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暗箭來襲,從容應對
楊英豪結束各地賦稅情況的走訪後,便馬不停蹄地迴府,與謀士們一同整理收集來的資料,準備著手擬定賦稅調整的方案。此刻的他滿懷著熱忱,一心隻想為大明百姓減輕負擔,進一步改變這朱祁鈺原本既定的命運軌跡。
這日,楊英豪正在書房中,桌上堆滿了各地呈上來的文書,他時而仔細閱讀,時而提筆批注,神情專注而認真。謀士們也圍坐在一旁,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方案細節,氣氛熱烈又嚴謹。
“殿下,依目前的情況來看,南方幾地賦稅種類繁雜,且部分稅額偏高,若能先從簡化稅種、適當降低稅額著手,當能讓百姓鬆一口氣啊。”一位熟知賦稅之事的謀士說道。
“嗯,有理,不過北方之地多有屯田,情況又有所不同,還需兼顧各方利益,不能顧此失彼。”楊英豪微微點頭,迴應道。
眾人正討論得熱火朝天之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緊接著,一名護衛神色慌張地闖了進來,單膝跪地稟報道:“殿下,不好了!朝堂之上有大臣彈劾您,說您在水利修繕工程中中飽私囊,還拿出了一些所謂的證據,如今皇上已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形勢對您極為不利啊!”
楊英豪聞言,眉頭一皺,心中暗忖:“果然,那些暗中與我作對之人還是出手了,隻是沒想到竟用如此下作的手段。”不過他麵上依舊保持著鎮定,起身說道:“諸位莫慌,清者自清,我等先去朝堂上看看情況再說。”
說罷,楊英豪帶著一眾謀士匆匆往皇宮趕去。待他們趕到朝堂外時,裏麵已經傳來了激烈的爭論聲。
進入朝堂,隻見一位大臣正手持奏折,義正言辭地說道:“皇上,朱祁鈺小殿下負責水利修繕工程,這本是利國利民之事,可臣卻聽聞,在工程過程中,諸多款項去向不明,石料采購、勞工工錢等方麵皆有貓膩,這恐怕是小殿下借機中飽私囊啊,請皇上明察!”
朱瞻基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看向楊英豪問道:“鈺兒,此事你可有話說?”
楊英豪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不卑不亢地說道:“父皇,兒臣冤枉啊!此次水利修繕工程,每一筆款項的支出,兒臣都有詳細記錄,石料采購皆是找的信譽良好的商家,且有專人查驗質量;勞工工錢更是按時足額發放,絕無克扣之事。兒臣一心隻為工程順利,為百姓謀福,斷不會做這等貪贓枉法之舉,定是有人蓄意陷害,還望父皇明鑒。”
“哼,空口無憑,那你如何解釋這賬目上的些許出入,還有人證說看到你府上之人私下收取好處。”那彈劾的大臣咄咄逼人地說道。
楊英豪冷笑一聲,迴道:“賬目上所謂的出入,不過是記錄時的一些小誤差,兒臣這便可以讓人呈上修正後的賬目明細,至於那所謂的人證,兒臣倒想問問,是何人所見,又是在何種情況下所見,莫不是被人收買,信口胡謅罷了。”
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有的大臣覺得楊英豪說得有理,相信他的為人;但也有部分大臣在一旁觀望,等著看這場風波如何收場。
朱瞻基見狀,開口道:“既然鈺兒這般說,那便將修正賬目呈上,朕自會派人仔細核查,若真有人蓄意陷害,朕絕不輕饒。”
楊英豪應了一聲,示意身邊的謀士迴府去取賬目明細。不多時,賬目明細便被呈了上來,朱瞻基讓幾位信得過的大臣一同查驗。
趁著查驗賬目這間隙,楊英豪又說道:“父皇,兒臣為這水利工程盡心盡力,百姓們有目共睹,如今工程順利完成,正惠及周邊農田,兒臣實在想不出何人要這般汙蔑兒臣,還望父皇徹查,莫要讓兒臣寒了心,也莫要讓那些真正為大明做事之人寒了心啊。”
朱瞻基微微點頭,心中對楊英豪本就信任有加,此刻聽他這般說辭,更是傾向於相信他是被冤枉的。
過了一陣,查驗賬目的大臣迴稟道:“皇上,這賬目明細清晰,並無大的問題,之前的出入也確實如朱祁鈺小殿下所言,隻是記錄疏忽所致。”
那彈劾的大臣一聽,頓時有些慌了神,還想再辯駁幾句:“皇上,即便賬目沒問題,可那證人……”
話未說完,楊英豪便打斷道:“證人?那就請此人上堂對峙,兒臣倒要看看,他敢不敢當著眾人的麵再說一遍那誣陷之詞。”
朱瞻基大手一揮,下令道:“傳證人!”
