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定主意,我緩了緩心緒,先是禮貌的請賈詡坐下再談。
等與賈詡坐定,我稍微組織了下語言,這才開口說:“文和先生莫怪孤,孤能知曉此等機密事情,也是孤之秘密,一旦輕易為旁人所知,孤也怕成他人眼中釘、肉中刺,恐為孤招來禍端。然文和先生既有所問,孤又怎能不言?全因孤認定先生乃大才,孤期望得先生效命,自是需要與先生坦誠以對。隻是不知先生作何抉擇?”
等劉辯說完,賈詡則是低頭,手撚胡須沉思起來,見到他這有些猶豫不決的表情,知道這個時候我不能太心急,就我所說的秘密,像賈詡這類人肯定會十分好奇的,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我隻需要等他做出選擇就好。
可賈詡很快就從剛才的猶豫中恢複了過來,很堅定的說:“既此秘事關乎殿下安危,那草民便不敢再多有問詢了。然今日殿下救命之恩,草民斷不敢忘,待有機緣,草民必當竭力報答殿下。”
唉,看來賈詡對於劉辯的秘密和他自己的性命前途,孰輕孰重分的很明白嘛,沒有因一時好奇就答應我的招攬。
我靜靜的看著賈詡,他的一句話,把我所有之前想好的說辭都給堵住了,要知道是這樣,那剛才不如就直接把我有江湖中人幫著收集情報的事告訴他好了,現在可好,我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了。
賈詡看看劉辯,見劉辯半天也沒再說話,有些輕蔑的欠身說道:“殿下還年幼,不當如此早涉及逐名爭利之泥潭。況殿下有大將軍輔助,大寶之位遲早屬殿下。勿須這般積極培植親信勢力,以這般哄騙小兒之辭來說語於草民。殿下理應先精習《尚書》《周禮》《大學》《中庸》諸典籍,修身進德,方能為一代明主。”
我見賈詡這是誤會我是個貪圖權利的人了,趕緊解釋說:“文和先生,此言差矣。今四海亂象已顯,州牧製度實行,諸州擁兵自守、據地而不聽皇命者會漸多。先生以為真等那時孤再營建勢力還可及時乎?孤所說諸事,以先生之聰慧睿智,孤不信先生竟無察覺。”
被劉辯這麽一說,賈詡重新正身坐好,手撚胡須,細細思量了一會才說道:“殿下所言甚是,草民也是見此狀況,方想辭官歸鄉以保安全。草民素無大誌,唯願苟活於世而已。望殿下垂憐,許草民還家。”
見賈詡還是極力推脫,我意識到,再不能說動賈詡,那今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是無用功了。
在穿越過來的短短一個多月裏,先後有盧植、田豐、蔡邕、王越、典韋、史阿、蘇越、師啟等加入到我的麾下。其中雖然有些波折,但最終都隨了我的心願。對於賈詡,我也認為能順利說服,不得不說,因為這段過於順利,我也開始有些想當然起來。
我理了理思緒,心裏不禁埋怨自己之前太天真,想問題太簡單。對待賈詡這樣的厲害角色,怎麽能抱著僥幸心理,還玩那些虛頭巴腦的手段。必須得拿出十足的誠意來。既然賈詡看重的是性命和家族,我就該跟他把話挑明了說,實實在在地給他承諾,而不是用些花言巧語去哄騙他。
為了能留住賈詡,我也是拚了,起身向賈詡深施一禮,隨後鄭重說道:“文和先生且慢。孤深知先生生性謹慎,最重保命,而後才論及情義和知遇之恩,此乃人之常情,孤也能體諒。今孤欲與先生坦誠相商,孤所能給予先生者有三:其一,孤絕無強留先生之意,也不苛求先生為孤效死力。先生可依形勢自行決斷,若先生認為孤能力尚可,或許可以成事,那文和先生就留於孤身旁幫孤謀劃;若孤能力有所不足,文和先生為求自保自行離去,孤絕無二話,也絕不怪罪。其二,文和先生大才,孤必全心信任,凡先生所獻之策,孤皆會無條件采信,且委以重任,使先生才盡其用,絕無猜忌與掣肘。其三,若孤有朝一日成就大業,必不忘先生之功,定當全力扶持先生家族,使其繁榮昌盛,榮耀滿門。先生不妨先在孤身邊襄助一段時日,若覺孤非可托之人,或事不可為,先生隨時可走,孤定當以禮相送,絕不食言。”
賈詡聽了劉辯這番話,也是有些動容,但還是思索了下,問劉辯:“殿下且容草民冒昧,殿下可否為草民言及對朝堂上下之看法,及殿下之誌向?”
