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危機暗伏,步步為營謀轉機
朱祁鈺自朝堂上與朱祁鎮因出兵瓦剌之事起了衝突後,便深知自己已然被卷入了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風暴之中。可他心中並無懼意,既然決心要改變命運,那便隻能迎著這重重困難而上。
這日,朱祁鈺如往常一般早起,先是在自己的庭院中練了會兒劍,那劍光在晨曦的映照下閃爍,仿佛也在彰顯著他此刻堅定的心境。練完劍後,他坐在石凳上,思索著接下來該如何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影響力,同時又要應對朱祁鎮那邊可能會使出的手段。
用過早膳,朱祁鈺決定去太學走一趟。太學乃是培養大明未來棟梁之才的地方,裏麵匯聚了諸多年輕才俊,若是能結識一些誌同道合之人,對他往後的計劃必定大有裨益。到了太學,隻見學子們正或誦讀詩書,或相互探討學問,一片熱鬧又充滿朝氣的景象。
朱祁鈺在侍從的陪同下漫步其中,眾人見他來了,紛紛行禮。朱祁鈺微笑著讓大家起身,而後說道:“本殿下今日來此,是想與諸位一同探討些學問,聽聽諸位對這天下局勢、治國之道的見解。”學子們一聽,先是一愣,隨後便踴躍發言起來。
有個叫陳軒的學子站出來說道:“小殿下,學生以為,如今大明雖四海升平,但邊境之患始終是一大隱患,如那瓦剌部侵擾之事,若單靠武力,恐難長治久安,還需從文化、商貿等方麵對其加以影響,使其心向大明,方為上策。”朱祁鈺聽了,眼中一亮,點頭稱讚道:“陳軒所言極是,武力隻能治標,這文化與商貿的滲透,卻能從根本上改變其對我大明的態度,倒是個新穎且長遠之計啊。”
眾人見朱祁鈺這般親和且對大家的想法如此重視,討論的氛圍愈發熱烈了。朱祁鈺在太學裏待了大半日,結識了好幾個有見地的學子,心中暗喜,想著日後可以將他們招攬到自己身邊,共同為改變這大明的未來出份力。
然而,他這邊在太學有所收獲,朱祁鎮那邊卻也沒閑著。王振奉了朱祁鎮的命令,暗中派人盯著朱祁鈺的一舉一動,將他去太學之事添油加醋地迴稟給了朱祁鎮:“太子殿下,那朱祁鈺去太學拉攏人心呢,瞧他那架勢,是想培養自己的勢力啊,可不能任由他這般下去了。”朱祁鎮臉色陰沉,冷哼一聲:“他倒是會找地方,本以為他隻是一時興起在朝堂上多嘴,沒想到還真有那野心,王振,你可有什麽主意?”王振眼珠一轉,湊近朱祁鎮小聲說道:“殿下,聽聞最近京城郊外的軍營裏,有些士兵私下裏對軍需物資的分配頗有怨言,殿下不妨讓人將這事兒往朱祁鈺身上引,就說他暗中克扣軍需,意圖擾亂軍心,到時候看他如何辯解。”朱祁鎮聽了,露出一絲陰狠的笑容:“好,就依你所言,你去安排吧,務必要做得滴水不漏。”
朱祁鈺對此渾然不知,從太學迴來後,又開始著手整理這些日子從各位大臣、學子那裏聽來的想法,準備寫一份關於加強大明邊防與改善民生並行的策論,想呈給父皇朱瞻基看看,也好讓他知曉自己並非是胡來,而是真心在為大明的長治久安考慮。
可沒等他將策論寫完,麻煩就先找上門來了。一日,朱祁鈺正在宮中花園散步,突然一群禦林軍氣勢洶洶地趕來,為首的將領行禮之後說道:“小殿下,奉太子殿下之命,有人舉報您克扣京城郊外軍營的軍需物資,擾亂軍心,還請小殿下跟我們走一趟,去軍營裏對峙清楚。”朱祁鈺一聽,頓時心中一驚,他知道這定然是有人在故意陷害他,可當下也容不得他辯駁,隻能跟著去了軍營。
