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考核開始
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 作者:玄武仙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離開賈詡的住所之後,王潛也在程昱的指引下去見了一下李儒。
不同於賈詡的內斂守身,李儒此人可謂是鋒芒畢露,麵對王潛的一係列問話,也都是直言不諱,毫不掩飾。
僅僅隻是通過隻言片語,王潛便看到了李儒對於那些士族、豪強的憎惡之情,以及決心推翻一係列不公正對待的誌向。
用後世的話來說,李儒無疑是一位堅定的反階級鬥士。
不過,其內心的立場雖然異常堅定,但有時行事卻會過於極端、甚至是不擇手段。
而且,隻要認定某個目標,那無論是自身性命,還是名聲榮譽,都可以全部拋棄,隻為目標的達成。
這種人,往往大多都會成為一個悲情人物。
因此,在了解到李儒的誌向之後,王潛也是毫不隱晦的說出了想要收其為徒的想法。
而李儒早在在與程昱相交之初,就清楚的了解到了王潛“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及澄清天下的誌向。
加之王潛此前提出的諸多學說、思想,更是讓李儒神往不已。
所以,麵對王潛拋出的橄欖枝,李儒也是沒有絲毫的猶豫,當場便行了拜師大禮,然後又在程昱的邀請下,加入到了錦衣衛當中。
至此,程昱、賈詡、李儒,這漢末三大狠人,總算是全都齊聚於錦衣衛當中。
一想到這三個家夥可能搞出的一係列事情,王潛就忍不住一陣嘴角上揚。
他實在無法想象,到底有誰能夠扛得住這三個家夥的聯手。
讓程昱將賈詡與李儒的情況,詳細的轉述給劉宏之後,王潛便不再過多關注其中。
畢竟,錦衣衛乃是天子的耳目,是劉宏掌權並控製天下的依仗,就算他身為帝師,也不可過多幹預其中,以免日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與麻煩。
因此,王潛隻是簡單的交代了一下後續事宜之後,便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即將開始的考核以及增設教育部門一事。
很快,劉宏便依照王潛的指點,接連發布了數道詔令。
首先第一道詔令,便是於朝廷之中,增設一個教諭部,由王潛擔當首任教諭卿,位比九卿。
並於各個郡縣當中新設一個教諭署,其中官員的任免升遷,由教諭部看是教化之功來委派任用。
而且,大漢境內的所有書院,包括太學在內,皆在教諭部的監管之下,並隻向朝廷負責,不受地方官府的管轄。
對於組建教諭部一事,朝野內外雖議論紛紛,但卻並無一人提出反對的意見。
自古以來,無論是帝王、官吏、名儒大士,其彰顯功績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教化之功。
因此,天子下詔組建教諭部,大興教化之事,乃是正理,誰也沒有反對的理由。
再者,增設教諭部,便意味著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入仕的機會。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教諭部的首任主官,乃是當今帝師王潛。
傻子也知道,這增設教諭部一事,定然是王潛在背後推動的。
如今朝堂之中的各方勢力,巴結王潛還來不及呢,怎麽可能去提出反對的意見?
然後是第二道詔令,便是確定了考核的日期、地點。
依照王潛的指點,劉宏最終還是將此番考核分成了三場。
一場,為實策、吏治、富國、律法等主政之策。
二場,為農事、水利、算術、土木等雜學。
三場,則是經學、文章、教化等文學。
而且詔令之中,還明確告知了諸多學子,既可三場全考,也可以單選一場進行考核,然後依照各自考核的成績進行酌情任用。
如:精通吏治、律法的可以去廷尉或禦史台等監察部門;精通富國、實策的可以去財政部門或地方主官;精通經學、教化的,可以去書院或教諭部任職……
這道考核詔令,可以說是麵麵俱到,不僅充分的照顧到了人人各自擅長的不同領域,同時也體現了天子唯才是舉,公平公正的舉賢之心,任何人都無法挑出半點毛病。
一時間,所有聚集在洛陽的一眾學子們,紛紛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在即將開始的考核之中大展身手。
……
七月五日,清晨。
今日乃是開始第一場考核的日子。
天色剛朦朦亮,便有近三千多名自認精通吏治、實策、富國、律法等主政之學的學子、賢良,齊聚於南宮外的廣場上。
這些人大多當中,有的出身士族豪門、有的出身寒微,既有經過地方舉薦而來、也有自負才學過人而獨自前來。
所有人靜靜的凝望著緊閉的宮門,目光之中滿是激動、興奮與期待。
當東邊的天際線露出一抹紅光的時候,位於宮牆上方的箭樓,傳出一道沉悶的鼓聲。
緊接著,宮門緩緩打開,兩隊身穿甲胄的羽林軍士兵魚貫而出,分列於宮門兩側,宋典領著一幫宦官走了出來。
“陛下有令,諸位學子、賢良,入宮考核!!”
