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嘉十六年臘月初一,燕京城,這是每月朔望大朝的日子,燕維疆依照慣例一早在王宮內接見燕京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朔望大朝不議事幾乎已經成了燕國朝堂的慣例,因為燕維疆不想每天上早朝,基本都是用過早膳後接見幾位朝廷重臣,開個小朝會議事,時間久了,朔望朝也就成了禮儀性的接見。
按照往常的慣例,眾臣參拜見禮之後,象征性的詢問下有無奏事,無人答話,朝會也就散了。進了臘月,天氣愈發寒冷,老相沈熙之年歲大了,到了冬日,更是精力不濟。
從去年開始,燕維疆就特許老相入冬之後,若無事無須上朝,也無需到中書坐班,有需老相處置的公務送到相府,若有大事再派人去請老相入宮,所以今日的朔望朝,沈熙之也照例缺席。
朝會之上,燕維疆臉上還掛著早起之後的些許困倦,眾臣行禮之後,禮部下屬鴻臚寺卿何岩負責朝會禮儀,照例詢問眾臣有無奏對。按往常來說,這隻是走個形式,眾多大臣已經準備再拜散朝了,何岩也準備著無人答話引眾臣參拜宣布散朝。
“臣,禦史吳賀有本呈奏!”
這突如其來的一聲答話讓殿內眾人都打了一個激靈,反應過來後齊刷刷的目光都看向站在最前排的禦史大夫秦弛。作為掌管禦史台的禦史大夫,隻要今天這位吳禦史不是參奏秦弛本人,那麽傻子都明白這是秦弛要借機搞事了。
麵對殿內眾臣的目光,秦弛好似毫無察覺,哪怕燕維疆也在盯著他看,秦弛依舊平靜的站在原地,低頭垂目,毫無表示。大殿內的氣氛頓時有些僵住,落針可聞。
等了片刻,見燕維疆還無任何表示,負責朝會禮儀的何岩忍不住了,大朝儀上有人上奏,無論如何也不能置之不理,見王上久久沒有表示,何岩隻能硬著頭皮走流程,“禦史吳賀,上前具名奏報!”
隨著何岩打破了殿內的氛圍,所有人的目光又都集中在秦弛派出來的這個馬前卒身上,燕維疆也微微皺著眉頭審視著這個平時沒什麽印象的禦史身上。
這位吳禦史倒是不怯場,趨步上前跪倒在地,從袖口內掏出一份奏本,雙手碰過頭頂,口中大聲說道:“臣,禦史吳賀,鬥膽上奏,世子及行在樞密使、定遠侯王公武,包庇兇犯,壞發亂紀!兵部尚書楊衡,核實軍功不嚴,以致兇犯冒功領賞!禦史大夫秦弛,知情不報,阻塞言論,蒙蔽上聽,罪在欺君!”
接連三道驚雷在殿內響起,驚的殿內的眾臣都有些發懵。所有人看著跪在殿前的吳賀,大多數人的內心都隻有一個想法,這個吳賀是真的活膩了,不光是他,他全家都活膩了。有好事的在心中暗想,是不是吳賀的夫人給他戴了綠帽子,他的孩子也是別人的野種,所以這老小子破罐子破摔,拉著全家去死。
隨著吳賀的話說完,秦弛率先脫帽以示待參,站在第二排的兵部尚書楊衡也跟著秦弛的動作摘下官帽。 雖然吳賀這一連串彈劾了世子以及三位朝廷重臣,包括他的頂頭上司秦弛,唬住了很多人,讓人覺得他是瘋了,但這些把戲還是瞞不過浸淫朝堂許久的那些老臣。
老相沈熙之不在,大殿內,中書左丞兼吏部尚書施進卿、中書右丞兼禮部尚書孟益這兩位沈熙之的左膀右臂並排站在前方。此時,施進卿盯著脫帽垂首的秦弛怒目而視,孟益則是輕蔑的掃了眼跪在地上的吳賀,嘴角露出一絲譏諷的笑意。
坐在王座上的燕維疆被吳賀這一連串的參奏也是弄得驚愕異常,反應過來後便有些怒火中燒,他也惱怒的看了眼秦弛,顯然也是在懷疑這是秦弛在指示手下人搞事。
但大朝儀上禦史參奏,燕維疆也不能發火,隻得示意內侍將奏本收上來,草草看了一眼,燕維疆更是一肚子氣。奏本上寫了遼西一個叫劉彪的殺人潛逃,後來不知怎麽被他的好大兒燕行雲收入麾下,收服遼東之後,燕行雲還為其請了功。劉彪原籍所在的富庶縣縣令看不過去就寫了奏疏送到了秦弛手裏,秦弛不僅不報,還將此事按下。
