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洛陽城,因其為大虞京城,現在常被人稱為洛京。
洛陽皇城在唐末五代亂世之時被毀,昔年宋太祖定鼎天下後曾考慮自開封遷都洛陽,後因其崩逝而作罷。大虞太祖姚盛定都洛陽後,依唐代洛陽皇城樣式重修皇城,仍做紫微城。
天上紫微乃天帝居所,地上紫微城,自然是天下共主所在。紫微城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分列三座大殿。最前最大的乾元殿為皇帝大朝儀接見文武百官所用。在其之後的太微殿,則是皇帝每日朝會所用。再其後的紫宸殿殿乃是天子處理政務所用,也是天子寢宮。
紫微城呈方形,東西、南北皆二裏,在乾元殿前,東麵為太廟及太子東宮,西麵為中書省、禦史台、樞密院、翰林院、太醫院官署所在,其餘六部諸司官署皆在宮城之外。
這座浩大宮城,自天盛二年開始修建,期間因戰事修修停停,直至祥嘉五年,曆時二十年,累發徭役二百萬方才最終建成。
祥嘉十六年五月三十,紫微宮紫宸殿內,當今的大虞天子姚思正和十餘位肱骨大臣議事。當今天子年僅三十四歲,按理來說正值壯年,但不知是否因為國事繁重,近兩年姚思的身體明顯變差,看上去也衰老了不少,這曾令朝內眾多大臣不免暗暗心憂。
好在自今年年初,陛下開始令十四歲的太子姚曦跟在身邊學習處理政務,太子雖然年紀尚幼,但稱得上天資英斷,睿識恪禮,這讓一眾大臣們安心了不少。
畢竟如今的大虞雖然看上去歌舞升平,但誰都知道平靜的湖麵下充斥著湧動的暗流。四大宗藩蠢蠢欲動,就連和當今天子一母同胞的吳王姚棹近些年來小動作也是不少。而對於朝廷一直拉攏的燕藩,誰也不敢說對其完全放心,隻能說在如今宗藩環伺的情況下,燕藩若是造反,注定會被群起而攻,絕無成功的可能,而如今的燕王也一向守禮,甚至可以說是懦弱,所以燕藩可以成為朝廷手裏的一把可以利用的刀。
說迴當今儲君,太子姚曦。今上未登大寶之時有兩位偏夫人,一位夫人為今上誕下長女,及至今上登位,不曾有子,所以今上繼位後隻封兩位夫人為妃,不曾冊立皇後。及至祥嘉二年,楊妃為陛下誕下長子,賜名為曦,楊妃即被立為皇後,次年姚曦被冊立為太子。
楊皇後之父楊濟也是當年從龍太祖的大將,受封濟南侯。當年太祖北爭時隨太祖左右,掌管禁軍,太祖崩逝後楊濟力保今上登位。在楊皇後誕下皇子後,改封梁國公,如今乃是大虞樞密使兼河東行中書丞相,統管河東並大同二十萬精銳,北禦蒙古,西鎮秦藩,捎帶著也要監視著東麵的燕藩,可謂當今大虞武臣第一人。
有著這樣一位外祖父,加上今上的子嗣並不算多,隻有三子四女,其中最小的那位皇子還是今年二月剛剛誕生,當今太子的地位自然也是極為穩固的。
此時,一身明黃服飾的太子站在自己父皇旁邊,麵對著殿中一眾紫袍的大臣們。大虞服飾大體依唐朝舊製,三品以上著紫袍,五品以上為緋袍,六、七品為綠,八、九品為青。此時的大殿內,皆是在朝三品以上的大員。
今日眾人在此議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燕國剛剛發到洛京的關於燕世子帶兵收複遼東的捷報。這份捷報昨日送抵得中書省,當今的中書省平章政事兼吏部尚書崔文皓拿到奏報後直接送到了姚思的禦案前,今日要議的就是朝廷要如何對待這份奏報,是大張旗鼓的宣揚一番,還是漠然處之。
此刻在場的眾位大臣已都看過了這份奏報,眾人傳閱之時,不時有嘖嘖稱歎的低語傳出,顯然是對此次燕行雲以少勝多,又收複遼東的不世之功感到震驚和難以置信。
