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風雨兼程,初心不改
經曆了太子一係造謠之事後,朝堂上的氣氛變得越發微妙起來。朱祁鈺深知,經過此番波折,與太子的嫌隙已然難以彌合,往後行事更是要如履薄冰,可即便如此,他改變大明、改變自身命運的決心也從未有過絲毫動搖。
這日,朱祁鈺如往常一般來到王府書房,與一眾心腹謀士商討接下來的諸多事務。劉方率先開口說道:“殿下,如今那運河的修建工程已到了關鍵階段,可資金方麵卻有些吃緊了,雖說之前朝廷撥了專款,也號召了富商捐資,但隨著工程推進,開銷越來越大,怕是得想辦法再籌措些銀子才好啊。”
朱祁鈺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這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不過咱們也不能因此就放慢工程進度。你且去與戶部再商議商議,看看能否從其他不急用的款項裏挪出一部分來應急,另外,本王也會出麵聯係一些京城的富商巨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爭取讓他們再多捐助些。”
張誠接著說道:“殿下,在吏治方麵,雖說之前的整頓頗有成效,可如今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有些地方官員為了在考核中不出差錯,做事變得畏首畏尾,一些本該推行的利民舉措也擱置了,長此以往,怕會影響地方發展啊。”
朱祁鈺點點頭,說道:“這可不行,咱們整頓吏治是為了讓官員們更好地為百姓做事,而非束縛住他們的手腳。你去傳本王的意思,讓吏部盡快出台一些補充規定,明確鼓勵官員們積極作為,隻要是出於公心,為了地方發展和百姓利益,即便出現些許小失誤,也不會過度追究,要讓大家放開手腳去幹。”
眾人又就其他事務一一商討後,便各自領命而去,朱祁鈺則起身準備進宮麵見皇帝朱瞻基,將這些情況稟報一番,也好讓父皇心中有數。
進宮後,朱祁鈺向朱瞻基詳細說了運河資金緊張以及吏治新問題等情況,朱瞻基聽後,說道:“鈺兒,你考慮得很周全,這運河之事關乎我大明的經濟命脈,絕不能半途而廢,資金方麵朕會讓戶部盡力協調。至於吏治,就按你說的辦,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讓官員們肆意妄為,也不能讓他們因噎廢食。”
朱祁鈺謝過皇帝後,又說道:“父皇,兒臣還有一事,如今各地學府增設之事,經禮部和戶部核算後,是可行的,還望父皇能早日準奏,讓各地盡快動起來,多培養些人才,也好為我大明的長遠發展蓄力啊。”
朱瞻基點頭道:“朕知曉了,既然可行,那便準了此事,鈺兒你便協同禮部、戶部等相關部門,把這學府增設之事辦好,莫要辜負了朕的期望。”
從宮中出來,朱祁鈺便緊鑼密鼓地投入到各項事務之中。他先是去拜訪了幾位京城有名的富商,這些富商平日裏對朱祁鈺也頗為敬重,聽聞他為了運河工程資金而來,倒也沒有推諉。
一位姓陳的富商說道:“殿下,您為我大明盡心盡力,我等都看在眼裏,這運河工程也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我願再出一筆銀子助力,隻望殿下日後能多為我等商人在朝廷上說些好話,讓咱們能更好地做些生意便好。”
朱祁鈺笑著說道:“陳老板放心,隻要諸位合法經營,為朝廷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本王定會在合適的時候為大家美言幾句,爭取更寬鬆的營商環境。”
在朱祁鈺的努力下,總算又籌措到了一筆可觀的資金,運河工程得以繼續順利推進。
而在各地學府增設之事上,朱祁鈺親自參與選址、製定教學章程等事宜。他召集各地的教育官員和有名的學者,說道:“諸位,這學府乃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咱們一定要高標準、嚴要求,不僅要傳授經史子集,更要注重實用之學,讓學子們日後能學以致用,真正為我大明效力啊。”
