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三年穀雨那天,阿福在曬穀場摔碎了李老太爺的青花瓷碗。碗片劃破手指時,他正踮著腳偷看老太爺新娶的姨太太梳頭。十五歲的少年望著漫天飛舞的藍花白瓷碎片,突然想起老太爺常說的";少年莫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時紅";。
李家莊坐落在長江入海口的蘆葦蕩深處。這裏的男人世代以編織蘆席為生,女人則在灶間醃製醉蝦。阿福的父親是遠近聞名的蘆編匠,母親醃製的醉蝦曾進貢過上海督軍府。但這些榮耀在阿福眼裏都比不上李老太爺家的西洋座鍾——那口黃銅外殼的鍾每到整點就會報時,聲音比廟裏的銅磬還清脆。
";阿福又闖禍了!";王媒婆的尖嗓門穿透晨霧。阿福攥著滲血的手指往家跑,身後傳來老太爺咳嗽的聲音:";慢些跑,別摔著。";他迴頭時看見老太爺柱著紫檀木拐杖站在月亮門前,銀白的胡須在晨風裏飄動,活像蘆葦蕩裏常見的白鷺。
那天夜裏,阿福聽見父母在堂屋說話。父親說老太爺要收他做學徒,母親抹著淚說:";這孩子野慣了,怕是吃不了那份苦。";阿福躲在灶間啃著醃蘿卜,想起白天在老太爺書房看見的滿牆字畫。那些龍飛鳳舞的墨跡裏,";少年莫笑白頭翁";這句反複出現,落款都是";乙醜年 鬆齡";。
五月端陽,阿福正式拜李老太爺為師。老太爺教他的第一課不是蘆編手藝,而是辨認蘆葦。";這是南荻,稈子最硬;這是花葉蘆竹,編出來的席子最透氣......";老太爺戴著老花鏡,手指撫過濕漉漉的蘆葦葉,";莫要小看這些草木,它們跟人一樣,各有各的命數。";
阿福起初覺得枯燥。他更願意跟著貨郎去鎮上看西洋鏡,或者趴在碼頭看輪船卸貨。直到有天,他看見老太爺在編席時突然顫抖起來,手中的蘆稈紛紛折斷。";人老了,筋骨就像這經霜的蘆葦。";老太爺喘息著說,";你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學。";
十六歲那年,阿福在縣城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人。那是個穿洋裝的女學生,站在照相館門前對他笑。阿福鬼使神差地跟著她走進暗房,看見顯影液裏漸漸浮現的人像。";這叫攝影,能把時間留住。";女學生的手指劃過濕漉漉的相紙,";就像你們編的蘆席,把歲月經緯其中。";
阿福開始偷偷把蘆席賣到縣城,用換來的錢買膠卷。他給蘆葦蕩拍照,給編席的老人拍照,給漲潮時的長江拍照。有天,他把鏡頭對準正在編席的老太爺,老人突然說:";莫要拍我,老朽這副模樣有什麽好看?";阿福按下快門的瞬間,發現老太爺的白發在逆光中像蘆花般透亮。
二十歲那年,阿福帶著攝影器材去了上海。他在霞飛路開了間照相館,專門給闊太太們拍藝術照。每當有人問起籍貫,他總會說:";我來自蘆葦蕩,那裏的人用蘆葦編時間。";但他很少說起李老太爺,更不願想起那口西洋座鍾。
抗戰爆發那年,阿福的照相館被日軍飛機炸毀。他抱著僅剩的相機逃迴李家莊,發現整個村莊已被戰火夷為平地。在廢墟中,他找到了那口西洋座鍾,玻璃表盤碎成蛛網,指針永遠停在三點一刻。
";阿福哥!";沙啞的唿喚聲從蘆葦蕩傳來。阿福循聲找去,看見老太爺蜷縮在窩棚裏,身邊堆著編到一半的蘆席。老人的手指已經變形,卻仍在機械地編織著。";日本人搶走了所有蘆葦。";老太爺咳著血說,";我得趁著還能動,多編些席子......";
阿福顫抖著打開相機,拍下老人布滿老繭的雙手。取景框裏,老太爺的白發與蘆花融為一體,仿佛天地間最後的白。";少年莫笑白頭翁......";老人突然唱起失傳的蘆編號子,";花開能有幾時紅......";
那個冬天,阿福和老太爺用最後一批蘆葦編了百張蘆席。他們把席子鋪在江堤上,每張席子都編進了李家莊的地名。當第一縷春風吹過蘆葦蕩時,阿福背著相機再次離開家鄉。這次他的鏡頭裏隻有老人、蘆葦和長江。
四十年後,白發蒼蒼的阿福帶著攝影展迴到李家莊。新建的防洪大堤上,當年的蘆席已化作齏粉,但江風掠過堤岸時,仍能聽見若有若無的號子聲。在老太爺的墳前,阿福放下一張照片——畫麵裏,十六歲的自己正踮腳偷看老太爺新娶的姨太太梳頭,漫天飛舞的青花瓷碎片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
如今的李家莊已變成濕地公園。年輕人用無人機航拍蘆葦蕩,卻沒人記得蘆編手藝。阿福在祠堂辦起了攝影展,最後一幅作品是老太爺臨終前的手,標題寫著:";花開能有幾時紅,莫笑當年白頭翁";。
開幕式那天,一個穿漢服的女孩指著照片問:";老爺爺,這雙手在幹什麽呀?";阿福摸摸她的頭:";在編織時間呢。";女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跑去追趕飛過蘆葦蕩的白鷺。阿福望著她的背影,突然聽見江上傳來悠長的汽笛聲,恍惚間又看見十六歲的自己攥著滲血的手指,在曬穀場追著蘆花奔跑。
