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張友士
紅樓:從難民開始崛起 作者:風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一早,果然那張友士便來了。
從角門裏引進來,一路至大廳坐下,先飲了一盞茶,稍歇片刻,賈珍開口奉承道:
“昨日裏承馮大爺告知了老先生人品學問,叫小弟不甚欣仰。因家中女眷有疾,常人不得醫治。也隻得連累老先生走這一遭。
還望老太醫暫施援手,除此頑疾,救我家中女眷一條性命,亦是老先生的功德。”
張友士原是久居京師的,如何不知榮寧府的權勢,昨日裏見了那持名帖的小廝,便知已是拒絕不得,雖是醫術精湛,到底未見病人,一時也無十足的把握,哪裏敢當賈珍的奉承。
隻盼著若果真是病入膏肓,束手無策之際,賈珍不來尋他的麻煩就不錯了!少不得且先借一借馮紫英的勢,留一番退路才好。果然謙辭道:
“晚生本粗鄙下賤之人,知見淺陋,不敢當大人謬讚。
昨日因大人家謙恭下士,備禮延請,愧不敢當,已是惶恐。又有馮大爺一力勸勉,如此殊遇,敢不奉命。
隻得勉力一試,隻是晚生雖薄有虛名,其實毫無實學,實在汗顏,恐叫大人失望。”
賈珍對張友士寄予厚望,像這種話最近他也聽得多了,哪裏還能聽得進去,隻一味堅持道:
“老先生何必過謙?老先生名望重於京師,必為常人所不能及,且請先進去看看兒婦。
仰賴高明,以釋下懷,小弟不甚感激。”
說完,就將賈蓉喚來,叫他領著張友士去見可卿。
一路上,賈蓉細細打量張友士一番,見其果真鶴發童顏,非比常人,料其必是醫術高明之輩。賈蓉麵上果然也作出一副欣喜之色,感歎道:
“賤內病重。這些時日裏請來的大夫,少說也有三五十個,皆不能斷明病情。
都說已是藥石無醫!晚輩心中已是十分悲痛!
今日見了老先生,才知世間果然有此神仙中人。望老先生務必不辭勞苦,救賤內脫離苦海,定要細致診看一番才好...”
張友士原本是跟在賈蓉身後,乍聽此話,一時微怔,隱約覺得這番話似有些別的意味。
他原是幹太醫的,做這一行能做到退休,而沒有中途被拉去陪葬,靠的就是耳聰目明,嗅覺敏銳。一時心中果然警醒起來。
隻是眼下不知內情,也不敢枉作揣測。
行至賈蓉居室,張友士見內舍床鋪上正有一婦人,問賈蓉道:
“這就是尊夫人了?”
賈蓉迴道:“正是。”
又慢條斯理得給張友士倒茶,言道:
“老先生一路辛苦,且稍坐片刻,容我把賤內這些日子的病症,和其他大夫做的診斷,先與老先生細細言說一番如何?”
張友士見賈蓉這番作派,更不像是要急著治病的意思了。隻是他方才思來想去一番,覺得與賈蓉相比,到底還是賈珍的權勢更大些。因而推說道:
“蓉大爺勿要急躁,若依小弟的意思。倒不如先看過脈再說。
小弟此番初造尊府,本也無知,若一時聽了旁人的意思,反倒有礙。
如今馮大爺務必叫小弟過來看看,小弟因而不得不走這一遭。如今且看了脈,看小弟說的對是不對。再與尊婦人這些日子的病情對照一番。
如此兩相印證,再斟酌一番,立個方子,用或不用的,自然大爺決斷。”
正說著話,卻見尤氏也走進來。
因可卿一向孝順知禮,又將府裏上上下下的雜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故兩人之間一向和睦。
如今秦氏病倒,許多事務便壓在尤氏身上。她雖也聰慧,不然不會被賈珍扶正。隻是到底是小門小戶出身,處理起這國公府裏的事情,一時也難免捉襟見肘,故素來對秦氏的病情十分上心。
方才聽得張友士一番話,連連讚歎道:
“可見老先生醫術果然高明!煩請老先生快去診看一番,可治不可治的,也叫我們做父母的放心。”
賈蓉無奈,隻得先引了張友士近前。又吩咐丫鬟取了個大靠枕,將秦氏扶起來。
秦氏方才就躺在床上,倒將一番賈蓉與尤氏一番話聽了個真切。
可卿雖因賈珍騷擾,日日憂懼,以至今日。
她早知賈蓉已認定自己失了清白,任憑自己如何辯解終是無用,隻恨自己不死。一時難免為賈蓉的心狠感到心寒齒冷。又因尤氏的關懷稍得安慰。
隻是到底不過是個還在桃李之年的年輕女子,又豈有真不怕死的。一時看向張友士的眼神,也不免有些殷切祈盼。
待丫鬟將可卿的袖子略微往上卷起,張友士便伸手先探起右手脈象來,斂息屏聲,寧神細細診了有半刻鍾的功夫,又換左手脈,仍複如此。
如此診罷,已過了一刻有餘,張友士方才長出了一口氣,額上已沁出一層密密麻麻的細汗來。對尤氏與賈蓉道:
“咱們且外頭坐吧。”
三人領著丫鬟們出去,留可卿在裏麵休息。
方出了內舍,賈蓉又叫人倒了茶了,幾人在外間堂上坐了,待張友士飲過了茶,尤氏緊問道:
“老先生方才看著脈息,究竟如何?可治得治不得?”
