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內,太子姚曦也意識到自己剛才畫蛇添足讓崔文皓抓住了話頭,此刻的表情微微有些尷尬。不過父皇下了決斷,姚曦也不會去爭什麽,畢竟姚曦為王謜說話不是因為他覺的王謜或者高麗有多麽重要,他最後失口說出的話才真正展現了他內心的想法。
如大多數少年一般,這位年僅十四歲的大虞儲君心中也十分向往金戈鐵馬的戰場。但姚曦也知,以他的身份來說,此生注定與披堅執銳上陣殺敵無緣。
所以當聽聞隻比他大上三歲的燕行雲,在關外以少勝多收服遼東的壯舉,心中激蕩,自然對這位未曾謀麵的少年世子心生好感。加上李宗義是他的老師,受其影響,姚曦也是認同要拉攏燕藩,先著力對付宗藩的策略。對於崔文皓等一眾文臣,姚曦的心中也覺著這群老夫子大概是讀書讀傻了,以現今朝廷所麵對的形勢,把燕藩推到對立麵去絕無益處。
當然等到宗藩除了,燕藩自然也是要削的,但如果燕氏識時務,在朝廷對付宗藩的事情上立下功勞,將來也肯交出兵權,姚曦認為將來讓燕氏保留一個封王虛名,讓其與國同休也未嚐不可。姚曦也不想落個刻薄寡恩,卸磨殺驢的名聲,將來若是燕行雲識時務,可以君臣相宜,也算是一段青史佳話。
所以姚曦才會顧慮朝廷撤換高麗王會引起燕王和燕行雲的不滿,對於姚曦來說,能夠拉住燕藩才是最重要的,至於遠在天邊的高麗,則沒有那麽重要。
在如今姚思、姚曦兩父子的心中,削藩才是頭等大事,隻能能擺平尾大不掉的幾位藩王,莫說一個高麗,就算是關外的土地都丟了也不是什麽大事。
曾經太祖姚盛在世時,曾想著複盛唐疆界,當時太祖北征之時,就曾計劃著北征勝利之後,就發兵西南,收複雲南大理。但隨著太祖崩逝,大虞境內藩王並起,朝廷也就無暇顧及雲南這個不毛之地了。
雲南如今依舊由大理段氏掌管,前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大理雖然戰敗但蒙古軍因大汗窩闊台的死而退兵。但後來蒙哥汗繼位後,忽必烈率軍攻打大理,終於在前宋寶佑二年(1254年),大理王段興智被俘,大理國亡。
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蒙哥汗死後,忽必烈北返遇刺,蒙古內亂,段興智也於同年病逝,其弟段實趁機複國。
大虞擊敗前宋之後,段實立刻上表稱臣,太祖當年因要著力對付蒙古,所以同意了下來,賜金印,封段實為大理王。所以如今也是大虞的藩屬,如今高麗稱臣,對於大虞來說,也就是多了個像大理一樣的藩屬,沒有什麽太大的意義。
高麗的事揭過,接下來對燕藩的封賞又是個頭痛的問題。既然決定了要對燕國大加封賞,那麽朝廷這次必然要出些血,但現在燕王隻上了個報捷的奏報,並未在奏報中直接請求封賞。
這當然是燕維疆在表現自己對朝廷的恭順,沒有協功邀賞。朝廷這邊呢也不好直接給,給少了燕國不高興,給多了朝廷吃虧,所以最終的封賞還是得先派個大臣走一趟燕國,先去燕國那邊商量出個價碼,再讓燕王上個請求犒賞三軍的折子,朝廷這邊順勢將封賞給了,如此一來才能皆大歡喜,免得將一樁好事搞砸。
思來想去這個人選也還得是現在的禮部尚書李宗義,李宗義上次去燕國頒賜冊立世子的詔書,算是與燕王和燕行雲都有了一份香火情,與老相沈熙之也有情誼,過去說話還是合適的。但以什麽理由派李宗義去還是得商討個由頭出來,雖然誰都知道是過去和燕國討價還價,但這種事是不能拿到台麵上來說的,否則朝廷與藩國討價還價,朝廷的臉麵可就蕩然無存了。
正當君臣眾人為李宗義前往燕國的理由發愁時,一旁的太子姚曦再次開口說話:“父皇,兒臣有一個法子!”