不過等到眾人傳閱完畢,大殿內卻詭異的安靜下來。在沈熙之辭相之後,大虞朝廷就未曾再設立過左右丞相,中書省由兩位平章政事(從一品)執掌,其下又有中書左右丞(正二品)及兩位參知政事(從二品)。其中左平章政事崔文皓兼領吏部尚書,右平章政事郭禮領戶部尚書,兩位中書左右丞領禮部和兵部。
刑部、工部兩位尚書不在中書任職,加上禦史台兩位禦史大夫、樞密院兩位樞密同知,在場十二位大員組成了現今大虞的文武中樞。
這十二人中對於燕國的態度並不相同,兩位平章政事皆是旗幟鮮明想要將燕國與其餘宗藩一同削弱,所以往常應允燕國的一半軍需糧草屢有拖欠。倒是樞密院兩位武臣都是讚同拉攏燕藩,大概是這些武臣更明白將燕國推向敵對所產生的風險。
如今曾經的禮部左侍郎李宗義已然升任中書左丞兼禮部尚書,這位新晉尚書太子的老師也是讚同拉攏利用燕藩的,親燕一派力量在中樞內力量有所上升。
李宗義在前年去燕國頒了一次冊立燕國世子的詔書,迴來後與姚思進行了一次密談,隨後姚思就親自幹預了對燕國撥付軍餉一事,讓戶部將今年的軍餉盡數發予燕國。去年,原禮部尚書年老致仕之後,李宗義就接任了禮部尚書一職。
這一係列的動作讓朝內認為陛下已然站在了親燕的一方,此時燕國世子又立下了大功,兩位平章政事就不願意在此時跳出來唱反調。而讚成親燕的大臣與想要削燕的大臣隻是理念之爭,談不上利益衝突,這次燕國大勝,朝廷一定要有所表示,無非是動靜大點還是小點,所以這些人也不願在此時跳出來為燕國說話,畢竟此時說話難免有借機打壓削燕一派的嫌疑,得罪人自己又沒什麽太大的好處,所以這些人也都保持著沉默等著姚思發話。
就這樣心思各異的諸位大臣不說話,姚思坐在龍椅上看著下麵個個一肚子小九九的大臣也不想先開口,就笑眯眯的看著下麵低頭不語的大臣們,君臣雙方拚起了養氣功夫,大殿內就這麽有些尷尬的安靜著。
在場的諸位大臣都是個頂個的公門老手,自然不怕這尷尬的氣氛,姚思也是履極十六載的帝王,早就習慣了這些官場老狐狸的套路,也耐心的陪他們耗著,反正他坐在龍椅上,時不常的端起茶杯喝一口今年的雨前龍井,比這些站在下麵的老臣們可是愜意的多。
但姚思和這些大臣們都耐得住性子比養氣,年輕的太子殿下可就有些站立難安了。終於在沉寂良久之後,安靜的大殿內太子姚曦輕微的清了清嗓子。
隨著姚曦發出聲響,姚思嘴角上的笑意似乎多了幾分,而下麵的大臣們好似又都有了絲笑意。隻有太子的老師李宗義聽到姚曦的動靜下意識的抬頭看去,隻見姚曦也正看著自己,用眼神暗示著他說點什麽。
李宗義抬頭的一瞬心中就暗叫不好,果然在看到姚曦的目光時,李宗義也看到了陛下望向他的目光。李宗義立刻明白自己躲不過去了,必須要開口說話了。
李宗義心中一陣無奈,這場養氣之爭一開始還是皇帝、削燕與親燕三方的小較量,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場較量逐漸變成了十三人之間的一場小遊戲。歸根結底,此事算不上什麽大事,大夥就樂的小賭一下,看誰最先破功。
李宗義心中暗道,“太子殿下你急什麽呢?你這可把老師給害了!”
隨後李宗義就看到站在他對麵的樞密院的兩位樞密同知也在向他使眼色,那意思仿佛在說你既然破功了就趕緊說話。李宗義心中頓時一陣腹誹,“你們兩個操刀子上戰場的從一品武將不冒頭,叫我這個新晉的二品尚書往前衝,搞得好像我是親燕一派的領頭人一樣,你們兩個老匹夫要不要臉啊?”
不過就算心中老大不願,自己抬了頭,跟陛下的眼神對上了,那麽自己再怎麽樣也得開口說話了。於是李宗義清了清嗓子:“陛下,此次燕藩那邊得此大勝,朝廷這邊還是應該有所表示!而且燕王還附了高麗王請求來洛陽朝見的請奏,此次一戰收複遼東,又可以得高麗臣服,著實功勞不小,臣覺得朝廷還是應該重視些,以展現朝廷氣度。”
李宗義這番話說的比較委婉圓滑,姚思在聽到他的迴答後也沒有接著問他,而是目光轉向崔文皓,“崔相,你說呢?”
