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這些家夥引發了摩洛哥危機,還都裝作一副自己無辜的樣子?”
雖然歐洲局勢波詭雲譎,但此時出現的這種讓人無語的諷刺局麵,還是讓漢斯忍不住笑了。
當然,英國的這種行為並非完全無法理解。
而且想想在原本的曆史中,威廉二世僅僅因為訪問摩洛哥並支持摩洛哥的自主獨立,就讓法國像瘋狗一樣撲上來,顯然這次英國的插手法國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英國這樣主動跟法國對著幹,漢斯十分樂見其成。
隻是他真沒想到能親眼目睹一場彌漫著英式紅茶味道的摩洛哥危機。
“所以說,英國海軍向我們德國海軍請求幫助了?”
“雖然措辭委婉得多,但沒錯,陛下。”
“嗬嗬,看來隻要活的夠久,就能有今天。”
得知一向高傲的英國向德意誌帝國低頭求助,威廉二世愉快地哼起了小曲兒。
平日裏視英國海軍為競爭對手,對與英國合作一向心存芥蒂的帝國海軍部部長提爾皮茨將軍,這次臉上也罕見地露出滿足的神色。
“英國人自己也應該知道,我們的帝國海軍比皇家海軍更勝一籌!”
“是嗎?嗯,確實如此。哈哈哈!”
“陛下如此開心,我也感到高興。那麽,對於英國政府的請求,您打算如何迴應?”
麵對比洛總理的提問,凱撒將目光投向了提爾皮茨將軍。
“提爾皮茨,我們現在能派遣艦隊前往摩洛哥嗎?”
“隨時可以,陛下。雖說我真想讓英國人自己解決,但也不能錯過打擊法國佬的機會。”
聽到“法國”二字,威廉二世點頭表示讚同。
不僅是凱撒和提爾皮茨將軍,幾乎所有德國人都認為打擊法國是頭等大事。
“那就通知英國政府,我們也會派遣艦隊前往摩洛哥。”
“就這麽辦。”
凱撒愉快地迴應了比洛總理的答複。
漢斯和比洛向威廉二世鞠了一躬後走出了辦公室。
“俄羅斯宣稱要派遣艦隊時,我還感到一片黑暗,沒想到事情竟然會發展成這樣。”
“是啊,我原本以為隻要英國海軍牽製住俄羅斯海軍就足夠了,但看來貝爾福首相對俄羅斯相當不滿。”
“不過,這樣一來,我們隻能與英國綁在一起了。”
比洛總理有些不滿地嘟囔道。
看來他對與張伯倫討論同盟時的不快仍耿耿於懷,對英國心存不滿。
“換個角度想吧。至少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孤立。說實話,德國能合作的對象也隻有英國了。”
法國就不用提了,而俄羅斯則是隨時可能爆發革命的定時炸彈。
漢斯覺得僅僅應對威廉就已經夠他頭疼了,要是再加上尼古拉二世,他恐怕會過勞死。
“不過,這樣一來,我們、英國、俄羅斯和法國的艦隊都會在摩洛哥集結吧?”
“差不多吧?”
“希望不要出什麽大事。考慮到現在的局勢,重演委內瑞拉的事情可不行。”
“公海艦隊司令克斯特將軍會親自指揮艦隊。以他的老練,不會出差錯的。”
反倒是其他國家的艦隊更讓人擔心。
尤其是俄羅斯艦隊,曾在原本曆史中因為聽信日本魚雷艇會跑到歐洲來偷襲的荒謬傳聞,在多格灘海域誤襲了無辜的英國漁船,釀成了重大事故,必須對其多加留意。
幾天後,漢斯·馮·克斯特(hans ludwig raimund von koester)將軍指揮的德國公海艦隊從基爾港啟程前往摩洛哥。
而這一舉動足以進一步激怒因英國海軍駐紮摩洛哥而已經亂成一團的法國人。
......
“砰!”