“說來聽聽!”姚思看著眼前的太子眼神慈愛,自己的這個兒子雖然現在還略顯浮躁,但自幼聰明伶俐,待人處事也頗為周到,自從帶在身邊處理政務後,長進也是極快,姚思對其還是十分滿意的。
對於姚思來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蕩平幾大藩王,令大虞再上一層樓,向世人向父皇證明,自己是個優秀的皇帝,將來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太宗文皇帝的稱號,受萬世敬仰。這兩年隨著國事操勞,姚思的身體明顯變差,這曾讓姚思也一度焦躁憂慮,但隨著太子嶄露頭角,姚思的心倒是放鬆了許多,身體也有所好轉。
對於姚思來說,他並不擔心太子過快的參與朝政,他心中隻想著在他的手中,能讓大虞再次歸一,創造盛世,讓那些暗地裏編排他得位不正的亂臣賊子徹底閉嘴,讓後世的史書永遠稱讚他是一位偉大的皇帝。
在父皇鼓勵的目光下,姚曦繼續說道:“兒臣想隨李尚書一同前往燕國!”
姚曦此話一出,在場眾大臣皆是一驚,姚思也皺起了眉頭。眼見底下的大臣們要開口,姚曦搶先說道:“父皇,燕世子是以巡撫遼西的名義出巡,我也可以以遼東新歸,巡撫燕國的名義帶著李尚書去燕國,如此一來也顯示朝廷對燕藩的重視,二來也可讓河北地界的百姓知道朝廷記掛著他們,使河北的民心歸向朝廷,請父皇允準!”
姚思還未表態,中書左平章崔文皓已經忍不住大聲說道:“萬萬不可,陛下,太子殿下,古人雲‘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太子殿下身係社稷安危,怎可輕赴邊陲,萬一出了什麽差錯,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姚曦等崔文皓說完,立刻接到:“崔相太過謹慎了些,不過是去一趟河北,身旁有李尚書陪著,還有甲士護衛,能出什麽差錯。聖人昔年也曾遊曆四方,方才參透天道至理,我也想效仿聖人,替父皇巡查四邊,體察民情。況且那燕世子出巡關外也不過十五歲,我姚氏子孫豈能落於人後,兒臣懇請父皇允準!”
姚思想了想,又看了看滿眼期待的太子,覺得讓太子出去轉一圈也不是什麽壞事,終日將太子圈在洛京,安全是安全,但長於深宮之中也難成大器。姚思雖然也不曾親自上陣殺敵,但也曾隨父皇在外征戰,執掌九州萬方,總要熟悉軍略,體察民情。
這樣想著姚思也就點了點頭說道:“好吧!朕答應了!”
姚曦聽到父皇允準,立刻滿心歡喜的跪下謝恩。崔文皓等人還要說些什麽,但姚思一抬手,阻止了他們再勸。姚思看著跪地謝恩的太子,也不禁失笑,略帶些無奈的說道:“讓你出去,不是讓你出去遊山玩水,既然出巡,那就不要隻去河北,先去河東,先見一見你外祖父,也替朕和你母後問個好!這一路上不許胡鬧,萬事要聽李尚書安排!”
姚曦立刻答應,姚思看著這個心已經飛出宮外的太子,隻得對著李宗義叮囑道:“李愛卿,你要看管好太子,若是他胡鬧,你就直接讓人將他綁了,送迴洛京來!”
李宗義此時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去燕藩跟燕王討價還價本就不是個好差事,想要令雙方都滿意何其不易,萬沒想到太子又突然搞了這出,萬一太子在燕國一時興起,答應了什麽,最終這個黑鍋還得自己來背!但他畢竟是太子的老師,不好姚曦的興,加上陛下已經決定了,他還能說什麽,隻得硬著頭皮應下來,保證會盡心輔佐太子出巡。
端坐在龍椅上的姚思想了想,又開口說道:“再加一個山東吧!齊王這幾年在山東地界上著實有些過分了,跟著那些山東的大族不停地圈地,搞得民怨沸騰!本想著等他在山東搞出了亂子再收拾他,但是現在遼東新歸,蒙古人肯定不會輕易罷休,燕藩和大同那邊肯定要嚴加防守,不能讓山東這時候亂起來,李愛卿,你和太子一塊過去,敲打一下齊王,讓他收斂些!”
姚思此話一出,李宗義內心更苦,又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活,倒是太子姚曦反而更加高興,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諸事議定,眾位大臣們也都退去,大殿內隻留姚思姚曦父子二人。
姚思看著還處在興奮中的太子,笑著說道:“明日大朝儀上,就會宣布你出巡一事,你去仁壽宮跟太後告個別,晚上隨朕去同明殿與你母後一起用晚膳!”
