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姚霸病死之後,姚繼業在第二日就召開了大朝儀,公布了姚霸的遺旨,遺旨上寫明由姚繼業於靈前繼秦王位。姚霸病重之後,便是姚繼業一直在監國,這兩年姚霸也一直在幫著姚繼業穩固朝堂,繼位一事進行的極為順暢。
繼位之後,姚繼業尊姚霸的王後和自己的母後為王太後,按朝臣們的想法,應該直接確立姚霸的諡號,但姚繼業思慮之後還是沒有答應此事,命人向朝廷發了報喪的行文。
姚霸病死的邸報到達洛京後,不可避免的引發了朝廷震動,對於姚霸的死,朝廷上下自然是一片喜氣洋洋,慶幸這個心懷不軌的惡賊終於造了天殛。
隻是還沒高興太久,秦藩報喪請封諡號的行文就到了洛京,行文上還說了姚繼業已然繼了秦王之位。這又引爆了整個洛京朝堂,雪片般的奏本呈上,皆是彈劾秦藩膽大妄為,不經朝廷允許,擅自世襲王位。
雖然誰都知道秦藩的事輪不到朝廷插手,但這種大是大非的事上,誰敢馬虎,自然 要紛紛上表彈劾以表忠心,反正罵秦藩已經是朝廷的政治正確,無論什麽事,想方設法上表痛罵,總不是錯事。
但一場小朝會後,姚思還是下旨賜了姚霸一個美諡“武”,說是要彰顯姚霸在大虞立國中立下的汗馬功勞。本以為會有一場風波的秦藩繼位一事也悄無聲息的過去了,所有彈劾的奏本全部留中,朝臣們自然也明白了姚思的意思,這也讓許多不想再起波瀾的人鬆了一口氣,看著樣子,朝廷和秦藩表麵上的平靜不會在這幾年打破,天下還是會有幾年的太平日子。
隨後,姚霸病逝,姚繼業繼位的消息就隨著朝廷邸報,傳往四方。等到燕行雲在遼東接到這個消息,已經是一個月後了,恰巧王公武這些時日也在遼陽,作為一個親曆了當年往事的老將,不可避免的被燕行雲這些年輕人問起了往事。
遼陽總督府內,燕行雲專門為王老將軍準備了一場“鴻門宴”,飯桌上除了燕行雲和王公武,隻有王遠猷、張恪和範公輔作陪。酒過三巡之後,在燕行雲的眼神暗示之下,範公輔率先提起了姚霸病死一事,然後話題自然就轉向了當年太祖崩逝後,當今天子波譎雲詭的繼位一事。
王遠猷雖然是王公武的親子,但父親並不願提起往事,所以對於當年的往事,王遠猷也是萬分好奇。王公武自然知道今天這群年輕人一個勁灌自己酒為的是什麽,無奈一笑,歎了口氣緩緩講起了往事。
王公武18歲從軍,那時太祖姚盛和燕驥還在忽必烈的手下為將,從軍第二年就趕上了蒙哥身死釣魚台,忽必烈於洛陽被刺,天下大亂。在之後王公武在燕驥的麾下隨著太祖姚盛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天盛九年太祖第一次大封功臣時,就獲封定遠侯,是真真實實的大虞開國從龍之臣。
在王公武的訴說中,燕驥、沈熙之以及他們這一波開國的將領中大部分都是看好當時的大皇子姚霸的,因為姚霸為人豪爽,文武雙全。
當年燕驥斬殺宋使,太祖立國大虞,麵對蒙古和前宋的兩麵夾攻。天盛四年的時候,前宋末帝趙禥聽信奸相賈似道之言,與蒙古大汗阿裏不哥相約共擊大虞。太祖親率精銳之師與阿裏不哥在大同城對峙,而大皇子姚霸隻帶著幾千精兵和幾萬老弱在南方抵禦宋軍。
若不是姚霸當時將手下精兵分散出擊,並且親率親兵到襄陽城下冒險挑釁,嚇住了賈似道,讓其不敢進兵,大虞說不定就被滅國了。
這等英武自然得到了一眾將領的愛戴,但也許就是因為朝中支持姚霸的勢力太大,讓太祖感到了威脅,所以姚盛一直不立太子,而且一直寵愛著當今天子姚思,並將朝中另一位大將楊濟的女兒許配了姚思。
