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風雨欲來
皇帝年少,我從安南開始挽天傾 作者:長風聽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乾軍攻克浗州城後,蘇溫言沒有立刻行動,而是讓士卒們歇息了一天。他深知士兵們經曆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需要時間恢複體力和精神狀態。同時,他還對城中的降卒做出了安排。按照蘇溫言的要求,那些作惡多端的首領被斬首示眾,以示懲戒;而其他降卒則被打散並編入軍中,或者充當民夫,協助軍隊進行後勤工作。
隨後,薛貴和齊國忠二人分別沿著沅河向上遊進發,並在睦州分道揚鑣。他們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一個向北進軍,另一個向西南方向前進,目的都是收攏安南各地的潰散之兵。如今,安南境內到處都有土匪肆虐,局勢混亂不堪。
蘇溫言明白,要想徹底平定安南之亂,必須首先收集安南境內剩餘的潰敗之兵,並將其充實到自己的軍隊中,以壯大兵力。畢竟,僅依靠龍驤衛現有的三萬多士卒去對抗安南的十餘萬叛軍,有些太過於自大。而且,即使能夠獲勝,也會給龍驤衛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可能動搖剛剛建立起來的編製。因此,蘇溫言決定采取穩健的策略,先集中力量解決眼前的問題,再考慮如何尋機與叛軍決戰。
在這之後,蘇溫言就帶著大軍就在浗州一動不動,時間悄然流逝,又是八天過去了,一切都顯得那麽平靜,直到蘇溫言做出了新的決定。他命令手下千戶王項率領自己的千人部隊堅守浗州城,然後親自領軍向西進發,目標指向安州。
行軍兩日,路途並不平坦,他們遭遇了幾波叛軍,但最終還是順利抵達了安州。這裏仍在乾朝的管轄之下,尚未受到叛軍的攻擊。然而,周圍不時出現的小股叛軍讓人感到不安。蘇溫言並沒有進城,而是選擇了城外的一處高坡作為據點。他們迅速建立起營地,居高臨下,俯瞰著整個安州城和方圓十幾裏的土地。
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優越,地勢高聳且險要,占據此處可以環視四周。而且,其山上是一片廣袤的平原,可以容納數千人的規模。蘇溫言帶領幾千人在此處耐心等待,其他人則進入了安州城。
又過了數日,薛貴與齊國忠各自率領上萬兵馬歸來,他們在北麵高坡下安營紮寨,形成了一道堅實的防線。現在,蘇溫言手中的兵力已經超過了八萬人,已經能夠在安南與萬民軍好好較量了。
蘇溫言將所有兵馬整編,分為三方:龍驤衛一方、三州士卒一方和剛剛到來的兩萬人一方,共計八萬兩千兵馬。第二天清晨,八萬兵馬整齊列隊,三州士卒作為前軍位於隊首,龍驤衛步卒作為中軍,龍驤衛騎兵作為側翼,剩餘的兩萬則作為後軍。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從安州出發,朝著兩軍交戰的最前線——伯山一帶行進。
那日蘇溫言看見軍報上寫著,得知趙國公泰禾敗退,並在驊州收攏殘兵,準備堅守。而伯山距離驊州隻有四十裏,是目前雙方交戰最為頻繁的地方。如今派出去的白馬遊弩手也反應說如今趙國公還在驊州堅守,與叛軍在伯山以北的黃道原交戰,所以蘇溫言決定向伯山發兵。
隊伍龐大,為了維持這樣的龐大的陣型,蘇溫言沒有讓士卒急於趕路,而是以比平日行軍更為緩慢的速度往伯山走去。畢竟,這是一支由不同軍隊組成的聯軍,需要時間來磨合和適應彼此的存在。蘇溫言也不急於求成,讓各部互相磨合,緩慢向伯山進軍。
