鏢人崔九的老寒腿一直隱隱作痛,每到冬至附近這份痛楚便會加劇,可這也無疑成為了他在這座風雲變幻的長安城中最為敏銳的警鍾,時刻提醒著他,警覺是穿越荊棘叢林的唯一指南。
眼前一列雄渾壯觀的馬車隊伍,浩浩蕩蕩,共計十駕雙轅輜車,周身披覆著厚重的青幔,一路風塵仆仆地行至長安城金光門外。馬車的車轍深深,被沉甸甸的貨物碾壓出兩道痕跡,轅馬喘息,顯然累得不輕。
馬車之內運送的是禦泥坊自薩珊王朝原道運來的青黛原料,足足有十大馬車。他昨日親自隨車隊出城於城北三十裏外的貨棧處交接,趕在今日晨間長安城金光門開閂入城。
此處乃是長安城內貨運主要關卡,水路有漕渠自金光門而入,陸路也是由此,水陸交匯,西域駝旅商隊連綿不絕。
崔九自第一輛馬車輕盈躍下,塵土輕拍,心中大石落地。他知道,一旦跨過這道門檻,那隱藏於青黛之下的三百壇秘辛,便如同潛龍入海,悄無聲息地融入長安城中。崔九瞥了眼身後押送馬車貨物的車馬行夥計,顯然這些人早已被他替換成濟善道內的兄弟,而依舊要頂著這間曹記車馬行的名頭,隻是因為此間車馬行與禦泥坊合作多年,不會引人注意。
此時離冬至更近了一步,料峭了不少,寒風中夾雜著幾分凜冽。隨著一聲悠長而略顯刺耳的嘎吱響動,金光門那兩扇承載著歲月滄桑的厚重城門,緩緩地向兩側敞開,露出了正中門楣之上,一麵莊嚴大旗獵獵作響。
城外數十支駱駝隊伍早已整裝待發,它們或臥或立,當傳來城門開閘聲時,城外商隊瞬間沸騰起來。夥計們手中的牛皮小鞭輕盈揮動,喚醒了沉睡中的駱駝,它們逐一昂首起身,開始細心地清點貨箱,夥伴間的唿喚聲,異國口音此起彼伏。
崔九讓自家車隊夾在這些駱隊中,這是念九日大典前最後一批趕到長安城販賣貨物的西域商隊了,為了趕上這次大典,他們早早便從各自的國家出發,攜帶珍寶貨物,以求借助這次長安千佛祈天盛舉,賣上一個好價錢,要知道大唐的富人們花起錢來,可是一擲千金。
金光門的城門之下,一群身著青袍的小吏,手持簿冊與筆墨,靜立於兩側,麵容略顯冷漠地查驗過所文牒跟商隊中的貨物,以防賊子趁著大典將近之日入城作亂。而隨著大典日期的日益臨近,商隊往來也愈發頻繁,為確保每一支隊伍都能按時入城,小吏們查驗簿冊間,速度不禁加快了幾分。
一位年邁而幹練的老吏,其手指翻飛,迅速為一隊遠道而來的婆羅門客商完成了繁複的登記手續。隨後他輕輕揚手,示意隊伍後方的身影上前。一位身著翻領短袍的壯漢步履穩健走過來,把手中證明身份的過所與一路而來的通關文牒奉上,正是鏢人崔九。
老吏的目光掠過那過所,刹那間,凝滯不動。這過所嚴謹無漏,上麵記載的東西也很是規整,堪稱完美無瑕。崔九的名字也赫然其上——禦泥坊鏢人兼駕車馬夫,這次負責接送從薩珊王朝運送迴長安的青黛染料,足足有十大馬車。
青黛此物在長安城內價格昂貴,貴重無比,所以車馬隊中帶了不少夥計看押運送,而且沿途每一處關津皆經官守嚴謹勘驗簽押,印記都沒有任何差錯。
然而老吏二十載風霜早就鑄造了一雙火眼金睛,看向了那足足十大馬車的貨物,一眼便瞧出了問題所在。
他深知青黛之貴,貴在其色,而非其初形的染料。
以往禦泥坊也時常運送青黛染料,多的時候也有十多輛馬車,此物在長安金貴,是因為用染料能製作出青黛來,貴重的是青黛而不是染料本身,所以沿途不會有山匪搶劫這無用的染料,到他們手上,也是無用之物,亦難變現。
但此番禦泥坊之行,卻一反常態,護送之人竟多達三十餘眾,遠超往昔之需。染料也有成本,從薩珊王朝一路翻山越嶺而來,成本有多高?青黛此物走陸路本身就耗費銀錢,何不從停泊港入廣州走水路?
