銀兩,而更願意將銀兩存進銀行,換成寶鈔,這樣就大大方便了使用。
鬆江特區的一切,讓巡視隊伍的人又是好奇又是驚歎,特別是第一次跟著一起來的徐妙雲,感覺自己就像是來到了一個新世界一般,一切都顛覆了她以往的認知,對於一手打造出鬆江特區的皇上,她可以說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他皇子們也都是一樣,他們每年都要來一遍,可以說是一路見證了鬆江特區的發展與改變。
事實上,就連朱元璋自己,也感覺鬆江特區的發展超出了他的想象……
……
巡視整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迴到京師的時候已經接近年底了。
年底最重要的工作自然是年底的小朝會和大朝會。
大朝會是展示國泰民安的,而小朝會則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而每一年小朝會上,最重要的討論依據,是戶部統計出來的數據。
今年也不例外。
不過今年戶部的統計與往年相比,還有點不一樣,那就是統計結果的出爐要快了很多。
往年,戶部都要提前一個多月開始清算,而且算出來的賬冊也是厚厚的一大遝,但是今年,戶部不僅隻用了半個多月時間就出結果了,而且統計的冊也薄了不少。
究其原因,當然是用了皇上教給的法子,用數字符號替代數字漢字,替換過來後,不僅計算簡單了,計數也簡單了,速度自然也就上來了。
這個辦法好用歸好用,但戶部的人都在疑惑,皇上的這個法子究竟哪來的?而且還有教材?還是啟蒙教材?
戶部尚書楊思義也曾嚐試著問過,但皇上讓他別多問,楊思義也就不再多問。
在楊思義的眼裏,皇上是愈發的高深莫測了。
此刻,在小朝會上向皇上匯報戶部的統計結果,楊思義也始終抱著一種敬畏的心理。
“仰仗皇上的天德,過去一年咱們大明不僅安穩度過,而且還實現了盈餘,去年一京十三省全年的稅銀共為三千七百六十三萬兩,去年年初各項開支預算為二千五百七十七萬兩。然而,根據各部報來的賬單統計,去年實際耗銀三千一百六十六萬兩。”
“如果和去年年初的開支預算核對,去年一年超支了五百八十九萬兩,接近六百萬兩。”
“但實際上,即使超出了預算近六百萬兩,咱們大明的國庫仍舊盈餘五九七萬兩,也是將近六百萬兩。”
話音落下,舉殿嘩然。
實際開支超出了預算近六百萬兩,而實際結算下來,卻還盈餘了近六百萬兩。
往年年年虧空,去年才依靠鬆江特區剛剛填平,今年就開始實現盈餘了?而且一下子就是六百多萬兩?
鬆江那邊發展得如此之快?
麵對著舉殿疑惑的目光,楊思義繼續匯報道:
“大明國庫今年之所以能夠實現盈餘,究其原因,是來自三個地方的貢獻,貢獻最大的是薊州遵化的大明鋼鐵廠,一共貢獻了八百八十七萬兩銀子。”
“其次是鬆江特區,一共貢獻了六百七十三萬兩銀子,最後是山西的煤礦,一共貢獻了四百九十六萬兩銀子。”
舉殿再次一片嘩然。
沒想到貢獻最大的竟然不再是鬆江特區,而是後來居上的鋼鐵廠。
而且讓他們更為驚歎的是,三個地方的收入,已經是實打實的超過了大明其他地區的總和。
對於鋼鐵廠的貢獻超過鬆江特區,朱元璋意外也不意外。
說到底,還是商稅的問題。
現在鬆江特區幾乎完全放開了商業,如果商業稅再不改革,這些財富其實並沒有流入朝廷的口袋,更多的是流向那些商人的口袋。
不管如何,朝廷的財政實打實的實現了盈餘,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開始有了餘糧。
“臣為皇上賀,臣為大明賀!”大臣們紛紛拜倒祝賀。
朱元璋卻是擺了擺手:“賀不賀倒是其次的,咱覺得咱大明不隻這三個地方,也不能光靠這三個地方,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要開始改變了?”
群臣點頭。
“好,那咱說一說咱的想法……”
隨後,朱元璋把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的想法說了出來。
這一次,舉殿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