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這還不陰?
中科院來娛樂圈撈人!黑粉全蒙了 作者:老雪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73章 這還不陰?
“其實想到這兒的時候我還很奇怪,因為我一直以為您的那個邏輯是把所有的無序變量集中統一了起來,那半衰期應該也屬於其中的一個變量,所以應該能從您的推演中體現出來的。”
“可始終找不到一點兒蛛絲馬跡。”
袁濤緩緩的說著。
米非凡和趙佳林默默地看著那個再普通不過的論文,聽著袁濤的講述,
逐漸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兒。
這個推演過程非常簡單,而且就像袁濤自己說的那樣,答案和明牌沒什麽區別。
可越是這樣簡單的推演,才越容易一眼就看到底,越不容易往外延伸。
所以他們兩個甚至都完全沒有思考,顧然這個隨手選出來的一篇論文片段,是否能和昨天的推演聯係起來。
顧然倒毫不意外,因為單位波理論是一個底層理論,就像是宇宙這個操作係統的源代碼,它理應可以解釋一切。
自然也就包括這個半衰期測量實驗。
雖然袁濤現在還沒有說到重點,但他能夠判斷出來這個論文上的推演過程和清北答辯推演的內容並不是包含關係,這就足夠證明這小子有著很誇張的天賦。
留給袁濤的五分鍾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分鍾,
他簡單整理了一下後續思路,然後接著說道:
“在發現昨天那個推演邏輯不能解釋這個推演過程之後,”
“我就趕緊調換了思路,”
“因為昨天在思考的時候,我猜測在物理現實和您的函數邏輯之間,是有一個橋梁的。”
“所以我就朝著這個方向繼續進行思考了,”
他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兩個圈,然後用兩根線將兩個圓圈連接了起來,充當橋梁,
然後一邊用筆尖指著圖像,一邊解釋道:
“從昨天我看到顧神的推演之後,其實就一直有種感覺,那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邏輯。”
他在其中一個圓圈裏寫下了物字另外一個圓圈裏寫下了理字:“這兩個圈代表兩個範圍。”
“一個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一個範圍,比如說核物理的一些粒子或者什麽的,具體我也不太懂,”
“另外一個是描述這個物體的東西,就是顧神寫的那些推演邏輯。”
接著,他在這兩個圓圈之間的通道裏,畫了一個顯眼的叉號:“但是這兩個範圍,並不能直接劃等號的。”
“顧神的推演邏輯,和我在學校學的物理化學那些不一樣,我學的物理是非常直白的把一個現象,用物理理論或者公式描述了出來,”
“比如說在距離地麵h高度的一個小球,物理學可能直接就能描述出來他的高度h,以及在高度h處的重力加速度,以及空氣阻力,甚至可以直接計算出落到地麵上的時間,”
“也就是說在那一個時刻的小球,按照現在的物理體係,是可以直接直觀的把他的參數都標注出來的。”
“事實上,顧神的推演邏輯,也是這個目的,隻不過他的描述,並不是直接相等的。”
“我想想該怎麽描述那種感覺。”
袁濤撓了撓頭,有種話到嘴邊卻不知道該怎麽說出來的糾結。
就像是麵對一種全新的物理學架構的時候,現有的語言體係無論任何詞匯都很難描述出來那種給人詭異的感覺。
糾結了半晌,看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他也不敢再多拖延。
“就是之前的物理體係,我感覺就像是動態的,是對一個過程量的描述,就拿我目前學到的知識,不管是小球也好,滑塊也好,無論是什麽題目還是什麽思考,幾乎都是用盡各種辦法去理解他的運動。不管是電磁學、運動學還是熱學、光學、力學,基本上無一例外。”
“而顧神的那個推演邏輯,給我的感覺,他描述的是一個狀態,這個狀態不是動態的,”
“當然也不是靜止,畢竟昨天推演最後那個補充函數也是一個動態的周期函數,”
“我的意思是,那個邏輯最後描述的隻是物體的末端狀態。”
“所以說從一個物體,到最後的狀態,是不能直接畫等號的。”
“中間一定會有一個橋梁,”
“我說了,最開始看這個測量半衰期的推演過程的時候,我在思考,他是不是最終狀態的一個變量參數,後來發現不是。”
“後來又在思考,那會不會是這個物體本身的參數?”
