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43)
綜影視:江玉燕穿越後殺瘋了 作者:西門魚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相比起範閑那功在千秋的任務,五竹和滕梓荊所要做的事情,就不那麽光彩了。
範思轍說水滸在民間取得一片好評之後,玉燕也再接再厲,開始了新一階段的輿論戰。
比起水滸中快意恩仇的好漢,玉燕後來寫出的故事,就不那麽令人愉快了。
玉燕沒有文學大師那樣的文化造詣,遣詞造句也算不上精妙。
但她有一個長處,就是她深刻體會過百姓們吃的苦,知道他們所受的委屈。
貧苦百姓們所流過的眼淚,她也流過;他們心中的冤屈與不甘,她也曾經曆過。
她的第一個故事的原形就是自己的親身經曆:
一個飽受苦難,在母親死後艱難尋父,卻被壞人欺騙賣到妓院,逼良為娼的悲慘少女,在終於找機會逃出生天後,卻被父親視作恥辱,被大娘百般折磨,最後淒慘而死的故事。
玉燕心裏清楚,若是她沒有遇到小魚兒與花無缺,隻怕這個故事才會是她的真正結局。這麽想來,心裏倒是難得的有了一點愧疚。
要不迴頭也給他哥倆的名字也刻在燕南天他們的牌位上,每天燒兩炷香吧。
小魚兒很喜歡他的燕叔叔,花無缺也能和兩個師父團聚,雖然一個牌位刻五個名字可能擠了點,但他們應該不會在意吧。
說起來,蘇櫻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要是沒她,自己早就死在被江別鶴過毒的那個雨夜裏了,也帶上她一個好了。
至於鐵心蘭……鐵心蘭就算了。
玉燕的故事經範思轍收的那幾個能說會唱的徒弟傳播出去以後,果然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觀眾的眼淚和讚譽極大的激發了玉燕的創作欲望,有時候靈感枯竭的時候,她還會讓範閑給她講故事來充當素材。
而其中最受歡迎的,便是《白毛女》的故事。
範思轍曾經來看過一次表演,結果對這個故事嗤之以鼻。
“楊白勞傻,喜兒更傻,黃世仁那麽有錢,讓閨女嫁給他吃香喝辣的有什麽不好,至於搭上自己一條命。
喜兒也真是的,那大春一個窮鬼有什麽好的,嫁給他還不是吃苦受罪,還躲到山溝裏受苦,把自己變得人不人鬼不鬼的,真是有福不會享。”
範思轍說罷,原本那些含著眼淚看戲的老百姓們,忽然轉頭紛紛看向他,飽含淚光的眼睛裏頓時迸發出怒火。
“就是你們這些可惡的地主豪紳,讓我們這些貧苦百姓遭受了無盡的苦難和折磨,如今竟還有臉來指責我們!
今天咱們就豁出去了,跟他們拚個你死我活!鄉親們,一起動手,給這些吸血鬼一點顏色瞧瞧!”
據範閑所說,當天要不是他和滕梓荊死命攔著,隻怕範思轍真的要被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
而範思轍迴到家以後,一想起那些平時看到他就低聲下氣十分卑微的百姓,卻忽然露出了如此猙獰兇狠的一麵就心有餘悸。
“這些屁民真是不識好歹,少爺我花錢找人給他們演戲,他們居然還敢打我,就應該讓官府把這群暴民全部抓走!”
範閑那叫一個無語,什麽叫不打饞不打懶專打不長眼,你在人民群眾憤怒值最高的時候出言挑釁,這不是往火上扔汽油彈嗎?
但這次小風波,卻讓玉燕看到了他們覺醒的希望。
她告訴五竹,自她入宮之後,計劃便可以開始了。
說來也是範閑這個功臣給她出的主意,說叫訴苦大會,讓百姓們把心中的憋屈和苦悶傾訴出來,彼此交流。
這會不開還好,一開簡直沒完沒了,誰家沒有被壓迫過,誰又沒有被欺負過?
當初在京郊差點被林珙滅口的那個牧羊人,提起當初的事情至今還心驚膽戰,顫顫巍巍地說著自己不過是看了‘貴人’一眼,便差點喪命的經過。
“幸虧老天有眼,讓怪人……不,是梁山好漢出現了,他不僅救了我的性命,後來聽說那狗少爺死了,一定也是梁山好漢做的!”
