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初涉朝堂風雲,謀定朱祁鈺之路
楊英豪,如今該稱作朱祁鈺了,自靈魂穿越到這大明朝,與原主記憶融合之後,心裏就一直沉甸甸的。他深知曆史上朱祁鈺的命運,那是充滿了無奈、悲涼與遺憾,既然上天給了他這樣一次重生的機會,他便下定決心,定要改寫這既定的結局。
這日清晨,朱祁鈺早早起身,身旁的丫鬟小廝們忙不迭地伺候著洗漱更衣。他看著鏡子裏那張還稍顯稚嫩卻已頗具皇家氣度的臉,暗暗握緊了拳頭,心中已然有了諸多盤算。穿上那身彰顯身份的華服,朱祁鈺走出了自己的居所,陽光灑在身上,卻驅散不了他心頭縈繞的對未來局勢的憂慮。
朱祁鈺深知,若要改變命運,朝堂之上便是那關鍵所在。此刻的大明,雖在祖父和父親的治理下還算安穩,但暗中湧動的各方勢力,猶如平靜海麵下的洶湧暗流,稍不注意,就可能將人卷入無底深淵。而他身為皇子,想要有所作為,第一步便是要在朝堂上嶄露頭角,贏得一些關鍵人物的支持。
他先是去給母親請安,母親見他今日精神頭有些不同,便關切地問道:“鈺兒,今日怎的好似有心事?”朱祁鈺笑著握住母親的手,說道:“母親,孩兒近日讀書,越發覺得這天下之大,孩兒身為皇家子弟,理應為父皇分憂,為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一份力,所以心中便多了些思量。”母親看著他,眼中滿是欣慰又夾雜著一絲擔憂:“鈺兒有此心自然是好,隻是這朝堂風雲變幻,你可得小心謹慎才是。”朱祁鈺點頭應下,又陪著母親說了會兒話,才起身往宮外走去。
他今日打算去拜訪幾位朝中的重臣,這幾位大臣,在他記憶中皆是剛正不阿且頗具才能之人,若能得他們的指點與支持,往後行事便會順遂許多。第一站,朱祁鈺來到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的府邸。
到了府門前,朱祁鈺命人遞上拜帖,不多時,楊士奇親自迎了出來,見到朱祁鈺,趕忙行禮:“老臣見過小殿下,不知小殿下今日到訪,有失遠迎,還望恕罪。”朱祁鈺趕忙上前扶起楊士奇:“楊大人快快請起,本殿下今日冒昧前來,是想向大人請教些治國理政之事,還望大人不吝賜教。”楊士奇心中詫異,這位小殿下往日裏雖乖巧,卻鮮少主動過問朝堂之事,今日這一來,倒是讓他有些意外,不過他也不敢怠慢,趕忙將朱祁鈺請進了府中,帶到了書房。
兩人分賓主落座,朱祁鈺先是謙遜地說道:“楊大人,本殿下近日讀書,知曉我大明自太祖皇帝開國以來,曆經諸多艱難,方有如今這太平盛世。但鈺兒深知,這盛世之下,仍有諸多隱患,比如這地方吏治,時有腐敗滋生,百姓生活也仍有困苦之處,鈺兒想請教大人,該當如何整治才好?”楊士奇看著朱祁鈺,眼中閃過一絲讚賞,小小年紀便能看到這些問題,倒是難得,於是他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小殿下心懷天下,實乃大明之福。這地方吏治問題,關鍵在於選拔賢能的官員,同時要加強監管,朝廷可定期派禦史巡查各地,對那些貪汙腐敗、魚肉百姓的官員嚴懲不貸,而對於那些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官員,則要加以嘉獎提拔,如此一來,方能讓地方吏治清明。”
朱祁鈺認真聽著,不時點頭,又接著問道:“那大人覺得,這民生之事,又該著重從哪些方麵入手呢?”楊士奇思忖片刻,迴道:“民生無小事,首要便是重視農事,興修水利,保證莊稼豐收,百姓有糧可食;再者便是要鼓勵商貿,讓百姓有更多營生之道,增加收入;還有便是要重視教育,讓百姓子弟皆有書可讀,如此,方能從根本上改善民生。”朱祁鈺聽著楊士奇的一番話,心中豁然開朗,與這位老臣的交談,讓他收獲頗豐。