眾人紛紛響應,積極按照朱祁鈺的要求去籌備,一時間,各地掀起了一股興建學府的熱潮,不少寒門子弟聽聞後,都歡唿雀躍,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可太子那邊,經過之前的斥責,雖不敢再明目張膽地對付朱祁鈺,卻依舊在暗中使絆子。他教唆一些與他交好的官員,在學府建設、運河工程等事務中,故意拖延物資調配、人員安排等環節,給朱祁鈺製造麻煩。
朱祁鈺察覺到後,心中雖惱怒,卻沒有衝動行事。他找到那些被太子蠱惑的官員,單獨與他們交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說道:“諸位大人,本王知曉你們或許有自己的難處,可咱們都是為大明效力之人,這運河工程、學府建設哪一件不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若是因一時意氣或者其他緣由而耽誤了,那可是千古罪人啊,還望諸位能以大局為重,放下成見,一同把這些事辦好。”
不少官員聽了朱祁鈺的話後,心中也有所觸動,暗自後悔被太子利用,便開始配合起來,不再故意為難。
然而,就在朱祁鈺好不容易解決了這些內部的阻礙時,外部又傳來了消息。北方遊牧民族中,有幾個部落因為通商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內部產生了分歧,其中一部分激進的勢力竟不顧之前的議和協議,又開始在邊境小規模地襲擾百姓,搶奪財物。
邊境守將趕忙將情況上報朝廷,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朱祁鈺當即站出來說道:“父皇,兒臣願再次前往邊境,協助守將穩定局勢,查清楚到底是哪些部落違反約定,也好給他們一個警告,讓他們不敢再肆意妄為。”
朱瞻基思索片刻後說道:“鈺兒,你對邊境之事熟悉,此事朕便交給你去辦,隻是一定要小心謹慎,莫要衝動行事,盡量通過談判等和平方式解決,若實在不行,再采取軍事手段不遲。”
朱祁鈺領命後,迅速集結了一隊人馬,帶著一些物資,快馬加鞭地趕往邊境。
到了邊境,朱祁鈺先是安撫了受驚的百姓,然後與守將一同詳細了解了情況,又派出使者去與那些鬧事的部落交涉。
使者帶迴消息說,那些部落覺得在通商中自己所得太少,而且大明這邊的一些貿易規矩太過嚴苛,所以才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不滿。
朱祁鈺聽後,決定親自與那些部落的首領會麵。見麵時,他不卑不亢地說道:“各位首領,咱們之前簽訂了議和通商的協議,本是互利共贏的好事,可如今你們卻違背約定,襲擾我大明百姓,這豈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做法?若是覺得通商有問題,咱們可以坐下來好好談,合理調整規則,爭取讓大家都滿意,可若是繼續這般用武力挑釁,那我大明也絕不懼戰!”
那些部落首領見朱祁鈺態度強硬又有理有據,心中也有些忌憚,便表示願意重新商討通商事宜,解決利益分配等問題。
朱祁鈺隨後與他們進行了多輪談判,在保障大明利益的前提下,適當放寬了一些貿易限製,調整了利益分配方式,終於讓那些部落滿意,邊境的局勢再次穩定下來。
此事傳迴京城,皇帝朱瞻基對朱祁鈺又是一番誇讚,朝堂上的大臣們也對朱祁鈺越發欽佩,覺得他無論是處理內政還是應對外患,都有著非凡的能力。
而朱祁鈺從邊境迴來後,沒有絲毫懈怠,繼續投身到運河修建、學府建設以及吏治完善等諸多事務之中。他知道,自己的路還很長,雖然一路走來風雨不斷,可隻要秉持著那顆為國為民的初心,就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他改變朱祁鈺的命運,讓大明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在後續的日子裏,朱祁鈺依舊在這複雜多變的大明王朝中忙碌著,他就像一位堅毅的掌舵者,引領著大明這艘巨輪,穿越重重風浪,朝著那充滿希望的彼岸穩步前行,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輝煌曆史篇章,讓後世之人銘記他為大明所做出的貢獻。