隨著宋典一聲高唿,諸多學子在一眾宦官的安排下,排列成了幾條長長的隊伍,然後上前接受檢查,確認沒有危險之後,依次邁進宮中。
德陽殿前。
巨大的廣場上,此刻已經整整齊齊的擺放了將近三千張桌案。
德陽殿乃是天子處理國政的地方,一般來說,隻有得到召見的朝中重臣,方能進入其中,莫說是普通人了,便是低階官吏,這輩子也不見得能夠來到這裏一迴。
他之所以這麽做,除去彰顯對此次考核的重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一個名分的問題。
於天子殿前接受考核,也就相當於接受天子問策,一旦成績通過,並接受任用之後,便相當於承了天子的知遇之恩。
無論願意接受與否,都將背上一個天子門生的名頭,想擺脫都不可能。
當初的孝武帝劉徹,就是通過殿中考核,收攏、並任用了董仲舒以及一批可用之才,方才逐漸站穩了腳跟,並在竇太後離世之後,靠著諸多天子門生,在第一時間迅速掌握了朝中的權柄。
而今,劉宏將考場設德陽殿前,對三千學子進行考核,正是效仿當初孝武帝的做法。
不同於賈詡的內斂守身,李儒此人可謂是鋒芒畢露,麵對王潛的一係列問話,也都是直言不諱,毫不掩飾。
僅僅隻是通過隻言片語,王潛便看到了李儒對於那些士族、豪強的憎惡之情,以及決心推翻一係列不公正對待的誌向。
用後世的話來說,李儒無疑是一位堅定的反階級鬥士。
不過,其內心的立場雖然異常堅定,但有時行事卻會過於極端、甚至是不擇手段。
而且,隻要認定某個目標,那無論是自身性命,還是名聲榮譽,都可以全部拋棄,隻為目標的達成。
這種人,往往大多都會成為一個悲情人物。
因此,在了解到李儒的誌向之後,王潛也是毫不隱晦的說出了想要收其為徒的想法。
而李儒早在在與程昱相交之初,就清楚的了解到了王潛“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及澄清天下的誌向。
加之王潛此前提出的諸多學說、思想,更是讓李儒神往不已。
所以,麵對王潛拋出的橄欖枝,李儒也是沒有絲毫的猶豫,當場便行了拜師大禮,然後又在程昱的邀請下,加入到了錦衣衛當中。
至此,程昱、賈詡、李儒,這漢末三大狠人,總算是全都齊聚於錦衣衛當中。
一想到這三個家夥可能搞出的一係列事情,王潛就忍不住一陣嘴角上揚。
他實在無法想象,到底有誰能夠扛得住這三個家夥的聯手。
讓程昱將賈詡與李儒的情況,詳細的轉述給劉宏之後,王潛便不再過多關注其中。
畢竟,錦衣衛乃是天子的耳目,是劉宏掌權並控製天下的依仗,就算他身為帝師,也不可過多幹預其中,以免日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與麻煩。
因此,王潛隻是簡單的交代了一下後續事宜之後,便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即將開始的考核以及增設教育部門一事。
很快,劉宏便依照王潛的指點,接連發布了數道詔令。
首先第一道詔令,便是於朝廷之中,增設一個教諭部,由王潛擔當首任教諭卿,位比九卿。
並於各個郡縣當中新設一個教諭署,其中官員的任免升遷,由教諭部看是教化之功來委派任用。
而且,大漢境內的所有書院,包括太學在內,皆在教諭部的監管之下,並隻向朝廷負責,不受地方官府的管轄。
對於組建教諭部一事,朝野內外雖議論紛紛,但卻並無一人提出反對的意見。
自古以來,無論是帝王、官吏、名儒大士,其彰顯功績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教化之功。
因此,天子下詔組建教諭部,大興教化之事,乃是正理,誰也沒有反對的理由。
再者,增設教諭部,便意味著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入仕的機會。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教諭部的首任主官,乃是當今帝師王潛。
傻子也知道,這增設教諭部一事,定然是王潛在背後推動的。
如今朝堂之中的各方勢力,巴結王潛還來不及呢,怎麽可能去提出反對的意見?
