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真被這小子裝到了
中科院來娛樂圈撈人!黑粉全蒙了 作者:老雪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72章 真被這小子裝到了
趙佳林輕咳兩聲,走了過去。
整個推演過程並不複雜,
所以他在簡單了解了整個過程之後,在確保不會有什麽泄題的情況下,給袁濤簡單解釋了起來。
“這個是指數衰減公式。”
“t是半衰期。”
“n(t)是時間t之後剩餘的原子核數量。”
“n(0)是初始原子核數量。”
“後麵那個ln(n(t))=ln(n0)?(ln(2)\/t)t是一個轉換公式。”
“……”
……
趙佳林不緊不慢的把推演片段的所有知識點幾乎從頭到尾講了一遍。
作為一個高中生,很多知識點不知道很正常。
但作為一個專項小組的預備人選,這樣的水平,就連趙佳林自己都有點看不下去了。
且不說他能不能看懂這些推演過程,
哪怕是看懂了,他也很難想像如果這小子真的來到專項小組的話,開展工作會有多麻煩。
袁濤這會兒沒工夫想這麽多,
在趙佳林的解釋下,整個推演過程,也就變成了開卷考試的一道試題。
整個過程大概占了兩張a4紙,密密麻麻的過程雖然看上去淩亂,但關鍵步驟實際上並不算多。
第一個關鍵函數,應該是表達了原子核放射性衰變遵循指數衰減規律,
第二個關鍵函數則是數據擬合的過程,將指數關係轉化為了線性關係。
因為是測量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所以根據轉換公式,
得出來的斜率應該就是半衰期。
看到這兒,其實答案已經基本上出來了。
但問題在於這也太簡單了點。
所以沉默了片刻之後,又從頭看了起來。
第一印象至關重要,
而且顧神是什麽人,他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他覺得一開口就一鳴驚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大腦對於一個問題進行思考,產生了什麽樣的結果之後,
這個結果總會不斷的反饋到整個思考過程中。
具體的表現就是,再次思考的時候,總是會被第一次的結果所影響。
往常袁濤也有這樣的情況,
比如在一些學科的學習中,因為某一個環節的知識進入了誤區之後,這個錯誤往往不是以一個點的形式存在,而是進一步直接影響到了整個知識網絡。
以至於很多次想要從頭再認真學習的時候,始終是不可避免的一次又一次陷入錯誤的思維邏輯之中。
但有趣的是,最近這種情況消失不見了。
哪怕錯誤無數次,下一次的思考,也總能從之前的錯誤中抽離出去。
而現在的問題不在於他會不會走之前的思維老路,而在於這個片段實在是過少了。
少到他基本很難從中看到更多的信息出來。
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
顧然低頭看了一眼手表,
時間已經到了十點左右。
十一點開播的話,他至少要在十點半之前趕迴世峰。
最多再等半個小時。
而一旁的米非凡和趙佳林已經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因為這個實驗算是核物理非常基礎的一個測量實驗,其中的推演過程非常的直觀和簡單。
甚至不誇張的說,在趙佳林解釋完成之後,答案基本上已經算是給的七七八八了。
就這居然還要思考這麽久,毫無疑問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不過看著袁濤還在埋頭冥思苦想,幾人也就都沒有做打擾。
米非凡則目光無奈的看著自己的逆徒,等了這麽長時間,似乎隻是鬧了個烏龍。
趙佳林心裏也鬱悶,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天賦型小老弟,結果卻是個這。
更重要的是,如果袁濤不能自證,那似乎危險的不止是袁濤,他會不會被踢出專題小組都還是未知。
畢竟能夠進入小組,他還是沾的袁濤的光。
又過了十多分鍾。
袁濤緩緩從論文中收迴了目光,
然後微微閉上眼睛,思考了起來。
趙佳林有些急性子:“那個,有結果了?”
