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暗潮湧動,從容應對
朱祁鈺深知太子對自己的敵意已越發明顯,朝堂之下的暗潮湧動也愈發洶湧,可他沒有絲毫慌亂,依舊有條不紊地推進著各項關乎大明發展的事務,以不變應萬變,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赤誠之心。
運河的修建工程在朱祁鈺的精心督促下有序開展著,他時常親自前往工地視察。這日,朱祁鈺又來到了一處運河開鑿的關鍵地段,隻見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百姓們和工匠們揮汗如雨,搬運土石、挖掘河道。
負責工程的李監工見到朱祁鈺來了,趕忙上前行禮道:“殿下,您又來視察啦,這段時日,多虧了殿下您多方協調,這工程進展很是順利,照這速度下去,不出幾年,這一段運河便能通航了呀。”
朱祁鈺看著忙碌的眾人,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道:“李監工,辛苦你們了,隻是這工程質量可千萬不能馬虎,這運河關乎我大明的長久發展,必須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啊。”
“殿下放心,咱們每日都有專人檢查工程質量,絕不敢有絲毫懈怠。”李監工拍著胸脯保證道。
朱祁鈺又沿著河道走了一圈,與一些工匠交談,詢問他們在施工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麽困難,需不需要朝廷再給予支持等,工匠們見朱祁鈺這般親和,都紛紛暢所欲言,朱祁鈺也一一記下他們的建議,準備迴去後好好商討如何進一步完善工程事宜。
而在吏治整頓方麵,新的考核與監察製度施行一段時間後,效果顯著。不少貪官汙吏被揪了出來,朝堂上下的風氣為之一清。吏部尚書向朱祁鈺匯報道:“殿下,如今這吏治確實比之前清明了許多,官員們都不敢再像從前那般肆意妄為了,做事也都積極了起來,隻是也有一些官員擔心考核太過嚴苛,怕一個不小心就丟了烏紗帽啊。”
朱祁鈺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考核嚴苛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勤勉為政,不過也不能讓官員們整日戰戰兢兢,無所適從。你且迴去和其他大臣再商議商議,看看能否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設置一些容錯機製,對於那些真心想做事,隻是偶爾犯錯的官員,給予一定的改正機會,這樣也能讓大家更安心地為朝廷效力。”
吏部尚書領命而去,繼續去完善相關製度了。
在邊境那邊,雖說與北方遊牧民族議和通商,局勢相對平穩,可朱祁鈺依舊不敢放鬆警惕。他安排了更多的探子深入草原,密切關注著遊牧民族各個部落的動向,同時還督促邊境的守軍加強訓練,更新軍備,以防萬一。
邊境守將王將軍給朱祁鈺來信說道:“殿下,有您這般上心,咱們守起這邊境來心裏也踏實多了。如今那新式火器在軍中發揮了大作用,士兵們訓練起來也更帶勁了,隻是這火器的彈藥儲備還需再增加些,以防不時之需啊。”
朱祁鈺立刻迴信道:“王將軍所言極是,本王這就與工部商議,盡快安排一批彈藥運往邊境,你且讓將士們繼續好好操練,守護好我大明的疆土,有任何情況及時來報。”
然而,太子那邊依舊沒有停止對朱祁鈺的暗中打壓。他拉攏了一些朝臣,在朝堂上時常針對朱祁鈺提出的建議進行反駁,試圖破壞朱祁鈺的計劃。
一次,商討關於在各地增設學府,進一步培養人才的事,朱祁鈺說道:“父皇,如今我大明發展迅速,對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各地若能增設學府,讓更多的寒門子弟有機會讀書識字,日後也好為朝廷所用,為大明的繁榮添磚加瓦啊。”
可還沒等其他人發表意見,太子便搶先說道:“鈺王殿下,這增設學府可不是小事,且不說要耗費大量的錢財,就說這師資從何而來?萬一辦得不好,那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朝廷的銀子,依兒臣看,還是先緩一緩,把現有的學府辦好才是正經。”
朱祁鈺看向太子,心中雖無奈,卻還是耐心地解釋道:“太子殿下,師資一事,咱們可以從那些有學識的舉子、退隱的官員中選拔,而且這錢財方麵,朝廷出一部分,也可號召地方鄉紳捐資,隻要用心去辦,定能辦好。況且培養人才乃是百年大計,關乎我大明的未來,刻不容緩啊。”
皇帝朱瞻基聽著兩人的爭論,說道:“此事你們各有各的道理,這樣吧,讓禮部和戶部去詳細核算一下所需的開支以及可行性,再上呈一份詳細的奏疏來,朕再做定奪。”
下了朝後,朱祁鈺的心腹張誠氣憤地說道:“殿下,太子這明顯是故意刁難啊,無論殿下您提出什麽好點子,他都要反對,實在是太過分了。”
朱祁鈺倒是很淡然,說道:“他身為太子,忌憚我也是人之常情,隻要咱們做的事是對大明有利的,陛下心裏自然有數,不必與他過多計較,咱們按部就班地推進便是了。”