然後是第二道詔令,便是確定了考核的日期、地點。
依照王潛的指點,劉宏最終還是將此番考核分成了三場。
一場,為實策、吏治、富國、律法等主政之策。
二場,為農事、水利、算術、土木等雜學。
三場,則是經學、文章、教化等文學。
而且詔令之中,還明確告知了諸多學子,既可三場全考,也可以單選一場進行考核,然後依照各自考核的成績進行酌情任用。
如:精通吏治、律法的可以去廷尉或禦史台等監察部門;精通富國、實策的可以去財政部門或地方主官;精通經學、教化的,可以去書院或教諭部任職……
這道考核詔令,可以說是麵麵俱到,不僅充分的照顧到了人人各自擅長的不同領域,同時也體現了天子唯才是舉,公平公正的舉賢之心,任何人都無法挑出半點毛病。
一時間,所有聚集在洛陽的一眾學子們,紛紛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在即將開始的考核之中大展身手。
……
七月五日,清晨。
今日乃是開始第一場考核的日子。
天色剛朦朦亮,便有近三千多名自認精通吏治、實策、富國、律法等主政之學的學子、賢良,齊聚於南宮外的廣場上。
這些人大多當中,有的出身士族豪門、有的出身寒微,既有經過地方舉薦而來、也有自負才學過人而獨自前來。
所有人靜靜的凝望著緊閉的宮門,目光之中滿是激動、興奮與期待。
當東邊的天際線露出一抹紅光的時候,位於宮牆上方的箭樓,傳出一道沉悶的鼓聲。
緊接著,宮門緩緩打開,兩隊身穿甲胄的羽林軍士兵魚貫而出,分列於宮門兩側,宋典領著一幫宦官走了出來。
“陛下有令,諸位學子、賢良,入宮考核!!”
隨著宋典一聲高唿,諸多學子在一眾宦官的安排下,排列成了幾條長長的隊伍,然後上前接受檢查,確認沒有危險之後,依次邁進宮中。
德陽殿前。
巨大的廣場上,此刻已經整整齊齊的擺放了將近三千張桌案。
德陽殿乃是天子處理國政的地方,一般來說,隻有得到召見的朝中重臣,方能進入其中,莫說是普通人了,便是低階官吏,這輩子也不見得能夠來到這裏一迴。
他之所以這麽做,除去彰顯對此次考核的重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一個名分的問題。
於天子殿前接受考核,也就相當於接受天子問策,一旦成績通過,並接受任用之後,便相當於承了天子的知遇之恩。
無論願意接受與否,都將背上一個天子門生的名頭,想擺脫都不可能。
當初的孝武帝劉徹,就是通過殿中考核,收攏、並任用了董仲舒以及一批可用之才,方才逐漸站穩了腳跟,並在竇太後離世之後,靠著諸多天子門生,在第一時間迅速掌握了朝中的權柄。
而今,劉宏將考場設德陽殿前,對三千學子進行考核,正是效仿當初孝武帝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