崔文皓見陛下在李宗義說完後直接點他的名字,明白陛下在此事上大抵還是想要借此拉攏燕藩的,於是也就不願多做糾纏,直接了當的答道:“迴陛下,臣認同李尚書的意見,朝廷這邊可以明發詔旨,褒獎燕藩此次的功勞,再多給燕王和燕世子一些賞賜,展示朝廷的態度!”
崔文皓說完,姚思微微點了點頭算是認同了他說的話,隻是一旁的兩位樞密同知相互看了一眼,眼中神色顯然都是覺得此等做法恐怕還是小氣了一點。
於是其中一位上前一步開口道:“陛下,此次燕藩雖然收複了遼東,但按原本燕藩在遼西的兵力,恐怕很難守住,其關內的兵力也很難抽調關外,可以想見燕藩必定會向朝廷上表請求擴軍增加軍餉,按臣的推算,燕藩最少也要在關外再編五個軍的兵力,才有可能守住遼東,以臣愚見,若是燕藩上表,此事朝廷應當應允,畢竟若是燕軍因兵力匱乏導致遼東得而複失,損的還是朝廷的顏麵。”
在場的眾人聽完此言,表情各異,崔文皓和另一位平章政事兼戶部尚書郭禮自然是眉頭緊皺,再撥付五個軍一半的軍餉開支,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而且二人一直以來都擔心養虎為患,自然不願多撥糧草給燕藩。
而李宗義和中書右丞兼兵部尚書則是暗暗點頭,如此才算是對燕藩的實際表示,才能真正展現朝廷的誠意,否則隻發一道詔書,給些不痛不癢的賞賜,恐怕拉攏不了燕藩,反而還會寒了人心。畢竟這些年,除了秦王在西北有些建樹外,此次遼東之戰可謂祥嘉一朝對蒙古人能拿得出手的首次大勝。
姚思沉思了一會,終於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此事。見此,親燕一派可謂鬆了一口氣,但崔文皓和郭禮等人明顯臉色有些難看。
隻見郭禮上前一步,“陛下,撥付燕藩糧餉臣沒有意見,但對於燕王代呈的高麗王王謜請求入朝覲見一事臣有不同的看法。按燕王在奏報中所言,王謜是在遼東之戰中臨危受命,接掌高麗王位。臣覺得沒這麽簡單,恐怕是王謜逼宮所得,陛下作為上國天子,不能助此悖逆之風。況且這個王謜還有蒙古血統,臣覺得應該下旨令原高麗王王昛複位,望陛下聖斷。”
事關外邦的王位繼承,還是還未正式上表臣服的外邦,郭禮一個戶部尚書竟然就要幹預其王位的歸屬,顯然郭禮此舉還是因為陛下答應多撥燕藩軍餉,心中不快,想要在此事上惡心下燕王。畢竟燕王已經代王謜上表,自然代表燕王是認可了王謜的高麗王身份的。
身為禮部尚書的李宗義知道自己該開口了,略微斟酌了一下詞句,方才開口:“陛下,臣覺得,高麗還未正式臣服,那王謜能夠成為高麗王,還能派兵助力燕軍平複遼東,想來在高麗國內是頗有威望的,此事貿然幹預,是不是風險太大了些,萬一王謜因此不滿……”
李宗義的話還沒說完,崔文皓已經開口打斷了他的話:“李尚書此言差異,我大虞身為天朝上國,對於想要臣服的外邦不能來者不拒,父死子繼方是天道正途,如今王昛尚在,王謜就擅篡王位,此等悖逆天道人倫之舉決不能坐視不管,否則我大虞如何樹立天朝威信。至於李尚書擔心王謜有所不滿,高麗已經先叛蒙古,如今再想反複隻能是自尋死路,就算他在高麗國內再有威信,臣相信,隻要陛下令王昛複位的聖旨一到,王昛憑著這道聖旨就能不需一兵一卒重登王位。如此一來,重登王位的王昛必然對陛下對天朝感恩戴德,言聽計從。”
崔文皓此言一出,李宗義就閉口不言了,大殿內又安靜下去了。姚思在心中暗暗盤算利益得失,忽然瞥見一旁的太子好像有話要說,於是便想看看自己這個兒子有什麽見解,“太子,你有什麽看法?”
