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賑災
踹太子,嫁皇叔,重生嫡女掀翻皇朝 作者:Rain瀟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上還未開口,一位老者便說道:“東宮尊貴,便可為所欲為了?蘇家嫡子如今還在戰場奮勇殺敵,咱們太子殿下為難蘇家倒是毫不手軟,竟做出侮辱未出閣女子之事,實在是不擇手段。”
“就是,難不成隨便聽到些捕風捉影的消息,就可以上門為難人家?身為儲君,連一點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嗎?”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皇上臉上的笑容收斂了許多。
此事本就是太子理虧,如今蘇家已然伏低做小,自己若再不表明態度,恐怕會失了人心。
“太子的做法確實不妥。朕並非有意偏袒,隻是有些事還需查明才能下結論。此事蘇家確實受了委屈。小丫頭,你說說看,想要什麽恩典?”皇上看向蘇景寧問道。
“皇上,蘇家愧不敢當。若皇上真有意施恩,臣女隻有一個請求,希望能與太子殿下退婚。
畢竟從此事便可看出,太子殿下著實厭惡臣女。即便成婚,也隻會成為怨偶。想必皇上也不願看到這般情形吧。”
皇上思索片刻,開口道:“此事錯在他,不在你。這樣吧,朕在此許諾,你蘇景寧就是蒼闌王朝未來的皇後,無論儲位是誰,你都是當之無愧的太子妃。”
這句話猶如一顆炸彈,投入朝堂,瞬間引起軒然大波,就連蘇景寧本人也被驚得頭腦嗡嗡作響。
皇上這話意味著,不管誰成為太子,她都是太子妃。
這也變相表明,先帝遺詔所許諾的那個異性王,蘇家就別再妄想了。
蘇景寧眉頭微微皺起。
此事若拒絕,皇上必定會認為蘇家仍對異性王之事抱有幻想。
她歎了口氣,說道:“臣女叩謝聖恩。皇上,父親的話臣女已帶到,臣女先行告退了。”
皇上既然說,不管誰是太子,她都是太子妃,那就表明太子之位有可能會變動。
這樣的猜測,足以讓太子一黨慌亂一陣,屆時,三皇子再出手,徹底將局勢攪亂,皇上的精力便會被朝堂大幅牽製,無暇顧及邊關之事了。
蘇景寧長舒一口氣,收緊了身上的衣服。此時的邊關,想必十分寒冷吧。
蘇景寧離去後,關於太子的問題究竟該如何處置,仍有大臣緊抓不放。
這時,三皇子提議,疆北最近受災嚴重,需要一位身份夠分量的人前去賑災,不如就讓太子前往,也算將功贖罪。
眾人皆知三皇子是太子一黨,他出這樣的主意,無非是想讓太子出去避避風頭,等迴來時,說不定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朝堂上頓時響起一片反對之聲,可皇上卻偏偏應允了。
“讓他去看看百姓的疾苦,也未嚐不是好事。”皇上說道。
就這麽一句話,太子殿下的疆北賑災之行就此敲定。
許多人依舊滿臉不滿,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唯有三皇子暗自勾起嘴角,眼中閃過一絲旁人難以察覺的得意。
皇上此番將太子支往疆北賑災,其真實意圖,正是要徹查太子那撲朔迷離的身世。
皇上身為一國之君,向來行事謹慎,雖說不會輕信毫無根據的一麵之詞,但皇家血脈關乎國本,他絕不可能容忍一個身世存疑之人穩坐太子之位。
太子得知自己被派往疆北賑災的消息後,雖心中略有不滿,但也覺得這是個將功贖罪的機會。
他簡單收拾準備一番,便匆匆踏上行程,滿心天真地以為,皇上這是在暗中護他周全,讓他暫且避開京城的風雲詭譎。
可惜他渾然不知,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迴到京城。
太子抵達疆北後,眼前的災情遠比想象中嚴峻。
今年秋天,這片土地幾乎顆粒無收,百姓生活陷入絕境。
賑災本就是個棘手的苦差事,好在他以往有過些許類似經曆,到了當地後,便立刻著手指揮衙門救濟災民。
他心裏明白,在這危難時刻,穩定民心才是重中之重。於是,他的首要舉措便是開設施粥鋪,希望能解決百姓最迫切的溫飽問題。
然而,當地官員麵對太子的指令,臉上卻露出了為難之色。
一位官員上前,神色凝重地說道:“殿下,疆北之地已連續三年遭受幹旱侵襲,今年不僅鬧了蟲災,部分地方還爆發了瘟疫。如今,庫裏早已沒有存糧了。”
太子聞言,心中一驚,忙問道:“那朝廷撥下來的賑災糧呢?”