從楊士奇府上出來後,朱祁鈺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吏部尚書蹇義的府邸。蹇義在朝中主管人事任免,威望頗高,若能與他交好,對於朱祁鈺往後培植自己的勢力也是極為重要的。見到蹇義後,朱祁鈺同樣表明了來意,蹇義倒是個直爽之人,直接說道:“小殿下,這朝堂之上,用人之道最為關鍵,選對了人,那諸事皆順,選錯了人,便是禍端。老臣這些年選人用人,隻看一個‘德’字和一個‘才’字,有德有才者,方可委以重任。”朱祁鈺深表讚同,與蹇義又探討了諸多用人方麵的細節和朝堂上一些官員的品性優劣,這一談,便是幾個時辰過去。
待朱祁鈺離開蹇義府邸時,天色已然漸晚,可他卻沒有絲毫疲憊之意,今日這一番拜訪,讓他對朝堂的局勢和治理國家的要點有了更深的認識。然而,他也明白,自己如今這般舉動,已然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果不其然,在皇宮之中,朱祁鈺的大哥,也就是太子朱祁鎮聽聞了他今日外出拜訪重臣之事,心中不禁起了疑竇。朱祁鎮叫來身邊的親信太監王振,問道:“那朱祁鈺往日裏不怎麽理會朝堂之事,今日卻四處拜訪大臣,他這是何意?”王振眯著眼睛,陰惻惻地說道:“太子殿下,這朱祁鈺怕不是有了什麽野心,想要在朝堂上拉攏勢力啊,殿下可得小心著點。”朱祁鎮皺了皺眉頭,冷哼一聲:“他不過是個弟弟,量他也翻不出什麽大浪來,隻是本宮也不能任由他這般肆意妄為,得找個機會敲打敲打他才是。”
而朱祁鈺對此卻渾然不知,他迴到宮中後,便將自己今日所學所悟整理了一番,又開始思索接下來的計劃。他知道,光有這些大臣的支持還不夠,自己還得培養一些心腹之人,這些人要絕對忠誠,且要有真才實學。於是,他想到了宮中侍衛裏那些有潛力卻還未被重用的年輕人,決定從他們入手。
接下來的幾日,朱祁鈺時常會去校場觀看侍衛們練武,借機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品性和誌向。其中有個叫李虎的侍衛,武藝高強,為人忠厚老實,朱祁鈺很是欣賞,便將他叫到身邊,說道:“李虎,本殿下看你武藝不凡,且為人正直,可有什麽誌向?”李虎趕忙單膝跪地:“小殿下,小的隻願能守護好皇宮,保衛大明的江山,若能得小殿下賞識,小的定當肝腦塗地,在所不辭。”朱祁鈺滿意地點點頭:“好,往後你便跟著本殿下,隻要你忠心耿耿,本殿下定不會虧待了你。”
就這樣,朱祁鈺一邊在朝堂上繼續結交大臣,一邊暗暗培養著自己的心腹勢力,日子過得倒也充實。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朝堂上便發生了一件大事。
北方邊境傳來急報,瓦剌部屢屢侵擾邊境,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朱祁鎮作為太子,在朝堂上主張出兵征討,以彰顯大明國威,而朝中一些大臣卻覺得應當先派使者去交涉,避免大動幹戈,雙方各執一詞,朝堂上爭論不休。朱祁鈺聽聞此事後,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這曆史上的土木堡之變便是由此而起,若處理不好,那後果不堪設想。
朱祁鈺決定在朝堂上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日朝會,他早早來到大殿之上,待眾人到齊,朱祁鎮率先開口說道:“諸位大臣,那瓦剌部如此張狂,侵擾我大明邊境,本太子認為應當即刻出兵,讓他們知道我大明的厲害,絕不能任由他們這般肆意妄為。”一些武將紛紛附和,而文臣這邊則麵露憂色。