當初太祖決意稱阿裏不哥身死,蒙古內亂之際分三路北伐,燕驥和沈熙之等人都勸姚霸不要領受西路軍出征,留在洛陽,但姚霸卻認為自己需要這一次的軍功來證明自己,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奪得太子之位。
眾人勸阻不得,也隻能由他去。王公武當初是跟著燕驥率領十萬精兵作為東路軍攻河北,拿下燕京後,燕驥帶著大軍一路高歌猛進,直下遼西。
拿下遼西之後,天已轉冷,當時燕驥和王公武他們正在考慮是一鼓作氣拿下遼東,還是稍作休整,等來年開春再戰。可就在此時突然傳來太祖崩逝,臨終傳位第五子姚思的消息。
說到此,王公武將手中的酒杯一飲而盡,然後才緩緩說道:“當年我們之所以會爭論要不要繼續進兵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糧草不濟。當時河北飽經戰火蹂躪,非但爭不到糧草,還要撥糧賑濟,當時大軍的糧草全靠山東供應,這也是當時北伐之前太祖派如今的齊王姚靖到山東的原因。”
“當時糧草不濟,我們還不覺有異,隻是覺得遼西道路遙遠,又有河北各地需要接濟,所以糧草供應困難,直到朝廷的特使帶著當今天子的旨意到了遼西,我們才明白怎麽迴事。太祖崩逝後,今上立刻就派人聯係姚靖,許諾其齊王之位,並且讓其斷了我們的糧草。”
“當時,我們曆經了連番血戰,十萬大軍剩下的能戰之兵不足六萬,糧草也被斷了,今上領著大軍在大同,得了齊王之位的姚靖糾集了山東各地鎮守的士卒遙相唿應,我們這身處遼西的六萬人又能怎麽做呢?”
燕行雲默默為王公武滿上了一杯酒,王公武默默摩挲了手中的酒杯,“一天夜裏,先王將我叫去,與我說,今上已經許諾了他燕王之位,但要他帶領精銳一同迴洛京,先王問我怎麽辦。”
王公武又是舉杯一飲而盡,歎了口氣說道:“我當時直接與先王說,五皇子手中既然有先皇的遺詔,我們自然要遵旨而行,既然繼位的也是先皇的親子,那也許先皇就是傳位五皇子。我們十萬兄弟隻剩下六萬了,總不能讓這些兄弟再頂個叛逆之名全都死在在遼西吧!”
王公武這番話比較淩亂,前後似乎沒什麽關係,但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王公武沒說出來的意思。天下既然是他們姚家的,先皇在皇子間猶豫不決,導致今日這般情形,雖然太祖崩逝的有些突然,但姚思手中畢竟握著傳位詔書,誰又能證明這是假的呢?
如果燕驥他們這些人不聽從姚思的命令,那麽馬上一個叛逆的帽子就會扣在他們身上,本就是強弩之末的大軍,被人斷了糧草,後路被大同和山東兩方大軍截死,前麵還有蒙古人虎視眈眈。稍有不慎這些為國開疆的功臣都得不明不白的死在遼西這片不毛之地,除了奉旨哪還有其他的路可選。
王公武接著說道:“之後,先王給我留下一萬精銳,自己帶著剩下的五萬人去與今上的大軍匯合,一同迴了洛京,之後的事我也是聽說了,隻聽說先王獨自進了洛京,勸服了沈相,沈相又帶著太後的血書勸退了姚霸,讓其接受秦王之位退兵。再之後沈相也跟著先王到了燕京,這之中的事我就不甚了解了,殿下你要想知道隻能將來去問沈相。”
隨著王公武說完,酒桌上一陣沉默,許久之後燕行雲喝了口酒,咂了下嘴。這些往事聽完之後沒了解之前有過萬般想象,但聽到親曆者的講述似乎也有些——無趣,酒桌上另外三個年輕人似乎也有此感。
王公武看著眼前四個年輕人的神色,也是看出他們的心中所想,無奈一笑,說道:“你們真正想知道的那些事我也想知道,但如今世上真的知道真相的恐怕隻有當今聖上和國丈楊濟了!”