經曆了太子一係造謠之事後,朝堂上的氣氛變得越發微妙起來。朱祁鈺深知,經過此番波折,與太子的嫌隙已然難以彌合,往後行事更是要如履薄冰,可即便如此,他改變大明、改變自身命運的決心也從未有過絲毫動搖。
這日,朱祁鈺如往常一般來到王府書房,與一眾心腹謀士商討接下來的諸多事務。劉方率先開口說道:“殿下,如今那運河的修建工程已到了關鍵階段,可資金方麵卻有些吃緊了,雖說之前朝廷撥了專款,也號召了富商捐資,但隨著工程推進,開銷越來越大,怕是得想辦法再籌措些銀子才好啊。”
朱祁鈺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這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不過咱們也不能因此就放慢工程進度。你且去與戶部再商議商議,看看能否從其他不急用的款項裏挪出一部分來應急,另外,本王也會出麵聯係一些京城的富商巨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爭取讓他們再多捐助些。”
張誠接著說道:“殿下,在吏治方麵,雖說之前的整頓頗有成效,可如今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有些地方官員為了在考核中不出差錯,做事變得畏首畏尾,一些本該推行的利民舉措也擱置了,長此以往,怕會影響地方發展啊。”
朱祁鈺點點頭,說道:“這可不行,咱們整頓吏治是為了讓官員們更好地為百姓做事,而非束縛住他們的手腳。你去傳本王的意思,讓吏部盡快出台一些補充規定,明確鼓勵官員們積極作為,隻要是出於公心,為了地方發展和百姓利益,即便出現些許小失誤,也不會過度追究,要讓大家放開手腳去幹。”
眾人又就其他事務一一商討後,便各自領命而去,朱祁鈺則起身準備進宮麵見皇帝朱瞻基,將這些情況稟報一番,也好讓父皇心中有數。
進宮後,朱祁鈺向朱瞻基詳細說了運河資金緊張以及吏治新問題等情況,朱瞻基聽後,說道:“鈺兒,你考慮得很周全,這運河之事關乎我大明的經濟命脈,絕不能半途而廢,資金方麵朕會讓戶部盡力協調。至於吏治,就按你說的辦,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讓官員們肆意妄為,也不能讓他們因噎廢食。”
朱祁鈺謝過皇帝後,又說道:“父皇,兒臣還有一事,如今各地學府增設之事,經禮部和戶部核算後,是可行的,還望父皇能早日準奏,讓各地盡快動起來,多培養些人才,也好為我大明的長遠發展蓄力啊。”
朱瞻基點頭道:“朕知曉了,既然可行,那便準了此事,鈺兒你便協同禮部、戶部等相關部門,把這學府增設之事辦好,莫要辜負了朕的期望。”
從宮中出來,朱祁鈺便緊鑼密鼓地投入到各項事務之中。他先是去拜訪了幾位京城有名的富商,這些富商平日裏對朱祁鈺也頗為敬重,聽聞他為了運河工程資金而來,倒也沒有推諉。
一位姓陳的富商說道:“殿下,您為我大明盡心盡力,我等都看在眼裏,這運河工程也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我願再出一筆銀子助力,隻望殿下日後能多為我等商人在朝廷上說些好話,讓咱們能更好地做些生意便好。”
朱祁鈺笑著說道:“陳老板放心,隻要諸位合法經營,為朝廷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本王定會在合適的時候為大家美言幾句,爭取更寬鬆的營商環境。”
在朱祁鈺的努力下,總算又籌措到了一筆可觀的資金,運河工程得以繼續順利推進。
而在各地學府增設之事上,朱祁鈺親自參與選址、製定教學章程等事宜。他召集各地的教育官員和有名的學者,說道:“諸位,這學府乃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咱們一定要高標準、嚴要求,不僅要傳授經史子集,更要注重實用之學,讓學子們日後能學以致用,真正為我大明效力啊。”