百姓們聽了他的故事,還是懷疑居多,有對原本居住在城裏,後來搬出來的夫妻卻又站了出來說話。
“我相信有梁山好漢的存在!當初我們夫婦倆被城裏的大官家欺負,就有個好漢幫我們出頭伸張正義。
可是那狗官的兒子用我們家人的性命威脅,逼迫我們作偽證陷害那好漢,這事我們至今想起來都悔恨不已……
不過後來聽說,那狗官的兒子被人打得已經半死不活了,一定是梁山好漢來報仇了!”
百姓們越說越激動,在玉燕派去的人的鼓舞下,點起了他們對能夠替天行道的英雄出現的渴望。
激動地唱著好漢歌的鄉親們絲毫沒發現,他們說的話,被一旁一個癱坐在角落裏的書生偷偷記了下來。
而那份手劄,如今正在玉燕手中。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隨著玉燕最後一個字落下,繡棚上那朵傲然而立的菊花,也進入了尾聲。
玉燕滿意地看著自己的作品,然後將它和那本手劄一起,讓滕梓荊交到了五竹手中。
上麵的一字一句,都是由百姓的血淚寫成的。
那位書生是滕梓荊無意間發現的,他之前來京都參加科舉,可因為得罪權貴,非但被陷害科舉舞弊,還被殘忍的打斷腿毀了容。
他想要迴鄉都做不到,隻能懷揣著滿腔抱負和冤屈,苟延殘喘的活著。
他長久地陷入絕望,幾次想要自殺,但被淳樸善良的村民救了下來,勸他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世道總不會永遠黑暗下去,說不定哪一天,就能看到希望了呢?
他看著如同廢人一樣的自己,實在不知道希望在哪裏。
他曾經以為憑著自己的才華和一腔熱血,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可現實卻給了他一個殘酷的教訓。
他之所以還活著,隻是不想辜負鄉親們的好心,在這鄉下教孩子們識幾個字,便是他此生最後的價值了。
直到他聽到了那振聾發聵的故事,直到滕梓荊來到了他麵前,問他願不願意加入他們,為改變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範思轍說水滸在民間取得一片好評之後,玉燕也再接再厲,開始了新一階段的輿論戰。
比起水滸中快意恩仇的好漢,玉燕後來寫出的故事,就不那麽令人愉快了。
玉燕沒有文學大師那樣的文化造詣,遣詞造句也算不上精妙。
但她有一個長處,就是她深刻體會過百姓們吃的苦,知道他們所受的委屈。
貧苦百姓們所流過的眼淚,她也流過;他們心中的冤屈與不甘,她也曾經曆過。
她的第一個故事的原形就是自己的親身經曆:
一個飽受苦難,在母親死後艱難尋父,卻被壞人欺騙賣到妓院,逼良為娼的悲慘少女,在終於找機會逃出生天後,卻被父親視作恥辱,被大娘百般折磨,最後淒慘而死的故事。
玉燕心裏清楚,若是她沒有遇到小魚兒與花無缺,隻怕這個故事才會是她的真正結局。這麽想來,心裏倒是難得的有了一點愧疚。
要不迴頭也給他哥倆的名字也刻在燕南天他們的牌位上,每天燒兩炷香吧。
小魚兒很喜歡他的燕叔叔,花無缺也能和兩個師父團聚,雖然一個牌位刻五個名字可能擠了點,但他們應該不會在意吧。
說起來,蘇櫻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要是沒她,自己早就死在被江別鶴過毒的那個雨夜裏了,也帶上她一個好了。
至於鐵心蘭……鐵心蘭就算了。
玉燕的故事經範思轍收的那幾個能說會唱的徒弟傳播出去以後,果然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觀眾的眼淚和讚譽極大的激發了玉燕的創作欲望,有時候靈感枯竭的時候,她還會讓範閑給她講故事來充當素材。
而其中最受歡迎的,便是《白毛女》的故事。
範思轍曾經來看過一次表演,結果對這個故事嗤之以鼻。
“楊白勞傻,喜兒更傻,黃世仁那麽有錢,讓閨女嫁給他吃香喝辣的有什麽不好,至於搭上自己一條命。
喜兒也真是的,那大春一個窮鬼有什麽好的,嫁給他還不是吃苦受罪,還躲到山溝裏受苦,把自己變得人不人鬼不鬼的,真是有福不會享。”
範思轍說罷,原本那些含著眼淚看戲的老百姓們,忽然轉頭紛紛看向他,飽含淚光的眼睛裏頓時迸發出怒火。
“就是你們這些可惡的地主豪紳,讓我們這些貧苦百姓遭受了無盡的苦難和折磨,如今竟還有臉來指責我們!
