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外戚能有多大權?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宣帝執政後期,如大多數前明後昏的皇帝一樣,難免由於心力的原因,開始貪圖享樂起來。】
劉徹:“這孩子不會像我一樣吧?”
劉詢:......好了,天幕,你可以別說了。
劉備:我的老祖宗當了一輩子帕魯了,就不能享受享受了?
【宣帝逐漸改變了即位初年鼓勵直言諫議的做法,堵塞言路的結果直接扼殺正義的唿聲。
他不再像原先那樣節儉,貪圖起奢侈逸樂,史載其“頗修武帝故事,宮室、車服盛於昭帝”。】
劉徹:喂喂喂?!什麽叫做武帝故事啊?朕打了一輩子仗了,晚年就不能好好享受一下嗎?
【我們之前曾經說過,宣帝是一位十分念情和寬恕自己身邊人的上司。
對於自己的親戚都是無比的信重和委以重位及賜富貴。
許家、史家,在宣帝一朝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榮華富貴,而被武帝清算淪為寒門的衛家也在宣帝一朝得到了榮華富貴。
王吉勸諫宣帝“去角抵,減樂府,省尚方,明視(示)天下以儉。”
並奏言外戚不宜居位,“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財”。又請明選求賢,免除不利於吏治清明的任子之令。
宣帝認為其言迂闊,不予采納。】
衛子夫:“詢兒好孩子有心就行了,衛氏已榮華了一朝,後世子孫若沒有才能,賜一場富貴便行,何必家家予官?”
“外戚若是為非作歹,做了違法犯紀的事情,下麵的吏員誰敢管啊?!”
劉徹不以為意道:“漢室家大業大,如果隻是興修土木耽於享樂些倒是還行,隻要不做誤國之事就好。”
在劉徹看來,這算什麽事情啊?
隻要不是犯那種誤國大錯,享樂奢靡一些無可厚非。
【劉詢在位期間,雖然後期享樂一些,但好在沒有對漢朝造成實際的影響。
但是,這不代表著劉詢時期,漢朝就沒有隱患了。
一,劉詢重用宦官。宦官弘恭、石顯二人從劉詢在位時期開始長久掌管中央政權的機要部門,以至於漢元帝即位後,政事無論大小都委任宦官石顯決斷,以至於權傾朝野,百官都恭敬奉事石顯。
當時,蓋寬饒上書反對劉詢任用中書官(宦官),指出了朝廷弊端所在。而劉詢不但不聽,反而下令逮捕蓋寬饒 。
史書記載:“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的蓋寬饒揮刀自殺,眾人莫不哀憐他的慷慨悲壯之舉。
現代我們的史學家是這樣評價的:史學家呂思勉指出,劉詢信任宦官,弘恭、石顯亂政的現象雖然是在漢元帝時出現的,但任用他們的實則是從自劉詢在位時開始,西漢的衰亂,不得不歸咎於其貽謀不成。
二,重用外戚。我們都知道,西漢亡於外戚之手......】
劉邦:?
劉恆:??
劉啟:???
劉徹:????
劉弗陵:?????
劉病己:??????
【劉詢在位期間,外戚許、史、王氏相繼得到貴寵, 以至於漢成帝、漢哀帝時出現外戚貴盛狀況,其源頭皆由漢宣帝開啟。
一些重要官職盡量選派許、史、王等外戚擔任。
例如,霍光去世後,宣帝封許廣漢為 “平恩 侯,位特進”,並參與軍國重事。
此後,又任命許延壽為 “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 “以外屬舊恩侍中貴重”。在清除霍氏集團過程中,“諸領胡越騎、羽林及兩宮衛將屯兵,悉易以所親信許、史子弟代之。”
因此在西漢極盛之時,就已經埋下了國家覆亡的苗頭。
《中國古代史》的作者夏曾佑就曾指出:漢自宣帝起微賤,履至尊,即位之初,即蒙霍氏之難,於外家許、史之外,不敢輕任,於是外戚執政之習再盛。
可以說, 宣帝借昭雪一事極力扶植親己勢力、拔擢外戚集團的做法是一種不祥的征兆。從此,外戚勢力扶搖直上, 終成尾大不掉之勢。
我們也可以理解,畢竟宣帝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他的曾祖父沒有為他留下一個血脈至親。
但任用宦官和外戚都是給西漢留下極大隱患的事情。
以至於後來王家篡漢這樣的事情發生。】
“王家篡漢?”嘰裏呱啦的一大堆,在說什麽,思密達!
