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三月風光和煦,暖陽昭昭。
轉眼便是三月十二。
大婚前幾日,弘曆拉著蘭若的手依依不舍。
二人同床共枕幾月,雖沒做什麽,但弘曆已經習慣了蘭若躺在他的身側,他喜歡那種不論何時,不論何地蘭若都在他看得到的地方的滿足感。
好在隻有短短幾日,隻待大婚後,他們便可以長相廝守,再不分離。
時光在弘曆焦灼的盼望中悄悄溜走。
京師街道打掃的幹幹淨淨,人人穿紅著綠,家家張燈結彩,以示萬民同樂,舉國同慶。
宮內更是一片喜氣洋洋,各處路上都是紅氈鋪地,門神、對聯早已煥然一新。
大婚當日,蘭若天黑沒亮就被青梅和綠竹折騰起來,為她穿上大紅嫁衣,戴上金冠玉釵。
蘭若麵容白皙精致,隻淡淡塗了些脂粉,口脂抿唇,螺黛描眉,東珠耳墜端莊大氣,微微搖動。
冠上金流蘇垂在她的細肩,嫁衣繡工精美,金色細線繡成的鳳凰似要展翅高飛,栩栩如生,袖口上兩隻蝴蝶追逐,金線迤邐。
烏雅兆惠躲在角落哭的不能自已,他他拉氏正忙著安慰他。
十裏紅裝,整個紫禁城的繁華都失去了顏色。
蘭若一身嫁衣如火,鳳冠霞帔,周圍傳來恢弘的鳴樂聲。
不遠處,弘曆一襲紅袍,韶光流轉,出塵逸朗的俊顏光彩煥發,他的嘴角掛著滿滿的笑意,似不可置信,似誌得意滿,似如夢似幻,似不知今夕何夕。
午門以內的各宮門、殿門都是紅燈高照,太和門、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都懸掛了雙喜字樣的彩綢。
原本應由正副使持節為前導,隨後為存放冊寶的龍亭和皇後鑾駕,再後還有內大臣、侍衛等一行長長的迎親儀仗隊,由太和門至大清門各中門出。
但偏偏這帝後二人都不是個講規矩的人,皇後不必在拜位跪聽宣讀冊文和寶文,隻簡單向北行六肅拜、三跪、三叩首之禮。
若不是蘭若為了跪拜佛標和其母,弘曆恐怕連腰都舍不得讓蘭若彎一下。
及至升輿吉時到,女官恭請皇後升鳳輿,兆惠等人送蘭若啟程。弘曆連馬也不騎,跟著蘭若就上去,大臣們也都視而不見。
誰會在這大喜的日子找不痛快?
烏拉兆惠好不容易在他他拉氏的安慰下止住眼淚,這會彎下腰,眼淚又要溢出來。
他他拉氏連忙告誡:“今日可是蘭若的大好日子,你可別耽誤了吉時。”
兆惠一聽,果然鎮定下來,眼淚用手背一擦,立馬恢複成熟男人的狀態。
他的妹妹啊!
她還那麽小。
皇上這個老男人,這個不安好心的狼崽子,就這麽把他妹妹給叼走了嗚嗚嗚......
他他拉氏覺得自家夫君那張臉皺巴巴的簡直沒眼看。
夫妻多年,他他拉氏一看就知道兆惠在心裏痛罵皇帝。
兆惠比蘭若大十二歲,皇帝比蘭若大九歲。
一個比一個老。
都是老男人。
小姑子要做皇後,他他拉氏怎麽也想不到。
不過是離開幾個月,蘭若就要嫁人,還是嫁入皇家。
他他拉氏很是擔心。
無他,她這個做嫂嫂的還是很疼愛蘭若這個夫君的幼妹 ,公爹在世時為蘭若求得聖旨,就是不願意蘭若吃這份嫁給皇家的苦。
蘭若長得傾國傾城,家世不低,皇室是很難放過這樣一個女子的。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好在一道聖旨準許蘭若婚嫁自由,保的後半生平安順遂。
隻是世事難料,蘭若最終還是入了宮。
雖說是做了皇後,但觀皇帝能做出貶妻為妾的事,他他拉氏就很擔心,人是會偽裝的或許為了一時新鮮,做下一些世人難以接受的事,但若這新鮮感過去了呢?
皇上要什麽樣的美人沒有,三宮六院,這份真心能維持多久呢?
