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風雲變幻,破局前行
朱祁鈺這段時日為了邊境戰事和諸多朝堂事務忙得不可開交,好不容易前線傳來了捷報,成山侯王通帶領大軍屢次擊退瓦剌,讓邊境局勢暫時穩定了下來,他這才稍稍鬆了口氣。可他心裏清楚,這大明朝堂內外的暗流從未停止湧動,自己絕不能掉以輕心。
清晨的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王府的庭院之中,朱祁鈺正在庭院裏活動著筋骨,思考著接下來該如何進一步鞏固邊防,讓百姓能真正過上安穩日子。這時,王府管家匆匆走來,神色略顯焦急地說道:“王爺,外麵來了幾位大人求見,看模樣像是有急事相商。”
朱祁鈺微微皺眉,心中疑惑,便說道:“請他們到前廳稍坐,本王這就過去。”
來到前廳,朱祁鈺見是幾位平日裏和自己還算交好的朝中大臣,便笑著拱手道:“諸位大人今日一早前來,可是有什麽要緊事?”
其中一位禮部侍郎率先開口道:“王爺啊,您還不知曉吧,昨日那幾位對您心懷不滿的大臣,暗中聯合了一些禦史,準備聯名上書彈劾您啊。說是您在此次邊境戰事中,雖看似盡心盡力,可實則卻在背後操控糧草供應之事,謀取私利不說,還故意延誤了部分物資的輸送,導致前線將士差點陷入困境呢。”
朱祁鈺眼神一冷,冷哼一聲道:“又是這般無端的汙蔑,他們為了扳倒本王,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另一位大臣憂心忡忡地說道:“王爺,此事雖荒謬,可他們人多勢眾,又有那幾個能說會道的禦史在,若是真在朝堂上鬧了起來,難免會讓陛下心中生疑啊,咱們可得早做準備才是。”
朱祁鈺微微點頭,沉聲道:“諸位放心,本王既然問心無愧,自會有辦法應對。他們想拿糧草之事做文章,那本王便將這糧草供應的每一個環節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眾人麵前。”
當下,朱祁鈺便吩咐管家去把負責糧草征集、運輸以及管理的相關人員都召集到王府,讓他們將一應賬目、記錄等都整理妥當,準備應對這場即將到來的彈劾風波。
幾日後,朝堂之上,氣氛格外凝重。那幾位大臣果然聯名上書,將彈劾朱祁鈺的奏疏呈了上去,言辭犀利,說得有板有眼,仿佛他們親眼所見朱祁鈺的那些“惡行”一般。
皇帝拿著奏疏,臉色變得陰沉起來,看向朱祁鈺問道:“鈺兒,他們所奏之事,你可有話說?”
朱祁鈺不慌不忙,上前一步行禮後說道:“父皇,兒臣冤枉啊。此次邊境戰事,兒臣一心隻為能讓前線將士無後顧之憂,全力抗敵,這糧草供應之事,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從最初勸說富戶、商賈捐糧,到各地糧草的征集、運輸,再到前線的交接,每一個環節皆有詳細記錄,相關人員也都在此,可隨時問詢查證。”
說罷,朱祁鈺朝殿外一招手,隻見一群人抬著一箱箱的賬本、文書走了進來,還有負責各個環節的主事官員上前,將具體的情況一一道來,條理清晰,證據確鑿,證明了糧草供應一直都是按部就班,且從未出現過延誤和謀取私利的情況。
皇帝聽完,臉色緩和了些,看向那幾位彈劾的大臣,嗬斥道:“你們僅憑一些道聽途說,便聯名彈劾皇子,可有真憑實據?如此行徑,是想擾亂朝堂,讓朕寒心嗎?”