張友士沉吟一番,開口說道:
“晚生方才診尊府夫人脈象,左寸沉數,右寸細弱無力。因是肝家氣滯血虧,心氣虛而生火。
若依此脈,當有肋下生痛,月信失期,頭暈目眩,飲食不思,夜間盜汗,精神倦怠,四肢酸軟等症。
或一時有旁人已此為喜脈,恐怕還另有些說頭。”
賈蓉見張友士說得頭頭是道,各項症候無一不中,心道果然是名醫。又聽其說果非喜脈,倒也暗鬆了一口氣。
尤氏更是麵露喜意道:
“正是如此!可見老先生果真是神醫!原先家裏也請了好多太醫來瞧,都不能應症。
有說是喜的,有說是病的,有說不相幹的,還有說是怕冬的。總之是叫人無所適從。
今老先生一言即中,不知我這兒媳,可還能治得?
求老先生看在我一片誠心,務必與我說個明白才好。”
從角門裏引進來,一路至大廳坐下,先飲了一盞茶,稍歇片刻,賈珍開口奉承道:
“昨日裏承馮大爺告知了老先生人品學問,叫小弟不甚欣仰。因家中女眷有疾,常人不得醫治。也隻得連累老先生走這一遭。
還望老太醫暫施援手,除此頑疾,救我家中女眷一條性命,亦是老先生的功德。”
張友士原是久居京師的,如何不知榮寧府的權勢,昨日裏見了那持名帖的小廝,便知已是拒絕不得,雖是醫術精湛,到底未見病人,一時也無十足的把握,哪裏敢當賈珍的奉承。
隻盼著若果真是病入膏肓,束手無策之際,賈珍不來尋他的麻煩就不錯了!少不得且先借一借馮紫英的勢,留一番退路才好。果然謙辭道:
“晚生本粗鄙下賤之人,知見淺陋,不敢當大人謬讚。
昨日因大人家謙恭下士,備禮延請,愧不敢當,已是惶恐。又有馮大爺一力勸勉,如此殊遇,敢不奉命。
隻得勉力一試,隻是晚生雖薄有虛名,其實毫無實學,實在汗顏,恐叫大人失望。”
賈珍對張友士寄予厚望,像這種話最近他也聽得多了,哪裏還能聽得進去,隻一味堅持道:
“老先生何必過謙?老先生名望重於京師,必為常人所不能及,且請先進去看看兒婦。
仰賴高明,以釋下懷,小弟不甚感激。”
說完,就將賈蓉喚來,叫他領著張友士去見可卿。
一路上,賈蓉細細打量張友士一番,見其果真鶴發童顏,非比常人,料其必是醫術高明之輩。賈蓉麵上果然也作出一副欣喜之色,感歎道:
“賤內病重。這些時日裏請來的大夫,少說也有三五十個,皆不能斷明病情。
都說已是藥石無醫!晚輩心中已是十分悲痛!
今日見了老先生,才知世間果然有此神仙中人。望老先生務必不辭勞苦,救賤內脫離苦海,定要細致診看一番才好...”