劉徹隻聽見這一句,觸發到了關鍵詞了。
“哪個王氏?居然如此膽大包天!”武帝的眼眸中充斥著怒火,一雙憤怒的眼睛在盯著下麵的臣子們。
姓王的大臣們心裏咯噔一下,可別是我那不孝子孫啊......
衛子夫輕撫武帝的後背,道:“陛下,西漢後麵還有東漢。
或許王家篡漢才導致的我漢家國史一分為二,不過好在漢室仍在存續......”
劉徹冷哼一聲,漢家雖在,但漢室的社稷卻受到了衝擊,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的。
“王氏?”現在的宣帝並不知這個外戚王氏是哪個王氏,若說自己的外戚王氏,那可真是太開玩笑了。
許平君拉住劉詢的手,柔聲道:“陛下且莫以臣妾而榮幸許家,許氏子弟若是有才有德、可堪為官者自然以供漢室所驅,若是盡拔許氏,豈不是辱沒陛下恩名嗎?”
劉詢安撫道:“許氏是必須要起來的,這是為我們皇兒保駕護航的啊!”
“梓潼莫要擔心,朕心裏有數的。”
【由於許平君早逝,而劉詢與許平君有且隻有一個兒子漢元帝劉奭。
而漢元帝究竟是怎樣的皇帝?到底好不好呢?後世對漢元帝是怎樣的評價呢?
我們來節選一些史學家的評價即可以此觀之。
班固: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製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然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
孝元翼翼,高明柔克,賓禮故老,優繇亮直。外割禁囿,內損禦服,離宮不衛,山陵不邑。閹尹之疵,穢我明德。
蔡東藩:若元帝之優柔寡斷,徒受製於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於漢宣元亦雲。
偉人:前漢自元帝始即每況愈下。漢元帝好儒學,拒斥名、法,拋棄了他父親的一套統治方法,但優柔寡斷,是非不分。
劉奭自幼體弱多病,登基後便委政於太監,聽起來是不是很震驚?
不同於昭宣委政於霍光,元帝直接讓太監總攬朝政!
由此正式開啟了兩漢宦官專權的首例。
且元帝性子優柔寡斷、過於怯弱與柔嫩。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的四大美人裏,落雁便指的是王昭君。
相傳,漢朝和匈奴和親時,王昭君從一眾宮人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和親代表。
而元帝直到王昭君要外嫁送別之時,才知道自己的後宮居然有這樣一位絕世美人,奈何詔令已出,無法更改,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美人離去。
最後元帝迴去後越想越憋屈、越想越後悔,不久後就一命嗚唿。
是不是真的這個有待考據,但這個故事最能反映元帝的性子了。
由於自己仁慈懦弱、體弱多病,軍政大事全部交給了太監和皇後的親族,以至於最後王氏篡漢。
也許,王政君隻是想和呂雉、竇漪房、王娡這些大漢的攝政太後一樣獨攬大權,也許是想如薄姬、上官氏、王太後(劉詢第三任皇後)這樣做個大權在握的賢後。
但很可惜,她什麽也沒做成。
她的獨攬大權、任意提拔親族,最後導致了王家的野心滋生,篡漢建新。
曆史記載,王政君看著自己家族那些平日對自己恭敬和子孫,看著仁義博學的子弟,站在她的麵前篡漢的時候,她是滿眼的震驚,大哭大鬧自己對不起漢室,對不起孝元皇帝。
任憑她再怎麽辱罵王家背棄漢室信重,任憑她再怎麽以命長安宮人全著漢服守節,曆史也會記著,她會是亡漢的推手之一。】
劉徹:“這孩子不會像我一樣吧?”