到了軍營,那些士兵們看著朱祁鈺,眼神各異,有的麵露疑惑,有的則帶著些許憤怒。朱祁鈺站在眾人麵前,神色坦然地說道:“本殿下今日被帶到此處,是有人說本殿下克扣軍需,本殿下在此問心無愧,絕無此事。諸位都是大明的好兒郎,守護著我大明的邊疆,本殿下敬重還來不及,怎會做那等下作之事。”
這時,有個士兵站出來大聲說道:“小殿下,可那軍需物資確實少了許多,之前一直好好的,就是最近出了這狀況,而您又時常來軍營附近走動,大家難免會有所懷疑啊。”朱祁鈺皺了皺眉頭,他知道這背後定然有人在搗鬼,當下冷靜地說道:“諸位,此事定有蹊蹺,本殿下這幾日確實來過軍營附近,但那也隻是關心大家的訓練和生活情況,斷不會碰軍需物資分毫。本殿下以為,當務之急是徹查軍需物資的流向,看看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非在這裏無端懷疑本殿下。”
軍營裏的將領們聽了朱祁鈺的話,覺得也有幾分道理,便開始著手調查軍需物資的賬目等情況。而朱祁鈺則一邊配合調查,一邊暗中思索著到底是誰在背後陷害他,想來想去,最大的可能便是朱祁鎮了,可他沒有證據,也隻能先把眼前的危機化解了再說。
經過一番仔細的核查,終於發現原來是軍需官裏有個小吏,因為嗜賭欠下了巨額賭債,便偷偷挪用了一部分軍需物資去抵債,這才導致了物資短缺,鬧出了這麽大的誤會。真相大白後,那小吏被嚴懲,朱祁鈺也算是洗清了冤屈。
可經此一事,朱祁鈺明白,朱祁鎮已然對他起了殺心,往後行事必須更加謹慎才行。他迴到宮中,第一時間去見了父皇朱瞻基,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地說了一遍,朱瞻基看著朱祁鈺,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他知道自己這兩個兒子之間怕是有了嫌隙,當下安慰朱祁鈺道:“鈺兒,此事朕已知曉,你受委屈了,往後行事多注意些,莫要再給人落下把柄。”朱祁鈺點頭稱是,又說道:“父皇,經此一事,孩兒也明白這朝堂之上人心複雜,不過孩兒不會因此就退縮,依舊會為大明盡心盡力。”朱瞻基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朕的鈺兒有此等心性,倒是難得。”
從朱瞻基那裏出來後,朱祁鈺又去見了自己的母親,母親聽聞他險些被冤枉,心疼得眼眶都紅了,拉著他的手說道:“鈺兒啊,這皇宮之中實在是太危險了,你往後可千萬要小心,莫要再卷入這些是非當中了。”朱祁鈺笑著安撫母親:“母親,孩兒知道您擔心孩兒,可孩兒身為皇子,又怎能置身事外呢,您放心,孩兒會保護好自己的。”
雖然嘴上這麽說,可朱祁鈺心裏清楚,想要真正保護好自己,改變命運,光靠小心謹慎還不夠,還得加快自己培植勢力的步伐。於是,他召集了之前結識的那些太學子以及心腹侍衛,如李虎等人,在自己的府邸秘密商議起來。
朱祁鈺看著眾人,神情嚴肅地說道:“諸位,如今本殿下身處漩渦之中,想必大家也都知曉一二,往後咱們想要有所作為,改變這大明的諸多弊病,就必須團結一心,本殿下需要你們時刻留意朝堂上以及京城內外的動向,若有什麽風吹草動,及時來告知本殿下,同時,咱們也要暗中發展自己的力量,尋找那些可用之才。”眾人紛紛點頭,齊聲應道:“小殿下放心,我等定當全力以赴,追隨小殿下。”
在眾人散去後,朱祁鈺獨自坐在書房中,望著桌上的燭火,心中思緒萬千。如今的局勢越發複雜了,朱祁鎮那邊定然不會善罷甘休,而朝堂之上還有諸多勢力在觀望,他必須盡快做出些成績,讓更多的人認可他、支持他。
