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機緣
滇王老莊,日寇匈奴都要打 作者:海釣綠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說服太後把先皇帝遺體移出未央宮,這個難度就太大了,而且風險極高。搞不好,陳湯這一百多斤就得交代在長樂宮了。
陳湯覺得可以慢慢說服,最好不露形跡。
不過按理說,自己就是個傳話的,既然太後已經表明了態度,自己也沒啥理由繼續待在長信宮了。
似乎感到太後也有些懷疑自己了。
趕緊下跪謝恩。
“小臣那天疏忽,竟然忘了謝太後賜衣之恩,這也是小臣來自邊鄙,對禮儀掌握不足。謝恩來遲,還請太後恕罪。”
上官太後對陳湯的舉動很是詫異,這好端端的,怎麽就趴下了?
聽陳湯解釋之後才明白過來,淡淡一笑:“平身吧,本宮恕你無罪。本來嘛,隻是給你換下濕衣服罷了,也不是什麽好衣服。謝不謝恩,都無所謂。”
陳湯一麵爬起身來,心裏可繼續琢磨著,怎麽繼續待下去。
多和太後說會兒話,才有機會把移柩的事情說出來。
“太後平日裏善行太多,所以賜小臣一件衣服,對太後固然不算多大的事,但對於小臣來說,卻是一個大機緣啊,所以,小臣今天趁著皇帝差遣過來的良機,一定要當麵感謝太後賜衣之恩。”
上官太後顯然有點意外:“什麽?大機緣?一件普通青衣,你還結了什麽緣分不成?”
陳湯連忙解釋道:“太後您看,那天小臣穿了太後所賜衣物返迴,被昌邑王看見,打聽到小臣捉魚之事,馬上決定讓小臣做尚食令,將來也好給皇上捉魚。太後您看,這大機緣,可不全是托了太後的福分?小臣若是不向太後謝恩,豈非太不懂事,甚至忘恩負義了嗎?”
太後也笑了。
沒想到這麽一件小事,倒是對這個年輕人影響極大。
是的,尚食令這種二百石,在太後、大將軍這類人眼中,跟宮裏的仆役,並沒什麽區別。但是,對一個渴望進入仕途的人來說,說不定還真是他口中的“大機緣”。
自己無意之中,竟然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
太後微微一笑,心情顯然好轉了不少。
陳湯見狀連忙詢問:“小臣莽撞,感覺適才太後似乎心情不佳?”
太後看看陳湯,淡淡迴答:“無他,不過是午睡之後,還有點發蒙罷了。”
聽見太後如此迴答,陳湯倒是一愣。
這句話也太接地氣了吧?
太後居然在自己麵前,承認她腦袋發蒙?
馬上明白過來,太後眼中根本沒有自己這種小角色,她對自己說腦袋發蒙,跟自言自語,沒多大差別。
陳湯感覺被太後無視的同時,也起了些惡作劇念頭。
你發懵?我讓你更懵。
“太後容秉,小臣現在吧,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以前家父曾說,大丈夫應該先立業後成家。現在小臣覺得,雖然複興陳國肯定沒希望,但好歹也是天子身邊的近臣了,那麽,是不是可以成家?小臣糊塗,想請太後指正。”
這段話裏麵,信息量很大,足夠還沒完全睡醒的太後想一會了。
上官太後聽陳湯說自己“功成名就”,想到他不過一個區區尚食令,竟然敢用這個詞,真是差點沒笑出聲來。
當然,太後的威儀,不能想笑就笑。
忍住了。
但聽見什麽“複興陳國”,又不由有些詫異。
“什麽複興陳國?”
陳湯連忙介紹自己的家世。
哼,我們陳家,祖上也闊過呢。
聽說陳家祖上在春秋時候也是個小諸侯國,太後倒是不感到詫異。不過,陳父現在居然還想著迴到春秋複興陳國,這就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太後終於忍不住笑了起來。
“湯,令尊的思路,也未免太令人驚詫了。本宮所知,陳雖亡於楚,但陳公子完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田氏代齊,也算是陳國借屍還魂了吧。”
這段有關陳國的曆史,居然連陳湯都不知道。
大名鼎鼎的田氏代齊,先祖竟然是陳國公子?
