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堂外,知縣的決定迅速傳遍了整個鄆城縣衙。
衙役們議論紛紛,各有心思。
宋江心中雖然有所準備,但依然感到一絲不安。
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大步走出衙門,臉上強作鎮定,但眼神中閃爍著一抹憂鬱。
城門口,幾個土兵正懶散地靠在城門兩側,見宋江到來,紛紛站直了身子,眼神中帶著敬畏。
宋江微笑著點頭向他們點頭致意,頗為親切地說道:“幾位兄弟,可是在等我嗎?”
“是,宋大人,得知您要升任縣尉,我們都感到由衷的高興,以後有您這樣的大人為靠山,咱們的日子也會好過一些。”一個土兵諂媚地說道,臉上洋溢著笑容。
宋江心中微微一暖,伸手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大家都是公家人,互相照應是應該的。以後有什麽難處,盡管來找我。”
土兵們受寵若驚,連連應和。
就在這時,宋江的目光忽然落在城門外不遠處,那裏站著一個熟悉的身影——朱仝。
“朱頭,你在外麵等我?”宋江心中一沉,雖然麵上依舊平和,但心跳卻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是的,大人,有事需要與您商議。”朱仝的臉上顯得有些不自然,但依然迎了上來,語氣中帶著幾分勉強。
宋江心中疑慮更甚,但還是微微一笑,點頭道:“好,我們出去說。”
城門外,微風吹過,草叢中傳來陣陣沙沙聲,幾隻麻雀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著。
朱仝的表情愈發凝重,突然,他猛地扭住了宋江的雙臂,臉色鐵青地說道:“宋江,對不住了,我奉命抓你。”
宋江心中大驚,本能地掙紮了一下,但朱仝的力量讓他無從反抗。
朱仝的臉色顯得更加慚愧,低聲說道:“我知道你不會隨便害人,但上頭的命令我也不得不從。兄弟,別怪我,這是迫不得已。”
聽見朱仝的話,宋江心中五味雜陳,卻隻能無奈地閉上了眼睛。
土兵們紛紛圍了上來,手中早已準備好的繩索迅速將宋江捆了個結實。
“朱頭,我明白……”宋江的聲音有些低沉,但語氣中卻透露出一絲無奈和理解。
朱仝咬了咬牙,低聲說道:“走吧,我們先迴城,我再想辦法。”話音未落,他突然停下了腳步,目光投向不遠處的密林,心中不禁生出一絲不安。
宋江也順著他的目光望去,隻見密林深處似乎有幾道人影在閃動,一股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
朱仝押著宋江,一行人沿著官道默默前行。
路旁的楊柳低垂,枝條輕拂著宋江的臉頰,帶來一絲癢意,卻無法驅散他心中的陰霾。
走了約莫數裏,朱仝突然停下腳步,揮手示意土兵退後。
待眾人散開一段距離,他解開宋江身上的繩索,長歎一聲,抱拳深深一揖:“宋江兄弟,愚兄對不住你!是那張文遠串通閻婆惜,狀告你私通梁山,這才……”
“梁山?!”宋江聞言,雙目圓睜,怒火中燒,“我幾時與梁山勾結?那張文遠,我待他不薄,他竟如此誣陷於我!”他捏緊拳頭,骨節哢哢作響,恨不得立刻返迴鄆城,與張文遠當麵對質。
朱仝一把拉住他,急道:“賢弟,你萬萬不可迴去!你迴鄉探親之事,本就容易被人懷疑與梁山有牽連,如今張文遠又添油加醋,縣裏早已認定此事,你迴去隻會自投羅網!”
宋江一愣,腦海中閃過迴鄉時與晁蓋等人的相聚,心中頓時明白了幾分。
他頹然地鬆開拳頭,無力地坐到路邊的石頭上,雙目無神地望著遠方。
秋風瑟瑟,卷起幾片枯葉,在他眼前飄落,仿佛象征著他此刻的命運。
朱仝見他如此模樣,心中更是難受。
他蹲下身子,拍了拍宋江的肩膀,低聲道:“賢弟……”
“賢弟,你聽我說,”朱仝語氣堅定,打斷了宋江的思緒,“你不能在這裏坐以待斃。此事是我放你走的,我自會承擔。你放心,我罪不至死,最多受些皮肉之苦,日後總有機會再見。”
宋江聞言,眼中燃起一絲希望,但隨即又黯淡下去,他擔憂道:“朱頭,你這樣豈不是害了自己?我宋江何德何能,讓你如此待我!”