姚曦立刻俯身領旨,隨後緩緩退出殿外。姚思看著出了殿門,腳步輕快的太子,也是笑著搖了搖頭然後接著處理政務。
仁壽宮位於紫宸殿東側,是當今聖上聖母,大虞皇太後的居所。太後本姓趙,昔年太祖高皇帝還在忽必烈手下為將時,趙太後乃是太祖的小妾。太祖的發妻也是當今秦王的生母,在秦王四歲時就因難產,與本該是太祖第二子的孩子母子雙亡,彼時太祖還未稱帝,當時年幼的秦王也是當今的趙太後帶大的。
趙太後共為先帝誕下兩女兩子,當今聖上姚思是趙太後於前宋景定五年(1264)年31歲時誕下,兩年後趙太後又生下了太祖最小的兒子,當今的吳王姚棹。太祖稱帝後,也曾想過立其為後,但被趙太後婉拒,趙太後當年曾受過秦王生母的恩惠照顧,其本人也是個溫婉大度的性子,不願去爭這些,所以隻願居妃位。
當年太祖寵愛姚思姚棹兄弟倆,未嚐沒有因趙太後愛屋及烏的原因。昔年太祖崩逝,姚思拿著太祖遺旨領兵迴洛京繼位。當時的洛京是在丞相沈熙之的掌控之下,當時世人皆知沈熙之是秦王姚霸一黨,一直力保秦王為太子,所以很多人都覺的洛京難免要大戰一場。
當時也是趙太後勸沈熙之打開城門放姚思等人入城,姚思當時帶著如今的齊王姚靖還有樞密使燕驥,在南方的姚霖、姚棹二人也聲援姚思。眾人密探之後,沈熙之當年獨身一人帶著趙太後的親筆血書去到潼關之外姚霸的大營勸姚霸退兵。
據說當今的秦王姚霸在看完太後的血書之後,麵相洛京長跪不起,良久之後,姚霸親手從左臂上刮下一塊肉,然後割下一縷頭發,將頭發纏於血肉之上交予沈熙之,讓沈熙之交給太後。說是自己為子不孝,不能於父皇靈前盡孝,也不能照顧母妃,隻得以此血肉報父皇母妃的養育之恩。隨後就領兵返迴長安,如今的西京。
當年趙太後在太祖靈前,抱著秦王刮下的血肉,放聲痛哭,幾度昏厥,見者聞者莫不落淚,趙太後哭喊之時隻是緊抱著盛放姚霸血肉的木匣,反複唿喊“吾兒!吾兒!”大概趙太後明白,她與姚霸之間的母子情分就此斷絕了。
後來,趙太後做主將姚霸的血肉與太祖陵寢一同下葬,並且力排眾議將秦王的生母尊為太後,與太祖合葬,當時趙太後甚至自己不願領太後之位,隻願領太妃的封號。是姚思帶著眾臣在宮外跪了整整一日,才受領了太後封號。
不過成為太後之後,趙太後就開始在仁壽宮內一心禮佛,不問世事,除非年節,誰也不見,就連皇帝姚思去請安也隻能在宮外。直至姚思的兒子姚曦長大了一些,老太後才準許姚曦時常入仁壽宮陪她說說話,姚曦自小聰明伶俐,又很是孝順極得這位老太後的喜愛。
但姚曦雖然備受太後喜愛,但姚曦的母後當今的楊皇後卻不得太後喜歡。其實在今上登位之前,還是貴妃的趙太後與先帝後宮的眾人和諸位皇子的妃子們相處的都很好,與姚思的兩位側妃李氏和楊氏時常在一起說話,婆媳之間,十分的親密和諧。
但自從今上登位之後,趙太後再未與楊皇後說過一句話,當年楊皇後產子,誕下姚曦,太後也隻是遣宮人去送了些東西,未曾去看望過一次。每年年節,太後接受宮妃命婦們的朝拜,也未曾正眼看過皇後一眼。為此有不少人在暗暗懷疑是不是楊皇後的父親楊濟,在當年的太祖病逝傳位姚思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麽不光彩的角色。
太子姚曦此刻站在仁壽宮外,望著靜謐的仁壽宮,深吸了一口氣,臉上掛上一抹燦爛真摯的笑容,腳步輕快的踏進了仁壽宮,還在屋外,就歡快的喊道:“皇祖母,皇祖母,孫兒來看你啦!”