袁濤撓撓頭:“大概有了,但不敢保證對錯。”
米非凡道:“說一下吧,你已經看了四十多分鍾了。”
“嗯嗯,好,”袁濤看著米非凡和趙佳林,說話都結巴的不行,隻能直勾勾的看著顧然,這才沒那麽緊張:“我把這個推演內容和昨天您在清北答辯時候的推演過程聯係了一下。”
米非凡道:“這兩個實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這樣吧,時間已經不早了,顧然恐怕待不了太久,你先說一下這個推演過程中你看了這麽久看到的答案,然後再繼續講述你認為的聯係。”
袁濤道:“論文題目是測量放射性元素半衰期,那段推演過程就是其中的核心步驟了,最後那個轉換公式實際上就已經給出了答案,電腦做圖,測出斜率,通過函數表達式的斜率-ln(2)\/t就可以反推出t。”
“這個南宮大佬剛才解釋的時候就已經把答案唿我臉上了,但我知道這個肯定不是顧神要的結果。”
顧然點點頭:“你接著說吧,我十點半走,還有五分鍾,爭取把你想的最核心的內容以精煉的話說出來。”
“等我等我十秒鍾,”袁濤撓著頭,然後右手手指在左手的手背上不停的滑動著,似乎在整理著腦海中的思路,
很快,他便默默點了點頭:“您在清北答辯中留下的推演過程中,我感覺那隻是一個工具,實際上本身沒有什麽意義的。”
“但我又能感覺出來,那個沒有意義的邏輯,和現實之間是有所對應的,”
“起碼在我初高中學的一些理科知識裏是有一些潛移默化的對應的。”
“隻不過當時我也沒有去翻看尋找核物理的相關資料,所以具體不太清楚和核物理的什麽方麵對應著,”
“嚴格來說,今天看到這個論文的推演部分,算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接觸核物理知識。”
“所以,我基本上不由自主的就想要嚐試去和昨天您的推演聯係起來。”
“起初,我是想驗證一下這個測量實驗能不能作為一個證明實驗,來和您的那個邏輯進行對照。”
“後來發現不能,因為沒有任何共用的參數存在。”
趙佳林輕咳兩聲,走了過去。
整個推演過程並不複雜,
所以他在簡單了解了整個過程之後,在確保不會有什麽泄題的情況下,給袁濤簡單解釋了起來。
“這個是指數衰減公式。”
“t是半衰期。”
“n(t)是時間t之後剩餘的原子核數量。”
“n(0)是初始原子核數量。”
“後麵那個ln(n(t))=ln(n0)?(ln(2)\/t)t是一個轉換公式。”
“……”
……
趙佳林不緊不慢的把推演片段的所有知識點幾乎從頭到尾講了一遍。
作為一個高中生,很多知識點不知道很正常。
但作為一個專項小組的預備人選,這樣的水平,就連趙佳林自己都有點看不下去了。
且不說他能不能看懂這些推演過程,
哪怕是看懂了,他也很難想像如果這小子真的來到專項小組的話,開展工作會有多麻煩。
袁濤這會兒沒工夫想這麽多,
在趙佳林的解釋下,整個推演過程,也就變成了開卷考試的一道試題。
整個過程大概占了兩張a4紙,密密麻麻的過程雖然看上去淩亂,但關鍵步驟實際上並不算多。
第一個關鍵函數,應該是表達了原子核放射性衰變遵循指數衰減規律,
第二個關鍵函數則是數據擬合的過程,將指數關係轉化為了線性關係。
因為是測量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所以根據轉換公式,
得出來的斜率應該就是半衰期。
看到這兒,其實答案已經基本上出來了。
但問題在於這也太簡單了點。
所以沉默了片刻之後,又從頭看了起來。
第一印象至關重要,
而且顧神是什麽人,他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他覺得一開口就一鳴驚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大腦對於一個問題進行思考,產生了什麽樣的結果之後,
這個結果總會不斷的反饋到整個思考過程中。
具體的表現就是,再次思考的時候,總是會被第一次的結果所影響。