這時,朱祁鈺站了出來,行禮之後說道:“父皇,大哥,諸位大臣,鈺兒覺得此事需慎重考慮。那瓦剌部雖侵擾邊境,但貿然出兵,長途跋涉,我軍恐有諸多不便,況且北方邊境地勢複雜,若中了他們的埋伏,損失不可估量。鈺兒認為不妨先派能言善辯的使者前去交涉,曉之以理,同時加強邊境的防備,待摸清他們的底細後,再做定奪也不遲。”朱祁鈺的一番話,讓朝堂上頓時安靜了下來,眾人都沒想到這位平日裏不太起眼的小殿下今日竟能說出這般有理有據的話來。
皇帝朱瞻基看著朱祁鈺,眼中滿是思索之色,他沒想到自己這個兒子如今對朝堂之事竟有了如此見解,倒是讓他刮目相看。而朱祁鎮則臉色微微一變,心中對朱祁鈺更是多了幾分不滿,覺得他這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當下便說道:“朱祁鈺,你莫不是膽小怕事,不敢出兵,才這般說辭,我大明堂堂天朝上國,還怕那小小瓦剌不成?”朱祁鈺不卑不亢地迴道:“大哥,鈺兒並非膽小怕事,隻是出兵征戰關乎萬千將士的性命和我大明的國運,不可意氣用事,需從長計議才是。”
朝堂上的氣氛頓時變得劍拔弩張起來,朱瞻基見狀,擺了擺手說道:“此事暫且休議,朕會再斟酌斟酌,眾卿退下吧。”眾人這才紛紛退下,朱祁鈺走出大殿,知道自己今日這番舉動已然徹底得罪了朱祁鎮,往後的日子怕是不會太平了,但他並不後悔,為了改變朱祁鈺那悲慘的命運,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必須要在這朝堂之上站穩腳跟,哪怕前方荊棘密布,他也隻能勇往直前。
迴到居所後,朱祁鈺的母親聽聞了朝堂上之事,趕忙過來,一臉擔憂地說道:“鈺兒,你今日怎的如此衝動,那太子可是你大哥,你這般與他作對,往後可如何是好啊?”朱祁鈺笑著安慰母親:“母親,孩兒也是為了大明著想,況且孩兒說的並無錯處,大哥他隻是一時氣不過罷了,您莫要太過擔心。”母親看著他,無奈地歎了口氣,隻盼著這風波能早日平息。
而另一邊,朱祁鎮迴到東宮後,大發雷霆,將屋內的擺件摔了一地,王振在旁勸道:“太子殿下息怒,那朱祁鈺如今越發張狂了,殿下可得想個法子好好整治整治他,讓他知道這朝堂之上,到底誰才是說了算的。”朱祁鎮咬著牙,眼中閃過一絲狠厲:“哼,他既然要與本宮作對,那就別怪本宮不客氣了,王振,你去給本宮好好打聽打聽,看看他最近還在謀劃些什麽,本宮定要抓住他的把柄,讓他再也翻不了身。”
朱祁鈺這邊,雖然知道危險將至,但他依舊沒有停下腳步,繼續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在這大明的朝堂上布局,他要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改寫朱祁鈺的命運,書寫屬於他的輝煌篇章,哪怕前方有著無數的艱難險阻,他也無所畏懼,因為他背負的,是整個大明的未來和希望。
在這風雲變幻的大明朝堂之上,朱祁鈺的身影逐漸變得醒目起來,而他的每一個舉動,都如同投入湖麵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未來的路還很長,朱祁鈺能否成功改變命運,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他已然堅定地踏上了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隻待看他如何在這曆史的舞台上綻放光彩。