恰在此時,又傳來消息,那瓦剌部見大明遲遲未對出兵之事做出迴應,越發張狂起來,邊境的侵擾愈發頻繁,百姓流離失所,叫苦不迭。朱祁鈺聽聞後,心急如焚,他知道若再不想辦法解決,這瓦剌之患必將釀成大禍。
於是,朱祁鈺決定再次在朝堂上提出自己的應對之策,哪怕會再次與朱祁鎮產生衝突,他也顧不得了。朝會上,朱祁鈺出列說道:“父皇,諸位大臣,如今瓦剌部這般肆意妄為,邊境百姓深受其害,鈺兒以為,可在加強邊防兵力的同時,派遣使者攜帶厚禮前去,佯裝示弱,實則打探其虛實,另外,咱們可在邊境組織百姓進行自衛訓練,讓他們能在敵軍來襲時有所抵抗,如此雙管齊下,或可解當下之困。”
朱祁鎮一聽,立馬反駁道:“朱祁鈺,你這又是那軟弱之策,送厚禮豈不是讓那瓦剌覺得我大明怕了他們,此事萬萬不可。”朱祁鈺據理力爭道:“大哥,這並非軟弱,乃是緩兵之計,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先穩住他們,咱們再做長遠打算,總好過貿然出兵,陷入被動啊。”
朝堂上又一次陷入了激烈的爭論之中,朱瞻基看著兩個兒子各執一詞,也是眉頭緊皺,這瓦剌之事到底該如何抉擇,著實讓他頭疼不已。而朱祁鈺站在大殿之中,目光堅定,他知道這是改變命運的關鍵一步,無論如何,他都要努力讓自己的想法被采納,哪怕要麵對重重阻礙,他也絕不退縮,因為他背負的,是整個大明的國運和自己那想要改寫的人生軌跡。
這場關於瓦剌之患的朝堂爭論還在繼續,朱祁鈺能否說服眾人,又能否在朱祁鎮的步步緊逼下成功突圍,一切都還是未知之數,但他已然在這大明風雲變幻的舞台上,留下了屬於自己那倔強且不屈的身影,等待著命運的裁決,也準備著去親手書寫屬於自己的曆史篇章。
朱祁鈺自朝堂上與朱祁鎮因出兵瓦剌之事起了衝突後,便深知自己已然被卷入了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風暴之中。可他心中並無懼意,既然決心要改變命運,那便隻能迎著這重重困難而上。
這日,朱祁鈺如往常一般早起,先是在自己的庭院中練了會兒劍,那劍光在晨曦的映照下閃爍,仿佛也在彰顯著他此刻堅定的心境。練完劍後,他坐在石凳上,思索著接下來該如何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影響力,同時又要應對朱祁鎮那邊可能會使出的手段。
用過早膳,朱祁鈺決定去太學走一趟。太學乃是培養大明未來棟梁之才的地方,裏麵匯聚了諸多年輕才俊,若是能結識一些誌同道合之人,對他往後的計劃必定大有裨益。到了太學,隻見學子們正或誦讀詩書,或相互探討學問,一片熱鬧又充滿朝氣的景象。
朱祁鈺在侍從的陪同下漫步其中,眾人見他來了,紛紛行禮。朱祁鈺微笑著讓大家起身,而後說道:“本殿下今日來此,是想與諸位一同探討些學問,聽聽諸位對這天下局勢、治國之道的見解。”學子們一聽,先是一愣,隨後便踴躍發言起來。
有個叫陳軒的學子站出來說道:“小殿下,學生以為,如今大明雖四海升平,但邊境之患始終是一大隱患,如那瓦剌部侵擾之事,若單靠武力,恐難長治久安,還需從文化、商貿等方麵對其加以影響,使其心向大明,方為上策。”朱祁鈺聽了,眼中一亮,點頭稱讚道:“陳軒所言極是,武力隻能治標,這文化與商貿的滲透,卻能從根本上改變其對我大明的態度,倒是個新穎且長遠之計啊。”