聽了這話,知道這是賈詡對我的最後一題了,答得好,或許他就留下了。如果答得不好,那也就隻能和賈詡說拜拜了。
我想起,當初史子眇對我的希望,並且還告訴我跟隨本心就好,所以我也沒在繞任何彎,直接朗聲說:“今漢室衰微,朝堂之上,靈帝寵信宦官,隻圖享樂,忠奸不辨,致使小人當道,賢臣難立。
孤之舅父等外戚,也無遠謀,心胸狹隘,專權自用,不能容才。如此一來,朝綱混亂,政令不行,好似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而民間呢,百姓苦不堪言,餓殍遍野,叛亂叢生。那些為官者,隻曉得征兵平亂,卻不思安撫民生,解民困擾。更有甚者,邊疆不寧,蠻夷虎視眈眈,屢屢寇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孤心憂之,常思振作。孤於朝堂內,必先廣納賢才,不論出身貴賤,唯才是舉。使能者居其位,謀其政,興農桑,惠工商,輕徭役,減賦稅,讓百姓得以溫飽,重拾對漢室之信心。待實力充盈,孤便整軍經武,訓練精銳之師,以伐不臣。
蠻夷若敢來犯,必叫其有來無迴,血債血償,揚我大漢天威於四方。孤誌在澄清宇內,再造太平盛世,令大漢之名重震寰宇,百姓安居樂業,文治武功,可超先皇盛時。先生以為孤此誌,可有望達成否?”
等與賈詡坐定,我稍微組織了下語言,這才開口說:“文和先生莫怪孤,孤能知曉此等機密事情,也是孤之秘密,一旦輕易為旁人所知,孤也怕成他人眼中釘、肉中刺,恐為孤招來禍端。然文和先生既有所問,孤又怎能不言?全因孤認定先生乃大才,孤期望得先生效命,自是需要與先生坦誠以對。隻是不知先生作何抉擇?”
等劉辯說完,賈詡則是低頭,手撚胡須沉思起來,見到他這有些猶豫不決的表情,知道這個時候我不能太心急,就我所說的秘密,像賈詡這類人肯定會十分好奇的,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我隻需要等他做出選擇就好。
可賈詡很快就從剛才的猶豫中恢複了過來,很堅定的說:“既此秘事關乎殿下安危,那草民便不敢再多有問詢了。然今日殿下救命之恩,草民斷不敢忘,待有機緣,草民必當竭力報答殿下。”
唉,看來賈詡對於劉辯的秘密和他自己的性命前途,孰輕孰重分的很明白嘛,沒有因一時好奇就答應我的招攬。
我靜靜的看著賈詡,他的一句話,把我所有之前想好的說辭都給堵住了,要知道是這樣,那剛才不如就直接把我有江湖中人幫著收集情報的事告訴他好了,現在可好,我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了。
賈詡看看劉辯,見劉辯半天也沒再說話,有些輕蔑的欠身說道:“殿下還年幼,不當如此早涉及逐名爭利之泥潭。況殿下有大將軍輔助,大寶之位遲早屬殿下。勿須這般積極培植親信勢力,以這般哄騙小兒之辭來說語於草民。殿下理應先精習《尚書》《周禮》《大學》《中庸》諸典籍,修身進德,方能為一代明主。”
我見賈詡這是誤會我是個貪圖權利的人了,趕緊解釋說:“文和先生,此言差矣。今四海亂象已顯,州牧製度實行,諸州擁兵自守、據地而不聽皇命者會漸多。先生以為真等那時孤再營建勢力還可及時乎?孤所說諸事,以先生之聰慧睿智,孤不信先生竟無察覺。”