官員無奈地拿起一個布袋,呈交給太子。
太子打開布袋,倒吸一口涼氣,隻見袋中的賑災糧,大半都是砂石,這般“糧食”,莫說讓人吃飽,就連勉強充饑都不可能。
“周邊的縣也沒有存糧了嗎?朝廷發放的賑災銀呢?拿去換糧啊!”太子焦急地問道。
官員隻是苦笑著搖頭。
太子心中頓時湧起一股強烈的不祥預感,仿佛有一隻無形的大手,正將他拖入無盡的黑暗深淵。
自從太子啟程前往疆北,皇後的心中便一直縈繞著一股不祥的預感。
她心裏清楚,一旦那件隱藏多年的秘密被揭開,她和太子都將麵臨滅頂之災。
這麽多年來,他們小心翼翼,日子倒也過得相安無事。
可如今,她不禁暗自思忖,皇上真的會察覺到此事的異樣嗎?
思來想去,皇後越發覺得此事絕不能露出半點馬腳。於是,她暗中喚來自己的心腹太監,神色凝重地吩咐道:
“你務必時刻留意皇上的一舉一動,將所有可能與本宮有關的證據,都設法銷毀幹淨,切不可有絲毫疏忽。”
殊不知,皇上早已料到她會有此舉動,正等她自亂陣腳。
想要徹查一件事,從當事人身上入手,自然是最為妥當的辦法。
隨著調查的逐步深入,一些隱藏多年的蛛絲馬跡,漸漸浮出水麵。
刑部尚書在查閱宮廷舊檔時,偶然發現了一份多年前太醫呈遞的密奏,上麵隱隱約約提及皇後生產時的一些異常情況。
與此同時,皇上的心腹大臣在宮外四處尋訪,終於找到了一位當年侍候過皇後的老宮女。
起初,老宮女言辭閃爍,不肯吐露實情,但在一番威逼利誘之下,最終還是透露了一些關鍵信息,似乎坐實了太子身世的蹊蹺。
“就是,難不成隨便聽到些捕風捉影的消息,就可以上門為難人家?身為儲君,連一點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嗎?”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皇上臉上的笑容收斂了許多。
此事本就是太子理虧,如今蘇家已然伏低做小,自己若再不表明態度,恐怕會失了人心。
“太子的做法確實不妥。朕並非有意偏袒,隻是有些事還需查明才能下結論。此事蘇家確實受了委屈。小丫頭,你說說看,想要什麽恩典?”皇上看向蘇景寧問道。
“皇上,蘇家愧不敢當。若皇上真有意施恩,臣女隻有一個請求,希望能與太子殿下退婚。
畢竟從此事便可看出,太子殿下著實厭惡臣女。即便成婚,也隻會成為怨偶。想必皇上也不願看到這般情形吧。”
皇上思索片刻,開口道:“此事錯在他,不在你。這樣吧,朕在此許諾,你蘇景寧就是蒼闌王朝未來的皇後,無論儲位是誰,你都是當之無愧的太子妃。”
這句話猶如一顆炸彈,投入朝堂,瞬間引起軒然大波,就連蘇景寧本人也被驚得頭腦嗡嗡作響。
皇上這話意味著,不管誰成為太子,她都是太子妃。
這也變相表明,先帝遺詔所許諾的那個異性王,蘇家就別再妄想了。
蘇景寧眉頭微微皺起。
此事若拒絕,皇上必定會認為蘇家仍對異性王之事抱有幻想。
她歎了口氣,說道:“臣女叩謝聖恩。皇上,父親的話臣女已帶到,臣女先行告退了。”
皇上既然說,不管誰是太子,她都是太子妃,那就表明太子之位有可能會變動。
這樣的猜測,足以讓太子一黨慌亂一陣,屆時,三皇子再出手,徹底將局勢攪亂,皇上的精力便會被朝堂大幅牽製,無暇顧及邊關之事了。
蘇景寧長舒一口氣,收緊了身上的衣服。此時的邊關,想必十分寒冷吧。
蘇景寧離去後,關於太子的問題究竟該如何處置,仍有大臣緊抓不放。
這時,三皇子提議,疆北最近受災嚴重,需要一位身份夠分量的人前去賑災,不如就讓太子前往,也算將功贖罪。