“繼英國之後,連德國也來湊熱鬧?哈!舅舅和外甥聯手,真是鐵了心要讓我們法國吃癟啊!”
法國總統埃米爾·盧貝聽到德國公海艦隊開往摩洛哥的消息後,憤怒地用拳頭砸向了辦公室的桌子。
之前英國地中海艦隊出現在摩洛哥丹吉爾港口並賴著不走,就已經讓法國對英國怒火中燒了,而現在連德國也參與進來!
對法國來說,摩洛哥並非普通的國家。
摩洛哥是法國傾注心血準備納入北非殖民地的“合法”預備殖民地。
當然,摩洛哥人對法國公然幹涉內政、企圖將其殖民的行為嗤之以鼻,甚至直接豎起了中指。但偉大的法國可不在意這些隻會吃沙子的“未開化沙漠遊牧民”的抗議。
事情本來進行得一帆風順,直到英國突然攪局。
英國以阻擋俄國黑海艦隊為借口,強行插手摩洛哥事務。
法國立刻向英國抗議這種行為,但英國人根本置之不理。
不僅如此,他們還“理直氣壯”地邀請德國艦隊前往摩洛哥。
法國人對此的憤怒完全可以理解。英國作為法國數百年來的宿敵,國民情感尚未平複,而德意誌帝國作為法國的死敵,更不用多說。
法國的輿論迅速沸騰,媒體更是火上澆油,用慣常的誇張標題激起民眾怒火。
【英國占領摩洛哥!是試圖掠奪法國合法疆域的陰謀嗎?!】
【大英帝國與德意誌帝國的邪惡勾結!盎格魯-撒克遜人終究還是日耳曼人!”】
【現在正是法國出手援助盟友俄國的時候!”】
接連不斷的煽動性報道讓法國民眾對英德的憤怒達到了極點,紛紛要求政府對其實施懲罰。
埃米爾·盧貝總統剛剛平息因德雷福斯事件引發的內鬥,正想稍作喘息,此時卻因高漲的輿論感到頭痛。他按住脖頸,試圖緩解上升的血壓。
“見鬼,這事不派艦隊也說不過去。”
埃米爾·盧貝也對英國拉攏德國的行為感到憤怒,但憤怒無法改變現實。
法國海軍的實力不及英國和德國。19世紀時,法國海軍接受了“綠水學派”的理論,放棄了遠洋海軍的發展,轉而發展沿海艦隊。
結果,這一選擇是個大錯誤。
沿海艦隊的理論不適合法國。法國不是一個小國,而是繼英國之後擁有最多海外殖民地的殖民帝國,僅靠魚雷艇無法保護分布全球的海域。
尤其是在英國為了針對法國的魚雷艇,專門研發出獵殺魚雷艇的驅逐艦後,法國的“綠水學派”理論瞬間瓦解。
結果,法國海軍的輝煌不再,不僅遠遠落後於英國,甚至被後起之秀德國海軍反超。
有人甚至評論,如果法國當初沒有接受“綠水學派”,今天可能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海軍。
盡管法國最近也建造了與腓特烈級戰列艦相媲美的新型戰艦,初步挽迴了劣勢,但這些戰艦尚未完全下水服役。
因此,埃米爾·盧貝雖然對派遣艦隊猶豫不決,但麵對民意洶湧,無計可施。
法國人不可能坐視自己的尊嚴被踐踏。
“派遣艦隊,同時盡量避免與英德艦隊發生衝突吧。”
法國別無選擇,隻能向摩洛哥派遣艦隊。
他相信,英國未必真想從法國手中奪走摩洛哥。他們隻是想阻止俄國艦隊前往遠東。至於德國,不過是英國拉來的“幫手”罷了。
英國人雖然狡猾,但他們的目的通常很明顯。
“嘖,俄國為什麽非要派艦隊招惹麻煩,直接簽個協議結束戰爭不就行了嗎?”