大軍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在安南行進著,蘇溫言並沒有想過要遮掩部隊來迷惑萬民軍。因為當隊伍到達一定程度的龐大後,無論如何遮掩都是徒勞無功的,而且還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所以,他選擇了直接擺出陣勢,給萬民軍看。
與此同時,蘇溫言也向驊州的趙國公發出了信使,表明了自己要紮營的地點,並希望得到對方的支援。過了幾日,蘇溫言終於收到了趙國公泰禾的迴信。信中,泰禾表示願意支援,但隻能派出三千兵馬幫助蘇溫言占據伯山高地,而其他兵馬則不能輕易調動。對於這個結果,蘇溫言表示理解並接受,畢竟現在趙國公也麵臨著巨大的壓力,無法全力以赴地支援。
在行軍路上也未曾遇見萬民軍的隊伍搞什麽偷襲,隻有對方派出的信使說了些無關緊要的場麵話,或者是挑釁的話。蘇溫言也都輕飄飄的一一迴了過去,兩方也就這樣打了打嘴炮,便再也沒有了下一步的動作。
又經過幾天的行軍,蘇溫言的前軍終於抵達了距離伯山僅十裏之遙的地方——月河原。這裏地勢平坦,河流蜿蜒而過,是一個適合紮營的好地方。然而,蘇溫言卻擔心萬民軍會從後方偷襲,於是果斷下令前軍依靠月河一旁的山坡紮營,以確保軍隊的安全。這樣一來,即使萬民軍想要發動襲擊,也必須麵對陡峭的山坡,增加了進攻的難度。
得到蘇溫言的命令後,前軍的三州士卒立刻行動起來,他們開始就近砍伐樹木,迅速搭建起簡陋的營寨。與此同時,蘇溫言將自己手中的輕騎全部派出,這些輕騎如同飛鳥一般,迅速衝向遠方,與己方的探馬一同行動,搶占整個戰場的控製權。
雙方的軍隊就這樣開始了在伯山四周的試探。盡管彼此相距不遠,但誰也不敢輕易發動攻擊。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中軍和後軍也陸陸續續抵達了此處。然而,蘇溫言並沒有急於下令進軍,他深知此刻的局勢需要謹慎應對。於是,他繼續安排人手在此地安營紮寨,並進一步加固寨牆、挖掘壕溝,以確保營地的安全。
時間緩緩而過,營寨也迅速的立了起來,各個設施都在安排下建造,水渠,壕溝,防火帶一一有了大致的模樣,蘇溫言將剩下的事宜交給了薛貴,自己則迴到房屋中,研究起了堪輿圖。
隨後,薛貴和齊國忠二人分別沿著沅河向上遊進發,並在睦州分道揚鑣。他們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一個向北進軍,另一個向西南方向前進,目的都是收攏安南各地的潰散之兵。如今,安南境內到處都有土匪肆虐,局勢混亂不堪。
蘇溫言明白,要想徹底平定安南之亂,必須首先收集安南境內剩餘的潰敗之兵,並將其充實到自己的軍隊中,以壯大兵力。畢竟,僅依靠龍驤衛現有的三萬多士卒去對抗安南的十餘萬叛軍,有些太過於自大。而且,即使能夠獲勝,也會給龍驤衛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可能動搖剛剛建立起來的編製。因此,蘇溫言決定采取穩健的策略,先集中力量解決眼前的問題,再考慮如何尋機與叛軍決戰。
在這之後,蘇溫言就帶著大軍就在浗州一動不動,時間悄然流逝,又是八天過去了,一切都顯得那麽平靜,直到蘇溫言做出了新的決定。他命令手下千戶王項率領自己的千人部隊堅守浗州城,然後親自領軍向西進發,目標指向安州。
行軍兩日,路途並不平坦,他們遭遇了幾波叛軍,但最終還是順利抵達了安州。這裏仍在乾朝的管轄之下,尚未受到叛軍的攻擊。然而,周圍不時出現的小股叛軍讓人感到不安。蘇溫言並沒有進城,而是選擇了城外的一處高坡作為據點。他們迅速建立起營地,居高臨下,俯瞰著整個安州城和方圓十幾裏的土地。