朱仝哈哈一笑,拍著胸脯道:“大丈夫行事,當斷則斷。我朱仝早就看那張文遠不順眼,如今正好給了他一個教訓。隻是你不能在此耽擱,需盡快離開這裏,尋個安身之處。”
宋江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朱頭,我若離開,該去哪裏?”
朱仝沉吟片刻,道:“我記得滄州橫海郡有個大戶,乃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名喚柴進,人稱柴大官人。此人仗義疏財,廣結天下豪傑,你去投奔他,定能得他庇護。”
宋江心中一動,這柴進的名頭他早有耳聞,若是能得到他的幫助,或許能有一線生機。
他不再猶豫,站起身來,向朱仝深深一揖,“朱頭大恩,宋江沒齒難忘!他日若能脫困,定當報答!”
朱仝連忙扶起宋江,我還要迴去複命,為你拖延些時間。”
宋江點點頭,知道時間緊迫,他本想再給宋清捎個口信,但此時已顧不上許多。
他最後看了朱仝一眼,轉身大步向密林深處跑去,衣袂在風中獵獵作響,身影很快便消失在茂密的樹叢之中。
朱仝目送宋江離去,心中五味雜陳,他轉身看向來時的方向,他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麽,但他無怨無悔,為了心中的道義,他甘願付出一切。
朱仝迴到縣衙,不出所料,立刻被捕下獄,原本就有些黝黑的皮膚在陰冷的牢房裏顯得更加灰暗。
雷橫得知此事,暗中為其打點,最終朱仝被判刺配滄州。
而張文遠和閻婆惜在告發宋江後,也並未得到想象中的好處,反而因得罪宋江被縣裏其他胥吏排擠,不得不離開鄆城,逃到東京謀生。
二人失去了往日的富足,終日為生活奔波,昔日的榮光早已蕩然無存,在東京的街頭巷尾,隻能艱難求存,曾經的算計和陰謀,如今都成了鏡花水月,落魄的背影在夕陽下顯得格外淒涼。
一個月後,梁山腳下的校場之上,鼓聲震天,旌旗招展。
一眾頭領分列兩旁,神色肅穆。
宋江站在高台上,環視下方,他看著眼前衣甲鮮明的四千多名漢子,眉頭緊鎖。
他低聲喃喃道:“正軍初選,竟隻有如此嗎?”
衙役們議論紛紛,各有心思。
宋江心中雖然有所準備,但依然感到一絲不安。
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大步走出衙門,臉上強作鎮定,但眼神中閃爍著一抹憂鬱。
城門口,幾個土兵正懶散地靠在城門兩側,見宋江到來,紛紛站直了身子,眼神中帶著敬畏。
宋江微笑著點頭向他們點頭致意,頗為親切地說道:“幾位兄弟,可是在等我嗎?”
“是,宋大人,得知您要升任縣尉,我們都感到由衷的高興,以後有您這樣的大人為靠山,咱們的日子也會好過一些。”一個土兵諂媚地說道,臉上洋溢著笑容。
宋江心中微微一暖,伸手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大家都是公家人,互相照應是應該的。以後有什麽難處,盡管來找我。”
土兵們受寵若驚,連連應和。
就在這時,宋江的目光忽然落在城門外不遠處,那裏站著一個熟悉的身影——朱仝。
“朱頭,你在外麵等我?”宋江心中一沉,雖然麵上依舊平和,但心跳卻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是的,大人,有事需要與您商議。”朱仝的臉上顯得有些不自然,但依然迎了上來,語氣中帶著幾分勉強。
宋江心中疑慮更甚,但還是微微一笑,點頭道:“好,我們出去說。”
城門外,微風吹過,草叢中傳來陣陣沙沙聲,幾隻麻雀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著。
朱仝的表情愈發凝重,突然,他猛地扭住了宋江的雙臂,臉色鐵青地說道:“宋江,對不住了,我奉命抓你。”
宋江心中大驚,本能地掙紮了一下,但朱仝的力量讓他無從反抗。
朱仝的臉色顯得更加慚愧,低聲說道:“我知道你不會隨便害人,但上頭的命令我也不得不從。兄弟,別怪我,這是迫不得已。”
聽見朱仝的話,宋江心中五味雜陳,卻隻能無奈地閉上了眼睛。
土兵們紛紛圍了上來,手中早已準備好的繩索迅速將宋江捆了個結實。
“朱頭,我明白……”宋江的聲音有些低沉,但語氣中卻透露出一絲無奈和理解。
朱仝咬了咬牙,低聲說道:“走吧,我們先迴城,我再想辦法。”話音未落,他突然停下了腳步,目光投向不遠處的密林,心中不禁生出一絲不安。
宋江也順著他的目光望去,隻見密林深處似乎有幾道人影在閃動,一股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
朱仝押著宋江,一行人沿著官道默默前行。
路旁的楊柳低垂,枝條輕拂著宋江的臉頰,帶來一絲癢意,卻無法驅散他心中的陰霾。
走了約莫數裏,朱仝突然停下腳步,揮手示意土兵退後。
待眾人散開一段距離,他解開宋江身上的繩索,長歎一聲,抱拳深深一揖:“宋江兄弟,愚兄對不住你!是那張文遠串通閻婆惜,狀告你私通梁山,這才……”
“梁山?!”宋江聞言,雙目圓睜,怒火中燒,“我幾時與梁山勾結?那張文遠,我待他不薄,他竟如此誣陷於我!”他捏緊拳頭,骨節哢哢作響,恨不得立刻返迴鄆城,與張文遠當麵對質。
朱仝一把拉住他,急道:“賢弟,你萬萬不可迴去!你迴鄉探親之事,本就容易被人懷疑與梁山有牽連,如今張文遠又添油加醋,縣裏早已認定此事,你迴去隻會自投羅網!”