劉詢:......好了,天幕,你可以別說了。
劉備:我的老祖宗當了一輩子帕魯了,就不能享受享受了?
【宣帝逐漸改變了即位初年鼓勵直言諫議的做法,堵塞言路的結果直接扼殺正義的唿聲。
他不再像原先那樣節儉,貪圖起奢侈逸樂,史載其“頗修武帝故事,宮室、車服盛於昭帝”。】
劉徹:喂喂喂?!什麽叫做武帝故事啊?朕打了一輩子仗了,晚年就不能好好享受一下嗎?
【我們之前曾經說過,宣帝是一位十分念情和寬恕自己身邊人的上司。
對於自己的親戚都是無比的信重和委以重位及賜富貴。
許家、史家,在宣帝一朝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榮華富貴,而被武帝清算淪為寒門的衛家也在宣帝一朝得到了榮華富貴。
王吉勸諫宣帝“去角抵,減樂府,省尚方,明視(示)天下以儉。”
並奏言外戚不宜居位,“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財”。又請明選求賢,免除不利於吏治清明的任子之令。
宣帝認為其言迂闊,不予采納。】
衛子夫:“詢兒好孩子有心就行了,衛氏已榮華了一朝,後世子孫若沒有才能,賜一場富貴便行,何必家家予官?”
“外戚若是為非作歹,做了違法犯紀的事情,下麵的吏員誰敢管啊?!”
劉徹不以為意道:“漢室家大業大,如果隻是興修土木耽於享樂些倒是還行,隻要不做誤國之事就好。”
在劉徹看來,這算什麽事情啊?
隻要不是犯那種誤國大錯,享樂奢靡一些無可厚非。
【劉詢在位期間,雖然後期享樂一些,但好在沒有對漢朝造成實際的影響。
但是,這不代表著劉詢時期,漢朝就沒有隱患了。
一,劉詢重用宦官。宦官弘恭、石顯二人從劉詢在位時期開始長久掌管中央政權的機要部門,以至於漢元帝即位後,政事無論大小都委任宦官石顯決斷,以至於權傾朝野,百官都恭敬奉事石顯。
當時,蓋寬饒上書反對劉詢任用中書官(宦官),指出了朝廷弊端所在。而劉詢不但不聽,反而下令逮捕蓋寬饒 。
史書記載:“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的蓋寬饒揮刀自殺,眾人莫不哀憐他的慷慨悲壯之舉。
現代我們的史學家是這樣評價的:史學家呂思勉指出,劉詢信任宦官,弘恭、石顯亂政的現象雖然是在漢元帝時出現的,但任用他們的實則是從自劉詢在位時開始,西漢的衰亂,不得不歸咎於其貽謀不成。
二,重用外戚。我們都知道,西漢亡於外戚之手......】
劉邦:?
劉恆:??
劉啟:???
劉徹:????
劉弗陵:?????
劉病己:??????
【劉詢在位期間,外戚許、史、王氏相繼得到貴寵, 以至於漢成帝、漢哀帝時出現外戚貴盛狀況,其源頭皆由漢宣帝開啟。
一些重要官職盡量選派許、史、王等外戚擔任。
例如,霍光去世後,宣帝封許廣漢為 “平恩 侯,位特進”,並參與軍國重事。
此後,又任命許延壽為 “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 “以外屬舊恩侍中貴重”。在清除霍氏集團過程中,“諸領胡越騎、羽林及兩宮衛將屯兵,悉易以所親信許、史子弟代之。”
因此在西漢極盛之時,就已經埋下了國家覆亡的苗頭。
《中國古代史》的作者夏曾佑就曾指出:漢自宣帝起微賤,履至尊,即位之初,即蒙霍氏之難,於外家許、史之外,不敢輕任,於是外戚執政之習再盛。
可以說, 宣帝借昭雪一事極力扶植親己勢力、拔擢外戚集團的做法是一種不祥的征兆。從此,外戚勢力扶搖直上, 終成尾大不掉之勢。
我們也可以理解,畢竟宣帝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他的曾祖父沒有為他留下一個血脈至親。
但任用宦官和外戚都是給西漢留下極大隱患的事情。
以至於後來王家篡漢這樣的事情發生。】
“王家篡漢?”嘰裏呱啦的一大堆,在說什麽,思密達!