而且一路開銷這麽大,哪用得著這麽多人?禦泥坊就算是長安城內鼎有名氣的豪商,可那金三娘子的錢又不是大風刮來的,怎麽會如此愚蠢?豈不顯得尤為蹊蹺!這一連串的疑問,在老吏心中翻湧,如同暗流湧動的大海。
老吏的眉頭不禁輕輕蹙起,目光深邃地審視著這位立於眼前的鏢客。崔九,年約而立,鼻梁高聳,眼眸深邃,瘦削的臉龐被一圈堅韌如鐵的絡腮黑胡勾勒,宛若一柄未曾出鞘的硬鬃利劍。加之那頂潔白的尖頂氈帽,更添幾分不凡。
老吏拋出幾縷試探性的問詢,崔九的迴答簡短而直接,字字如同鐵石落地,缺乏江湖鏢人慣有的圓滑與笑意,與這常年風霜雨雪的鏢路格格不入。
老吏敏銳地捕捉到,每當崔九應答之際,其右手總是不經意間滑向腰間,那是一個久經沙場、習慣於兵器相伴的習慣性動作。然而,此刻腰間唯餘空蕩蕩的酒囊隨風輕擺。
老吏不動聲色,悄然放下手中的筆簿,緩緩踱步至崔九的車隊旁,逐一檢視。貨物純淨無瑕,皆是製作青黛的染料,色澤沉穩。唯獨那些裝載青黛的木桶,較之往昔,顯得格外龐大,引人遐想。
老吏並未過分深究,隻道是此次貨物頗豐,轉而將注意力投向了隨行的三十餘位車馬行夥計。他們身著統一的緊腿褲與烏頭鞋,年齡相仿,各自駕馭著雄壯的馬匹,沉默不語,但眼神流露出的微妙緊繃,如同緊繃的弓弦。
“這些家夥,看著可不似尋常車馬行夥計與鏢人。”老吏心中暗自思量,隨即提筆欲書,打算攔下這批車馬,交由城門監官兵卸下貨物,細細查驗!
筆鋒將啟,卻猝然被一隻細膩的手掌溫柔地攔截。老吏循聲望去,隻見一位身姿曼妙的女子,正以一抹溫婉的笑容,輕輕拂過他的視界。
“金三娘子!”這四字一出,猶如春風中翻湧的浪花,激起了心湖陣陣漣漪。這位長安城內的商界奇女子,名聲赫赫,人脈織就的網,密布於權貴的殿堂之間,傳言中,禦泥坊之後,也隱約可見梁王與奉辰府的巍峨身影,為其撐腰。
老吏隻是這金光門城門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吏,幹了二十多年,仍是一個小小書吏,像金三娘子這般大人物,他可是得罪不起的。
金三娘子笑語盈盈,眸光溫暖如春日暖陽:“老丈怕是還未享用朝食吧?我特地為城門監的兄弟們備下了熱騰騰的湯餅,還有這飛錢一張,乃我城中櫃坊所存,雖不多,卻也值百十貫,足見誠意。我這馬車內的確藏了些私物,是特意為梁王爺準備的,還望老丈行個方便!”言罷,一紙飛錢輕盈遞上,其上櫃坊印記鮮明,真偽立辨,不容置疑。
老吏接過飛錢,指尖輕撚,心中暗自盤算,這薄薄一紙,竟是他此生未敢奢望的財富。有了它,兒子的婚事便有了著落,西市張屠戶那五貫錢的彩禮,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微薄俸祿,月不過三四百錢,五貫之資,已是天文數字,更遑論官宦之家,彩禮動輒千萬貫之巨。
“這幾位愣頭青是車馬行第一次走鏢的鏢人,很多規矩都不清楚,還請老丈通融。”金三娘子的話語,帶著幾分懇切,幾分低迴,讓人難以拒絕。
老吏稍作遲疑,終是接過那輕盈的飛錢,筆尖輕觸文碟,落下一個鏗鏘有力的“通關”字樣,準許放行入城。金三娘子以笑靨迴應,迴眸間,與崔九交換了一抹默契卻深沉的目光,對方僅微微頷首,不露絲毫情緒波動。
隨著金三娘子的引領,十餘輛馬車宛如遊龍,沿著城門關緩緩穿梭,悄無聲息地滑入繁華的長安城,留下一道道悠長的轍痕。
崔九跟她並肩走在車隊前麵,崔九耳畔低語著金三娘子的責備,字字如針,卻又藏著關切:“早早告誡過你,此行運送的是壇屍,萬萬小心,你也不看看你做了些什麽,平日裏那青黛染料哪裏用得著這麽多人押運,若不是我昨夜心中一直不安,今早特意前來,隻怕那老吏起了疑心,壇屍入城便要出事!”