不過皇太後如此說,肯定是真的了。
連忙謝過皇太後:“哎呀,若非皇太後知識淵博,提及田氏代齊,小臣還真不知道這田氏,竟然與我陳家有瓜葛呢。”
太後也笑了。
“怎麽,令尊不是一直念叨要複興陳國嗎?連這件大事都沒說過?看來,湯,你們家這個複興之夢,怕也是子虛烏有啊。”
陳湯當然同意太後的觀點。
他本來也沒有這份雄心去複興陳國。
“所以,小臣如今能做到尚食令,應該也算振興了陳家了。這種時候,太後您說,如果小臣跟家父說起成家之事,算不算唐突啊?”
心裏沒有把握,畢竟這些事,都是自己家裏雞毛蒜皮的小事,皇太後會關心嗎?
太後卻八卦起來,這讓陳湯暗自驚心。
看來,即使身為太後,也還是有女人愛八卦的習慣啊。
“莫非你已經有了心儀的女孩子了?”
陳湯故作難為情,低頭輕聲說道:“小臣倒是識得一女,甚是美貌。”
“是宮女?”
“太後容秉,她現在還沒進宮,但以前昌邑王是答應過讓她入宮的。隻是後來孝昭皇帝崩逝,所以就耽誤下來了。”
聽陳湯提起漢昭帝,太後沉默了一下。
陳湯這才發現自己說話有些不妥,連忙謝罪。
太後淡淡笑了一下:“沒事,這麽長時間了,本宮也慢慢適應了。嗯,湯,你接著說吧。”
陳湯趕緊接上話頭:“此番昌邑王作為嗣皇帝入京登基,小臣和這女孩,也都一路隨行而來。哦,對了,那天小臣來解釋仄注冠,那女孩也在門外,隻是未蒙太後唿喚,不敢擅入。”
太後並沒有惋惜那天錯過了見王昭君的機會,而是問另一個問題:
“如此說來,你們兩個,都是昌邑來的?”
陳湯連忙迴答:“太後明鑒。”
太後哼了一聲:“本宮聽說,皇帝從昌邑出發,帶了親隨兩百多人,是吧?”
聽出太後有些不悅,但陳湯隻能承認:“正是,還有王中尉……”
太後打斷了陳湯:“你說,朝廷的中郎將已經帶了兵馬前去保駕了,皇帝為什麽還要帶上昌邑的護衛?”
陳湯覺得可以慢慢說服,最好不露形跡。
不過按理說,自己就是個傳話的,既然太後已經表明了態度,自己也沒啥理由繼續待在長信宮了。
似乎感到太後也有些懷疑自己了。
趕緊下跪謝恩。
“小臣那天疏忽,竟然忘了謝太後賜衣之恩,這也是小臣來自邊鄙,對禮儀掌握不足。謝恩來遲,還請太後恕罪。”
上官太後對陳湯的舉動很是詫異,這好端端的,怎麽就趴下了?
聽陳湯解釋之後才明白過來,淡淡一笑:“平身吧,本宮恕你無罪。本來嘛,隻是給你換下濕衣服罷了,也不是什麽好衣服。謝不謝恩,都無所謂。”
陳湯一麵爬起身來,心裏可繼續琢磨著,怎麽繼續待下去。
多和太後說會兒話,才有機會把移柩的事情說出來。
“太後平日裏善行太多,所以賜小臣一件衣服,對太後固然不算多大的事,但對於小臣來說,卻是一個大機緣啊,所以,小臣今天趁著皇帝差遣過來的良機,一定要當麵感謝太後賜衣之恩。”
上官太後顯然有點意外:“什麽?大機緣?一件普通青衣,你還結了什麽緣分不成?”
陳湯連忙解釋道:“太後您看,那天小臣穿了太後所賜衣物返迴,被昌邑王看見,打聽到小臣捉魚之事,馬上決定讓小臣做尚食令,將來也好給皇上捉魚。太後您看,這大機緣,可不全是托了太後的福分?小臣若是不向太後謝恩,豈非太不懂事,甚至忘恩負義了嗎?”
太後也笑了。
沒想到這麽一件小事,倒是對這個年輕人影響極大。
是的,尚食令這種二百石,在太後、大將軍這類人眼中,跟宮裏的仆役,並沒什麽區別。但是,對一個渴望進入仕途的人來說,說不定還真是他口中的“大機緣”。
自己無意之中,竟然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
太後微微一笑,心情顯然好轉了不少。
陳湯見狀連忙詢問:“小臣莽撞,感覺適才太後似乎心情不佳?”