早就憋了半天的姚曦終於有機會說話,趕忙開口說道:“迴稟父皇,兒臣認為,此事朝廷還是不要幹預的為好。遼東新歸,還需要高麗協助燕軍守衛遼東抵禦蒙古人,此時幹預高麗,萬一令高麗內部生亂,恐怕蒙古人會借機生事,到時候萬一影響了遼東的局勢,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姚曦這番話說的在理,底下親燕一派的大臣們也紛紛點頭,而此話出自太子之口,也是實情,崔文皓等人也不好胡攪蠻纏。眼見此事要過去,李宗義不禁露出一絲笑容。
但就在此時,也許是姚曦看自己一番話打動了父皇,想要趁熱打鐵,就又補了一句,“況且,兒臣認為,既然燕王已經認可了王謜的身份,王謜也幫燕世子收複了遼東,撤換王謜,恐怕會令燕藩不滿。”
此言一出,李宗義等人心中立刻暗叫不好,心想:“太子殿下還是太急了些,這些話雖然是實情,但絕不可拿到台麵上說,否則就會顯得朝廷有求於燕藩,要看燕藩的臉色,這對於陛下來說是絕對不可接受的。”
果然,姚曦話音未落,就見姚思皺起了眉頭,崔文皓也緊接著跟了一句:“太子殿下此言差矣,高麗將來是我大虞的藩屬,不是燕藩的藩屬,朝廷對於高麗的態度,絕對不能因為燕藩而改變。”
崔文皓此言簡直是在明著說,在高麗這件事上朝廷一定要跟燕藩對著幹,以此宣示朝廷的存在,否則高麗就會成為燕藩的藩屬,眼裏沒有朝廷。
果然一直穩坐的姚思開口一錘定音:“崔相是正論,燕藩那邊軍需糧餉可以滿足他們,但高麗這件事上,讓王昛複高麗王位,入洛京朝見!”
如此,紫宸殿中君臣三言兩語,數千裏外剛剛變天沒多久高麗,馬上又要掀起一場驚天之變。洛京城內黃與紫,三言兩語定江山!
洛陽皇城在唐末五代亂世之時被毀,昔年宋太祖定鼎天下後曾考慮自開封遷都洛陽,後因其崩逝而作罷。大虞太祖姚盛定都洛陽後,依唐代洛陽皇城樣式重修皇城,仍做紫微城。
天上紫微乃天帝居所,地上紫微城,自然是天下共主所在。紫微城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分列三座大殿。最前最大的乾元殿為皇帝大朝儀接見文武百官所用。在其之後的太微殿,則是皇帝每日朝會所用。再其後的紫宸殿殿乃是天子處理政務所用,也是天子寢宮。
紫微城呈方形,東西、南北皆二裏,在乾元殿前,東麵為太廟及太子東宮,西麵為中書省、禦史台、樞密院、翰林院、太醫院官署所在,其餘六部諸司官署皆在宮城之外。
這座浩大宮城,自天盛二年開始修建,期間因戰事修修停停,直至祥嘉五年,曆時二十年,累發徭役二百萬方才最終建成。
祥嘉十六年五月三十,紫微宮紫宸殿內,當今的大虞天子姚思正和十餘位肱骨大臣議事。當今天子年僅三十四歲,按理來說正值壯年,但不知是否因為國事繁重,近兩年姚思的身體明顯變差,看上去也衰老了不少,這曾令朝內眾多大臣不免暗暗心憂。
好在自今年年初,陛下開始令十四歲的太子姚曦跟在身邊學習處理政務,太子雖然年紀尚幼,但稱得上天資英斷,睿識恪禮,這讓一眾大臣們安心了不少。
畢竟如今的大虞雖然看上去歌舞升平,但誰都知道平靜的湖麵下充斥著湧動的暗流。四大宗藩蠢蠢欲動,就連和當今天子一母同胞的吳王姚棹近些年來小動作也是不少。而對於朝廷一直拉攏的燕藩,誰也不敢說對其完全放心,隻能說在如今宗藩環伺的情況下,燕藩若是造反,注定會被群起而攻,絕無成功的可能,而如今的燕王也一向守禮,甚至可以說是懦弱,所以燕藩可以成為朝廷手裏的一把可以利用的刀。