可太子卻沒有就此罷休,他見在朝堂上難以徹底打壓朱祁鈺,便想出了一個更為陰損的招數。他暗中派人去民間散布謠言,說朱祁鈺開辦講學之所、資助寒門士子,其實是在培養自己的勢力,妄圖有朝一日謀朝篡位。
這謠言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在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開始對朱祁鈺產生了懷疑。
朱祁鈺得知後,眉頭緊皺,他知道這謠言的危害極大,若不及時製止,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名聲,還可能動搖自己在民間的根基。當下便吩咐張誠等人:“去查,一定要查出這謠言是從哪裏傳出來的,另外,找一些平日裏與咱們交好的文人、鄉紳,讓他們幫忙在民間辟謠,把咱們的初衷和這些年所做之事的真相告知百姓。”
經過一番追查,很快就發現又是太子的人在背後搞鬼。朱祁鈺雖然氣憤,可還是決定以大局為重,他沒有直接去找太子理論,而是帶著證據進宮麵見皇帝朱瞻基。
朱祁鈺跪在地上,痛心疾首地說道:“父皇,兒臣一心為大明,這些年所做之事皆是為了江山社稷和百姓福祉,可如今有人在民間惡意造謠,汙蔑兒臣,兒臣實在是委屈啊,還望父皇為兒臣做主。”
朱瞻基看著朱祁鈺,又看了看他呈上的證據,臉色陰沉,說道:“朕相信你的為人,此事朕定會查清楚,絕不允許有人在背後這般中傷皇室宗親,擾亂民心。”
很快,皇帝朱瞻基便下令徹查此事,那些參與造謠的太子黨羽被一一揪了出來,受到了應有的懲處。太子也被皇帝狠狠斥責了一頓,讓他日後莫要再做這等糊塗事。
經此一事,太子雖然暫時收斂了一些,可朱祁鈺心裏明白,兩人之間的矛盾已然更深了,往後怕是還會有更多的麻煩。但他沒有絲毫畏懼,依舊堅定地投身到各項事務之中,無論是運河的修建、吏治的整頓,還是邊境的安穩以及人才的培養,他都事必躬親,用自己的行動讓大明一步步變得更加強盛,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他朱祁鈺的忠心與能力,哪怕前方依舊是暗流湧動、荊棘密布,他也毫不退縮,朝著改變命運、讓大明輝煌的目標繼續奮勇前行。
在後續的日子裏,朱祁鈺一邊巧妙地化解著來自太子以及其他潛在勢力的危機,一邊繼續謀劃著更多利於大明發展的舉措,在這風雲變幻的大明王朝中,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前行的道路,引領著大明朝著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穩步邁進。
朱祁鈺深知太子對自己的敵意已越發明顯,朝堂之下的暗潮湧動也愈發洶湧,可他沒有絲毫慌亂,依舊有條不紊地推進著各項關乎大明發展的事務,以不變應萬變,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赤誠之心。
運河的修建工程在朱祁鈺的精心督促下有序開展著,他時常親自前往工地視察。這日,朱祁鈺又來到了一處運河開鑿的關鍵地段,隻見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百姓們和工匠們揮汗如雨,搬運土石、挖掘河道。
負責工程的李監工見到朱祁鈺來了,趕忙上前行禮道:“殿下,您又來視察啦,這段時日,多虧了殿下您多方協調,這工程進展很是順利,照這速度下去,不出幾年,這一段運河便能通航了呀。”
朱祁鈺看著忙碌的眾人,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道:“李監工,辛苦你們了,隻是這工程質量可千萬不能馬虎,這運河關乎我大明的長久發展,必須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啊。”
“殿下放心,咱們每日都有專人檢查工程質量,絕不敢有絲毫懈怠。”李監工拍著胸脯保證道。
朱祁鈺又沿著河道走了一圈,與一些工匠交談,詢問他們在施工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麽困難,需不需要朝廷再給予支持等,工匠們見朱祁鈺這般親和,都紛紛暢所欲言,朱祁鈺也一一記下他們的建議,準備迴去後好好商討如何進一步完善工程事宜。
而在吏治整頓方麵,新的考核與監察製度施行一段時間後,效果顯著。不少貪官汙吏被揪了出來,朝堂上下的風氣為之一清。吏部尚書向朱祁鈺匯報道:“殿下,如今這吏治確實比之前清明了許多,官員們都不敢再像從前那般肆意妄為了,做事也都積極了起來,隻是也有一些官員擔心考核太過嚴苛,怕一個不小心就丟了烏紗帽啊。”
朱祁鈺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考核嚴苛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勤勉為政,不過也不能讓官員們整日戰戰兢兢,無所適從。你且迴去和其他大臣再商議商議,看看能否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設置一些容錯機製,對於那些真心想做事,隻是偶爾犯錯的官員,給予一定的改正機會,這樣也能讓大家更安心地為朝廷效力。”