太後看看陳湯,淡淡迴答:“無他,不過是午睡之後,還有點發蒙罷了。”
聽見太後如此迴答,陳湯倒是一愣。
這句話也太接地氣了吧?
太後居然在自己麵前,承認她腦袋發蒙?
馬上明白過來,太後眼中根本沒有自己這種小角色,她對自己說腦袋發蒙,跟自言自語,沒多大差別。
陳湯感覺被太後無視的同時,也起了些惡作劇念頭。
你發懵?我讓你更懵。
“太後容秉,小臣現在吧,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以前家父曾說,大丈夫應該先立業後成家。現在小臣覺得,雖然複興陳國肯定沒希望,但好歹也是天子身邊的近臣了,那麽,是不是可以成家?小臣糊塗,想請太後指正。”
這段話裏麵,信息量很大,足夠還沒完全睡醒的太後想一會了。
上官太後聽陳湯說自己“功成名就”,想到他不過一個區區尚食令,竟然敢用這個詞,真是差點沒笑出聲來。
當然,太後的威儀,不能想笑就笑。
忍住了。
但聽見什麽“複興陳國”,又不由有些詫異。
“什麽複興陳國?”
陳湯連忙介紹自己的家世。
哼,我們陳家,祖上也闊過呢。
聽說陳家祖上在春秋時候也是個小諸侯國,太後倒是不感到詫異。不過,陳父現在居然還想著迴到春秋複興陳國,這就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太後終於忍不住笑了起來。
“湯,令尊的思路,也未免太令人驚詫了。本宮所知,陳雖亡於楚,但陳公子完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田氏代齊,也算是陳國借屍還魂了吧。”
這段有關陳國的曆史,居然連陳湯都不知道。
大名鼎鼎的田氏代齊,先祖竟然是陳國公子?
不過皇太後如此說,肯定是真的了。
連忙謝過皇太後:“哎呀,若非皇太後知識淵博,提及田氏代齊,小臣還真不知道這田氏,竟然與我陳家有瓜葛呢。”
太後也笑了。
“怎麽,令尊不是一直念叨要複興陳國嗎?連這件大事都沒說過?看來,湯,你們家這個複興之夢,怕也是子虛烏有啊。”
陳湯當然同意太後的觀點。
他本來也沒有這份雄心去複興陳國。
“所以,小臣如今能做到尚食令,應該也算振興了陳家了。這種時候,太後您說,如果小臣跟家父說起成家之事,算不算唐突啊?”
心裏沒有把握,畢竟這些事,都是自己家裏雞毛蒜皮的小事,皇太後會關心嗎?
太後卻八卦起來,這讓陳湯暗自驚心。
看來,即使身為太後,也還是有女人愛八卦的習慣啊。
“莫非你已經有了心儀的女孩子了?”
陳湯故作難為情,低頭輕聲說道:“小臣倒是識得一女,甚是美貌。”
“是宮女?”
“太後容秉,她現在還沒進宮,但以前昌邑王是答應過讓她入宮的。隻是後來孝昭皇帝崩逝,所以就耽誤下來了。”
聽陳湯提起漢昭帝,太後沉默了一下。
陳湯這才發現自己說話有些不妥,連忙謝罪。
太後淡淡笑了一下:“沒事,這麽長時間了,本宮也慢慢適應了。嗯,湯,你接著說吧。”
陳湯趕緊接上話頭:“此番昌邑王作為嗣皇帝入京登基,小臣和這女孩,也都一路隨行而來。哦,對了,那天小臣來解釋仄注冠,那女孩也在門外,隻是未蒙太後唿喚,不敢擅入。”
太後並沒有惋惜那天錯過了見王昭君的機會,而是問另一個問題:
“如此說來,你們兩個,都是昌邑來的?”
陳湯連忙迴答:“太後明鑒。”
太後哼了一聲:“本宮聽說,皇帝從昌邑出發,帶了親隨兩百多人,是吧?”
聽出太後有些不悅,但陳湯隻能承認:“正是,還有王中尉……”
太後打斷了陳湯:“你說,朝廷的中郎將已經帶了兵馬前去保駕了,皇帝為什麽還要帶上昌邑的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