如大多數少年一般,這位年僅十四歲的大虞儲君心中也十分向往金戈鐵馬的戰場。但姚曦也知,以他的身份來說,此生注定與披堅執銳上陣殺敵無緣。
所以當聽聞隻比他大上三歲的燕行雲,在關外以少勝多收服遼東的壯舉,心中激蕩,自然對這位未曾謀麵的少年世子心生好感。加上李宗義是他的老師,受其影響,姚曦也是認同要拉攏燕藩,先著力對付宗藩的策略。對於崔文皓等一眾文臣,姚曦的心中也覺著這群老夫子大概是讀書讀傻了,以現今朝廷所麵對的形勢,把燕藩推到對立麵去絕無益處。
當然等到宗藩除了,燕藩自然也是要削的,但如果燕氏識時務,在朝廷對付宗藩的事情上立下功勞,將來也肯交出兵權,姚曦認為將來讓燕氏保留一個封王虛名,讓其與國同休也未嚐不可。姚曦也不想落個刻薄寡恩,卸磨殺驢的名聲,將來若是燕行雲識時務,可以君臣相宜,也算是一段青史佳話。
所以姚曦才會顧慮朝廷撤換高麗王會引起燕王和燕行雲的不滿,對於姚曦來說,能夠拉住燕藩才是最重要的,至於遠在天邊的高麗,則沒有那麽重要。
在如今姚思、姚曦兩父子的心中,削藩才是頭等大事,隻能能擺平尾大不掉的幾位藩王,莫說一個高麗,就算是關外的土地都丟了也不是什麽大事。
曾經太祖姚盛在世時,曾想著複盛唐疆界,當時太祖北征之時,就曾計劃著北征勝利之後,就發兵西南,收複雲南大理。但隨著太祖崩逝,大虞境內藩王並起,朝廷也就無暇顧及雲南這個不毛之地了。
雲南如今依舊由大理段氏掌管,前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大理雖然戰敗但蒙古軍因大汗窩闊台的死而退兵。但後來蒙哥汗繼位後,忽必烈率軍攻打大理,終於在前宋寶佑二年(1254年),大理王段興智被俘,大理國亡。
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蒙哥汗死後,忽必烈北返遇刺,蒙古內亂,段興智也於同年病逝,其弟段實趁機複國。
大虞擊敗前宋之後,段實立刻上表稱臣,太祖當年因要著力對付蒙古,所以同意了下來,賜金印,封段實為大理王。所以如今也是大虞的藩屬,如今高麗稱臣,對於大虞來說,也就是多了個像大理一樣的藩屬,沒有什麽太大的意義。
高麗的事揭過,接下來對燕藩的封賞又是個頭痛的問題。既然決定了要對燕國大加封賞,那麽朝廷這次必然要出些血,但現在燕王隻上了個報捷的奏報,並未在奏報中直接請求封賞。
這當然是燕維疆在表現自己對朝廷的恭順,沒有協功邀賞。朝廷這邊呢也不好直接給,給少了燕國不高興,給多了朝廷吃虧,所以最終的封賞還是得先派個大臣走一趟燕國,先去燕國那邊商量出個價碼,再讓燕王上個請求犒賞三軍的折子,朝廷這邊順勢將封賞給了,如此一來才能皆大歡喜,免得將一樁好事搞砸。
思來想去這個人選也還得是現在的禮部尚書李宗義,李宗義上次去燕國頒賜冊立世子的詔書,算是與燕王和燕行雲都有了一份香火情,與老相沈熙之也有情誼,過去說話還是合適的。但以什麽理由派李宗義去還是得商討個由頭出來,雖然誰都知道是過去和燕國討價還價,但這種事是不能拿到台麵上來說的,否則朝廷與藩國討價還價,朝廷的臉麵可就蕩然無存了。
正當君臣眾人為李宗義前往燕國的理由發愁時,一旁的太子姚曦再次開口說話:“父皇,兒臣有一個法子!”