說迴當今儲君,太子姚曦。今上未登大寶之時有兩位偏夫人,一位夫人為今上誕下長女,及至今上登位,不曾有子,所以今上繼位後隻封兩位夫人為妃,不曾冊立皇後。及至祥嘉二年,楊妃為陛下誕下長子,賜名為曦,楊妃即被立為皇後,次年姚曦被冊立為太子。
楊皇後之父楊濟也是當年從龍太祖的大將,受封濟南侯。當年太祖北爭時隨太祖左右,掌管禁軍,太祖崩逝後楊濟力保今上登位。在楊皇後誕下皇子後,改封梁國公,如今乃是大虞樞密使兼河東行中書丞相,統管河東並大同二十萬精銳,北禦蒙古,西鎮秦藩,捎帶著也要監視著東麵的燕藩,可謂當今大虞武臣第一人。
有著這樣一位外祖父,加上今上的子嗣並不算多,隻有三子四女,其中最小的那位皇子還是今年二月剛剛誕生,當今太子的地位自然也是極為穩固的。
此時,一身明黃服飾的太子站在自己父皇旁邊,麵對著殿中一眾紫袍的大臣們。大虞服飾大體依唐朝舊製,三品以上著紫袍,五品以上為緋袍,六、七品為綠,八、九品為青。此時的大殿內,皆是在朝三品以上的大員。
今日眾人在此議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燕國剛剛發到洛京的關於燕世子帶兵收複遼東的捷報。這份捷報昨日送抵得中書省,當今的中書省平章政事兼吏部尚書崔文皓拿到奏報後直接送到了姚思的禦案前,今日要議的就是朝廷要如何對待這份奏報,是大張旗鼓的宣揚一番,還是漠然處之。
此刻在場的眾位大臣已都看過了這份奏報,眾人傳閱之時,不時有嘖嘖稱歎的低語傳出,顯然是對此次燕行雲以少勝多,又收複遼東的不世之功感到震驚和難以置信。
不過等到眾人傳閱完畢,大殿內卻詭異的安靜下來。在沈熙之辭相之後,大虞朝廷就未曾再設立過左右丞相,中書省由兩位平章政事(從一品)執掌,其下又有中書左右丞(正二品)及兩位參知政事(從二品)。其中左平章政事崔文皓兼領吏部尚書,右平章政事郭禮領戶部尚書,兩位中書左右丞領禮部和兵部。
刑部、工部兩位尚書不在中書任職,加上禦史台兩位禦史大夫、樞密院兩位樞密同知,在場十二位大員組成了現今大虞的文武中樞。
這十二人中對於燕國的態度並不相同,兩位平章政事皆是旗幟鮮明想要將燕國與其餘宗藩一同削弱,所以往常應允燕國的一半軍需糧草屢有拖欠。倒是樞密院兩位武臣都是讚同拉攏燕藩,大概是這些武臣更明白將燕國推向敵對所產生的風險。
如今曾經的禮部左侍郎李宗義已然升任中書左丞兼禮部尚書,這位新晉尚書太子的老師也是讚同拉攏利用燕藩的,親燕一派力量在中樞內力量有所上升。
李宗義在前年去燕國頒了一次冊立燕國世子的詔書,迴來後與姚思進行了一次密談,隨後姚思就親自幹預了對燕國撥付軍餉一事,讓戶部將今年的軍餉盡數發予燕國。去年,原禮部尚書年老致仕之後,李宗義就接任了禮部尚書一職。
這一係列的動作讓朝內認為陛下已然站在了親燕的一方,此時燕國世子又立下了大功,兩位平章政事就不願意在此時跳出來唱反調。而讚成親燕的大臣與想要削燕的大臣隻是理念之爭,談不上利益衝突,這次燕國大勝,朝廷一定要有所表示,無非是動靜大點還是小點,所以這些人也不願在此時跳出來為燕國說話,畢竟此時說話難免有借機打壓削燕一派的嫌疑,得罪人自己又沒什麽太大的好處,所以這些人也都保持著沉默等著姚思發話。
就這樣心思各異的諸位大臣不說話,姚思坐在龍椅上看著下麵個個一肚子小九九的大臣也不想先開口,就笑眯眯的看著下麵低頭不語的大臣們,君臣雙方拚起了養氣功夫,大殿內就這麽有些尷尬的安靜著。
在場的諸位大臣都是個頂個的公門老手,自然不怕這尷尬的氣氛,姚思也是履極十六載的帝王,早就習慣了這些官場老狐狸的套路,也耐心的陪他們耗著,反正他坐在龍椅上,時不常的端起茶杯喝一口今年的雨前龍井,比這些站在下麵的老臣們可是愜意的多。
