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夜話保寧府
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 作者:第八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倫轉頭看去,來人居然是熊寧元,於是詫異的問道,“是秦大人還有什麽吩咐嗎?”。
他還以為熊寧元叫住他,是秦思源還有什麽事情要找他。
熊寧元嗬嗬一笑,擺手道,“不是不是,小侄這不是剛到成都嘛,想跟叔父一起迴家說說話”。
張倫用手指了一下自己,“找老夫說話?這大晚上的嗎?”。
在他的想法裏,他是降臣,位置又很敏感,熊寧元為了避嫌是不會多加親近的,何況是這晚上了還去他家裏!
熊寧元知道他的想法,“叔父放心吧,大人是不會在意這些的,咱們叔侄安心敘舊就是”。
“那行,你就跟老夫迴去”,張倫說道,既然熊寧元都不怕,他也就爽快的答應了下來。
兩人分別上了自己馬車,然後張倫的馬車先走,熊寧元的馬車跟隨在後,緩緩的駛去了遠處。
半個小時後,馬車停在了張倫府邸,門口已經站了幾人等待,看到馬車到來趕忙迎了上去。
一番客氣後,張倫直接帶著熊寧元到了書房,然後吩咐心腹管家帶人在門口守好。
熊寧元看得啞然失笑,“老大人,不用這麽謹慎,沒有人會來偷聽的”。
張倫摸了摸自己的胡須,“老夫聽說你家大人麾下有一支隊伍,那可是比錦衣衛還厲害的存在,難道你就不怕?”。
“是我們的大人”,熊寧元糾正道,“老大人,您既然已經決定留在四川,有些事情還是注意點的好”。
“而且您完全不用擔心暗夜會做什麽,暗夜是有規定的,對外的權力很大,但是對內卻沒有什麽權力,您完全不用擔心”。
張倫愣了一下,“哦?那他怎麽監視部下?萬一有人反對他怎麽辦?”。
“嗬嗬,那是不可能的”,熊寧元苦笑一聲,“在保寧府沒有人會反對他,也沒有人能反對”。
張倫親自給他倒了一杯茶,“既然你這麽說,那我們爺倆就好好聊聊,也讓老夫知道知道保寧府的厲害”。
熊寧元聽出這老家夥還有一些不服氣,不過也沒有過多計較,謝過茶後,端正了一下坐姿,“老大人,您有什麽想問的就直接問吧”。
張倫想了一下,緩緩道,“老夫聽說保寧府給百姓分了土地,又免了除田稅以外的其餘稅收,你先說說這個”。
“確實是”,熊寧元答道,“今年保寧府又調整了一次土地稅,算是固定下來了吧,每一畝需要繳納二十斤中等米,或者是十五斤麥”。
“其餘的雜稅一概不收,而且很多地方上交給村裏的救災糧也停了,改為每戶派一個勞力一起耕種多餘的土地,這批糧食存為救災糧”。
張倫點點頭,“是個好辦法,但是救災糧也不能長期保存,沒有災荒的年節,這些救災糧怎麽處理?”。
“由村子裏組織發賣,所得錢財幫扶一下困難的村民,或者組織一些活動,這個由各村自己處理”,熊寧元答道。
“那如果村長從中做手腳呢?”,張倫追問道。
熊寧元好整以暇的答道,“村長是五年一選,縣衙會派人去監督選舉,村長要是沒有做好,他就不能連任,下任村長是會查賬的”。
張倫沒有放棄,“村長肯定是百姓中德高望重的擔任,而百姓愚昧,他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連任,始終控製著這個村子的百姓,這又怎麽說?”。
熊寧元沉默了一下,“老大人,這也是我們不理解的地方,對於這個我們也反對過,認為應該用更好的辦法來監督”。
“但是大人說過一句話,我們也就同意了,他說,如果百姓自己都不知道抗爭,維護自己的利益,那麽受欺負也就理所應當”。
這迴輪到張倫沉默了,這是在叫老百姓反抗,讓他們有抗爭的精神,這對百姓是有好處的,但是對統治者可沒有好處。