吏部尚書領命而去,繼續去完善相關製度了。
在邊境那邊,雖說與北方遊牧民族議和通商,局勢相對平穩,可朱祁鈺依舊不敢放鬆警惕。他安排了更多的探子深入草原,密切關注著遊牧民族各個部落的動向,同時還督促邊境的守軍加強訓練,更新軍備,以防萬一。
邊境守將王將軍給朱祁鈺來信說道:“殿下,有您這般上心,咱們守起這邊境來心裏也踏實多了。如今那新式火器在軍中發揮了大作用,士兵們訓練起來也更帶勁了,隻是這火器的彈藥儲備還需再增加些,以防不時之需啊。”
朱祁鈺立刻迴信道:“王將軍所言極是,本王這就與工部商議,盡快安排一批彈藥運往邊境,你且讓將士們繼續好好操練,守護好我大明的疆土,有任何情況及時來報。”
然而,太子那邊依舊沒有停止對朱祁鈺的暗中打壓。他拉攏了一些朝臣,在朝堂上時常針對朱祁鈺提出的建議進行反駁,試圖破壞朱祁鈺的計劃。
一次,商討關於在各地增設學府,進一步培養人才的事,朱祁鈺說道:“父皇,如今我大明發展迅速,對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各地若能增設學府,讓更多的寒門子弟有機會讀書識字,日後也好為朝廷所用,為大明的繁榮添磚加瓦啊。”
可還沒等其他人發表意見,太子便搶先說道:“鈺王殿下,這增設學府可不是小事,且不說要耗費大量的錢財,就說這師資從何而來?萬一辦得不好,那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朝廷的銀子,依兒臣看,還是先緩一緩,把現有的學府辦好才是正經。”
朱祁鈺看向太子,心中雖無奈,卻還是耐心地解釋道:“太子殿下,師資一事,咱們可以從那些有學識的舉子、退隱的官員中選拔,而且這錢財方麵,朝廷出一部分,也可號召地方鄉紳捐資,隻要用心去辦,定能辦好。況且培養人才乃是百年大計,關乎我大明的未來,刻不容緩啊。”
皇帝朱瞻基聽著兩人的爭論,說道:“此事你們各有各的道理,這樣吧,讓禮部和戶部去詳細核算一下所需的開支以及可行性,再上呈一份詳細的奏疏來,朕再做定奪。”
下了朝後,朱祁鈺的心腹張誠氣憤地說道:“殿下,太子這明顯是故意刁難啊,無論殿下您提出什麽好點子,他都要反對,實在是太過分了。”
朱祁鈺倒是很淡然,說道:“他身為太子,忌憚我也是人之常情,隻要咱們做的事是對大明有利的,陛下心裏自然有數,不必與他過多計較,咱們按部就班地推進便是了。”
可太子卻沒有就此罷休,他見在朝堂上難以徹底打壓朱祁鈺,便想出了一個更為陰損的招數。他暗中派人去民間散布謠言,說朱祁鈺開辦講學之所、資助寒門士子,其實是在培養自己的勢力,妄圖有朝一日謀朝篡位。
這謠言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在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開始對朱祁鈺產生了懷疑。
朱祁鈺得知後,眉頭緊皺,他知道這謠言的危害極大,若不及時製止,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名聲,還可能動搖自己在民間的根基。當下便吩咐張誠等人:“去查,一定要查出這謠言是從哪裏傳出來的,另外,找一些平日裏與咱們交好的文人、鄉紳,讓他們幫忙在民間辟謠,把咱們的初衷和這些年所做之事的真相告知百姓。”
經過一番追查,很快就發現又是太子的人在背後搞鬼。朱祁鈺雖然氣憤,可還是決定以大局為重,他沒有直接去找太子理論,而是帶著證據進宮麵見皇帝朱瞻基。
朱祁鈺跪在地上,痛心疾首地說道:“父皇,兒臣一心為大明,這些年所做之事皆是為了江山社稷和百姓福祉,可如今有人在民間惡意造謠,汙蔑兒臣,兒臣實在是委屈啊,還望父皇為兒臣做主。”
朱瞻基看著朱祁鈺,又看了看他呈上的證據,臉色陰沉,說道:“朕相信你的為人,此事朕定會查清楚,絕不允許有人在背後這般中傷皇室宗親,擾亂民心。”
很快,皇帝朱瞻基便下令徹查此事,那些參與造謠的太子黨羽被一一揪了出來,受到了應有的懲處。太子也被皇帝狠狠斥責了一頓,讓他日後莫要再做這等糊塗事。
經此一事,太子雖然暫時收斂了一些,可朱祁鈺心裏明白,兩人之間的矛盾已然更深了,往後怕是還會有更多的麻煩。但他沒有絲毫畏懼,依舊堅定地投身到各項事務之中,無論是運河的修建、吏治的整頓,還是邊境的安穩以及人才的培養,他都事必躬親,用自己的行動讓大明一步步變得更加強盛,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他朱祁鈺的忠心與能力,哪怕前方依舊是暗流湧動、荊棘密布,他也毫不退縮,朝著改變命運、讓大明輝煌的目標繼續奮勇前行。
在後續的日子裏,朱祁鈺一邊巧妙地化解著來自太子以及其他潛在勢力的危機,一邊繼續謀劃著更多利於大明發展的舉措,在這風雲變幻的大明王朝中,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前行的道路,引領著大明朝著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