往常袁濤也有這樣的情況,
比如在一些學科的學習中,因為某一個環節的知識進入了誤區之後,這個錯誤往往不是以一個點的形式存在,而是進一步直接影響到了整個知識網絡。
以至於很多次想要從頭再認真學習的時候,始終是不可避免的一次又一次陷入錯誤的思維邏輯之中。
但有趣的是,最近這種情況消失不見了。
哪怕錯誤無數次,下一次的思考,也總能從之前的錯誤中抽離出去。
而現在的問題不在於他會不會走之前的思維老路,而在於這個片段實在是過少了。
少到他基本很難從中看到更多的信息出來。
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
顧然低頭看了一眼手表,
時間已經到了十點左右。
十一點開播的話,他至少要在十點半之前趕迴世峰。
最多再等半個小時。
而一旁的米非凡和趙佳林已經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因為這個實驗算是核物理非常基礎的一個測量實驗,其中的推演過程非常的直觀和簡單。
甚至不誇張的說,在趙佳林解釋完成之後,答案基本上已經算是給的七七八八了。
就這居然還要思考這麽久,毫無疑問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不過看著袁濤還在埋頭冥思苦想,幾人也就都沒有做打擾。
米非凡則目光無奈的看著自己的逆徒,等了這麽長時間,似乎隻是鬧了個烏龍。
趙佳林心裏也鬱悶,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天賦型小老弟,結果卻是個這。
更重要的是,如果袁濤不能自證,那似乎危險的不止是袁濤,他會不會被踢出專題小組都還是未知。
畢竟能夠進入小組,他還是沾的袁濤的光。
又過了十多分鍾。
袁濤緩緩從論文中收迴了目光,
然後微微閉上眼睛,思考了起來。
趙佳林有些急性子:“那個,有結果了?”
袁濤撓撓頭:“大概有了,但不敢保證對錯。”
米非凡道:“說一下吧,你已經看了四十多分鍾了。”
“嗯嗯,好,”袁濤看著米非凡和趙佳林,說話都結巴的不行,隻能直勾勾的看著顧然,這才沒那麽緊張:“我把這個推演內容和昨天您在清北答辯時候的推演過程聯係了一下。”
米非凡道:“這兩個實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這樣吧,時間已經不早了,顧然恐怕待不了太久,你先說一下這個推演過程中你看了這麽久看到的答案,然後再繼續講述你認為的聯係。”
袁濤道:“論文題目是測量放射性元素半衰期,那段推演過程就是其中的核心步驟了,最後那個轉換公式實際上就已經給出了答案,電腦做圖,測出斜率,通過函數表達式的斜率-ln(2)\/t就可以反推出t。”
“這個南宮大佬剛才解釋的時候就已經把答案唿我臉上了,但我知道這個肯定不是顧神要的結果。”
顧然點點頭:“你接著說吧,我十點半走,還有五分鍾,爭取把你想的最核心的內容以精煉的話說出來。”
“等我等我十秒鍾,”袁濤撓著頭,然後右手手指在左手的手背上不停的滑動著,似乎在整理著腦海中的思路,
很快,他便默默點了點頭:“您在清北答辯中留下的推演過程中,我感覺那隻是一個工具,實際上本身沒有什麽意義的。”
“但我又能感覺出來,那個沒有意義的邏輯,和現實之間是有所對應的,”
“起碼在我初高中學的一些理科知識裏是有一些潛移默化的對應的。”
“隻不過當時我也沒有去翻看尋找核物理的相關資料,所以具體不太清楚和核物理的什麽方麵對應著,”
“嚴格來說,今天看到這個論文的推演部分,算是我第一次真正的接觸核物理知識。”
“所以,我基本上不由自主的就想要嚐試去和昨天您的推演聯係起來。”
“起初,我是想驗證一下這個測量實驗能不能作為一個證明實驗,來和您的那個邏輯進行對照。”
“後來發現不能,因為沒有任何共用的參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