作為俄國的盟友,法國對日俄戰爭的動態非常了解。
尤其是新興的塹壕戰,雖然不算光明正大,但對時刻擔憂與德國開戰的法國軍方影響頗深。
部分法國將領甚至認為,如果普法戰爭時使用塹壕戰術,就不會有凡爾賽的屈辱。
盡管塹壕戰在日俄戰爭中也曾被日軍短暫突破,但法國軍方仍熱衷於研究其攻防兩端的潛力。
相比之下,德國研發的衝鋒槍卻未被法國軍方重視。衝鋒槍射程短、耗彈多、耐用性差,大多數在戰爭初期就報廢了。
法國軍方認為,與其引入不成熟的衝鋒槍,不如大量製造機槍,從源頭上阻止敵人接近。
軍方曆來對新型武器持保守態度,法國將領尤其不願冒險。
最終,衝鋒槍的研發在法國軍方的爭議中銷聲匿跡。
“歸根結底,還是俄國惹的麻煩讓我們頭疼。”
據埃米爾·盧貝了解,美國正試圖在俄日之間進行斡旋,而英國希望俄國以放棄旅順和朝鮮為代價,換取北滿洲和蒙古。
在埃米爾·盧貝看來,這已經是不錯的條件,不明白為何俄國還要堅持。
“真想知道沙皇的腦袋裏裝了些什麽。”
埃米爾·盧貝一邊下令派遣地中海艦隊出征,一邊感慨道。
對隻有俄國這一個盟友的法國來說,這一切確實令人遺憾。
......
“感覺像是到了什麽市場一樣啊。”
率領黑海艦隊抵達丹吉爾的齊諾維·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看著英法艦隊劍拔弩張的對峙場麵,不禁歎了口氣。
而當德國艦隊姍姍來遲並加入英國艦隊後,他的歎息聲更深了。
“英國艦隊的出現是預料之中,但沒想到連法國和德國也摻和進來了。”
事態的發展遠超了他的想象。
當然,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在這裏爆發全麵戰爭。
畢竟,如果在丹吉爾近海開戰,最不利的將是俄法兩國艦隊。
更何況,不提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作為新崛起的海洋霸主“德意誌海軍”還特意帶來了包括三艘新造的腓特烈級戰列艦在內的艦隊駐紮在摩洛哥。
齊諾維·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的判斷比任何時候都快。
如果繼續打下去,必敗無疑。
“將軍,我們接下來該怎麽辦?”
“我們什麽都做不了。艦長,去拿點伏特加來吧。”
確實毫無辦法。
在這種局勢下,他還能做些什麽呢?難道要向經過的漁船開炮不成?
最終,根據羅傑特溫斯基的命令,俄國艦隊停泊在丹吉爾近海,在地中海溫暖的陽光下無所事事地等待著這場對峙的結束。
或許,這也算是件好事。
說不定沙皇會改變主意,下令撤軍。
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甚至希望遠征能就此結束。
和他想法類似的是那些因三國艦隊的對峙而緊張不安的俄國水兵。
“大家保持安靜。我們將在此地停泊。不知道戰鬥什麽時候會爆發,都打起精神來!”
“唉,才剛離開塞瓦斯托波爾多久啊,我還以為要馬上打仗了呢。”
“看來他們暫時也沒打算開戰。希望我們就這樣迴家吧。”
得知暫時不會爆發戰鬥,他們鬆了一口氣,心裏暗暗希望遠征就此結束,返迴塞瓦斯托波爾。
“俄國艦隊似乎沒有動靜。”
“那我們也沒必要采取激烈行動。先向政府匯報,等待指示吧。”
英德聯合艦隊和法國艦隊的行動,實際上與俄國艦隊別無二致。
他們和羅傑特溫斯基上將一樣,也不願輕易開戰流血。
於是,英、德、法三國艦隊也在丹吉爾附近拋錨停泊,等待各自本國的指令。
就這樣,在摩洛哥近海,形成了一場詭異的對峙。而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這場摩洛哥危機,四國亦在原本曆史中召開會議的西班牙阿爾赫西拉斯,展開了外交博弈。
雖然歐洲局勢波詭雲譎,但此時出現的這種讓人無語的諷刺局麵,還是讓漢斯忍不住笑了。
當然,英國的這種行為並非完全無法理解。
而且想想在原本的曆史中,威廉二世僅僅因為訪問摩洛哥並支持摩洛哥的自主獨立,就讓法國像瘋狗一樣撲上來,顯然這次英國的插手法國也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英國這樣主動跟法國對著幹,漢斯十分樂見其成。
隻是他真沒想到能親眼目睹一場彌漫著英式紅茶味道的摩洛哥危機。
“所以說,英國海軍向我們德國海軍請求幫助了?”