“說來聽聽!”姚思看著眼前的太子眼神慈愛,自己的這個兒子雖然現在還略顯浮躁,但自幼聰明伶俐,待人處事也頗為周到,自從帶在身邊處理政務後,長進也是極快,姚思對其還是十分滿意的。
對於姚思來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蕩平幾大藩王,令大虞再上一層樓,向世人向父皇證明,自己是個優秀的皇帝,將來在史書上,留下一個太宗文皇帝的稱號,受萬世敬仰。這兩年隨著國事操勞,姚思的身體明顯變差,這曾讓姚思也一度焦躁憂慮,但隨著太子嶄露頭角,姚思的心倒是放鬆了許多,身體也有所好轉。
對於姚思來說,他並不擔心太子過快的參與朝政,他心中隻想著在他的手中,能讓大虞再次歸一,創造盛世,讓那些暗地裏編排他得位不正的亂臣賊子徹底閉嘴,讓後世的史書永遠稱讚他是一位偉大的皇帝。
在父皇鼓勵的目光下,姚曦繼續說道:“兒臣想隨李尚書一同前往燕國!”
姚曦此話一出,在場眾大臣皆是一驚,姚思也皺起了眉頭。眼見底下的大臣們要開口,姚曦搶先說道:“父皇,燕世子是以巡撫遼西的名義出巡,我也可以以遼東新歸,巡撫燕國的名義帶著李尚書去燕國,如此一來也顯示朝廷對燕藩的重視,二來也可讓河北地界的百姓知道朝廷記掛著他們,使河北的民心歸向朝廷,請父皇允準!”
姚思還未表態,中書左平章崔文皓已經忍不住大聲說道:“萬萬不可,陛下,太子殿下,古人雲‘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太子殿下身係社稷安危,怎可輕赴邊陲,萬一出了什麽差錯,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姚曦等崔文皓說完,立刻接到:“崔相太過謹慎了些,不過是去一趟河北,身旁有李尚書陪著,還有甲士護衛,能出什麽差錯。聖人昔年也曾遊曆四方,方才參透天道至理,我也想效仿聖人,替父皇巡查四邊,體察民情。況且那燕世子出巡關外也不過十五歲,我姚氏子孫豈能落於人後,兒臣懇請父皇允準!”
姚思想了想,又看了看滿眼期待的太子,覺得讓太子出去轉一圈也不是什麽壞事,終日將太子圈在洛京,安全是安全,但長於深宮之中也難成大器。姚思雖然也不曾親自上陣殺敵,但也曾隨父皇在外征戰,執掌九州萬方,總要熟悉軍略,體察民情。
這樣想著姚思也就點了點頭說道:“好吧!朕答應了!”
姚曦聽到父皇允準,立刻滿心歡喜的跪下謝恩。崔文皓等人還要說些什麽,但姚思一抬手,阻止了他們再勸。姚思看著跪地謝恩的太子,也不禁失笑,略帶些無奈的說道:“讓你出去,不是讓你出去遊山玩水,既然出巡,那就不要隻去河北,先去河東,先見一見你外祖父,也替朕和你母後問個好!這一路上不許胡鬧,萬事要聽李尚書安排!”
姚曦立刻答應,姚思看著這個心已經飛出宮外的太子,隻得對著李宗義叮囑道:“李愛卿,你要看管好太子,若是他胡鬧,你就直接讓人將他綁了,送迴洛京來!”
李宗義此時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去燕藩跟燕王討價還價本就不是個好差事,想要令雙方都滿意何其不易,萬沒想到太子又突然搞了這出,萬一太子在燕國一時興起,答應了什麽,最終這個黑鍋還得自己來背!但他畢竟是太子的老師,不好姚曦的興,加上陛下已經決定了,他還能說什麽,隻得硬著頭皮應下來,保證會盡心輔佐太子出巡。
端坐在龍椅上的姚思想了想,又開口說道:“再加一個山東吧!齊王這幾年在山東地界上著實有些過分了,跟著那些山東的大族不停地圈地,搞得民怨沸騰!本想著等他在山東搞出了亂子再收拾他,但是現在遼東新歸,蒙古人肯定不會輕易罷休,燕藩和大同那邊肯定要嚴加防守,不能讓山東這時候亂起來,李愛卿,你和太子一塊過去,敲打一下齊王,讓他收斂些!”
姚思此話一出,李宗義內心更苦,又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活,倒是太子姚曦反而更加高興,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諸事議定,眾位大臣們也都退去,大殿內隻留姚思姚曦父子二人。
姚思看著還處在興奮中的太子,笑著說道:“明日大朝儀上,就會宣布你出巡一事,你去仁壽宮跟太後告個別,晚上隨朕去同明殿與你母後一起用晚膳!”