眾人見朱祁鈺這般親和且對大家的想法如此重視,討論的氛圍愈發熱烈了。朱祁鈺在太學裏待了大半日,結識了好幾個有見地的學子,心中暗喜,想著日後可以將他們招攬到自己身邊,共同為改變這大明的未來出份力。
然而,他這邊在太學有所收獲,朱祁鎮那邊卻也沒閑著。王振奉了朱祁鎮的命令,暗中派人盯著朱祁鈺的一舉一動,將他去太學之事添油加醋地迴稟給了朱祁鎮:“太子殿下,那朱祁鈺去太學拉攏人心呢,瞧他那架勢,是想培養自己的勢力啊,可不能任由他這般下去了。”朱祁鎮臉色陰沉,冷哼一聲:“他倒是會找地方,本以為他隻是一時興起在朝堂上多嘴,沒想到還真有那野心,王振,你可有什麽主意?”王振眼珠一轉,湊近朱祁鎮小聲說道:“殿下,聽聞最近京城郊外的軍營裏,有些士兵私下裏對軍需物資的分配頗有怨言,殿下不妨讓人將這事兒往朱祁鈺身上引,就說他暗中克扣軍需,意圖擾亂軍心,到時候看他如何辯解。”朱祁鎮聽了,露出一絲陰狠的笑容:“好,就依你所言,你去安排吧,務必要做得滴水不漏。”
朱祁鈺對此渾然不知,從太學迴來後,又開始著手整理這些日子從各位大臣、學子那裏聽來的想法,準備寫一份關於加強大明邊防與改善民生並行的策論,想呈給父皇朱瞻基看看,也好讓他知曉自己並非是胡來,而是真心在為大明的長治久安考慮。
可沒等他將策論寫完,麻煩就先找上門來了。一日,朱祁鈺正在宮中花園散步,突然一群禦林軍氣勢洶洶地趕來,為首的將領行禮之後說道:“小殿下,奉太子殿下之命,有人舉報您克扣京城郊外軍營的軍需物資,擾亂軍心,還請小殿下跟我們走一趟,去軍營裏對峙清楚。”朱祁鈺一聽,頓時心中一驚,他知道這定然是有人在故意陷害他,可當下也容不得他辯駁,隻能跟著去了軍營。
到了軍營,那些士兵們看著朱祁鈺,眼神各異,有的麵露疑惑,有的則帶著些許憤怒。朱祁鈺站在眾人麵前,神色坦然地說道:“本殿下今日被帶到此處,是有人說本殿下克扣軍需,本殿下在此問心無愧,絕無此事。諸位都是大明的好兒郎,守護著我大明的邊疆,本殿下敬重還來不及,怎會做那等下作之事。”
這時,有個士兵站出來大聲說道:“小殿下,可那軍需物資確實少了許多,之前一直好好的,就是最近出了這狀況,而您又時常來軍營附近走動,大家難免會有所懷疑啊。”朱祁鈺皺了皺眉頭,他知道這背後定然有人在搗鬼,當下冷靜地說道:“諸位,此事定有蹊蹺,本殿下這幾日確實來過軍營附近,但那也隻是關心大家的訓練和生活情況,斷不會碰軍需物資分毫。本殿下以為,當務之急是徹查軍需物資的流向,看看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而非在這裏無端懷疑本殿下。”
軍營裏的將領們聽了朱祁鈺的話,覺得也有幾分道理,便開始著手調查軍需物資的賬目等情況。而朱祁鈺則一邊配合調查,一邊暗中思索著到底是誰在背後陷害他,想來想去,最大的可能便是朱祁鎮了,可他沒有證據,也隻能先把眼前的危機化解了再說。
經過一番仔細的核查,終於發現原來是軍需官裏有個小吏,因為嗜賭欠下了巨額賭債,便偷偷挪用了一部分軍需物資去抵債,這才導致了物資短缺,鬧出了這麽大的誤會。真相大白後,那小吏被嚴懲,朱祁鈺也算是洗清了冤屈。
可經此一事,朱祁鈺明白,朱祁鎮已然對他起了殺心,往後行事必須更加謹慎才行。他迴到宮中,第一時間去見了父皇朱瞻基,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地說了一遍,朱瞻基看著朱祁鈺,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他知道自己這兩個兒子之間怕是有了嫌隙,當下安慰朱祁鈺道:“鈺兒,此事朕已知曉,你受委屈了,往後行事多注意些,莫要再給人落下把柄。”朱祁鈺點頭稱是,又說道:“父皇,經此一事,孩兒也明白這朝堂之上人心複雜,不過孩兒不會因此就退縮,依舊會為大明盡心盡力。”朱瞻基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朕的鈺兒有此等心性,倒是難得。”