帝心難測,不可揣度。
好在迴來這段時間,她時不時地也能進宮。
冷眼瞧著,這段時日,皇上對她家小姑子可真說得上是要什麽給什麽,有幾次她甚至撞見皇上給她家蘭若換衣裳換鞋。
衣食住行從不假手於人,餓了還沒說,皇上牌點心喂到嘴裏,渴了也不用談,茶杯瞬間湊到唇邊,變天了蘭若還沒注意到,衣裳就披了上來,夜深了要把蘭若哄睡再起來加班。
一個被人伺候多年養尊處優的皇帝,能把蘭若照顧的這麽好,真是難得。
蘭若的貼身侍女青梅幾乎無用武之地。
看得他他拉氏懷疑的觀察過天上好久。
一個沒忍住還跑到烏雅氏祖墳上去圍著看了許久。
也好,蘭若能有個好結局,她這個做嫂子的也安心。
前麵的隊伍已經出了烏雅府,他他拉氏用帕子一抹淚水,立刻喜笑顏開的湊過去,今日是個喜日子,蘭若的好日子還在後麵呢!
火紅的鑾駕,大紅彩綢的帷上是豔粉浮金的喜字和龍鳳飛舞的紋路,還有麒麟送子圖,寶塔頂映著光,在四角,各自綴著一個大大的彩球,那流蘇,一直垂到底。
數十裏的紅妝,是弘曆搬空了自己的私庫、蘭若自己的一半財產、兆惠的一半家財,還有各個宗親福晉,族中長輩的添妝。
那場麵壯觀至極,一千多抬的嫁妝一眼看不到尾,宗室的年幼孩兒跟隨在一旁四處撒錢,弘晝作為頭頭照看這群孩子。
孩子們一哄而散,提著小籃子四處跑,口中歡唿:“皇上萬歲,寶儀皇後萬歲!”
“皇上皇後喜結良緣,百年好合!”
“花好月圓,早生貴子!”
“海誓山盟餘生共,晨夕相伴一生歡!”
“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
“芝蘭茂千載,琴瑟樂百年!”
各式各樣的吉祥話隨著被一把一把拋出去的銅錢魚貫而出。
整個紫禁城都陷入狂歡。
馬車從街頭排到街尾,井然有序。
路旁鋪著數不盡的花瓣,就連滿城的樹上都係著無數條紅綢帶。
路旁皆是維持秩序的侍衛,湧動的人群比肩繼下一個個皆伸頭探腦去觀望這場自大清建國以來最盛大的婚禮。
轉眼便是三月十二。
大婚前幾日,弘曆拉著蘭若的手依依不舍。
二人同床共枕幾月,雖沒做什麽,但弘曆已經習慣了蘭若躺在他的身側,他喜歡那種不論何時,不論何地蘭若都在他看得到的地方的滿足感。
好在隻有短短幾日,隻待大婚後,他們便可以長相廝守,再不分離。
時光在弘曆焦灼的盼望中悄悄溜走。
京師街道打掃的幹幹淨淨,人人穿紅著綠,家家張燈結彩,以示萬民同樂,舉國同慶。
宮內更是一片喜氣洋洋,各處路上都是紅氈鋪地,門神、對聯早已煥然一新。
大婚當日,蘭若天黑沒亮就被青梅和綠竹折騰起來,為她穿上大紅嫁衣,戴上金冠玉釵。
蘭若麵容白皙精致,隻淡淡塗了些脂粉,口脂抿唇,螺黛描眉,東珠耳墜端莊大氣,微微搖動。
冠上金流蘇垂在她的細肩,嫁衣繡工精美,金色細線繡成的鳳凰似要展翅高飛,栩栩如生,袖口上兩隻蝴蝶追逐,金線迤邐。
烏雅兆惠躲在角落哭的不能自已,他他拉氏正忙著安慰他。
十裏紅裝,整個紫禁城的繁華都失去了顏色。
蘭若一身嫁衣如火,鳳冠霞帔,周圍傳來恢弘的鳴樂聲。
不遠處,弘曆一襲紅袍,韶光流轉,出塵逸朗的俊顏光彩煥發,他的嘴角掛著滿滿的笑意,似不可置信,似誌得意滿,似如夢似幻,似不知今夕何夕。
午門以內的各宮門、殿門都是紅燈高照,太和門、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都懸掛了雙喜字樣的彩綢。
原本應由正副使持節為前導,隨後為存放冊寶的龍亭和皇後鑾駕,再後還有內大臣、侍衛等一行長長的迎親儀仗隊,由太和門至大清門各中門出。
但偏偏這帝後二人都不是個講規矩的人,皇後不必在拜位跪聽宣讀冊文和寶文,隻簡單向北行六肅拜、三跪、三叩首之禮。
若不是蘭若為了跪拜佛標和其母,弘曆恐怕連腰都舍不得讓蘭若彎一下。
及至升輿吉時到,女官恭請皇後升鳳輿,兆惠等人送蘭若啟程。弘曆連馬也不騎,跟著蘭若就上去,大臣們也都視而不見。
誰會在這大喜的日子找不痛快?