但姚思和這些大臣們都耐得住性子比養氣,年輕的太子殿下可就有些站立難安了。終於在沉寂良久之後,安靜的大殿內太子姚曦輕微的清了清嗓子。
隨著姚曦發出聲響,姚思嘴角上的笑意似乎多了幾分,而下麵的大臣們好似又都有了絲笑意。隻有太子的老師李宗義聽到姚曦的動靜下意識的抬頭看去,隻見姚曦也正看著自己,用眼神暗示著他說點什麽。
李宗義抬頭的一瞬心中就暗叫不好,果然在看到姚曦的目光時,李宗義也看到了陛下望向他的目光。李宗義立刻明白自己躲不過去了,必須要開口說話了。
李宗義心中一陣無奈,這場養氣之爭一開始還是皇帝、削燕與親燕三方的小較量,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場較量逐漸變成了十三人之間的一場小遊戲。歸根結底,此事算不上什麽大事,大夥就樂的小賭一下,看誰最先破功。
李宗義心中暗道,“太子殿下你急什麽呢?你這可把老師給害了!”
隨後李宗義就看到站在他對麵的樞密院的兩位樞密同知也在向他使眼色,那意思仿佛在說你既然破功了就趕緊說話。李宗義心中頓時一陣腹誹,“你們兩個操刀子上戰場的從一品武將不冒頭,叫我這個新晉的二品尚書往前衝,搞得好像我是親燕一派的領頭人一樣,你們兩個老匹夫要不要臉啊?”
不過就算心中老大不願,自己抬了頭,跟陛下的眼神對上了,那麽自己再怎麽樣也得開口說話了。於是李宗義清了清嗓子:“陛下,此次燕藩那邊得此大勝,朝廷這邊還是應該有所表示!而且燕王還附了高麗王請求來洛陽朝見的請奏,此次一戰收複遼東,又可以得高麗臣服,著實功勞不小,臣覺得朝廷還是應該重視些,以展現朝廷氣度。”
李宗義這番話說的比較委婉圓滑,姚思在聽到他的迴答後也沒有接著問他,而是目光轉向崔文皓,“崔相,你說呢?”
崔文皓見陛下在李宗義說完後直接點他的名字,明白陛下在此事上大抵還是想要借此拉攏燕藩的,於是也就不願多做糾纏,直接了當的答道:“迴陛下,臣認同李尚書的意見,朝廷這邊可以明發詔旨,褒獎燕藩此次的功勞,再多給燕王和燕世子一些賞賜,展示朝廷的態度!”
崔文皓說完,姚思微微點了點頭算是認同了他說的話,隻是一旁的兩位樞密同知相互看了一眼,眼中神色顯然都是覺得此等做法恐怕還是小氣了一點。
於是其中一位上前一步開口道:“陛下,此次燕藩雖然收複了遼東,但按原本燕藩在遼西的兵力,恐怕很難守住,其關內的兵力也很難抽調關外,可以想見燕藩必定會向朝廷上表請求擴軍增加軍餉,按臣的推算,燕藩最少也要在關外再編五個軍的兵力,才有可能守住遼東,以臣愚見,若是燕藩上表,此事朝廷應當應允,畢竟若是燕軍因兵力匱乏導致遼東得而複失,損的還是朝廷的顏麵。”
在場的眾人聽完此言,表情各異,崔文皓和另一位平章政事兼戶部尚書郭禮自然是眉頭緊皺,再撥付五個軍一半的軍餉開支,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而且二人一直以來都擔心養虎為患,自然不願多撥糧草給燕藩。
而李宗義和中書右丞兼兵部尚書則是暗暗點頭,如此才算是對燕藩的實際表示,才能真正展現朝廷的誠意,否則隻發一道詔書,給些不痛不癢的賞賜,恐怕拉攏不了燕藩,反而還會寒了人心。畢竟這些年,除了秦王在西北有些建樹外,此次遼東之戰可謂祥嘉一朝對蒙古人能拿得出手的首次大勝。
姚思沉思了一會,終於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此事。見此,親燕一派可謂鬆了一口氣,但崔文皓和郭禮等人明顯臉色有些難看。