姚曦立刻俯身領旨,隨後緩緩退出殿外。姚思看著出了殿門,腳步輕快的太子,也是笑著搖了搖頭然後接著處理政務。
仁壽宮位於紫宸殿東側,是當今聖上聖母,大虞皇太後的居所。太後本姓趙,昔年太祖高皇帝還在忽必烈手下為將時,趙太後乃是太祖的小妾。太祖的發妻也是當今秦王的生母,在秦王四歲時就因難產,與本該是太祖第二子的孩子母子雙亡,彼時太祖還未稱帝,當時年幼的秦王也是當今的趙太後帶大的。
趙太後共為先帝誕下兩女兩子,當今聖上姚思是趙太後於前宋景定五年(1264)年31歲時誕下,兩年後趙太後又生下了太祖最小的兒子,當今的吳王姚棹。太祖稱帝後,也曾想過立其為後,但被趙太後婉拒,趙太後當年曾受過秦王生母的恩惠照顧,其本人也是個溫婉大度的性子,不願去爭這些,所以隻願居妃位。
當年太祖寵愛姚思姚棹兄弟倆,未嚐沒有因趙太後愛屋及烏的原因。昔年太祖崩逝,姚思拿著太祖遺旨領兵迴洛京繼位。當時的洛京是在丞相沈熙之的掌控之下,當時世人皆知沈熙之是秦王姚霸一黨,一直力保秦王為太子,所以很多人都覺的洛京難免要大戰一場。
當時也是趙太後勸沈熙之打開城門放姚思等人入城,姚思當時帶著如今的齊王姚靖還有樞密使燕驥,在南方的姚霖、姚棹二人也聲援姚思。眾人密探之後,沈熙之當年獨身一人帶著趙太後的親筆血書去到潼關之外姚霸的大營勸姚霸退兵。
據說當今的秦王姚霸在看完太後的血書之後,麵相洛京長跪不起,良久之後,姚霸親手從左臂上刮下一塊肉,然後割下一縷頭發,將頭發纏於血肉之上交予沈熙之,讓沈熙之交給太後。說是自己為子不孝,不能於父皇靈前盡孝,也不能照顧母妃,隻得以此血肉報父皇母妃的養育之恩。隨後就領兵返迴長安,如今的西京。
當年趙太後在太祖靈前,抱著秦王刮下的血肉,放聲痛哭,幾度昏厥,見者聞者莫不落淚,趙太後哭喊之時隻是緊抱著盛放姚霸血肉的木匣,反複唿喊“吾兒!吾兒!”大概趙太後明白,她與姚霸之間的母子情分就此斷絕了。
後來,趙太後做主將姚霸的血肉與太祖陵寢一同下葬,並且力排眾議將秦王的生母尊為太後,與太祖合葬,當時趙太後甚至自己不願領太後之位,隻願領太妃的封號。是姚思帶著眾臣在宮外跪了整整一日,才受領了太後封號。
不過成為太後之後,趙太後就開始在仁壽宮內一心禮佛,不問世事,除非年節,誰也不見,就連皇帝姚思去請安也隻能在宮外。直至姚思的兒子姚曦長大了一些,老太後才準許姚曦時常入仁壽宮陪她說說話,姚曦自小聰明伶俐,又很是孝順極得這位老太後的喜愛。
但姚曦雖然備受太後喜愛,但姚曦的母後當今的楊皇後卻不得太後喜歡。其實在今上登位之前,還是貴妃的趙太後與先帝後宮的眾人和諸位皇子的妃子們相處的都很好,與姚思的兩位側妃李氏和楊氏時常在一起說話,婆媳之間,十分的親密和諧。
但自從今上登位之後,趙太後再未與楊皇後說過一句話,當年楊皇後產子,誕下姚曦,太後也隻是遣宮人去送了些東西,未曾去看望過一次。每年年節,太後接受宮妃命婦們的朝拜,也未曾正眼看過皇後一眼。為此有不少人在暗暗懷疑是不是楊皇後的父親楊濟,在當年的太祖病逝傳位姚思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麽不光彩的角色。
太子姚曦此刻站在仁壽宮外,望著靜謐的仁壽宮,深吸了一口氣,臉上掛上一抹燦爛真摯的笑容,腳步輕快的踏進了仁壽宮,還在屋外,就歡快的喊道:“皇祖母,皇祖母,孫兒來看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