燕行雲輕輕一笑,“能有什麽真相呢?真相不都寫在太祖實錄上了嘛!”
繼位之後,姚繼業尊姚霸的王後和自己的母後為王太後,按朝臣們的想法,應該直接確立姚霸的諡號,但姚繼業思慮之後還是沒有答應此事,命人向朝廷發了報喪的行文。
姚霸病死的邸報到達洛京後,不可避免的引發了朝廷震動,對於姚霸的死,朝廷上下自然是一片喜氣洋洋,慶幸這個心懷不軌的惡賊終於造了天殛。
隻是還沒高興太久,秦藩報喪請封諡號的行文就到了洛京,行文上還說了姚繼業已然繼了秦王之位。這又引爆了整個洛京朝堂,雪片般的奏本呈上,皆是彈劾秦藩膽大妄為,不經朝廷允許,擅自世襲王位。
雖然誰都知道秦藩的事輪不到朝廷插手,但這種大是大非的事上,誰敢馬虎,自然 要紛紛上表彈劾以表忠心,反正罵秦藩已經是朝廷的政治正確,無論什麽事,想方設法上表痛罵,總不是錯事。
但一場小朝會後,姚思還是下旨賜了姚霸一個美諡“武”,說是要彰顯姚霸在大虞立國中立下的汗馬功勞。本以為會有一場風波的秦藩繼位一事也悄無聲息的過去了,所有彈劾的奏本全部留中,朝臣們自然也明白了姚思的意思,這也讓許多不想再起波瀾的人鬆了一口氣,看著樣子,朝廷和秦藩表麵上的平靜不會在這幾年打破,天下還是會有幾年的太平日子。
隨後,姚霸病逝,姚繼業繼位的消息就隨著朝廷邸報,傳往四方。等到燕行雲在遼東接到這個消息,已經是一個月後了,恰巧王公武這些時日也在遼陽,作為一個親曆了當年往事的老將,不可避免的被燕行雲這些年輕人問起了往事。
遼陽總督府內,燕行雲專門為王老將軍準備了一場“鴻門宴”,飯桌上除了燕行雲和王公武,隻有王遠猷、張恪和範公輔作陪。酒過三巡之後,在燕行雲的眼神暗示之下,範公輔率先提起了姚霸病死一事,然後話題自然就轉向了當年太祖崩逝後,當今天子波譎雲詭的繼位一事。
王遠猷雖然是王公武的親子,但父親並不願提起往事,所以對於當年的往事,王遠猷也是萬分好奇。王公武自然知道今天這群年輕人一個勁灌自己酒為的是什麽,無奈一笑,歎了口氣緩緩講起了往事。
王公武18歲從軍,那時太祖姚盛和燕驥還在忽必烈的手下為將,從軍第二年就趕上了蒙哥身死釣魚台,忽必烈於洛陽被刺,天下大亂。在之後王公武在燕驥的麾下隨著太祖姚盛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天盛九年太祖第一次大封功臣時,就獲封定遠侯,是真真實實的大虞開國從龍之臣。
在王公武的訴說中,燕驥、沈熙之以及他們這一波開國的將領中大部分都是看好當時的大皇子姚霸的,因為姚霸為人豪爽,文武雙全。
當年燕驥斬殺宋使,太祖立國大虞,麵對蒙古和前宋的兩麵夾攻。天盛四年的時候,前宋末帝趙禥聽信奸相賈似道之言,與蒙古大汗阿裏不哥相約共擊大虞。太祖親率精銳之師與阿裏不哥在大同城對峙,而大皇子姚霸隻帶著幾千精兵和幾萬老弱在南方抵禦宋軍。
若不是姚霸當時將手下精兵分散出擊,並且親率親兵到襄陽城下冒險挑釁,嚇住了賈似道,讓其不敢進兵,大虞說不定就被滅國了。
這等英武自然得到了一眾將領的愛戴,但也許就是因為朝中支持姚霸的勢力太大,讓太祖感到了威脅,所以姚盛一直不立太子,而且一直寵愛著當今天子姚思,並將朝中另一位大將楊濟的女兒許配了姚思。
當初太祖決意稱阿裏不哥身死,蒙古內亂之際分三路北伐,燕驥和沈熙之等人都勸姚霸不要領受西路軍出征,留在洛陽,但姚霸卻認為自己需要這一次的軍功來證明自己,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奪得太子之位。