眾人紛紛響應,積極按照朱祁鈺的要求去籌備,一時間,各地掀起了一股興建學府的熱潮,不少寒門子弟聽聞後,都歡唿雀躍,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可太子那邊,經過之前的斥責,雖不敢再明目張膽地對付朱祁鈺,卻依舊在暗中使絆子。他教唆一些與他交好的官員,在學府建設、運河工程等事務中,故意拖延物資調配、人員安排等環節,給朱祁鈺製造麻煩。
朱祁鈺察覺到後,心中雖惱怒,卻沒有衝動行事。他找到那些被太子蠱惑的官員,單獨與他們交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說道:“諸位大人,本王知曉你們或許有自己的難處,可咱們都是為大明效力之人,這運河工程、學府建設哪一件不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若是因一時意氣或者其他緣由而耽誤了,那可是千古罪人啊,還望諸位能以大局為重,放下成見,一同把這些事辦好。”
不少官員聽了朱祁鈺的話後,心中也有所觸動,暗自後悔被太子利用,便開始配合起來,不再故意為難。
然而,就在朱祁鈺好不容易解決了這些內部的阻礙時,外部又傳來了消息。北方遊牧民族中,有幾個部落因為通商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內部產生了分歧,其中一部分激進的勢力竟不顧之前的議和協議,又開始在邊境小規模地襲擾百姓,搶奪財物。
邊境守將趕忙將情況上報朝廷,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朱祁鈺當即站出來說道:“父皇,兒臣願再次前往邊境,協助守將穩定局勢,查清楚到底是哪些部落違反約定,也好給他們一個警告,讓他們不敢再肆意妄為。”
朱瞻基思索片刻後說道:“鈺兒,你對邊境之事熟悉,此事朕便交給你去辦,隻是一定要小心謹慎,莫要衝動行事,盡量通過談判等和平方式解決,若實在不行,再采取軍事手段不遲。”
朱祁鈺領命後,迅速集結了一隊人馬,帶著一些物資,快馬加鞭地趕往邊境。
到了邊境,朱祁鈺先是安撫了受驚的百姓,然後與守將一同詳細了解了情況,又派出使者去與那些鬧事的部落交涉。
使者帶迴消息說,那些部落覺得在通商中自己所得太少,而且大明這邊的一些貿易規矩太過嚴苛,所以才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不滿。
朱祁鈺聽後,決定親自與那些部落的首領會麵。見麵時,他不卑不亢地說道:“各位首領,咱們之前簽訂了議和通商的協議,本是互利共贏的好事,可如今你們卻違背約定,襲擾我大明百姓,這豈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做法?若是覺得通商有問題,咱們可以坐下來好好談,合理調整規則,爭取讓大家都滿意,可若是繼續這般用武力挑釁,那我大明也絕不懼戰!”
那些部落首領見朱祁鈺態度強硬又有理有據,心中也有些忌憚,便表示願意重新商討通商事宜,解決利益分配等問題。
朱祁鈺隨後與他們進行了多輪談判,在保障大明利益的前提下,適當放寬了一些貿易限製,調整了利益分配方式,終於讓那些部落滿意,邊境的局勢再次穩定下來。
此事傳迴京城,皇帝朱瞻基對朱祁鈺又是一番誇讚,朝堂上的大臣們也對朱祁鈺越發欽佩,覺得他無論是處理內政還是應對外患,都有著非凡的能力。
而朱祁鈺從邊境迴來後,沒有絲毫懈怠,繼續投身到運河修建、學府建設以及吏治完善等諸多事務之中。他知道,自己的路還很長,雖然一路走來風雨不斷,可隻要秉持著那顆為國為民的初心,就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他改變朱祁鈺的命運,讓大明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在後續的日子裏,朱祁鈺依舊在這複雜多變的大明王朝中忙碌著,他就像一位堅毅的掌舵者,引領著大明這艘巨輪,穿越重重風浪,朝著那充滿希望的彼岸穩步前行,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輝煌曆史篇章,讓後世之人銘記他為大明所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