“雖然措辭委婉得多,但沒錯,陛下。”
“嗬嗬,看來隻要活的夠久,就能有今天。”
得知一向高傲的英國向德意誌帝國低頭求助,威廉二世愉快地哼起了小曲兒。
平日裏視英國海軍為競爭對手,對與英國合作一向心存芥蒂的帝國海軍部部長提爾皮茨將軍,這次臉上也罕見地露出滿足的神色。
“英國人自己也應該知道,我們的帝國海軍比皇家海軍更勝一籌!”
“是嗎?嗯,確實如此。哈哈哈!”
“陛下如此開心,我也感到高興。那麽,對於英國政府的請求,您打算如何迴應?”
麵對比洛總理的提問,凱撒將目光投向了提爾皮茨將軍。
“提爾皮茨,我們現在能派遣艦隊前往摩洛哥嗎?”
“隨時可以,陛下。雖說我真想讓英國人自己解決,但也不能錯過打擊法國佬的機會。”
聽到“法國”二字,威廉二世點頭表示讚同。
不僅是凱撒和提爾皮茨將軍,幾乎所有德國人都認為打擊法國是頭等大事。
“那就通知英國政府,我們也會派遣艦隊前往摩洛哥。”
“就這麽辦。”
凱撒愉快地迴應了比洛總理的答複。
漢斯和比洛向威廉二世鞠了一躬後走出了辦公室。
“俄羅斯宣稱要派遣艦隊時,我還感到一片黑暗,沒想到事情竟然會發展成這樣。”
“是啊,我原本以為隻要英國海軍牽製住俄羅斯海軍就足夠了,但看來貝爾福首相對俄羅斯相當不滿。”
“不過,這樣一來,我們隻能與英國綁在一起了。”
比洛總理有些不滿地嘟囔道。
看來他對與張伯倫討論同盟時的不快仍耿耿於懷,對英國心存不滿。
“換個角度想吧。至少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孤立。說實話,德國能合作的對象也隻有英國了。”
法國就不用提了,而俄羅斯則是隨時可能爆發革命的定時炸彈。
漢斯覺得僅僅應對威廉就已經夠他頭疼了,要是再加上尼古拉二世,他恐怕會過勞死。
“不過,這樣一來,我們、英國、俄羅斯和法國的艦隊都會在摩洛哥集結吧?”
“差不多吧?”
“希望不要出什麽大事。考慮到現在的局勢,重演委內瑞拉的事情可不行。”
“公海艦隊司令克斯特將軍會親自指揮艦隊。以他的老練,不會出差錯的。”
反倒是其他國家的艦隊更讓人擔心。
尤其是俄羅斯艦隊,曾在原本曆史中因為聽信日本魚雷艇會跑到歐洲來偷襲的荒謬傳聞,在多格灘海域誤襲了無辜的英國漁船,釀成了重大事故,必須對其多加留意。
幾天後,漢斯·馮·克斯特(hans ludwig raimund von koester)將軍指揮的德國公海艦隊從基爾港啟程前往摩洛哥。
而這一舉動足以進一步激怒因英國海軍駐紮摩洛哥而已經亂成一團的法國人。
......
“砰!”
“繼英國之後,連德國也來湊熱鬧?哈!舅舅和外甥聯手,真是鐵了心要讓我們法國吃癟啊!”