眾人勸阻不得,也隻能由他去。王公武當初是跟著燕驥率領十萬精兵作為東路軍攻河北,拿下燕京後,燕驥帶著大軍一路高歌猛進,直下遼西。
拿下遼西之後,天已轉冷,當時燕驥和王公武他們正在考慮是一鼓作氣拿下遼東,還是稍作休整,等來年開春再戰。可就在此時突然傳來太祖崩逝,臨終傳位第五子姚思的消息。
說到此,王公武將手中的酒杯一飲而盡,然後才緩緩說道:“當年我們之所以會爭論要不要繼續進兵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糧草不濟。當時河北飽經戰火蹂躪,非但爭不到糧草,還要撥糧賑濟,當時大軍的糧草全靠山東供應,這也是當時北伐之前太祖派如今的齊王姚靖到山東的原因。”
“當時糧草不濟,我們還不覺有異,隻是覺得遼西道路遙遠,又有河北各地需要接濟,所以糧草供應困難,直到朝廷的特使帶著當今天子的旨意到了遼西,我們才明白怎麽迴事。太祖崩逝後,今上立刻就派人聯係姚靖,許諾其齊王之位,並且讓其斷了我們的糧草。”
“當時,我們曆經了連番血戰,十萬大軍剩下的能戰之兵不足六萬,糧草也被斷了,今上領著大軍在大同,得了齊王之位的姚靖糾集了山東各地鎮守的士卒遙相唿應,我們這身處遼西的六萬人又能怎麽做呢?”
燕行雲默默為王公武滿上了一杯酒,王公武默默摩挲了手中的酒杯,“一天夜裏,先王將我叫去,與我說,今上已經許諾了他燕王之位,但要他帶領精銳一同迴洛京,先王問我怎麽辦。”
王公武又是舉杯一飲而盡,歎了口氣說道:“我當時直接與先王說,五皇子手中既然有先皇的遺詔,我們自然要遵旨而行,既然繼位的也是先皇的親子,那也許先皇就是傳位五皇子。我們十萬兄弟隻剩下六萬了,總不能讓這些兄弟再頂個叛逆之名全都死在在遼西吧!”
王公武這番話比較淩亂,前後似乎沒什麽關係,但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王公武沒說出來的意思。天下既然是他們姚家的,先皇在皇子間猶豫不決,導致今日這般情形,雖然太祖崩逝的有些突然,但姚思手中畢竟握著傳位詔書,誰又能證明這是假的呢?
如果燕驥他們這些人不聽從姚思的命令,那麽馬上一個叛逆的帽子就會扣在他們身上,本就是強弩之末的大軍,被人斷了糧草,後路被大同和山東兩方大軍截死,前麵還有蒙古人虎視眈眈。稍有不慎這些為國開疆的功臣都得不明不白的死在遼西這片不毛之地,除了奉旨哪還有其他的路可選。
王公武接著說道:“之後,先王給我留下一萬精銳,自己帶著剩下的五萬人去與今上的大軍匯合,一同迴了洛京,之後的事我也是聽說了,隻聽說先王獨自進了洛京,勸服了沈相,沈相又帶著太後的血書勸退了姚霸,讓其接受秦王之位退兵。再之後沈相也跟著先王到了燕京,這之中的事我就不甚了解了,殿下你要想知道隻能將來去問沈相。”
隨著王公武說完,酒桌上一陣沉默,許久之後燕行雲喝了口酒,咂了下嘴。這些往事聽完之後沒了解之前有過萬般想象,但聽到親曆者的講述似乎也有些——無趣,酒桌上另外三個年輕人似乎也有此感。
王公武看著眼前四個年輕人的神色,也是看出他們的心中所想,無奈一笑,說道:“你們真正想知道的那些事我也想知道,但如今世上真的知道真相的恐怕隻有當今聖上和國丈楊濟了!”
燕行雲輕輕一笑,“能有什麽真相呢?真相不都寫在太祖實錄上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