那幾位大臣頓時麵如土色,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隻得跪地求饒:“陛下恕罪,陛下恕罪啊,是臣等聽信了小人之言,未加查證,才犯下此等大錯,還望陛下開恩。”
皇帝冷哼一聲道:“念在你們往日也為朝廷出過力,此次便從輕發落,罰俸一年,迴去好好反省,若再有下次,定不輕饒。”
經此一事,朱祁鈺在朝中的威望又提升了不少,那些原本搖擺不定的大臣,也越發覺得朱祁鈺行事磊落,值得信賴。
然而,朱祁鈺並未沉浸在這場小勝之中,他深知,邊境的安穩隻是暫時的,必須要從根本上解決與瓦剌的問題,才能讓大明真正長治久安。於是,他向皇帝提議,派遣使者前往瓦剌,與他們議和談判,探尋是否能通過和平的方式,劃定邊界,互市通商,避免日後的戰亂。
皇帝思索一番後,覺得此計可行,便同意了朱祁鈺的提議,任命他負責挑選合適的使者以及籌備議和相關事宜。
朱祁鈺領命後,經過多方考量,挑選了一位能言善辯、熟知瓦剌情況且頗具外交智慧的官員擔任使者,同時組織了一批熟悉禮儀、商貿等方麵的人員隨行,又準備了諸多彰顯大明國力和誠意的禮物。
在使者出發前,朱祁鈺親自召見他們,叮囑道:“此次前去瓦剌,你們肩負著大明的和平期望,務必要秉持公正,不卑不亢,既要讓瓦剌看到我們議和的誠意,也要維護好大明朝的威嚴,探尋出對雙方都有利的和平之策。”
使者等人領命而去,朱祁鈺則在京城一邊等待消息,一邊繼續處理著朝堂上的其他事務。
可這議和之事也並非一帆風順,朝中一些主戰派的大臣,對朱祁鈺此舉頗有微詞,覺得這是向瓦剌示弱,丟了大明的臉麵,他們暗中串聯,試圖在朝堂上阻止議和的進行,甚至還散布一些不利於議和的言論,蠱惑人心。
朱祁鈺得知後,召集了這些主戰派的大臣,耐心地解釋道:“諸位大人,本王理解你們的報國之心,皆想著通過武力讓瓦剌臣服。可戰爭帶來的隻有生靈塗炭和百姓的苦難啊,若能通過議和,讓邊境安寧,互市通商,既能讓我大明百姓安居樂業,又能讓瓦剌得到他們所需,如此雙贏之舉,何樂而不為呢?況且,我們並非是示弱,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展現我大明的大國風範和智慧呀。”
經過朱祁鈺的一番勸說,一部分主戰派大臣漸漸理解了他的苦心,可仍有少數頑固之人,依舊堅持己見。
就在這時,前方使者傳迴消息,說是瓦剌那邊對於議和之事態度頗為曖昧,既未明確拒絕,卻也提出了諸多苛刻的條件,比如要求擴大互市的範圍,還要大明給予大量的財物賞賜等,明顯是想趁機多撈些好處。
朱祁鈺看著使者帶迴的消息,眉頭緊皺,心中明白,這瓦剌是在試探大明的底線,若是輕易答應,必然會讓他們得寸進尺,可若是直接拒絕,那議和之事便會功虧一簣,邊境又將陷入戰火之中。
他思索良久,決定再次召集朝中大臣商議對策,看看如何能在不損害大明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與瓦剌達成相對公平合理的議和條件,讓邊境的和平能夠真正實現。
朝堂之上,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有的主張強硬拒絕,有的覺得可以適當讓步,氣氛一度十分熱烈。朱祁鈺坐在那裏,靜靜地聽著眾人的發言,心中權衡著利弊,他知道,自己必須做出一個正確的決策,這個決策關乎著大明的邊境安寧,關乎著無數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他也將在這複雜的局勢中,繼續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決心,去為大明開辟出一條通往長久和平與繁榮的道路……
夜已深,朱祁鈺獨自坐在書房中,桌上堆滿了關於議和以及邊境情況的各種文書資料,燭光在微風中搖曳,映照著他那沉思的麵龐,他仿佛在這寂靜的夜裏,與曆史對話,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寫那既定的命運,讓大明在他的守護下,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
朱祁鈺這段時日為了邊境戰事和諸多朝堂事務忙得不可開交,好不容易前線傳來了捷報,成山侯王通帶領大軍屢次擊退瓦剌,讓邊境局勢暫時穩定了下來,他這才稍稍鬆了口氣。可他心裏清楚,這大明朝堂內外的暗流從未停止湧動,自己絕不能掉以輕心。
清晨的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王府的庭院之中,朱祁鈺正在庭院裏活動著筋骨,思考著接下來該如何進一步鞏固邊防,讓百姓能真正過上安穩日子。這時,王府管家匆匆走來,神色略顯焦急地說道:“王爺,外麵來了幾位大人求見,看模樣像是有急事相商。”
朱祁鈺微微皺眉,心中疑惑,便說道:“請他們到前廳稍坐,本王這就過去。”
來到前廳,朱祁鈺見是幾位平日裏和自己還算交好的朝中大臣,便笑著拱手道:“諸位大人今日一早前來,可是有什麽要緊事?”