老百姓一旦知道反抗了,那麽官府管理的難度就直線上升,官府要是哪裏做得不好,那麽老百姓就不會買賬。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保寧府是確定了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還允許了老百姓家裏可以存放刀具,這更是加劇了這一點。
張倫是個為官幾十年的老狐狸,看問題看得非常透徹,可以說大明的高管就沒有幾個傻子,大明的問題他們都知道。
之所以大明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就是這些官員不願意放棄利益,聯手起來把大明搞成這個樣子的。
要知道明末的人口很有可能上億,怎麽可能到了最後被滿清幾十萬人統治,這說出去就是漢族的恥辱。
熊寧元心裏明白張倫是怎麽想法,於是開口道,“老大人,您也要往好的地方想嘛,百姓知道抗爭後,至少不會出現五胡亂華和宋末的那種情況”。
“他們可是用少量的異族就統治了華夏大地,這個最大的影響是咱們大人和他的後繼者,對我們這個族群是有好處的”。
張倫緩緩點頭,想想也對,百姓知道抗爭了,受影響最大的皇帝,畢竟皇帝才是最高統治者,他都不在意,官員就更不會在意了。
但他還是說道,“自商鞅變法以來,這片土地上的統治者行駛的都是愚民、弱民的那一套”。
“怕的就是百姓有了學問,吃得太飽,因為一旦吃得太飽了,有了見識,他們就會要求更多,你家大人又怎麽控製這一點呢?”。
熊寧元詫異的看了老家夥一眼,這就是說到點子上了,也證明了這個老家夥的見識確實非同凡響。
如果這是自己老師,那就是在教核心的東西了,非親傳弟子不會傳授這些,沒想到就這樣問出來了。
不過轉念一想也就明白了,保寧府已經在這樣做了,肯定是知道裏麵的運行規則,也就無所謂說不說了。
張倫皺著眉頭繼續說道,“曆代統治者對百姓都是精心計算過的,怎麽才能讓將大部分百姓按在最底層,讓他們不至於餓死”。
說著瞟了一眼熊寧元,“但是絕對不會讓他們吃得太飽,這就是運行了幾千年的規矩,他秦思源憑什麽認為打破了這套方法可以做得更好,能夠管束住看了民智的百姓?”。
他還以為熊寧元叫住他,是秦思源還有什麽事情要找他。
熊寧元嗬嗬一笑,擺手道,“不是不是,小侄這不是剛到成都嘛,想跟叔父一起迴家說說話”。
張倫用手指了一下自己,“找老夫說話?這大晚上的嗎?”。
在他的想法裏,他是降臣,位置又很敏感,熊寧元為了避嫌是不會多加親近的,何況是這晚上了還去他家裏!
熊寧元知道他的想法,“叔父放心吧,大人是不會在意這些的,咱們叔侄安心敘舊就是”。
“那行,你就跟老夫迴去”,張倫說道,既然熊寧元都不怕,他也就爽快的答應了下來。
兩人分別上了自己馬車,然後張倫的馬車先走,熊寧元的馬車跟隨在後,緩緩的駛去了遠處。
半個小時後,馬車停在了張倫府邸,門口已經站了幾人等待,看到馬車到來趕忙迎了上去。
一番客氣後,張倫直接帶著熊寧元到了書房,然後吩咐心腹管家帶人在門口守好。
熊寧元看得啞然失笑,“老大人,不用這麽謹慎,沒有人會來偷聽的”。
張倫摸了摸自己的胡須,“老夫聽說你家大人麾下有一支隊伍,那可是比錦衣衛還厲害的存在,難道你就不怕?”。
“是我們的大人”,熊寧元糾正道,“老大人,您既然已經決定留在四川,有些事情還是注意點的好”。
“而且您完全不用擔心暗夜會做什麽,暗夜是有規定的,對外的權力很大,但是對內卻沒有什麽權力,您完全不用擔心”。
張倫愣了一下,“哦?那他怎麽監視部下?萬一有人反對他怎麽辦?”。
“嗬嗬,那是不可能的”,熊寧元苦笑一聲,“在保寧府沒有人會反對他,也沒有人能反對”。
張倫親自給他倒了一杯茶,“既然你這麽說,那我們爺倆就好好聊聊,也讓老夫知道知道保寧府的厲害”。
熊寧元聽出這老家夥還有一些不服氣,不過也沒有過多計較,謝過茶後,端正了一下坐姿,“老大人,您有什麽想問的就直接問吧”。