燕維疆看完臉色沉鬱的都有些發黑,心想這都什麽跟什麽啊,關外那種地方殺人越貨是什麽稀罕事嗎?現在兩遼的邊軍裏有多少是犯了事被發配流放的,收個殺人兇徒入麾下算什麽大不了的事,更何況一個殺人兇徒能被他的兒子看上親自收入麾下相必是有些本領的,所以燕行雲後來為他報功燕維疆也不覺得有異。
燕維疆畢竟也是隨著先王征戰過關外的,雖然那次戰事燕維疆吃了大虧,所以不願提及,但燕維疆也算是個知兵之人,能在關外那種地方殺人潛逃的,上了戰場斬首建功一點也不稀奇。
所以燕維疆看著跪在殿上的吳賀心中愈發不快,他顯然是認為這個吳賀是失心瘋了想要找自己兒子的麻煩,還要在這大朝儀上觸自己的黴頭。隻是這吳賀奏本上說的秦弛知曉此事,又按下不上奏,又讓燕維疆心中有些懷疑此事到底是不是秦弛的指示。
其實此事在孟益、施進卿等人眼裏鐵定是秦弛在搞事,雖然吳賀參奏的他,還是欺君的罪名,但誰都知道這個罪名肯定落不到秦弛的腦袋上,這個障眼法用的一點也不高明。燕維疆之所以會心生疑惑,並非是他愚蠢,歸根結底還是他的性格在作祟。
燕維疆寵愛秦夫人,對秦弛愛屋及烏,秦弛又是他平衡朝堂的重要抓手,隻要不是證據確鑿的事,燕維疆本能的就會想要維護秦弛,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燕維疆自然會自己欺騙自己,讓自己不去深想。
此間吳賀要真是彈劾燕行雲什麽大罪,燕維疆肯定要謹慎對待,但接過奏本一看,是在他看來如此微不足道的破事,燕維疆自然而然又想將此事糊弄過去了事。
雖然心中認為此等事情根本無足輕重,但這畢竟無法在大朝儀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講出來,否則那些道學夫子恐怕要在這大殿之上以頭搶地了。
燕維疆平複了下心情,用盡量溫和的語氣說道:“此事孤已知曉,你上奏的世子收服殺人兇徒充軍,還為此兇徒報功一事還需細細查驗,待散朝之後孤與眾卿商議後,再做決斷!”
按照往常的慣例,眾臣參拜見禮之後,象征性的詢問下有無奏事,無人答話,朝會也就散了。進了臘月,天氣愈發寒冷,老相沈熙之年歲大了,到了冬日,更是精力不濟。
從去年開始,燕維疆就特許老相入冬之後,若無事無須上朝,也無需到中書坐班,有需老相處置的公務送到相府,若有大事再派人去請老相入宮,所以今日的朔望朝,沈熙之也照例缺席。
朝會之上,燕維疆臉上還掛著早起之後的些許困倦,眾臣行禮之後,禮部下屬鴻臚寺卿何岩負責朝會禮儀,照例詢問眾臣有無奏對。按往常來說,這隻是走個形式,眾多大臣已經準備再拜散朝了,何岩也準備著無人答話引眾臣參拜宣布散朝。
“臣,禦史吳賀有本呈奏!”
這突如其來的一聲答話讓殿內眾人都打了一個激靈,反應過來後齊刷刷的目光都看向站在最前排的禦史大夫秦弛。作為掌管禦史台的禦史大夫,隻要今天這位吳禦史不是參奏秦弛本人,那麽傻子都明白這是秦弛要借機搞事了。
麵對殿內眾臣的目光,秦弛好似毫無察覺,哪怕燕維疆也在盯著他看,秦弛依舊平靜的站在原地,低頭垂目,毫無表示。大殿內的氣氛頓時有些僵住,落針可聞。
等了片刻,見燕維疆還無任何表示,負責朝會禮儀的何岩忍不住了,大朝儀上有人上奏,無論如何也不能置之不理,見王上久久沒有表示,何岩隻能硬著頭皮走流程,“禦史吳賀,上前具名奏報!”
隨著何岩打破了殿內的氛圍,所有人的目光又都集中在秦弛派出來的這個馬前卒身上,燕維疆也微微皺著眉頭審視著這個平時沒什麽印象的禦史身上。
這位吳禦史倒是不怯場,趨步上前跪倒在地,從袖口內掏出一份奏本,雙手碰過頭頂,口中大聲說道:“臣,禦史吳賀,鬥膽上奏,世子及行在樞密使、定遠侯王公武,包庇兇犯,壞發亂紀!兵部尚書楊衡,核實軍功不嚴,以致兇犯冒功領賞!禦史大夫秦弛,知情不報,阻塞言論,蒙蔽上聽,罪在欺君!”