被劉辯這麽一說,賈詡重新正身坐好,手撚胡須,細細思量了一會才說道:“殿下所言甚是,草民也是見此狀況,方想辭官歸鄉以保安全。草民素無大誌,唯願苟活於世而已。望殿下垂憐,許草民還家。”
見賈詡還是極力推脫,我意識到,再不能說動賈詡,那今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是無用功了。
在穿越過來的短短一個多月裏,先後有盧植、田豐、蔡邕、王越、典韋、史阿、蘇越、師啟等加入到我的麾下。其中雖然有些波折,但最終都隨了我的心願。對於賈詡,我也認為能順利說服,不得不說,因為這段過於順利,我也開始有些想當然起來。
我理了理思緒,心裏不禁埋怨自己之前太天真,想問題太簡單。對待賈詡這樣的厲害角色,怎麽能抱著僥幸心理,還玩那些虛頭巴腦的手段。必須得拿出十足的誠意來。既然賈詡看重的是性命和家族,我就該跟他把話挑明了說,實實在在地給他承諾,而不是用些花言巧語去哄騙他。
為了能留住賈詡,我也是拚了,起身向賈詡深施一禮,隨後鄭重說道:“文和先生且慢。孤深知先生生性謹慎,最重保命,而後才論及情義和知遇之恩,此乃人之常情,孤也能體諒。今孤欲與先生坦誠相商,孤所能給予先生者有三:其一,孤絕無強留先生之意,也不苛求先生為孤效死力。先生可依形勢自行決斷,若先生認為孤能力尚可,或許可以成事,那文和先生就留於孤身旁幫孤謀劃;若孤能力有所不足,文和先生為求自保自行離去,孤絕無二話,也絕不怪罪。其二,文和先生大才,孤必全心信任,凡先生所獻之策,孤皆會無條件采信,且委以重任,使先生才盡其用,絕無猜忌與掣肘。其三,若孤有朝一日成就大業,必不忘先生之功,定當全力扶持先生家族,使其繁榮昌盛,榮耀滿門。先生不妨先在孤身邊襄助一段時日,若覺孤非可托之人,或事不可為,先生隨時可走,孤定當以禮相送,絕不食言。”
賈詡聽了劉辯這番話,也是有些動容,但還是思索了下,問劉辯:“殿下且容草民冒昧,殿下可否為草民言及對朝堂上下之看法,及殿下之誌向?”
聽了這話,知道這是賈詡對我的最後一題了,答得好,或許他就留下了。如果答得不好,那也就隻能和賈詡說拜拜了。
我想起,當初史子眇對我的希望,並且還告訴我跟隨本心就好,所以我也沒在繞任何彎,直接朗聲說:“今漢室衰微,朝堂之上,靈帝寵信宦官,隻圖享樂,忠奸不辨,致使小人當道,賢臣難立。
孤之舅父等外戚,也無遠謀,心胸狹隘,專權自用,不能容才。如此一來,朝綱混亂,政令不行,好似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而民間呢,百姓苦不堪言,餓殍遍野,叛亂叢生。那些為官者,隻曉得征兵平亂,卻不思安撫民生,解民困擾。更有甚者,邊疆不寧,蠻夷虎視眈眈,屢屢寇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孤心憂之,常思振作。孤於朝堂內,必先廣納賢才,不論出身貴賤,唯才是舉。使能者居其位,謀其政,興農桑,惠工商,輕徭役,減賦稅,讓百姓得以溫飽,重拾對漢室之信心。待實力充盈,孤便整軍經武,訓練精銳之師,以伐不臣。
蠻夷若敢來犯,必叫其有來無迴,血債血償,揚我大漢天威於四方。孤誌在澄清宇內,再造太平盛世,令大漢之名重震寰宇,百姓安居樂業,文治武功,可超先皇盛時。先生以為孤此誌,可有望達成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