其中一位禮部侍郎率先開口道:“王爺啊,您還不知曉吧,昨日那幾位對您心懷不滿的大臣,暗中聯合了一些禦史,準備聯名上書彈劾您啊。說是您在此次邊境戰事中,雖看似盡心盡力,可實則卻在背後操控糧草供應之事,謀取私利不說,還故意延誤了部分物資的輸送,導致前線將士差點陷入困境呢。”
朱祁鈺眼神一冷,冷哼一聲道:“又是這般無端的汙蔑,他們為了扳倒本王,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另一位大臣憂心忡忡地說道:“王爺,此事雖荒謬,可他們人多勢眾,又有那幾個能說會道的禦史在,若是真在朝堂上鬧了起來,難免會讓陛下心中生疑啊,咱們可得早做準備才是。”
朱祁鈺微微點頭,沉聲道:“諸位放心,本王既然問心無愧,自會有辦法應對。他們想拿糧草之事做文章,那本王便將這糧草供應的每一個環節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眾人麵前。”
當下,朱祁鈺便吩咐管家去把負責糧草征集、運輸以及管理的相關人員都召集到王府,讓他們將一應賬目、記錄等都整理妥當,準備應對這場即將到來的彈劾風波。
幾日後,朝堂之上,氣氛格外凝重。那幾位大臣果然聯名上書,將彈劾朱祁鈺的奏疏呈了上去,言辭犀利,說得有板有眼,仿佛他們親眼所見朱祁鈺的那些“惡行”一般。
皇帝拿著奏疏,臉色變得陰沉起來,看向朱祁鈺問道:“鈺兒,他們所奏之事,你可有話說?”
朱祁鈺不慌不忙,上前一步行禮後說道:“父皇,兒臣冤枉啊。此次邊境戰事,兒臣一心隻為能讓前線將士無後顧之憂,全力抗敵,這糧草供應之事,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從最初勸說富戶、商賈捐糧,到各地糧草的征集、運輸,再到前線的交接,每一個環節皆有詳細記錄,相關人員也都在此,可隨時問詢查證。”
說罷,朱祁鈺朝殿外一招手,隻見一群人抬著一箱箱的賬本、文書走了進來,還有負責各個環節的主事官員上前,將具體的情況一一道來,條理清晰,證據確鑿,證明了糧草供應一直都是按部就班,且從未出現過延誤和謀取私利的情況。
皇帝聽完,臉色緩和了些,看向那幾位彈劾的大臣,嗬斥道:“你們僅憑一些道聽途說,便聯名彈劾皇子,可有真憑實據?如此行徑,是想擾亂朝堂,讓朕寒心嗎?”