接連三道驚雷在殿內響起,驚的殿內的眾臣都有些發懵。所有人看著跪在殿前的吳賀,大多數人的內心都隻有一個想法,這個吳賀是真的活膩了,不光是他,他全家都活膩了。有好事的在心中暗想,是不是吳賀的夫人給他戴了綠帽子,他的孩子也是別人的野種,所以這老小子破罐子破摔,拉著全家去死。
隨著吳賀的話說完,秦弛率先脫帽以示待參,站在第二排的兵部尚書楊衡也跟著秦弛的動作摘下官帽。 雖然吳賀這一連串彈劾了世子以及三位朝廷重臣,包括他的頂頭上司秦弛,唬住了很多人,讓人覺得他是瘋了,但這些把戲還是瞞不過浸淫朝堂許久的那些老臣。
老相沈熙之不在,大殿內,中書左丞兼吏部尚書施進卿、中書右丞兼禮部尚書孟益這兩位沈熙之的左膀右臂並排站在前方。此時,施進卿盯著脫帽垂首的秦弛怒目而視,孟益則是輕蔑的掃了眼跪在地上的吳賀,嘴角露出一絲譏諷的笑意。
坐在王座上的燕維疆被吳賀這一連串的參奏也是弄得驚愕異常,反應過來後便有些怒火中燒,他也惱怒的看了眼秦弛,顯然也是在懷疑這是秦弛在指示手下人搞事。
但大朝儀上禦史參奏,燕維疆也不能發火,隻得示意內侍將奏本收上來,草草看了一眼,燕維疆更是一肚子氣。奏本上寫了遼西一個叫劉彪的殺人潛逃,後來不知怎麽被他的好大兒燕行雲收入麾下,收服遼東之後,燕行雲還為其請了功。劉彪原籍所在的富庶縣縣令看不過去就寫了奏疏送到了秦弛手裏,秦弛不僅不報,還將此事按下。
燕維疆看完臉色沉鬱的都有些發黑,心想這都什麽跟什麽啊,關外那種地方殺人越貨是什麽稀罕事嗎?現在兩遼的邊軍裏有多少是犯了事被發配流放的,收個殺人兇徒入麾下算什麽大不了的事,更何況一個殺人兇徒能被他的兒子看上親自收入麾下相必是有些本領的,所以燕行雲後來為他報功燕維疆也不覺得有異。
燕維疆畢竟也是隨著先王征戰過關外的,雖然那次戰事燕維疆吃了大虧,所以不願提及,但燕維疆也算是個知兵之人,能在關外那種地方殺人潛逃的,上了戰場斬首建功一點也不稀奇。
所以燕維疆看著跪在殿上的吳賀心中愈發不快,他顯然是認為這個吳賀是失心瘋了想要找自己兒子的麻煩,還要在這大朝儀上觸自己的黴頭。隻是這吳賀奏本上說的秦弛知曉此事,又按下不上奏,又讓燕維疆心中有些懷疑此事到底是不是秦弛的指示。
其實此事在孟益、施進卿等人眼裏鐵定是秦弛在搞事,雖然吳賀參奏的他,還是欺君的罪名,但誰都知道這個罪名肯定落不到秦弛的腦袋上,這個障眼法用的一點也不高明。燕維疆之所以會心生疑惑,並非是他愚蠢,歸根結底還是他的性格在作祟。
燕維疆寵愛秦夫人,對秦弛愛屋及烏,秦弛又是他平衡朝堂的重要抓手,隻要不是證據確鑿的事,燕維疆本能的就會想要維護秦弛,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燕維疆自然會自己欺騙自己,讓自己不去深想。
此間吳賀要真是彈劾燕行雲什麽大罪,燕維疆肯定要謹慎對待,但接過奏本一看,是在他看來如此微不足道的破事,燕維疆自然而然又想將此事糊弄過去了事。
雖然心中認為此等事情根本無足輕重,但這畢竟無法在大朝儀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講出來,否則那些道學夫子恐怕要在這大殿之上以頭搶地了。
燕維疆平複了下心情,用盡量溫和的語氣說道:“此事孤已知曉,你上奏的世子收服殺人兇徒充軍,還為此兇徒報功一事還需細細查驗,待散朝之後孤與眾卿商議後,再做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