法國總統埃米爾·盧貝聽到德國公海艦隊開往摩洛哥的消息後,憤怒地用拳頭砸向了辦公室的桌子。
之前英國地中海艦隊出現在摩洛哥丹吉爾港口並賴著不走,就已經讓法國對英國怒火中燒了,而現在連德國也參與進來!
對法國來說,摩洛哥並非普通的國家。
摩洛哥是法國傾注心血準備納入北非殖民地的“合法”預備殖民地。
當然,摩洛哥人對法國公然幹涉內政、企圖將其殖民的行為嗤之以鼻,甚至直接豎起了中指。但偉大的法國可不在意這些隻會吃沙子的“未開化沙漠遊牧民”的抗議。
事情本來進行得一帆風順,直到英國突然攪局。
英國以阻擋俄國黑海艦隊為借口,強行插手摩洛哥事務。
法國立刻向英國抗議這種行為,但英國人根本置之不理。
不僅如此,他們還“理直氣壯”地邀請德國艦隊前往摩洛哥。
法國人對此的憤怒完全可以理解。英國作為法國數百年來的宿敵,國民情感尚未平複,而德意誌帝國作為法國的死敵,更不用多說。
法國的輿論迅速沸騰,媒體更是火上澆油,用慣常的誇張標題激起民眾怒火。
【英國占領摩洛哥!是試圖掠奪法國合法疆域的陰謀嗎?!】
【大英帝國與德意誌帝國的邪惡勾結!盎格魯-撒克遜人終究還是日耳曼人!”】
【現在正是法國出手援助盟友俄國的時候!”】
接連不斷的煽動性報道讓法國民眾對英德的憤怒達到了極點,紛紛要求政府對其實施懲罰。
埃米爾·盧貝總統剛剛平息因德雷福斯事件引發的內鬥,正想稍作喘息,此時卻因高漲的輿論感到頭痛。他按住脖頸,試圖緩解上升的血壓。
“見鬼,這事不派艦隊也說不過去。”
埃米爾·盧貝也對英國拉攏德國的行為感到憤怒,但憤怒無法改變現實。
法國海軍的實力不及英國和德國。19世紀時,法國海軍接受了“綠水學派”的理論,放棄了遠洋海軍的發展,轉而發展沿海艦隊。
結果,這一選擇是個大錯誤。
沿海艦隊的理論不適合法國。法國不是一個小國,而是繼英國之後擁有最多海外殖民地的殖民帝國,僅靠魚雷艇無法保護分布全球的海域。
尤其是在英國為了針對法國的魚雷艇,專門研發出獵殺魚雷艇的驅逐艦後,法國的“綠水學派”理論瞬間瓦解。
結果,法國海軍的輝煌不再,不僅遠遠落後於英國,甚至被後起之秀德國海軍反超。
有人甚至評論,如果法國當初沒有接受“綠水學派”,今天可能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海軍。
盡管法國最近也建造了與腓特烈級戰列艦相媲美的新型戰艦,初步挽迴了劣勢,但這些戰艦尚未完全下水服役。
因此,埃米爾·盧貝雖然對派遣艦隊猶豫不決,但麵對民意洶湧,無計可施。
法國人不可能坐視自己的尊嚴被踐踏。
“派遣艦隊,同時盡量避免與英德艦隊發生衝突吧。”
法國別無選擇,隻能向摩洛哥派遣艦隊。
他相信,英國未必真想從法國手中奪走摩洛哥。他們隻是想阻止俄國艦隊前往遠東。至於德國,不過是英國拉來的“幫手”罷了。
英國人雖然狡猾,但他們的目的通常很明顯。
“嘖,俄國為什麽非要派艦隊招惹麻煩,直接簽個協議結束戰爭不就行了嗎?”