不一會兒,一個神色畏縮的男子被帶了上來,一進朝堂,看到這陣仗,腿都有些發軟了。
“你且說說,是如何看到朱祁鈺府上之人收取好處的?”朱瞻基威嚴地問道。
那男子結結巴巴地說道:“草……草民,草民是聽別人說的,並未親眼所見,是……是有人給了草民銀子,讓草民這般說的。”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嘩然,眾人都明白了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誣陷。
朱瞻基大怒,拍案而起:“好你個大膽之人,竟敢在朝堂之上誣陷皇子,幕後主使是誰,還不從實招來!”
那男子嚇得癱倒在地,哆哆嗦嗦地說出了一個朝中大臣的名字,正是一直與楊英豪作對的那位重臣。
朱瞻基即刻下令將那重臣押入大牢,等候審問,同時對著朝堂上的大臣們說道:“朕本以為諸位皆是一心為大明,沒想到竟有人為了一己私利,使出這等卑劣手段,往後若再有人敢無端構陷、擾亂朝堂,定當嚴懲不貸!”
這場風波總算是平息了下來,楊英豪再次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在朝堂上的威望也不降反升。許多大臣對他在這場危機中的沉著冷靜、有理有據的應對都頗為讚賞,紛紛上前表示慰問。
楊英豪謝過眾人後,迴到府邸,並未因這場勝利而鬆懈,他深知,往後這樣的明槍暗箭怕是不會少,自己必須更加謹慎,也要加快腳步去落實賦稅調整之事,盡快積攢更多的實力與威望。
經過幾日的完善,賦稅調整的方案終於擬定好了。楊英豪再次進宮,將方案呈給朱瞻基審閱。
“父皇,這便是兒臣與謀士們商討後擬定的賦稅調整方案,您看看。”楊英豪恭敬地遞上折子。
朱瞻基接過,仔細翻閱起來,一邊看一邊微微點頭,說道:“鈺兒,你這方案倒是考慮得周全,隻是如之前所說,賦稅之事牽扯眾多,朝堂之上怕是又會有諸多爭議啊。”
“父皇,兒臣明白,可此事關乎大明百姓的切身利益,若能實施,百姓富足,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兒臣願與那些有異議的大臣們好好商討,爭取讓方案得以通過。”楊英豪堅定地說道。
朱瞻基看著楊英豪,眼中滿是欣慰,說道:“好,朕支持你,你便去朝堂上與大臣們商議此事吧,朕也會關注著,若有需要,朕會出麵協調。”
得到朱瞻基的支持後,楊英豪便開始在朝堂上積極推動賦稅調整方案。他先是召集了一眾大臣,詳細闡述了方案的內容、目的以及預期的效果,不少心係百姓的大臣聽後都表示讚同,覺得此舉大有裨益。
然而,那些代表著各方利益集團的大臣們卻提出了諸多反對意見,有的說這樣會減少朝廷收入,有的說會影響地方的穩定等等。
楊英豪耐心地一一迴應著他們的質疑,用自己走訪各地收集來的實際案例和數據來佐證方案的可行性,雙方你來我往,爭論不休,一連幾日,朝堂上都圍繞著賦稅調整之事展開著激烈的辯論。
在這過程中,楊英豪也察覺到了一些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他明白,要想讓方案通過,不能僅僅靠講道理,還得巧妙地平衡各方利益,尋找更多的同盟。
於是,楊英豪開始私下裏與一些中立的大臣們交流溝通,向他們分析利弊,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爭取將他們拉攏過來。同時,他也讓謀士們去收集更多有利於方案通過的證據和說辭,準備迎接下一輪的朝堂論戰。