張友士原本是跟在賈蓉身後,乍聽此話,一時微怔,隱約覺得這番話似有些別的意味。
他原是幹太醫的,做這一行能做到退休,而沒有中途被拉去陪葬,靠的就是耳聰目明,嗅覺敏銳。一時心中果然警醒起來。
隻是眼下不知內情,也不敢枉作揣測。
行至賈蓉居室,張友士見內舍床鋪上正有一婦人,問賈蓉道:
“這就是尊夫人了?”
賈蓉迴道:“正是。”
又慢條斯理得給張友士倒茶,言道:
“老先生一路辛苦,且稍坐片刻,容我把賤內這些日子的病症,和其他大夫做的診斷,先與老先生細細言說一番如何?”
張友士見賈蓉這番作派,更不像是要急著治病的意思了。隻是他方才思來想去一番,覺得與賈蓉相比,到底還是賈珍的權勢更大些。因而推說道:
“蓉大爺勿要急躁,若依小弟的意思。倒不如先看過脈再說。
小弟此番初造尊府,本也無知,若一時聽了旁人的意思,反倒有礙。
如今馮大爺務必叫小弟過來看看,小弟因而不得不走這一遭。如今且看了脈,看小弟說的對是不對。再與尊婦人這些日子的病情對照一番。
如此兩相印證,再斟酌一番,立個方子,用或不用的,自然大爺決斷。”
正說著話,卻見尤氏也走進來。
因可卿一向孝順知禮,又將府裏上上下下的雜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故兩人之間一向和睦。
如今秦氏病倒,許多事務便壓在尤氏身上。她雖也聰慧,不然不會被賈珍扶正。隻是到底是小門小戶出身,處理起這國公府裏的事情,一時也難免捉襟見肘,故素來對秦氏的病情十分上心。
方才聽得張友士一番話,連連讚歎道:
“可見老先生醫術果然高明!煩請老先生快去診看一番,可治不可治的,也叫我們做父母的放心。”
賈蓉無奈,隻得先引了張友士近前。又吩咐丫鬟取了個大靠枕,將秦氏扶起來。
秦氏方才就躺在床上,倒將一番賈蓉與尤氏一番話聽了個真切。
可卿雖因賈珍騷擾,日日憂懼,以至今日。
她早知賈蓉已認定自己失了清白,任憑自己如何辯解終是無用,隻恨自己不死。一時難免為賈蓉的心狠感到心寒齒冷。又因尤氏的關懷稍得安慰。
隻是到底不過是個還在桃李之年的年輕女子,又豈有真不怕死的。一時看向張友士的眼神,也不免有些殷切祈盼。
待丫鬟將可卿的袖子略微往上卷起,張友士便伸手先探起右手脈象來,斂息屏聲,寧神細細診了有半刻鍾的功夫,又換左手脈,仍複如此。
如此診罷,已過了一刻有餘,張友士方才長出了一口氣,額上已沁出一層密密麻麻的細汗來。對尤氏與賈蓉道:
“咱們且外頭坐吧。”
三人領著丫鬟們出去,留可卿在裏麵休息。
方出了內舍,賈蓉又叫人倒了茶了,幾人在外間堂上坐了,待張友士飲過了茶,尤氏緊問道:
“老先生方才看著脈息,究竟如何?可治得治不得?”
張友士沉吟一番,開口說道:
“晚生方才診尊府夫人脈象,左寸沉數,右寸細弱無力。因是肝家氣滯血虧,心氣虛而生火。
若依此脈,當有肋下生痛,月信失期,頭暈目眩,飲食不思,夜間盜汗,精神倦怠,四肢酸軟等症。
或一時有旁人已此為喜脈,恐怕還另有些說頭。”
賈蓉見張友士說得頭頭是道,各項症候無一不中,心道果然是名醫。又聽其說果非喜脈,倒也暗鬆了一口氣。
尤氏更是麵露喜意道:
“正是如此!可見老先生果真是神醫!原先家裏也請了好多太醫來瞧,都不能應症。
有說是喜的,有說是病的,有說不相幹的,還有說是怕冬的。總之是叫人無所適從。
今老先生一言即中,不知我這兒媳,可還能治得?
求老先生看在我一片誠心,務必與我說個明白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