楊英豪,如今該稱作朱祁鈺了,自靈魂穿越到這大明朝,與原主記憶融合之後,心裏就一直沉甸甸的。他深知曆史上朱祁鈺的命運,那是充滿了無奈、悲涼與遺憾,既然上天給了他這樣一次重生的機會,他便下定決心,定要改寫這既定的結局。
這日清晨,朱祁鈺早早起身,身旁的丫鬟小廝們忙不迭地伺候著洗漱更衣。他看著鏡子裏那張還稍顯稚嫩卻已頗具皇家氣度的臉,暗暗握緊了拳頭,心中已然有了諸多盤算。穿上那身彰顯身份的華服,朱祁鈺走出了自己的居所,陽光灑在身上,卻驅散不了他心頭縈繞的對未來局勢的憂慮。
朱祁鈺深知,若要改變命運,朝堂之上便是那關鍵所在。此刻的大明,雖在祖父和父親的治理下還算安穩,但暗中湧動的各方勢力,猶如平靜海麵下的洶湧暗流,稍不注意,就可能將人卷入無底深淵。而他身為皇子,想要有所作為,第一步便是要在朝堂上嶄露頭角,贏得一些關鍵人物的支持。
他先是去給母親請安,母親見他今日精神頭有些不同,便關切地問道:“鈺兒,今日怎的好似有心事?”朱祁鈺笑著握住母親的手,說道:“母親,孩兒近日讀書,越發覺得這天下之大,孩兒身為皇家子弟,理應為父皇分憂,為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一份力,所以心中便多了些思量。”母親看著他,眼中滿是欣慰又夾雜著一絲擔憂:“鈺兒有此心自然是好,隻是這朝堂風雲變幻,你可得小心謹慎才是。”朱祁鈺點頭應下,又陪著母親說了會兒話,才起身往宮外走去。
他今日打算去拜訪幾位朝中的重臣,這幾位大臣,在他記憶中皆是剛正不阿且頗具才能之人,若能得他們的指點與支持,往後行事便會順遂許多。第一站,朱祁鈺來到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的府邸。
到了府門前,朱祁鈺命人遞上拜帖,不多時,楊士奇親自迎了出來,見到朱祁鈺,趕忙行禮:“老臣見過小殿下,不知小殿下今日到訪,有失遠迎,還望恕罪。”朱祁鈺趕忙上前扶起楊士奇:“楊大人快快請起,本殿下今日冒昧前來,是想向大人請教些治國理政之事,還望大人不吝賜教。”楊士奇心中詫異,這位小殿下往日裏雖乖巧,卻鮮少主動過問朝堂之事,今日這一來,倒是讓他有些意外,不過他也不敢怠慢,趕忙將朱祁鈺請進了府中,帶到了書房。
兩人分賓主落座,朱祁鈺先是謙遜地說道:“楊大人,本殿下近日讀書,知曉我大明自太祖皇帝開國以來,曆經諸多艱難,方有如今這太平盛世。但鈺兒深知,這盛世之下,仍有諸多隱患,比如這地方吏治,時有腐敗滋生,百姓生活也仍有困苦之處,鈺兒想請教大人,該當如何整治才好?”楊士奇看著朱祁鈺,眼中閃過一絲讚賞,小小年紀便能看到這些問題,倒是難得,於是他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小殿下心懷天下,實乃大明之福。這地方吏治問題,關鍵在於選拔賢能的官員,同時要加強監管,朝廷可定期派禦史巡查各地,對那些貪汙腐敗、魚肉百姓的官員嚴懲不貸,而對於那些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官員,則要加以嘉獎提拔,如此一來,方能讓地方吏治清明。”
朱祁鈺認真聽著,不時點頭,又接著問道:“那大人覺得,這民生之事,又該著重從哪些方麵入手呢?”楊士奇思忖片刻,迴道:“民生無小事,首要便是重視農事,興修水利,保證莊稼豐收,百姓有糧可食;再者便是要鼓勵商貿,讓百姓有更多營生之道,增加收入;還有便是要重視教育,讓百姓子弟皆有書可讀,如此,方能從根本上改善民生。”朱祁鈺聽著楊士奇的一番話,心中豁然開朗,與這位老臣的交談,讓他收獲頗豐。