作為俄國的盟友,法國對日俄戰爭的動態非常了解。
尤其是新興的塹壕戰,雖然不算光明正大,但對時刻擔憂與德國開戰的法國軍方影響頗深。
部分法國將領甚至認為,如果普法戰爭時使用塹壕戰術,就不會有凡爾賽的屈辱。
盡管塹壕戰在日俄戰爭中也曾被日軍短暫突破,但法國軍方仍熱衷於研究其攻防兩端的潛力。
相比之下,德國研發的衝鋒槍卻未被法國軍方重視。衝鋒槍射程短、耗彈多、耐用性差,大多數在戰爭初期就報廢了。
法國軍方認為,與其引入不成熟的衝鋒槍,不如大量製造機槍,從源頭上阻止敵人接近。
軍方曆來對新型武器持保守態度,法國將領尤其不願冒險。
最終,衝鋒槍的研發在法國軍方的爭議中銷聲匿跡。
“歸根結底,還是俄國惹的麻煩讓我們頭疼。”
據埃米爾·盧貝了解,美國正試圖在俄日之間進行斡旋,而英國希望俄國以放棄旅順和朝鮮為代價,換取北滿洲和蒙古。
在埃米爾·盧貝看來,這已經是不錯的條件,不明白為何俄國還要堅持。
“真想知道沙皇的腦袋裏裝了些什麽。”
埃米爾·盧貝一邊下令派遣地中海艦隊出征,一邊感慨道。
對隻有俄國這一個盟友的法國來說,這一切確實令人遺憾。
......
“感覺像是到了什麽市場一樣啊。”
率領黑海艦隊抵達丹吉爾的齊諾維·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看著英法艦隊劍拔弩張的對峙場麵,不禁歎了口氣。
而當德國艦隊姍姍來遲並加入英國艦隊後,他的歎息聲更深了。
“英國艦隊的出現是預料之中,但沒想到連法國和德國也摻和進來了。”
事態的發展遠超了他的想象。
當然,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在這裏爆發全麵戰爭。
畢竟,如果在丹吉爾近海開戰,最不利的將是俄法兩國艦隊。
更何況,不提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作為新崛起的海洋霸主“德意誌海軍”還特意帶來了包括三艘新造的腓特烈級戰列艦在內的艦隊駐紮在摩洛哥。
齊諾維·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的判斷比任何時候都快。
如果繼續打下去,必敗無疑。
“將軍,我們接下來該怎麽辦?”
“我們什麽都做不了。艦長,去拿點伏特加來吧。”
確實毫無辦法。
在這種局勢下,他還能做些什麽呢?難道要向經過的漁船開炮不成?
最終,根據羅傑特溫斯基的命令,俄國艦隊停泊在丹吉爾近海,在地中海溫暖的陽光下無所事事地等待著這場對峙的結束。
或許,這也算是件好事。
說不定沙皇會改變主意,下令撤軍。
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甚至希望遠征能就此結束。
和他想法類似的是那些因三國艦隊的對峙而緊張不安的俄國水兵。
“大家保持安靜。我們將在此地停泊。不知道戰鬥什麽時候會爆發,都打起精神來!”
“唉,才剛離開塞瓦斯托波爾多久啊,我還以為要馬上打仗了呢。”
“看來他們暫時也沒打算開戰。希望我們就這樣迴家吧。”
得知暫時不會爆發戰鬥,他們鬆了一口氣,心裏暗暗希望遠征就此結束,返迴塞瓦斯托波爾。
“俄國艦隊似乎沒有動靜。”
“那我們也沒必要采取激烈行動。先向政府匯報,等待指示吧。”
英德聯合艦隊和法國艦隊的行動,實際上與俄國艦隊別無二致。
他們和羅傑特溫斯基上將一樣,也不願輕易開戰流血。
於是,英、德、法三國艦隊也在丹吉爾附近拋錨停泊,等待各自本國的指令。
就這樣,在摩洛哥近海,形成了一場詭異的對峙。而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這場摩洛哥危機,四國亦在原本曆史中召開會議的西班牙阿爾赫西拉斯,展開了外交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