日子就在這緊張又忙碌的氛圍中一天天過去,楊英豪為了賦稅調整之事奔波不停,而他的每一步行動,也都被朝堂內外的眾人密切關注著,大家都在拭目以待,看這位朱祁鈺小殿下能否再次衝破重重阻礙,成功改變大明賦稅的格局,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隨著與大臣們溝通的深入,楊英豪發現,有幾位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大臣態度開始有了些鬆動。原來,他們在聽了楊英豪列舉的各地百姓實際生活狀況後,心中也有所觸動,意識到賦稅過重確實給百姓帶來了諸多困苦。
楊英豪抓住這個機會,又單獨宴請了這幾位大臣,在宴會上,大家拋開朝堂上的嚴肅氛圍,把酒言歡,楊英豪誠懇地向他們請教對於賦稅調整方案的看法,以及如何改進才能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
這幾位大臣見楊英豪如此謙遜好學,又一心為百姓著想,便也放下了成見,紛紛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設性的意見。楊英豪一一記下,迴去後便和謀士們根據這些意見對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
再次上朝時,楊英豪帶著優化後的方案又一次站在了朝堂之上,當他將新方案闡述出來後,不少大臣都眼前一亮,那些原本反對的大臣中,又有幾人改變了立場,表示願意支持。
可就在這時,一直隱藏在暗處的一股勢力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見楊英豪這邊勢頭越來越好,便準備使出更狠的招數,想要徹底打亂楊英豪的計劃,讓他在這賦稅調整之事上一敗塗地。
而楊英豪,依舊懷揣著改變朱祁鈺命運、讓大明更加繁榮的決心,毫無畏懼地朝著目標前行,哪怕前方荊棘密布,他也誓要闖出一條光明大道來……
楊英豪結束各地賦稅情況的走訪後,便馬不停蹄地迴府,與謀士們一同整理收集來的資料,準備著手擬定賦稅調整的方案。此刻的他滿懷著熱忱,一心隻想為大明百姓減輕負擔,進一步改變這朱祁鈺原本既定的命運軌跡。
這日,楊英豪正在書房中,桌上堆滿了各地呈上來的文書,他時而仔細閱讀,時而提筆批注,神情專注而認真。謀士們也圍坐在一旁,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方案細節,氣氛熱烈又嚴謹。
“殿下,依目前的情況來看,南方幾地賦稅種類繁雜,且部分稅額偏高,若能先從簡化稅種、適當降低稅額著手,當能讓百姓鬆一口氣啊。”一位熟知賦稅之事的謀士說道。
“嗯,有理,不過北方之地多有屯田,情況又有所不同,還需兼顧各方利益,不能顧此失彼。”楊英豪微微點頭,迴應道。
眾人正討論得熱火朝天之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緊接著,一名護衛神色慌張地闖了進來,單膝跪地稟報道:“殿下,不好了!朝堂之上有大臣彈劾您,說您在水利修繕工程中中飽私囊,還拿出了一些所謂的證據,如今皇上已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形勢對您極為不利啊!”
楊英豪聞言,眉頭一皺,心中暗忖:“果然,那些暗中與我作對之人還是出手了,隻是沒想到竟用如此下作的手段。”不過他麵上依舊保持著鎮定,起身說道:“諸位莫慌,清者自清,我等先去朝堂上看看情況再說。”
說罷,楊英豪帶著一眾謀士匆匆往皇宮趕去。待他們趕到朝堂外時,裏麵已經傳來了激烈的爭論聲。
進入朝堂,隻見一位大臣正手持奏折,義正言辭地說道:“皇上,朱祁鈺小殿下負責水利修繕工程,這本是利國利民之事,可臣卻聽聞,在工程過程中,諸多款項去向不明,石料采購、勞工工錢等方麵皆有貓膩,這恐怕是小殿下借機中飽私囊啊,請皇上明察!”