崔九眉頭緊鎖,語氣中透著幾分無奈與自責:“這次運送壇屍數量太多,我擔心路上出事,所以才多叫了些人,不想反倒惹來了別人關注,畫蛇添足了!”
二人行至朱雀大街,腳步不約而同地放緩。崔九側首詢問:“接下來,是尋一避風港暫存,還是……”
金三娘子眼中閃過一抹決絕:“晨間風聲已緊,巡療司鷹犬四出,貨棧皆非安全之地。不如依那瞽目人之計,直奔修真坊深宅,方可保萬無一失。”
金三娘子與崔九並不知曉,她和崔九從這金光門進來的一係列動作,都被城門附近擺攤的草澤醫瞧在了眼中。
此人乃是巡療司佯裝在城關口的諜子,早就聽從了裴煊安排,負責盯緊各個城門入城的城門監,尤其是禦泥坊的人,他便是負責金光門的。
從這鏢人崔九跟金三娘子出現,他便發現了事情不對,是什麽樣的貨物,需要金三娘子親自前來?
見車隊入了城,他連忙起身,朝著對麵坊門前衛生僚的女醫擺弄了一個手勢,霎時,那女醫迅速做出了響應,在衛生僚的僚樓上掛起了防瘧的長幡,就這樣,一坊一坊的衛生僚僚樓上,都依次掛起了青色防瘧的幡子,不過數十個彈指工夫,青色瘧幡的訊息已經跨越了群賢、懷德、崇化、懷遠、延康、光德數坊,隔開了西市,送入了延壽坊內。
而此時此刻延壽坊內的懿德寺口,李稷剛被藥王幫掌藥蘇玉顏派人送迴來,還沒等跨入寺內,便瞧見了那一路穿過來的青色防瘧幡子舞動著,被延壽坊內衛生僚的司醫取下來,投擲在地上。
李稷聽宴安說過,青色瘧幡代表著發現敵蹤,他還沒迴過神,便瞧見裴煊帶人匆匆從懿德寺內走出,剛好迎麵跟他撞上。
眼前一列雄渾壯觀的馬車隊伍,浩浩蕩蕩,共計十駕雙轅輜車,周身披覆著厚重的青幔,一路風塵仆仆地行至長安城金光門外。馬車的車轍深深,被沉甸甸的貨物碾壓出兩道痕跡,轅馬喘息,顯然累得不輕。
馬車之內運送的是禦泥坊自薩珊王朝原道運來的青黛原料,足足有十大馬車。他昨日親自隨車隊出城於城北三十裏外的貨棧處交接,趕在今日晨間長安城金光門開閂入城。
此處乃是長安城內貨運主要關卡,水路有漕渠自金光門而入,陸路也是由此,水陸交匯,西域駝旅商隊連綿不絕。
崔九自第一輛馬車輕盈躍下,塵土輕拍,心中大石落地。他知道,一旦跨過這道門檻,那隱藏於青黛之下的三百壇秘辛,便如同潛龍入海,悄無聲息地融入長安城中。崔九瞥了眼身後押送馬車貨物的車馬行夥計,顯然這些人早已被他替換成濟善道內的兄弟,而依舊要頂著這間曹記車馬行的名頭,隻是因為此間車馬行與禦泥坊合作多年,不會引人注意。
此時離冬至更近了一步,料峭了不少,寒風中夾雜著幾分凜冽。隨著一聲悠長而略顯刺耳的嘎吱響動,金光門那兩扇承載著歲月滄桑的厚重城門,緩緩地向兩側敞開,露出了正中門楣之上,一麵莊嚴大旗獵獵作響。
城外數十支駱駝隊伍早已整裝待發,它們或臥或立,當傳來城門開閘聲時,城外商隊瞬間沸騰起來。夥計們手中的牛皮小鞭輕盈揮動,喚醒了沉睡中的駱駝,它們逐一昂首起身,開始細心地清點貨箱,夥伴間的唿喚聲,異國口音此起彼伏。
崔九讓自家車隊夾在這些駱隊中,這是念九日大典前最後一批趕到長安城販賣貨物的西域商隊了,為了趕上這次大典,他們早早便從各自的國家出發,攜帶珍寶貨物,以求借助這次長安千佛祈天盛舉,賣上一個好價錢,要知道大唐的富人們花起錢來,可是一擲千金。