張倫想了一下,緩緩道,“老夫聽說保寧府給百姓分了土地,又免了除田稅以外的其餘稅收,你先說說這個”。
“確實是”,熊寧元答道,“今年保寧府又調整了一次土地稅,算是固定下來了吧,每一畝需要繳納二十斤中等米,或者是十五斤麥”。
“其餘的雜稅一概不收,而且很多地方上交給村裏的救災糧也停了,改為每戶派一個勞力一起耕種多餘的土地,這批糧食存為救災糧”。
張倫點點頭,“是個好辦法,但是救災糧也不能長期保存,沒有災荒的年節,這些救災糧怎麽處理?”。
“由村子裏組織發賣,所得錢財幫扶一下困難的村民,或者組織一些活動,這個由各村自己處理”,熊寧元答道。
“那如果村長從中做手腳呢?”,張倫追問道。
熊寧元好整以暇的答道,“村長是五年一選,縣衙會派人去監督選舉,村長要是沒有做好,他就不能連任,下任村長是會查賬的”。
張倫沒有放棄,“村長肯定是百姓中德高望重的擔任,而百姓愚昧,他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連任,始終控製著這個村子的百姓,這又怎麽說?”。
熊寧元沉默了一下,“老大人,這也是我們不理解的地方,對於這個我們也反對過,認為應該用更好的辦法來監督”。
“但是大人說過一句話,我們也就同意了,他說,如果百姓自己都不知道抗爭,維護自己的利益,那麽受欺負也就理所應當”。
這迴輪到張倫沉默了,這是在叫老百姓反抗,讓他們有抗爭的精神,這對百姓是有好處的,但是對統治者可沒有好處。
老百姓一旦知道反抗了,那麽官府管理的難度就直線上升,官府要是哪裏做得不好,那麽老百姓就不會買賬。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保寧府是確定了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還允許了老百姓家裏可以存放刀具,這更是加劇了這一點。
張倫是個為官幾十年的老狐狸,看問題看得非常透徹,可以說大明的高管就沒有幾個傻子,大明的問題他們都知道。
之所以大明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就是這些官員不願意放棄利益,聯手起來把大明搞成這個樣子的。
要知道明末的人口很有可能上億,怎麽可能到了最後被滿清幾十萬人統治,這說出去就是漢族的恥辱。
熊寧元心裏明白張倫是怎麽想法,於是開口道,“老大人,您也要往好的地方想嘛,百姓知道抗爭後,至少不會出現五胡亂華和宋末的那種情況”。
“他們可是用少量的異族就統治了華夏大地,這個最大的影響是咱們大人和他的後繼者,對我們這個族群是有好處的”。
張倫緩緩點頭,想想也對,百姓知道抗爭了,受影響最大的皇帝,畢竟皇帝才是最高統治者,他都不在意,官員就更不會在意了。
但他還是說道,“自商鞅變法以來,這片土地上的統治者行駛的都是愚民、弱民的那一套”。
“怕的就是百姓有了學問,吃得太飽,因為一旦吃得太飽了,有了見識,他們就會要求更多,你家大人又怎麽控製這一點呢?”。
熊寧元詫異的看了老家夥一眼,這就是說到點子上了,也證明了這個老家夥的見識確實非同凡響。
如果這是自己老師,那就是在教核心的東西了,非親傳弟子不會傳授這些,沒想到就這樣問出來了。
不過轉念一想也就明白了,保寧府已經在這樣做了,肯定是知道裏麵的運行規則,也就無所謂說不說了。
張倫皺著眉頭繼續說道,“曆代統治者對百姓都是精心計算過的,怎麽才能讓將大部分百姓按在最底層,讓他們不至於餓死”。
說著瞟了一眼熊寧元,“但是絕對不會讓他們吃得太飽,這就是運行了幾千年的規矩,他秦思源憑什麽認為打破了這套方法可以做得更好,能夠管束住看了民智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