眾人皆知三皇子是太子一黨,他出這樣的主意,無非是想讓太子出去避避風頭,等迴來時,說不定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朝堂上頓時響起一片反對之聲,可皇上卻偏偏應允了。
“讓他去看看百姓的疾苦,也未嚐不是好事。”皇上說道。
就這麽一句話,太子殿下的疆北賑災之行就此敲定。
許多人依舊滿臉不滿,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唯有三皇子暗自勾起嘴角,眼中閃過一絲旁人難以察覺的得意。
皇上此番將太子支往疆北賑災,其真實意圖,正是要徹查太子那撲朔迷離的身世。
皇上身為一國之君,向來行事謹慎,雖說不會輕信毫無根據的一麵之詞,但皇家血脈關乎國本,他絕不可能容忍一個身世存疑之人穩坐太子之位。
太子得知自己被派往疆北賑災的消息後,雖心中略有不滿,但也覺得這是個將功贖罪的機會。
他簡單收拾準備一番,便匆匆踏上行程,滿心天真地以為,皇上這是在暗中護他周全,讓他暫且避開京城的風雲詭譎。
可惜他渾然不知,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迴到京城。
太子抵達疆北後,眼前的災情遠比想象中嚴峻。
今年秋天,這片土地幾乎顆粒無收,百姓生活陷入絕境。
賑災本就是個棘手的苦差事,好在他以往有過些許類似經曆,到了當地後,便立刻著手指揮衙門救濟災民。
他心裏明白,在這危難時刻,穩定民心才是重中之重。於是,他的首要舉措便是開設施粥鋪,希望能解決百姓最迫切的溫飽問題。
然而,當地官員麵對太子的指令,臉上卻露出了為難之色。
一位官員上前,神色凝重地說道:“殿下,疆北之地已連續三年遭受幹旱侵襲,今年不僅鬧了蟲災,部分地方還爆發了瘟疫。如今,庫裏早已沒有存糧了。”
太子聞言,心中一驚,忙問道:“那朝廷撥下來的賑災糧呢?”
官員無奈地拿起一個布袋,呈交給太子。
太子打開布袋,倒吸一口涼氣,隻見袋中的賑災糧,大半都是砂石,這般“糧食”,莫說讓人吃飽,就連勉強充饑都不可能。
“周邊的縣也沒有存糧了嗎?朝廷發放的賑災銀呢?拿去換糧啊!”太子焦急地問道。
官員隻是苦笑著搖頭。
太子心中頓時湧起一股強烈的不祥預感,仿佛有一隻無形的大手,正將他拖入無盡的黑暗深淵。
自從太子啟程前往疆北,皇後的心中便一直縈繞著一股不祥的預感。
她心裏清楚,一旦那件隱藏多年的秘密被揭開,她和太子都將麵臨滅頂之災。
這麽多年來,他們小心翼翼,日子倒也過得相安無事。
可如今,她不禁暗自思忖,皇上真的會察覺到此事的異樣嗎?
思來想去,皇後越發覺得此事絕不能露出半點馬腳。於是,她暗中喚來自己的心腹太監,神色凝重地吩咐道:
“你務必時刻留意皇上的一舉一動,將所有可能與本宮有關的證據,都設法銷毀幹淨,切不可有絲毫疏忽。”
殊不知,皇上早已料到她會有此舉動,正等她自亂陣腳。
想要徹查一件事,從當事人身上入手,自然是最為妥當的辦法。
隨著調查的逐步深入,一些隱藏多年的蛛絲馬跡,漸漸浮出水麵。
刑部尚書在查閱宮廷舊檔時,偶然發現了一份多年前太醫呈遞的密奏,上麵隱隱約約提及皇後生產時的一些異常情況。
與此同時,皇上的心腹大臣在宮外四處尋訪,終於找到了一位當年侍候過皇後的老宮女。
起初,老宮女言辭閃爍,不肯吐露實情,但在一番威逼利誘之下,最終還是透露了一些關鍵信息,似乎坐實了太子身世的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