金光門的城門之下,一群身著青袍的小吏,手持簿冊與筆墨,靜立於兩側,麵容略顯冷漠地查驗過所文牒跟商隊中的貨物,以防賊子趁著大典將近之日入城作亂。而隨著大典日期的日益臨近,商隊往來也愈發頻繁,為確保每一支隊伍都能按時入城,小吏們查驗簿冊間,速度不禁加快了幾分。
一位年邁而幹練的老吏,其手指翻飛,迅速為一隊遠道而來的婆羅門客商完成了繁複的登記手續。隨後他輕輕揚手,示意隊伍後方的身影上前。一位身著翻領短袍的壯漢步履穩健走過來,把手中證明身份的過所與一路而來的通關文牒奉上,正是鏢人崔九。
老吏的目光掠過那過所,刹那間,凝滯不動。這過所嚴謹無漏,上麵記載的東西也很是規整,堪稱完美無瑕。崔九的名字也赫然其上——禦泥坊鏢人兼駕車馬夫,這次負責接送從薩珊王朝運送迴長安的青黛染料,足足有十大馬車。
青黛此物在長安城內價格昂貴,貴重無比,所以車馬隊中帶了不少夥計看押運送,而且沿途每一處關津皆經官守嚴謹勘驗簽押,印記都沒有任何差錯。
然而老吏二十載風霜早就鑄造了一雙火眼金睛,看向了那足足十大馬車的貨物,一眼便瞧出了問題所在。
他深知青黛之貴,貴在其色,而非其初形的染料。
以往禦泥坊也時常運送青黛染料,多的時候也有十多輛馬車,此物在長安金貴,是因為用染料能製作出青黛來,貴重的是青黛而不是染料本身,所以沿途不會有山匪搶劫這無用的染料,到他們手上,也是無用之物,亦難變現。
但此番禦泥坊之行,卻一反常態,護送之人竟多達三十餘眾,遠超往昔之需。染料也有成本,從薩珊王朝一路翻山越嶺而來,成本有多高?青黛此物走陸路本身就耗費銀錢,何不從停泊港入廣州走水路?
而且一路開銷這麽大,哪用得著這麽多人?禦泥坊就算是長安城內鼎有名氣的豪商,可那金三娘子的錢又不是大風刮來的,怎麽會如此愚蠢?豈不顯得尤為蹊蹺!這一連串的疑問,在老吏心中翻湧,如同暗流湧動的大海。
老吏的眉頭不禁輕輕蹙起,目光深邃地審視著這位立於眼前的鏢客。崔九,年約而立,鼻梁高聳,眼眸深邃,瘦削的臉龐被一圈堅韌如鐵的絡腮黑胡勾勒,宛若一柄未曾出鞘的硬鬃利劍。加之那頂潔白的尖頂氈帽,更添幾分不凡。
老吏拋出幾縷試探性的問詢,崔九的迴答簡短而直接,字字如同鐵石落地,缺乏江湖鏢人慣有的圓滑與笑意,與這常年風霜雨雪的鏢路格格不入。
老吏敏銳地捕捉到,每當崔九應答之際,其右手總是不經意間滑向腰間,那是一個久經沙場、習慣於兵器相伴的習慣性動作。然而,此刻腰間唯餘空蕩蕩的酒囊隨風輕擺。
老吏不動聲色,悄然放下手中的筆簿,緩緩踱步至崔九的車隊旁,逐一檢視。貨物純淨無瑕,皆是製作青黛的染料,色澤沉穩。唯獨那些裝載青黛的木桶,較之往昔,顯得格外龐大,引人遐想。
老吏並未過分深究,隻道是此次貨物頗豐,轉而將注意力投向了隨行的三十餘位車馬行夥計。他們身著統一的緊腿褲與烏頭鞋,年齡相仿,各自駕馭著雄壯的馬匹,沉默不語,但眼神流露出的微妙緊繃,如同緊繃的弓弦。
“這些家夥,看著可不似尋常車馬行夥計與鏢人。”老吏心中暗自思量,隨即提筆欲書,打算攔下這批車馬,交由城門監官兵卸下貨物,細細查驗!