劉徹隻聽見這一句,觸發到了關鍵詞了。
“哪個王氏?居然如此膽大包天!”武帝的眼眸中充斥著怒火,一雙憤怒的眼睛在盯著下麵的臣子們。
姓王的大臣們心裏咯噔一下,可別是我那不孝子孫啊......
衛子夫輕撫武帝的後背,道:“陛下,西漢後麵還有東漢。
或許王家篡漢才導致的我漢家國史一分為二,不過好在漢室仍在存續......”
劉徹冷哼一聲,漢家雖在,但漢室的社稷卻受到了衝擊,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的。
“王氏?”現在的宣帝並不知這個外戚王氏是哪個王氏,若說自己的外戚王氏,那可真是太開玩笑了。
許平君拉住劉詢的手,柔聲道:“陛下且莫以臣妾而榮幸許家,許氏子弟若是有才有德、可堪為官者自然以供漢室所驅,若是盡拔許氏,豈不是辱沒陛下恩名嗎?”
劉詢安撫道:“許氏是必須要起來的,這是為我們皇兒保駕護航的啊!”
“梓潼莫要擔心,朕心裏有數的。”
【由於許平君早逝,而劉詢與許平君有且隻有一個兒子漢元帝劉奭。
而漢元帝究竟是怎樣的皇帝?到底好不好呢?後世對漢元帝是怎樣的評價呢?
我們來節選一些史學家的評價即可以此觀之。
班固: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製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然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
孝元翼翼,高明柔克,賓禮故老,優繇亮直。外割禁囿,內損禦服,離宮不衛,山陵不邑。閹尹之疵,穢我明德。
蔡東藩:若元帝之優柔寡斷,徒受製於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於漢宣元亦雲。
偉人:前漢自元帝始即每況愈下。漢元帝好儒學,拒斥名、法,拋棄了他父親的一套統治方法,但優柔寡斷,是非不分。
劉奭自幼體弱多病,登基後便委政於太監,聽起來是不是很震驚?
不同於昭宣委政於霍光,元帝直接讓太監總攬朝政!
由此正式開啟了兩漢宦官專權的首例。
且元帝性子優柔寡斷、過於怯弱與柔嫩。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的四大美人裏,落雁便指的是王昭君。
相傳,漢朝和匈奴和親時,王昭君從一眾宮人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和親代表。
而元帝直到王昭君要外嫁送別之時,才知道自己的後宮居然有這樣一位絕世美人,奈何詔令已出,無法更改,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美人離去。
最後元帝迴去後越想越憋屈、越想越後悔,不久後就一命嗚唿。
是不是真的這個有待考據,但這個故事最能反映元帝的性子了。
由於自己仁慈懦弱、體弱多病,軍政大事全部交給了太監和皇後的親族,以至於最後王氏篡漢。
也許,王政君隻是想和呂雉、竇漪房、王娡這些大漢的攝政太後一樣獨攬大權,也許是想如薄姬、上官氏、王太後(劉詢第三任皇後)這樣做個大權在握的賢後。
但很可惜,她什麽也沒做成。
她的獨攬大權、任意提拔親族,最後導致了王家的野心滋生,篡漢建新。
曆史記載,王政君看著自己家族那些平日對自己恭敬和子孫,看著仁義博學的子弟,站在她的麵前篡漢的時候,她是滿眼的震驚,大哭大鬧自己對不起漢室,對不起孝元皇帝。
任憑她再怎麽辱罵王家背棄漢室信重,任憑她再怎麽以命長安宮人全著漢服守節,曆史也會記著,她會是亡漢的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