李家莊坐落在長江入海口的蘆葦蕩深處。這裏的男人世代以編織蘆席為生,女人則在灶間醃製醉蝦。阿福的父親是遠近聞名的蘆編匠,母親醃製的醉蝦曾進貢過上海督軍府。但這些榮耀在阿福眼裏都比不上李老太爺家的西洋座鍾——那口黃銅外殼的鍾每到整點就會報時,聲音比廟裏的銅磬還清脆。
";阿福又闖禍了!";王媒婆的尖嗓門穿透晨霧。阿福攥著滲血的手指往家跑,身後傳來老太爺咳嗽的聲音:";慢些跑,別摔著。";他迴頭時看見老太爺柱著紫檀木拐杖站在月亮門前,銀白的胡須在晨風裏飄動,活像蘆葦蕩裏常見的白鷺。
那天夜裏,阿福聽見父母在堂屋說話。父親說老太爺要收他做學徒,母親抹著淚說:";這孩子野慣了,怕是吃不了那份苦。";阿福躲在灶間啃著醃蘿卜,想起白天在老太爺書房看見的滿牆字畫。那些龍飛鳳舞的墨跡裏,";少年莫笑白頭翁";這句反複出現,落款都是";乙醜年 鬆齡";。
五月端陽,阿福正式拜李老太爺為師。老太爺教他的第一課不是蘆編手藝,而是辨認蘆葦。";這是南荻,稈子最硬;這是花葉蘆竹,編出來的席子最透氣......";老太爺戴著老花鏡,手指撫過濕漉漉的蘆葦葉,";莫要小看這些草木,它們跟人一樣,各有各的命數。";
阿福起初覺得枯燥。他更願意跟著貨郎去鎮上看西洋鏡,或者趴在碼頭看輪船卸貨。直到有天,他看見老太爺在編席時突然顫抖起來,手中的蘆稈紛紛折斷。";人老了,筋骨就像這經霜的蘆葦。";老太爺喘息著說,";你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學。";
十六歲那年,阿福在縣城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人。那是個穿洋裝的女學生,站在照相館門前對他笑。阿福鬼使神差地跟著她走進暗房,看見顯影液裏漸漸浮現的人像。";這叫攝影,能把時間留住。";女學生的手指劃過濕漉漉的相紙,";就像你們編的蘆席,把歲月經緯其中。";
阿福開始偷偷把蘆席賣到縣城,用換來的錢買膠卷。他給蘆葦蕩拍照,給編席的老人拍照,給漲潮時的長江拍照。有天,他把鏡頭對準正在編席的老太爺,老人突然說:";莫要拍我,老朽這副模樣有什麽好看?";阿福按下快門的瞬間,發現老太爺的白發在逆光中像蘆花般透亮。
二十歲那年,阿福帶著攝影器材去了上海。他在霞飛路開了間照相館,專門給闊太太們拍藝術照。每當有人問起籍貫,他總會說:";我來自蘆葦蕩,那裏的人用蘆葦編時間。";但他很少說起李老太爺,更不願想起那口西洋座鍾。
抗戰爆發那年,阿福的照相館被日軍飛機炸毀。他抱著僅剩的相機逃迴李家莊,發現整個村莊已被戰火夷為平地。在廢墟中,他找到了那口西洋座鍾,玻璃表盤碎成蛛網,指針永遠停在三點一刻。
";阿福哥!";沙啞的唿喚聲從蘆葦蕩傳來。阿福循聲找去,看見老太爺蜷縮在窩棚裏,身邊堆著編到一半的蘆席。老人的手指已經變形,卻仍在機械地編織著。";日本人搶走了所有蘆葦。";老太爺咳著血說,";我得趁著還能動,多編些席子......";
阿福顫抖著打開相機,拍下老人布滿老繭的雙手。取景框裏,老太爺的白發與蘆花融為一體,仿佛天地間最後的白。";少年莫笑白頭翁......";老人突然唱起失傳的蘆編號子,";花開能有幾時紅......";
那個冬天,阿福和老太爺用最後一批蘆葦編了百張蘆席。他們把席子鋪在江堤上,每張席子都編進了李家莊的地名。當第一縷春風吹過蘆葦蕩時,阿福背著相機再次離開家鄉。這次他的鏡頭裏隻有老人、蘆葦和長江。
四十年後,白發蒼蒼的阿福帶著攝影展迴到李家莊。新建的防洪大堤上,當年的蘆席已化作齏粉,但江風掠過堤岸時,仍能聽見若有若無的號子聲。在老太爺的墳前,阿福放下一張照片——畫麵裏,十六歲的自己正踮腳偷看老太爺新娶的姨太太梳頭,漫天飛舞的青花瓷碎片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
如今的李家莊已變成濕地公園。年輕人用無人機航拍蘆葦蕩,卻沒人記得蘆編手藝。阿福在祠堂辦起了攝影展,最後一幅作品是老太爺臨終前的手,標題寫著:";花開能有幾時紅,莫笑當年白頭翁";。
開幕式那天,一個穿漢服的女孩指著照片問:";老爺爺,這雙手在幹什麽呀?";阿福摸摸她的頭:";在編織時間呢。";女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跑去追趕飛過蘆葦蕩的白鷺。阿福望著她的背影,突然聽見江上傳來悠長的汽笛聲,恍惚間又看見十六歲的自己攥著滲血的手指,在曬穀場追著蘆花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