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優越,地勢高聳且險要,占據此處可以環視四周。而且,其山上是一片廣袤的平原,可以容納數千人的規模。蘇溫言帶領幾千人在此處耐心等待,其他人則進入了安州城。
又過了數日,薛貴與齊國忠各自率領上萬兵馬歸來,他們在北麵高坡下安營紮寨,形成了一道堅實的防線。現在,蘇溫言手中的兵力已經超過了八萬人,已經能夠在安南與萬民軍好好較量了。
蘇溫言將所有兵馬整編,分為三方:龍驤衛一方、三州士卒一方和剛剛到來的兩萬人一方,共計八萬兩千兵馬。第二天清晨,八萬兵馬整齊列隊,三州士卒作為前軍位於隊首,龍驤衛步卒作為中軍,龍驤衛騎兵作為側翼,剩餘的兩萬則作為後軍。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從安州出發,朝著兩軍交戰的最前線——伯山一帶行進。
那日蘇溫言看見軍報上寫著,得知趙國公泰禾敗退,並在驊州收攏殘兵,準備堅守。而伯山距離驊州隻有四十裏,是目前雙方交戰最為頻繁的地方。如今派出去的白馬遊弩手也反應說如今趙國公還在驊州堅守,與叛軍在伯山以北的黃道原交戰,所以蘇溫言決定向伯山發兵。
隊伍龐大,為了維持這樣的龐大的陣型,蘇溫言沒有讓士卒急於趕路,而是以比平日行軍更為緩慢的速度往伯山走去。畢竟,這是一支由不同軍隊組成的聯軍,需要時間來磨合和適應彼此的存在。蘇溫言也不急於求成,讓各部互相磨合,緩慢向伯山進軍。
大軍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在安南行進著,蘇溫言並沒有想過要遮掩部隊來迷惑萬民軍。因為當隊伍到達一定程度的龐大後,無論如何遮掩都是徒勞無功的,而且還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所以,他選擇了直接擺出陣勢,給萬民軍看。
與此同時,蘇溫言也向驊州的趙國公發出了信使,表明了自己要紮營的地點,並希望得到對方的支援。過了幾日,蘇溫言終於收到了趙國公泰禾的迴信。信中,泰禾表示願意支援,但隻能派出三千兵馬幫助蘇溫言占據伯山高地,而其他兵馬則不能輕易調動。對於這個結果,蘇溫言表示理解並接受,畢竟現在趙國公也麵臨著巨大的壓力,無法全力以赴地支援。
在行軍路上也未曾遇見萬民軍的隊伍搞什麽偷襲,隻有對方派出的信使說了些無關緊要的場麵話,或者是挑釁的話。蘇溫言也都輕飄飄的一一迴了過去,兩方也就這樣打了打嘴炮,便再也沒有了下一步的動作。
又經過幾天的行軍,蘇溫言的前軍終於抵達了距離伯山僅十裏之遙的地方——月河原。這裏地勢平坦,河流蜿蜒而過,是一個適合紮營的好地方。然而,蘇溫言卻擔心萬民軍會從後方偷襲,於是果斷下令前軍依靠月河一旁的山坡紮營,以確保軍隊的安全。這樣一來,即使萬民軍想要發動襲擊,也必須麵對陡峭的山坡,增加了進攻的難度。
得到蘇溫言的命令後,前軍的三州士卒立刻行動起來,他們開始就近砍伐樹木,迅速搭建起簡陋的營寨。與此同時,蘇溫言將自己手中的輕騎全部派出,這些輕騎如同飛鳥一般,迅速衝向遠方,與己方的探馬一同行動,搶占整個戰場的控製權。
雙方的軍隊就這樣開始了在伯山四周的試探。盡管彼此相距不遠,但誰也不敢輕易發動攻擊。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中軍和後軍也陸陸續續抵達了此處。然而,蘇溫言並沒有急於下令進軍,他深知此刻的局勢需要謹慎應對。於是,他繼續安排人手在此地安營紮寨,並進一步加固寨牆、挖掘壕溝,以確保營地的安全。
時間緩緩而過,營寨也迅速的立了起來,各個設施都在安排下建造,水渠,壕溝,防火帶一一有了大致的模樣,蘇溫言將剩下的事宜交給了薛貴,自己則迴到房屋中,研究起了堪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