烏拉兆惠好不容易在他他拉氏的安慰下止住眼淚,這會彎下腰,眼淚又要溢出來。
他他拉氏連忙告誡:“今日可是蘭若的大好日子,你可別耽誤了吉時。”
兆惠一聽,果然鎮定下來,眼淚用手背一擦,立馬恢複成熟男人的狀態。
他的妹妹啊!
她還那麽小。
皇上這個老男人,這個不安好心的狼崽子,就這麽把他妹妹給叼走了嗚嗚嗚......
他他拉氏覺得自家夫君那張臉皺巴巴的簡直沒眼看。
夫妻多年,他他拉氏一看就知道兆惠在心裏痛罵皇帝。
兆惠比蘭若大十二歲,皇帝比蘭若大九歲。
一個比一個老。
都是老男人。
小姑子要做皇後,他他拉氏怎麽也想不到。
不過是離開幾個月,蘭若就要嫁人,還是嫁入皇家。
他他拉氏很是擔心。
無他,她這個做嫂嫂的還是很疼愛蘭若這個夫君的幼妹 ,公爹在世時為蘭若求得聖旨,就是不願意蘭若吃這份嫁給皇家的苦。
蘭若長得傾國傾城,家世不低,皇室是很難放過這樣一個女子的。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好在一道聖旨準許蘭若婚嫁自由,保的後半生平安順遂。
隻是世事難料,蘭若最終還是入了宮。
雖說是做了皇後,但觀皇帝能做出貶妻為妾的事,他他拉氏就很擔心,人是會偽裝的或許為了一時新鮮,做下一些世人難以接受的事,但若這新鮮感過去了呢?
皇上要什麽樣的美人沒有,三宮六院,這份真心能維持多久呢?
帝心難測,不可揣度。
好在迴來這段時間,她時不時地也能進宮。
冷眼瞧著,這段時日,皇上對她家小姑子可真說得上是要什麽給什麽,有幾次她甚至撞見皇上給她家蘭若換衣裳換鞋。
衣食住行從不假手於人,餓了還沒說,皇上牌點心喂到嘴裏,渴了也不用談,茶杯瞬間湊到唇邊,變天了蘭若還沒注意到,衣裳就披了上來,夜深了要把蘭若哄睡再起來加班。
一個被人伺候多年養尊處優的皇帝,能把蘭若照顧的這麽好,真是難得。
蘭若的貼身侍女青梅幾乎無用武之地。
看得他他拉氏懷疑的觀察過天上好久。
一個沒忍住還跑到烏雅氏祖墳上去圍著看了許久。
也好,蘭若能有個好結局,她這個做嫂子的也安心。
前麵的隊伍已經出了烏雅府,他他拉氏用帕子一抹淚水,立刻喜笑顏開的湊過去,今日是個喜日子,蘭若的好日子還在後麵呢!
火紅的鑾駕,大紅彩綢的帷上是豔粉浮金的喜字和龍鳳飛舞的紋路,還有麒麟送子圖,寶塔頂映著光,在四角,各自綴著一個大大的彩球,那流蘇,一直垂到底。
數十裏的紅妝,是弘曆搬空了自己的私庫、蘭若自己的一半財產、兆惠的一半家財,還有各個宗親福晉,族中長輩的添妝。
那場麵壯觀至極,一千多抬的嫁妝一眼看不到尾,宗室的年幼孩兒跟隨在一旁四處撒錢,弘晝作為頭頭照看這群孩子。
孩子們一哄而散,提著小籃子四處跑,口中歡唿:“皇上萬歲,寶儀皇後萬歲!”
“皇上皇後喜結良緣,百年好合!”
“花好月圓,早生貴子!”
“海誓山盟餘生共,晨夕相伴一生歡!”
“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
“芝蘭茂千載,琴瑟樂百年!”
各式各樣的吉祥話隨著被一把一把拋出去的銅錢魚貫而出。
整個紫禁城都陷入狂歡。
馬車從街頭排到街尾,井然有序。
路旁鋪著數不盡的花瓣,就連滿城的樹上都係著無數條紅綢帶。
路旁皆是維持秩序的侍衛,湧動的人群比肩繼下一個個皆伸頭探腦去觀望這場自大清建國以來最盛大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