從楊士奇府上出來後,朱祁鈺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吏部尚書蹇義的府邸。蹇義在朝中主管人事任免,威望頗高,若能與他交好,對於朱祁鈺往後培植自己的勢力也是極為重要的。見到蹇義後,朱祁鈺同樣表明了來意,蹇義倒是個直爽之人,直接說道:“小殿下,這朝堂之上,用人之道最為關鍵,選對了人,那諸事皆順,選錯了人,便是禍端。老臣這些年選人用人,隻看一個‘德’字和一個‘才’字,有德有才者,方可委以重任。”朱祁鈺深表讚同,與蹇義又探討了諸多用人方麵的細節和朝堂上一些官員的品性優劣,這一談,便是幾個時辰過去。
待朱祁鈺離開蹇義府邸時,天色已然漸晚,可他卻沒有絲毫疲憊之意,今日這一番拜訪,讓他對朝堂的局勢和治理國家的要點有了更深的認識。然而,他也明白,自己如今這般舉動,已然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果不其然,在皇宮之中,朱祁鈺的大哥,也就是太子朱祁鎮聽聞了他今日外出拜訪重臣之事,心中不禁起了疑竇。朱祁鎮叫來身邊的親信太監王振,問道:“那朱祁鈺往日裏不怎麽理會朝堂之事,今日卻四處拜訪大臣,他這是何意?”王振眯著眼睛,陰惻惻地說道:“太子殿下,這朱祁鈺怕不是有了什麽野心,想要在朝堂上拉攏勢力啊,殿下可得小心著點。”朱祁鎮皺了皺眉頭,冷哼一聲:“他不過是個弟弟,量他也翻不出什麽大浪來,隻是本宮也不能任由他這般肆意妄為,得找個機會敲打敲打他才是。”
而朱祁鈺對此卻渾然不知,他迴到宮中後,便將自己今日所學所悟整理了一番,又開始思索接下來的計劃。他知道,光有這些大臣的支持還不夠,自己還得培養一些心腹之人,這些人要絕對忠誠,且要有真才實學。於是,他想到了宮中侍衛裏那些有潛力卻還未被重用的年輕人,決定從他們入手。
接下來的幾日,朱祁鈺時常會去校場觀看侍衛們練武,借機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品性和誌向。其中有個叫李虎的侍衛,武藝高強,為人忠厚老實,朱祁鈺很是欣賞,便將他叫到身邊,說道:“李虎,本殿下看你武藝不凡,且為人正直,可有什麽誌向?”李虎趕忙單膝跪地:“小殿下,小的隻願能守護好皇宮,保衛大明的江山,若能得小殿下賞識,小的定當肝腦塗地,在所不辭。”朱祁鈺滿意地點點頭:“好,往後你便跟著本殿下,隻要你忠心耿耿,本殿下定不會虧待了你。”
就這樣,朱祁鈺一邊在朝堂上繼續結交大臣,一邊暗暗培養著自己的心腹勢力,日子過得倒也充實。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朝堂上便發生了一件大事。
北方邊境傳來急報,瓦剌部屢屢侵擾邊境,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朱祁鎮作為太子,在朝堂上主張出兵征討,以彰顯大明國威,而朝中一些大臣卻覺得應當先派使者去交涉,避免大動幹戈,雙方各執一詞,朝堂上爭論不休。朱祁鈺聽聞此事後,也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這曆史上的土木堡之變便是由此而起,若處理不好,那後果不堪設想。
朱祁鈺決定在朝堂上表明自己的態度,這日朝會,他早早來到大殿之上,待眾人到齊,朱祁鎮率先開口說道:“諸位大臣,那瓦剌部如此張狂,侵擾我大明邊境,本太子認為應當即刻出兵,讓他們知道我大明的厲害,絕不能任由他們這般肆意妄為。”一些武將紛紛附和,而文臣這邊則麵露憂色。