朱瞻基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看向楊英豪問道:“鈺兒,此事你可有話說?”
楊英豪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禮,不卑不亢地說道:“父皇,兒臣冤枉啊!此次水利修繕工程,每一筆款項的支出,兒臣都有詳細記錄,石料采購皆是找的信譽良好的商家,且有專人查驗質量;勞工工錢更是按時足額發放,絕無克扣之事。兒臣一心隻為工程順利,為百姓謀福,斷不會做這等貪贓枉法之舉,定是有人蓄意陷害,還望父皇明鑒。”
“哼,空口無憑,那你如何解釋這賬目上的些許出入,還有人證說看到你府上之人私下收取好處。”那彈劾的大臣咄咄逼人地說道。
楊英豪冷笑一聲,迴道:“賬目上所謂的出入,不過是記錄時的一些小誤差,兒臣這便可以讓人呈上修正後的賬目明細,至於那所謂的人證,兒臣倒想問問,是何人所見,又是在何種情況下所見,莫不是被人收買,信口胡謅罷了。”
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有的大臣覺得楊英豪說得有理,相信他的為人;但也有部分大臣在一旁觀望,等著看這場風波如何收場。
朱瞻基見狀,開口道:“既然鈺兒這般說,那便將修正賬目呈上,朕自會派人仔細核查,若真有人蓄意陷害,朕絕不輕饒。”
楊英豪應了一聲,示意身邊的謀士迴府去取賬目明細。不多時,賬目明細便被呈了上來,朱瞻基讓幾位信得過的大臣一同查驗。
趁著查驗賬目這間隙,楊英豪又說道:“父皇,兒臣為這水利工程盡心盡力,百姓們有目共睹,如今工程順利完成,正惠及周邊農田,兒臣實在想不出何人要這般汙蔑兒臣,還望父皇徹查,莫要讓兒臣寒了心,也莫要讓那些真正為大明做事之人寒了心啊。”
朱瞻基微微點頭,心中對楊英豪本就信任有加,此刻聽他這般說辭,更是傾向於相信他是被冤枉的。
過了一陣,查驗賬目的大臣迴稟道:“皇上,這賬目明細清晰,並無大的問題,之前的出入也確實如朱祁鈺小殿下所言,隻是記錄疏忽所致。”
那彈劾的大臣一聽,頓時有些慌了神,還想再辯駁幾句:“皇上,即便賬目沒問題,可那證人……”
話未說完,楊英豪便打斷道:“證人?那就請此人上堂對峙,兒臣倒要看看,他敢不敢當著眾人的麵再說一遍那誣陷之詞。”
朱瞻基大手一揮,下令道:“傳證人!”
不一會兒,一個神色畏縮的男子被帶了上來,一進朝堂,看到這陣仗,腿都有些發軟了。
“你且說說,是如何看到朱祁鈺府上之人收取好處的?”朱瞻基威嚴地問道。
那男子結結巴巴地說道:“草……草民,草民是聽別人說的,並未親眼所見,是……是有人給了草民銀子,讓草民這般說的。”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嘩然,眾人都明白了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誣陷。
朱瞻基大怒,拍案而起:“好你個大膽之人,竟敢在朝堂之上誣陷皇子,幕後主使是誰,還不從實招來!”
那男子嚇得癱倒在地,哆哆嗦嗦地說出了一個朝中大臣的名字,正是一直與楊英豪作對的那位重臣。
朱瞻基即刻下令將那重臣押入大牢,等候審問,同時對著朝堂上的大臣們說道:“朕本以為諸位皆是一心為大明,沒想到竟有人為了一己私利,使出這等卑劣手段,往後若再有人敢無端構陷、擾亂朝堂,定當嚴懲不貸!”