那幾位大臣頓時麵如土色,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隻得跪地求饒:“陛下恕罪,陛下恕罪啊,是臣等聽信了小人之言,未加查證,才犯下此等大錯,還望陛下開恩。”
皇帝冷哼一聲道:“念在你們往日也為朝廷出過力,此次便從輕發落,罰俸一年,迴去好好反省,若再有下次,定不輕饒。”
經此一事,朱祁鈺在朝中的威望又提升了不少,那些原本搖擺不定的大臣,也越發覺得朱祁鈺行事磊落,值得信賴。
然而,朱祁鈺並未沉浸在這場小勝之中,他深知,邊境的安穩隻是暫時的,必須要從根本上解決與瓦剌的問題,才能讓大明真正長治久安。於是,他向皇帝提議,派遣使者前往瓦剌,與他們議和談判,探尋是否能通過和平的方式,劃定邊界,互市通商,避免日後的戰亂。
皇帝思索一番後,覺得此計可行,便同意了朱祁鈺的提議,任命他負責挑選合適的使者以及籌備議和相關事宜。
朱祁鈺領命後,經過多方考量,挑選了一位能言善辯、熟知瓦剌情況且頗具外交智慧的官員擔任使者,同時組織了一批熟悉禮儀、商貿等方麵的人員隨行,又準備了諸多彰顯大明國力和誠意的禮物。
在使者出發前,朱祁鈺親自召見他們,叮囑道:“此次前去瓦剌,你們肩負著大明的和平期望,務必要秉持公正,不卑不亢,既要讓瓦剌看到我們議和的誠意,也要維護好大明朝的威嚴,探尋出對雙方都有利的和平之策。”
使者等人領命而去,朱祁鈺則在京城一邊等待消息,一邊繼續處理著朝堂上的其他事務。
可這議和之事也並非一帆風順,朝中一些主戰派的大臣,對朱祁鈺此舉頗有微詞,覺得這是向瓦剌示弱,丟了大明的臉麵,他們暗中串聯,試圖在朝堂上阻止議和的進行,甚至還散布一些不利於議和的言論,蠱惑人心。
朱祁鈺得知後,召集了這些主戰派的大臣,耐心地解釋道:“諸位大人,本王理解你們的報國之心,皆想著通過武力讓瓦剌臣服。可戰爭帶來的隻有生靈塗炭和百姓的苦難啊,若能通過議和,讓邊境安寧,互市通商,既能讓我大明百姓安居樂業,又能讓瓦剌得到他們所需,如此雙贏之舉,何樂而不為呢?況且,我們並非是示弱,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展現我大明的大國風範和智慧呀。”
經過朱祁鈺的一番勸說,一部分主戰派大臣漸漸理解了他的苦心,可仍有少數頑固之人,依舊堅持己見。
就在這時,前方使者傳迴消息,說是瓦剌那邊對於議和之事態度頗為曖昧,既未明確拒絕,卻也提出了諸多苛刻的條件,比如要求擴大互市的範圍,還要大明給予大量的財物賞賜等,明顯是想趁機多撈些好處。
朱祁鈺看著使者帶迴的消息,眉頭緊皺,心中明白,這瓦剌是在試探大明的底線,若是輕易答應,必然會讓他們得寸進尺,可若是直接拒絕,那議和之事便會功虧一簣,邊境又將陷入戰火之中。
他思索良久,決定再次召集朝中大臣商議對策,看看如何能在不損害大明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與瓦剌達成相對公平合理的議和條件,讓邊境的和平能夠真正實現。
朝堂之上,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有的主張強硬拒絕,有的覺得可以適當讓步,氣氛一度十分熱烈。朱祁鈺坐在那裏,靜靜地聽著眾人的發言,心中權衡著利弊,他知道,自己必須做出一個正確的決策,這個決策關乎著大明的邊境安寧,關乎著無數百姓的生死存亡,而他也將在這複雜的局勢中,繼續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決心,去為大明開辟出一條通往長久和平與繁榮的道路……
夜已深,朱祁鈺獨自坐在書房中,桌上堆滿了關於議和以及邊境情況的各種文書資料,燭光在微風中搖曳,映照著他那沉思的麵龐,他仿佛在這寂靜的夜裏,與曆史對話,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寫那既定的命運,讓大明在他的守護下,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