宋江一愣,腦海中閃過迴鄉時與晁蓋等人的相聚,心中頓時明白了幾分。
他頹然地鬆開拳頭,無力地坐到路邊的石頭上,雙目無神地望著遠方。
秋風瑟瑟,卷起幾片枯葉,在他眼前飄落,仿佛象征著他此刻的命運。
朱仝見他如此模樣,心中更是難受。
他蹲下身子,拍了拍宋江的肩膀,低聲道:“賢弟……”
“賢弟,你聽我說,”朱仝語氣堅定,打斷了宋江的思緒,“你不能在這裏坐以待斃。此事是我放你走的,我自會承擔。你放心,我罪不至死,最多受些皮肉之苦,日後總有機會再見。”
宋江聞言,眼中燃起一絲希望,但隨即又黯淡下去,他擔憂道:“朱頭,你這樣豈不是害了自己?我宋江何德何能,讓你如此待我!”
朱仝哈哈一笑,拍著胸脯道:“大丈夫行事,當斷則斷。我朱仝早就看那張文遠不順眼,如今正好給了他一個教訓。隻是你不能在此耽擱,需盡快離開這裏,尋個安身之處。”
宋江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朱頭,我若離開,該去哪裏?”
朱仝沉吟片刻,道:“我記得滄州橫海郡有個大戶,乃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名喚柴進,人稱柴大官人。此人仗義疏財,廣結天下豪傑,你去投奔他,定能得他庇護。”
宋江心中一動,這柴進的名頭他早有耳聞,若是能得到他的幫助,或許能有一線生機。
他不再猶豫,站起身來,向朱仝深深一揖,“朱頭大恩,宋江沒齒難忘!他日若能脫困,定當報答!”
朱仝連忙扶起宋江,我還要迴去複命,為你拖延些時間。”
宋江點點頭,知道時間緊迫,他本想再給宋清捎個口信,但此時已顧不上許多。
他最後看了朱仝一眼,轉身大步向密林深處跑去,衣袂在風中獵獵作響,身影很快便消失在茂密的樹叢之中。
朱仝目送宋江離去,心中五味雜陳,他轉身看向來時的方向,他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麽,但他無怨無悔,為了心中的道義,他甘願付出一切。
朱仝迴到縣衙,不出所料,立刻被捕下獄,原本就有些黝黑的皮膚在陰冷的牢房裏顯得更加灰暗。
雷橫得知此事,暗中為其打點,最終朱仝被判刺配滄州。
而張文遠和閻婆惜在告發宋江後,也並未得到想象中的好處,反而因得罪宋江被縣裏其他胥吏排擠,不得不離開鄆城,逃到東京謀生。
二人失去了往日的富足,終日為生活奔波,昔日的榮光早已蕩然無存,在東京的街頭巷尾,隻能艱難求存,曾經的算計和陰謀,如今都成了鏡花水月,落魄的背影在夕陽下顯得格外淒涼。
一個月後,梁山腳下的校場之上,鼓聲震天,旌旗招展。
一眾頭領分列兩旁,神色肅穆。
宋江站在高台上,環視下方,他看著眼前衣甲鮮明的四千多名漢子,眉頭緊鎖。
他低聲喃喃道:“正軍初選,竟隻有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