這場風波總算是平息了下來,楊英豪再次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在朝堂上的威望也不降反升。許多大臣對他在這場危機中的沉著冷靜、有理有據的應對都頗為讚賞,紛紛上前表示慰問。
楊英豪謝過眾人後,迴到府邸,並未因這場勝利而鬆懈,他深知,往後這樣的明槍暗箭怕是不會少,自己必須更加謹慎,也要加快腳步去落實賦稅調整之事,盡快積攢更多的實力與威望。
經過幾日的完善,賦稅調整的方案終於擬定好了。楊英豪再次進宮,將方案呈給朱瞻基審閱。
“父皇,這便是兒臣與謀士們商討後擬定的賦稅調整方案,您看看。”楊英豪恭敬地遞上折子。
朱瞻基接過,仔細翻閱起來,一邊看一邊微微點頭,說道:“鈺兒,你這方案倒是考慮得周全,隻是如之前所說,賦稅之事牽扯眾多,朝堂之上怕是又會有諸多爭議啊。”
“父皇,兒臣明白,可此事關乎大明百姓的切身利益,若能實施,百姓富足,國家才能更加繁榮昌盛,兒臣願與那些有異議的大臣們好好商討,爭取讓方案得以通過。”楊英豪堅定地說道。
朱瞻基看著楊英豪,眼中滿是欣慰,說道:“好,朕支持你,你便去朝堂上與大臣們商議此事吧,朕也會關注著,若有需要,朕會出麵協調。”
得到朱瞻基的支持後,楊英豪便開始在朝堂上積極推動賦稅調整方案。他先是召集了一眾大臣,詳細闡述了方案的內容、目的以及預期的效果,不少心係百姓的大臣聽後都表示讚同,覺得此舉大有裨益。
然而,那些代表著各方利益集團的大臣們卻提出了諸多反對意見,有的說這樣會減少朝廷收入,有的說會影響地方的穩定等等。
楊英豪耐心地一一迴應著他們的質疑,用自己走訪各地收集來的實際案例和數據來佐證方案的可行性,雙方你來我往,爭論不休,一連幾日,朝堂上都圍繞著賦稅調整之事展開著激烈的辯論。
在這過程中,楊英豪也察覺到了一些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他明白,要想讓方案通過,不能僅僅靠講道理,還得巧妙地平衡各方利益,尋找更多的同盟。
於是,楊英豪開始私下裏與一些中立的大臣們交流溝通,向他們分析利弊,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爭取將他們拉攏過來。同時,他也讓謀士們去收集更多有利於方案通過的證據和說辭,準備迎接下一輪的朝堂論戰。
日子就在這緊張又忙碌的氛圍中一天天過去,楊英豪為了賦稅調整之事奔波不停,而他的每一步行動,也都被朝堂內外的眾人密切關注著,大家都在拭目以待,看這位朱祁鈺小殿下能否再次衝破重重阻礙,成功改變大明賦稅的格局,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隨著與大臣們溝通的深入,楊英豪發現,有幾位原本持反對意見的大臣態度開始有了些鬆動。原來,他們在聽了楊英豪列舉的各地百姓實際生活狀況後,心中也有所觸動,意識到賦稅過重確實給百姓帶來了諸多困苦。
楊英豪抓住這個機會,又單獨宴請了這幾位大臣,在宴會上,大家拋開朝堂上的嚴肅氛圍,把酒言歡,楊英豪誠懇地向他們請教對於賦稅調整方案的看法,以及如何改進才能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
這幾位大臣見楊英豪如此謙遜好學,又一心為百姓著想,便也放下了成見,紛紛提出了一些很有建設性的意見。楊英豪一一記下,迴去後便和謀士們根據這些意見對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
再次上朝時,楊英豪帶著優化後的方案又一次站在了朝堂之上,當他將新方案闡述出來後,不少大臣都眼前一亮,那些原本反對的大臣中,又有幾人改變了立場,表示願意支持。
可就在這時,一直隱藏在暗處的一股勢力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見楊英豪這邊勢頭越來越好,便準備使出更狠的招數,想要徹底打亂楊英豪的計劃,讓他在這賦稅調整之事上一敗塗地。
而楊英豪,依舊懷揣著改變朱祁鈺命運、讓大明更加繁榮的決心,毫無畏懼地朝著目標前行,哪怕前方荊棘密布,他也誓要闖出一條光明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