筆鋒將啟,卻猝然被一隻細膩的手掌溫柔地攔截。老吏循聲望去,隻見一位身姿曼妙的女子,正以一抹溫婉的笑容,輕輕拂過他的視界。
“金三娘子!”這四字一出,猶如春風中翻湧的浪花,激起了心湖陣陣漣漪。這位長安城內的商界奇女子,名聲赫赫,人脈織就的網,密布於權貴的殿堂之間,傳言中,禦泥坊之後,也隱約可見梁王與奉辰府的巍峨身影,為其撐腰。
老吏隻是這金光門城門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吏,幹了二十多年,仍是一個小小書吏,像金三娘子這般大人物,他可是得罪不起的。
金三娘子笑語盈盈,眸光溫暖如春日暖陽:“老丈怕是還未享用朝食吧?我特地為城門監的兄弟們備下了熱騰騰的湯餅,還有這飛錢一張,乃我城中櫃坊所存,雖不多,卻也值百十貫,足見誠意。我這馬車內的確藏了些私物,是特意為梁王爺準備的,還望老丈行個方便!”言罷,一紙飛錢輕盈遞上,其上櫃坊印記鮮明,真偽立辨,不容置疑。
老吏接過飛錢,指尖輕撚,心中暗自盤算,這薄薄一紙,竟是他此生未敢奢望的財富。有了它,兒子的婚事便有了著落,西市張屠戶那五貫錢的彩禮,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微薄俸祿,月不過三四百錢,五貫之資,已是天文數字,更遑論官宦之家,彩禮動輒千萬貫之巨。
“這幾位愣頭青是車馬行第一次走鏢的鏢人,很多規矩都不清楚,還請老丈通融。”金三娘子的話語,帶著幾分懇切,幾分低迴,讓人難以拒絕。
老吏稍作遲疑,終是接過那輕盈的飛錢,筆尖輕觸文碟,落下一個鏗鏘有力的“通關”字樣,準許放行入城。金三娘子以笑靨迴應,迴眸間,與崔九交換了一抹默契卻深沉的目光,對方僅微微頷首,不露絲毫情緒波動。
隨著金三娘子的引領,十餘輛馬車宛如遊龍,沿著城門關緩緩穿梭,悄無聲息地滑入繁華的長安城,留下一道道悠長的轍痕。
崔九跟她並肩走在車隊前麵,崔九耳畔低語著金三娘子的責備,字字如針,卻又藏著關切:“早早告誡過你,此行運送的是壇屍,萬萬小心,你也不看看你做了些什麽,平日裏那青黛染料哪裏用得著這麽多人押運,若不是我昨夜心中一直不安,今早特意前來,隻怕那老吏起了疑心,壇屍入城便要出事!”
崔九眉頭緊鎖,語氣中透著幾分無奈與自責:“這次運送壇屍數量太多,我擔心路上出事,所以才多叫了些人,不想反倒惹來了別人關注,畫蛇添足了!”
二人行至朱雀大街,腳步不約而同地放緩。崔九側首詢問:“接下來,是尋一避風港暫存,還是……”
金三娘子眼中閃過一抹決絕:“晨間風聲已緊,巡療司鷹犬四出,貨棧皆非安全之地。不如依那瞽目人之計,直奔修真坊深宅,方可保萬無一失。”
金三娘子與崔九並不知曉,她和崔九從這金光門進來的一係列動作,都被城門附近擺攤的草澤醫瞧在了眼中。
此人乃是巡療司佯裝在城關口的諜子,早就聽從了裴煊安排,負責盯緊各個城門入城的城門監,尤其是禦泥坊的人,他便是負責金光門的。
從這鏢人崔九跟金三娘子出現,他便發現了事情不對,是什麽樣的貨物,需要金三娘子親自前來?
見車隊入了城,他連忙起身,朝著對麵坊門前衛生僚的女醫擺弄了一個手勢,霎時,那女醫迅速做出了響應,在衛生僚的僚樓上掛起了防瘧的長幡,就這樣,一坊一坊的衛生僚僚樓上,都依次掛起了青色防瘧的幡子,不過數十個彈指工夫,青色瘧幡的訊息已經跨越了群賢、懷德、崇化、懷遠、延康、光德數坊,隔開了西市,送入了延壽坊內。
而此時此刻延壽坊內的懿德寺口,李稷剛被藥王幫掌藥蘇玉顏派人送迴來,還沒等跨入寺內,便瞧見了那一路穿過來的青色防瘧幡子舞動著,被延壽坊內衛生僚的司醫取下來,投擲在地上。
李稷聽宴安說過,青色瘧幡代表著發現敵蹤,他還沒迴過神,便瞧見裴煊帶人匆匆從懿德寺內走出,剛好迎麵跟他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