這時,朱祁鈺站了出來,行禮之後說道:“父皇,大哥,諸位大臣,鈺兒覺得此事需慎重考慮。那瓦剌部雖侵擾邊境,但貿然出兵,長途跋涉,我軍恐有諸多不便,況且北方邊境地勢複雜,若中了他們的埋伏,損失不可估量。鈺兒認為不妨先派能言善辯的使者前去交涉,曉之以理,同時加強邊境的防備,待摸清他們的底細後,再做定奪也不遲。”朱祁鈺的一番話,讓朝堂上頓時安靜了下來,眾人都沒想到這位平日裏不太起眼的小殿下今日竟能說出這般有理有據的話來。
皇帝朱瞻基看著朱祁鈺,眼中滿是思索之色,他沒想到自己這個兒子如今對朝堂之事竟有了如此見解,倒是讓他刮目相看。而朱祁鎮則臉色微微一變,心中對朱祁鈺更是多了幾分不滿,覺得他這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當下便說道:“朱祁鈺,你莫不是膽小怕事,不敢出兵,才這般說辭,我大明堂堂天朝上國,還怕那小小瓦剌不成?”朱祁鈺不卑不亢地迴道:“大哥,鈺兒並非膽小怕事,隻是出兵征戰關乎萬千將士的性命和我大明的國運,不可意氣用事,需從長計議才是。”
朝堂上的氣氛頓時變得劍拔弩張起來,朱瞻基見狀,擺了擺手說道:“此事暫且休議,朕會再斟酌斟酌,眾卿退下吧。”眾人這才紛紛退下,朱祁鈺走出大殿,知道自己今日這番舉動已然徹底得罪了朱祁鎮,往後的日子怕是不會太平了,但他並不後悔,為了改變朱祁鈺那悲慘的命運,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必須要在這朝堂之上站穩腳跟,哪怕前方荊棘密布,他也隻能勇往直前。
迴到居所後,朱祁鈺的母親聽聞了朝堂上之事,趕忙過來,一臉擔憂地說道:“鈺兒,你今日怎的如此衝動,那太子可是你大哥,你這般與他作對,往後可如何是好啊?”朱祁鈺笑著安慰母親:“母親,孩兒也是為了大明著想,況且孩兒說的並無錯處,大哥他隻是一時氣不過罷了,您莫要太過擔心。”母親看著他,無奈地歎了口氣,隻盼著這風波能早日平息。
而另一邊,朱祁鎮迴到東宮後,大發雷霆,將屋內的擺件摔了一地,王振在旁勸道:“太子殿下息怒,那朱祁鈺如今越發張狂了,殿下可得想個法子好好整治整治他,讓他知道這朝堂之上,到底誰才是說了算的。”朱祁鎮咬著牙,眼中閃過一絲狠厲:“哼,他既然要與本宮作對,那就別怪本宮不客氣了,王振,你去給本宮好好打聽打聽,看看他最近還在謀劃些什麽,本宮定要抓住他的把柄,讓他再也翻不了身。”
朱祁鈺這邊,雖然知道危險將至,但他依舊沒有停下腳步,繼續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在這大明的朝堂上布局,他要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改寫朱祁鈺的命運,書寫屬於他的輝煌篇章,哪怕前方有著無數的艱難險阻,他也無所畏懼,因為他背負的,是整個大明的未來和希望。
在這風雲變幻的大明朝堂之上,朱祁鈺的身影逐漸變得醒目起來,而他的每一個舉動,都如同投入湖麵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未來的路還很長,朱祁鈺能否成功改變命運,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他已然堅定地踏上了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隻待看他如何在這曆史的舞台上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