從朱瞻基那裏出來後,朱祁鈺又去見了自己的母親,母親聽聞他險些被冤枉,心疼得眼眶都紅了,拉著他的手說道:“鈺兒啊,這皇宮之中實在是太危險了,你往後可千萬要小心,莫要再卷入這些是非當中了。”朱祁鈺笑著安撫母親:“母親,孩兒知道您擔心孩兒,可孩兒身為皇子,又怎能置身事外呢,您放心,孩兒會保護好自己的。”
雖然嘴上這麽說,可朱祁鈺心裏清楚,想要真正保護好自己,改變命運,光靠小心謹慎還不夠,還得加快自己培植勢力的步伐。於是,他召集了之前結識的那些太學子以及心腹侍衛,如李虎等人,在自己的府邸秘密商議起來。
朱祁鈺看著眾人,神情嚴肅地說道:“諸位,如今本殿下身處漩渦之中,想必大家也都知曉一二,往後咱們想要有所作為,改變這大明的諸多弊病,就必須團結一心,本殿下需要你們時刻留意朝堂上以及京城內外的動向,若有什麽風吹草動,及時來告知本殿下,同時,咱們也要暗中發展自己的力量,尋找那些可用之才。”眾人紛紛點頭,齊聲應道:“小殿下放心,我等定當全力以赴,追隨小殿下。”
在眾人散去後,朱祁鈺獨自坐在書房中,望著桌上的燭火,心中思緒萬千。如今的局勢越發複雜了,朱祁鎮那邊定然不會善罷甘休,而朝堂之上還有諸多勢力在觀望,他必須盡快做出些成績,讓更多的人認可他、支持他。
恰在此時,又傳來消息,那瓦剌部見大明遲遲未對出兵之事做出迴應,越發張狂起來,邊境的侵擾愈發頻繁,百姓流離失所,叫苦不迭。朱祁鈺聽聞後,心急如焚,他知道若再不想辦法解決,這瓦剌之患必將釀成大禍。
於是,朱祁鈺決定再次在朝堂上提出自己的應對之策,哪怕會再次與朱祁鎮產生衝突,他也顧不得了。朝會上,朱祁鈺出列說道:“父皇,諸位大臣,如今瓦剌部這般肆意妄為,邊境百姓深受其害,鈺兒以為,可在加強邊防兵力的同時,派遣使者攜帶厚禮前去,佯裝示弱,實則打探其虛實,另外,咱們可在邊境組織百姓進行自衛訓練,讓他們能在敵軍來襲時有所抵抗,如此雙管齊下,或可解當下之困。”
朱祁鎮一聽,立馬反駁道:“朱祁鈺,你這又是那軟弱之策,送厚禮豈不是讓那瓦剌覺得我大明怕了他們,此事萬萬不可。”朱祁鈺據理力爭道:“大哥,這並非軟弱,乃是緩兵之計,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先穩住他們,咱們再做長遠打算,總好過貿然出兵,陷入被動啊。”
朝堂上又一次陷入了激烈的爭論之中,朱瞻基看著兩個兒子各執一詞,也是眉頭緊皺,這瓦剌之事到底該如何抉擇,著實讓他頭疼不已。而朱祁鈺站在大殿之中,目光堅定,他知道這是改變命運的關鍵一步,無論如何,他都要努力讓自己的想法被采納,哪怕要麵對重重阻礙,他也絕不退縮,因為他背負的,是整個大明的國運和自己那想要改寫的人生軌跡。
這場關於瓦剌之患的朝堂爭論還在繼續,朱祁鈺能否說服眾人,又能否在朱祁鎮的步步緊逼下成功突圍,一切都還是未知之數,但他已然在這大明風雲變幻的舞台上,留下了屬於自己那倔強且不屈的身影,等待著命運的裁決,也準備著去親手書寫屬於自己的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