“講道理來說是有可能的,因為半衰期算是原子核與生俱來的一種屬性,”
“但後來想了想又覺得不對,”
“因為和最終狀態對應的物體本身,應該也是一些非動態的參數。”
“也就是說,這兩個圓圈要想對應,前提起碼是單位要統一,所以如果補充方程表示的是物體的最終狀態,那這個圓圈裏就應該是在這一刻物體的初始狀態。”
“而所有動態變化的量,就是這個橋梁。”
“所以這個半衰期的測量推演,就是連接著兩個圓圈的這個橋梁的其中一部分。”
袁濤一股腦說完,然後不好意思的看著顧然:“時間比較急,我腦子比較亂,所以說的可能有點亂,”
“不知道顧神你能聽懂不,或者我今天晚上再好好整理一下,明天以文件的形式再給您發過去?”
米非凡這會兒已經是被袁濤東拉西扯,且毫無專業性可言的大白話,給整的有些暈乎乎。
什麽初始狀態、最終狀態,
什麽非動態,也不是靜止。
哪怕迴味了半晌,也始終未能理清楚。
但一旁的趙佳林,聽完袁濤的這段發言,已經產生了和昨天晚上一樣的震撼。
今天的內容,和昨天是有一定銜接的。
而他在昨天對袁濤的思路進行整理之後,算是有了一定的鋪墊。
因此今天的講述雖然淩亂了一些,但他還是能理解個七七八八。
如果說昨天是袁濤帶著他找到了顧然構建出來的迷宮入口的話,
那現在,他似乎隱約看到了出口的光亮。
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核物理學知識儲備的小白,能走到這一步,恐怕也隻能用“陰間”來形容了。
“其實想到這兒的時候我還很奇怪,因為我一直以為您的那個邏輯是把所有的無序變量集中統一了起來,那半衰期應該也屬於其中的一個變量,所以應該能從您的推演中體現出來的。”
“可始終找不到一點兒蛛絲馬跡。”
袁濤緩緩的說著。
米非凡和趙佳林默默地看著那個再普通不過的論文,聽著袁濤的講述,
逐漸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兒。
這個推演過程非常簡單,而且就像袁濤自己說的那樣,答案和明牌沒什麽區別。
可越是這樣簡單的推演,才越容易一眼就看到底,越不容易往外延伸。
所以他們兩個甚至都完全沒有思考,顧然這個隨手選出來的一篇論文片段,是否能和昨天的推演聯係起來。
顧然倒毫不意外,因為單位波理論是一個底層理論,就像是宇宙這個操作係統的源代碼,它理應可以解釋一切。
自然也就包括這個半衰期測量實驗。
雖然袁濤現在還沒有說到重點,但他能夠判斷出來這個論文上的推演過程和清北答辯推演的內容並不是包含關係,這就足夠證明這小子有著很誇張的天賦。
留給袁濤的五分鍾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分鍾,
他簡單整理了一下後續思路,然後接著說道:
“在發現昨天那個推演邏輯不能解釋這個推演過程之後,”
“我就趕緊調換了思路,”
“因為昨天在思考的時候,我猜測在物理現實和您的函數邏輯之間,是有一個橋梁的。”
“所以我就朝著這個方向繼續進行思考了,”
他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兩個圈,然後用兩根線將兩個圓圈連接了起來,充當橋梁,
然後一邊用筆尖指著圖像,一邊解釋道:
“從昨天我看到顧神的推演之後,其實就一直有種感覺,那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邏輯。”
他在其中一個圓圈裏寫下了物字另外一個圓圈裏寫下了理字:“這兩個圈代表兩個範圍。”