今天咱們就豁出去了,跟他們拚個你死我活!鄉親們,一起動手,給這些吸血鬼一點顏色瞧瞧!”
據範閑所說,當天要不是他和滕梓荊死命攔著,隻怕範思轍真的要被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
而範思轍迴到家以後,一想起那些平時看到他就低聲下氣十分卑微的百姓,卻忽然露出了如此猙獰兇狠的一麵就心有餘悸。
“這些屁民真是不識好歹,少爺我花錢找人給他們演戲,他們居然還敢打我,就應該讓官府把這群暴民全部抓走!”
範閑那叫一個無語,什麽叫不打饞不打懶專打不長眼,你在人民群眾憤怒值最高的時候出言挑釁,這不是往火上扔汽油彈嗎?
但這次小風波,卻讓玉燕看到了他們覺醒的希望。
她告訴五竹,自她入宮之後,計劃便可以開始了。
說來也是範閑這個功臣給她出的主意,說叫訴苦大會,讓百姓們把心中的憋屈和苦悶傾訴出來,彼此交流。
這會不開還好,一開簡直沒完沒了,誰家沒有被壓迫過,誰又沒有被欺負過?
當初在京郊差點被林珙滅口的那個牧羊人,提起當初的事情至今還心驚膽戰,顫顫巍巍地說著自己不過是看了‘貴人’一眼,便差點喪命的經過。
“幸虧老天有眼,讓怪人……不,是梁山好漢出現了,他不僅救了我的性命,後來聽說那狗少爺死了,一定也是梁山好漢做的!”
百姓們聽了他的故事,還是懷疑居多,有對原本居住在城裏,後來搬出來的夫妻卻又站了出來說話。
“我相信有梁山好漢的存在!當初我們夫婦倆被城裏的大官家欺負,就有個好漢幫我們出頭伸張正義。
可是那狗官的兒子用我們家人的性命威脅,逼迫我們作偽證陷害那好漢,這事我們至今想起來都悔恨不已……
不過後來聽說,那狗官的兒子被人打得已經半死不活了,一定是梁山好漢來報仇了!”
百姓們越說越激動,在玉燕派去的人的鼓舞下,點起了他們對能夠替天行道的英雄出現的渴望。
激動地唱著好漢歌的鄉親們絲毫沒發現,他們說的話,被一旁一個癱坐在角落裏的書生偷偷記了下來。
而那份手劄,如今正在玉燕手中。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隨著玉燕最後一個字落下,繡棚上那朵傲然而立的菊花,也進入了尾聲。
玉燕滿意地看著自己的作品,然後將它和那本手劄一起,讓滕梓荊交到了五竹手中。
上麵的一字一句,都是由百姓的血淚寫成的。
那位書生是滕梓荊無意間發現的,他之前來京都參加科舉,可因為得罪權貴,非但被陷害科舉舞弊,還被殘忍的打斷腿毀了容。
他想要迴鄉都做不到,隻能懷揣著滿腔抱負和冤屈,苟延殘喘的活著。
他長久地陷入絕望,幾次想要自殺,但被淳樸善良的村民救了下來,勸他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世道總不會永遠黑暗下去,說不定哪一天,就能看到希望了呢?
他看著如同廢人一樣的自己,實在不知道希望在哪裏。
他曾經以為憑著自己的才華和一腔熱血,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可現實卻給了他一個殘酷的教訓。
他之所以還活著,隻是不想辜負鄉親們的好心,在這鄉下教孩子們識幾個字,便是他此生最後的價值了。
直到他聽到了那振聾發聵的故事,直到滕梓荊來到了他麵前,問他願不願意加入他們,為改變這個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