隻見郭禮上前一步,“陛下,撥付燕藩糧餉臣沒有意見,但對於燕王代呈的高麗王王謜請求入朝覲見一事臣有不同的看法。按燕王在奏報中所言,王謜是在遼東之戰中臨危受命,接掌高麗王位。臣覺得沒這麽簡單,恐怕是王謜逼宮所得,陛下作為上國天子,不能助此悖逆之風。況且這個王謜還有蒙古血統,臣覺得應該下旨令原高麗王王昛複位,望陛下聖斷。”
事關外邦的王位繼承,還是還未正式上表臣服的外邦,郭禮一個戶部尚書竟然就要幹預其王位的歸屬,顯然郭禮此舉還是因為陛下答應多撥燕藩軍餉,心中不快,想要在此事上惡心下燕王。畢竟燕王已經代王謜上表,自然代表燕王是認可了王謜的高麗王身份的。
身為禮部尚書的李宗義知道自己該開口了,略微斟酌了一下詞句,方才開口:“陛下,臣覺得,高麗還未正式臣服,那王謜能夠成為高麗王,還能派兵助力燕軍平複遼東,想來在高麗國內是頗有威望的,此事貿然幹預,是不是風險太大了些,萬一王謜因此不滿……”
李宗義的話還沒說完,崔文皓已經開口打斷了他的話:“李尚書此言差異,我大虞身為天朝上國,對於想要臣服的外邦不能來者不拒,父死子繼方是天道正途,如今王昛尚在,王謜就擅篡王位,此等悖逆天道人倫之舉決不能坐視不管,否則我大虞如何樹立天朝威信。至於李尚書擔心王謜有所不滿,高麗已經先叛蒙古,如今再想反複隻能是自尋死路,就算他在高麗國內再有威信,臣相信,隻要陛下令王昛複位的聖旨一到,王昛憑著這道聖旨就能不需一兵一卒重登王位。如此一來,重登王位的王昛必然對陛下對天朝感恩戴德,言聽計從。”
崔文皓此言一出,李宗義就閉口不言了,大殿內又安靜下去了。姚思在心中暗暗盤算利益得失,忽然瞥見一旁的太子好像有話要說,於是便想看看自己這個兒子有什麽見解,“太子,你有什麽看法?”
早就憋了半天的姚曦終於有機會說話,趕忙開口說道:“迴稟父皇,兒臣認為,此事朝廷還是不要幹預的為好。遼東新歸,還需要高麗協助燕軍守衛遼東抵禦蒙古人,此時幹預高麗,萬一令高麗內部生亂,恐怕蒙古人會借機生事,到時候萬一影響了遼東的局勢,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姚曦這番話說的在理,底下親燕一派的大臣們也紛紛點頭,而此話出自太子之口,也是實情,崔文皓等人也不好胡攪蠻纏。眼見此事要過去,李宗義不禁露出一絲笑容。
但就在此時,也許是姚曦看自己一番話打動了父皇,想要趁熱打鐵,就又補了一句,“況且,兒臣認為,既然燕王已經認可了王謜的身份,王謜也幫燕世子收複了遼東,撤換王謜,恐怕會令燕藩不滿。”
此言一出,李宗義等人心中立刻暗叫不好,心想:“太子殿下還是太急了些,這些話雖然是實情,但絕不可拿到台麵上說,否則就會顯得朝廷有求於燕藩,要看燕藩的臉色,這對於陛下來說是絕對不可接受的。”
果然,姚曦話音未落,就見姚思皺起了眉頭,崔文皓也緊接著跟了一句:“太子殿下此言差矣,高麗將來是我大虞的藩屬,不是燕藩的藩屬,朝廷對於高麗的態度,絕對不能因為燕藩而改變。”
崔文皓此言簡直是在明著說,在高麗這件事上朝廷一定要跟燕藩對著幹,以此宣示朝廷的存在,否則高麗就會成為燕藩的藩屬,眼裏沒有朝廷。
果然一直穩坐的姚思開口一錘定音:“崔相是正論,燕藩那邊軍需糧餉可以滿足他們,但高麗這件事上,讓王昛複高麗王位,入洛京朝見!”
如此,紫宸殿中君臣三言兩語,數千裏外剛剛變天沒多久高麗,馬上又要掀起一場驚天之變。洛京城內黃與紫,三言兩語定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