“一個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一個範圍,比如說核物理的一些粒子或者什麽的,具體我也不太懂,”
“另外一個是描述這個物體的東西,就是顧神寫的那些推演邏輯。”
接著,他在這兩個圓圈之間的通道裏,畫了一個顯眼的叉號:“但是這兩個範圍,並不能直接劃等號的。”
“顧神的推演邏輯,和我在學校學的物理化學那些不一樣,我學的物理是非常直白的把一個現象,用物理理論或者公式描述了出來,”
“比如說在距離地麵h高度的一個小球,物理學可能直接就能描述出來他的高度h,以及在高度h處的重力加速度,以及空氣阻力,甚至可以直接計算出落到地麵上的時間,”
“也就是說在那一個時刻的小球,按照現在的物理體係,是可以直接直觀的把他的參數都標注出來的。”
“事實上,顧神的推演邏輯,也是這個目的,隻不過他的描述,並不是直接相等的。”
“我想想該怎麽描述那種感覺。”
袁濤撓了撓頭,有種話到嘴邊卻不知道該怎麽說出來的糾結。
就像是麵對一種全新的物理學架構的時候,現有的語言體係無論任何詞匯都很難描述出來那種給人詭異的感覺。
糾結了半晌,看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他也不敢再多拖延。
“就是之前的物理體係,我感覺就像是動態的,是對一個過程量的描述,就拿我目前學到的知識,不管是小球也好,滑塊也好,無論是什麽題目還是什麽思考,幾乎都是用盡各種辦法去理解他的運動。不管是電磁學、運動學還是熱學、光學、力學,基本上無一例外。”
“而顧神的那個推演邏輯,給我的感覺,他描述的是一個狀態,這個狀態不是動態的,”
“當然也不是靜止,畢竟昨天推演最後那個補充函數也是一個動態的周期函數,”
“我的意思是,那個邏輯最後描述的隻是物體的末端狀態。”
“所以說從一個物體,到最後的狀態,是不能直接畫等號的。”
“中間一定會有一個橋梁,”
“我說了,最開始看這個測量半衰期的推演過程的時候,我在思考,他是不是最終狀態的一個變量參數,後來發現不是。”
“後來又在思考,那會不會是這個物體本身的參數?”
“講道理來說是有可能的,因為半衰期算是原子核與生俱來的一種屬性,”
“但後來想了想又覺得不對,”
“因為和最終狀態對應的物體本身,應該也是一些非動態的參數。”
“也就是說,這兩個圓圈要想對應,前提起碼是單位要統一,所以如果補充方程表示的是物體的最終狀態,那這個圓圈裏就應該是在這一刻物體的初始狀態。”
“而所有動態變化的量,就是這個橋梁。”
“所以這個半衰期的測量推演,就是連接著兩個圓圈的這個橋梁的其中一部分。”
袁濤一股腦說完,然後不好意思的看著顧然:“時間比較急,我腦子比較亂,所以說的可能有點亂,”
“不知道顧神你能聽懂不,或者我今天晚上再好好整理一下,明天以文件的形式再給您發過去?”
米非凡這會兒已經是被袁濤東拉西扯,且毫無專業性可言的大白話,給整的有些暈乎乎。
什麽初始狀態、最終狀態,
什麽非動態,也不是靜止。
哪怕迴味了半晌,也始終未能理清楚。
但一旁的趙佳林,聽完袁濤的這段發言,已經產生了和昨天晚上一樣的震撼。
今天的內容,和昨天是有一定銜接的。
而他在昨天對袁濤的思路進行整理之後,算是有了一定的鋪墊。
因此今天的講述雖然淩亂了一些,但他還是能理解個七七八八。
如果說昨天是袁濤帶著他找到了顧然構建出來的迷宮入口的話,
那現在,他似乎隱約看到了出口的光亮。
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核物理學知識儲備的小白,能走到這一步,恐怕也隻能用“陰間”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