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細說王莽改製1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莽新政的失敗,是西漢沒有前車之鑒、發展失敗的延續。
在當時,它需要官僚體係治理國家,但是無法製止官僚作為利益集團,瘋狂掠奪國家的財富;國家放開土地,鼓勵競爭,就會引發土地兼並,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如果將土地收為國有,平均社會財富,又會違背人類競爭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
這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中華帝國的悖論,此後2千多年裏,任何王朝,都沒有逃脫西漢帝國譜寫的命運。
所以我們常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這句話並沒有什麽問題。
古代的許多封建王朝都能參照漢朝等為參照物,如秦漢卻沒有這樣的先天條件。
作為華夏最早的封建王朝,老祖宗們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
“所以,天幕的出現才讓朕心喜啊!”嬴政心中道:“這是上天給我大秦的機會。”
“大秦得以參照後世王朝來改善自己的製度。”
“大秦,必將萬萬年!”
【王莽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四個,其一就是動欲慕古,不切實際。
王莽在改製中,王莽食古不化,竭力複古,最終導致改製的失敗。
王莽一向認為,“承天當古,製禮以治民”。是以做了大司馬成為宰輔後,“議論決斷,靡不據經”。
新朝建立後,他言必稱三代,事必據《周禮》,“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文”,把一切政令、設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禮》幾乎是王莽新政的藍本。
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義者,所以他對曆史上的大儒們所描繪的理想境界羨慕不已。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在始建國元年,王莽下詔實行“王田製”。
王田製的名稱取法於《詩經》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並不是王莽的王。
雖然很多人是那樣認為的小王有私心。
王莽詔書稱:“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裏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製度。”
這就是王莽的“王田製”,其核心是變地主階級土地私有製為封建土地國有製,企圖以此來遏止土地兼並。
問題是,地主階級都是大慈善家嗎?都是為國為民的在“聖人”?人家不罵你娘就算好了。
王莽這樣做更是讓西漢後期和東漢時期國家最有力的力量,新興的地主豪強階級恨不得食其骨啖其肉。】
“失去了支持自己的中幹力量,還談何成功變法?”
“不過紙上談兵,空中樓台罷了。”
孝文帝元宏輕蔑的笑道。
他主持大魏的改革,首先取得了皇室中最有能量的馮太後的支持,然後又聯係了宗室的大宗正取得宗族的支持,又和勳貴、大臣中最有能量、掌握實權的一批達成合作。
如此一來,各層代表都站在了自己這一邊,順勢而下,改革焉能不成功?
就算有不願意的,最後也得被大勢裹挾而加入其中。
就算有想反對的,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
【在封建土地私有製已經出現六七百年的漢末,要廢除土地私有,實行土地國有,實在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漢朝不是沒有聰明人,也不是沒有不知道逆曆史而行是行不通的人。
或許古人說不出我們這樣的道理,但是他們還是知道周法焉能治秦國?古製焉能套大漢的道理。
他的一位叫區博的大臣就直接麵諫他說:“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雖堯舜複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實行。”
因此不幾年,就因為遭到豪強大地主們的反對而廢止了。正如一位史家所說的,井田製“乃書生之論,所以不可行也”。
井田製的出現是適應了當時的時代,井田製的廢除也是不被時代所適用。】
“上善若水也!”老子撫須道:“萬事萬物皆如水般東流入海,何時不在變化?”
“若是拜讀了老夫的經書,豈能如此迂笨?”
【當年秦始皇力排眾議,選擇了讓大秦運用新的郡縣製,而後漢朝建立依然選擇了郡縣製。
在更往後的幾千年裏,地方行政製度一直在郡縣製的基礎上進行演變和完善,證明了這是一套完美的中央與地方行政製度。
此時的新朝,也就是大漢二百年左右,在體現中央集權的郡縣製度已確立二百多年後的時候,王莽全麵恢複分封製,用世襲的辦法代替選任製,其實是一種曆史的例退,無論如何都是行不通的。
王莽代漢後,為了抑製富商大賈的過分盤剝,又頒布了五均六管法,這個我們之前提到過,這裏再來詳細講一下不切實際的王莽的虛幻製度。
五均六管法實質上是官營一部分工商業,將民營的鹽、鐵、酒等大宗商業收由官家來做。
這明顯是與富商大賈爭利,當然要遭到他們的反對。
而稅山澤,又使在蟲蝗旱災之中指望山澤求生的百姓,沒有了活命之路。
因此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一致反對。六管之令行,“天下愈愁,盜賊起”。
納言馮常上諫除六官法,“莽大怒,免常官”。
五均六管法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又觸犯了富人與窮人的利益,這就使得改製沒有了社會基礎,失敗成了必然的結局。】
“原本朕還以為這個王莽雖然虛偽了些,但總歸是為天下人做了一些好事的。”
漢文帝現在也是對王莽一絲好感都沒有了。
劉恆覺得自己有厭蠢症了,道:“本以為王莽是一個心裏有天下人的領袖,沒想到隻是在借國家公器謀奪私利的大寇!”
“分封製還是要解決啊!大漢因為父皇殘留下來的一些郡國,如今無時不在侵蝕著我大漢的柱基。”
一想到天幕上說過的自己的傻兒子削藩倒弄出來的叛亂,自己就一陣頭大。
瞥向弱弱的看著自己的劉啟,劉恆好笑的道:“你這癡子,若是能有你兒半分本事,也不至於急急躁躁的搗出這等禍事!”
劉啟不理解父親說的話,疑惑的看向劉恆。
“朕這一代還是要休養生息給你們積累些家底的,徹兒的那套推恩製就很好,等你登基之後就可以慢慢的執行了。”
劉啟此時哪能不明白老爹這是在給自己讓千秋功名。
“父皇......”
大恩不言謝,兒子將來一定給您多燒幾個美人!
在當時,它需要官僚體係治理國家,但是無法製止官僚作為利益集團,瘋狂掠奪國家的財富;國家放開土地,鼓勵競爭,就會引發土地兼並,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如果將土地收為國有,平均社會財富,又會違背人類競爭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
這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中華帝國的悖論,此後2千多年裏,任何王朝,都沒有逃脫西漢帝國譜寫的命運。
所以我們常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這句話並沒有什麽問題。
古代的許多封建王朝都能參照漢朝等為參照物,如秦漢卻沒有這樣的先天條件。
作為華夏最早的封建王朝,老祖宗們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
“所以,天幕的出現才讓朕心喜啊!”嬴政心中道:“這是上天給我大秦的機會。”
“大秦得以參照後世王朝來改善自己的製度。”
“大秦,必將萬萬年!”
【王莽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四個,其一就是動欲慕古,不切實際。
王莽在改製中,王莽食古不化,竭力複古,最終導致改製的失敗。
王莽一向認為,“承天當古,製禮以治民”。是以做了大司馬成為宰輔後,“議論決斷,靡不據經”。
新朝建立後,他言必稱三代,事必據《周禮》,“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文”,把一切政令、設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禮》幾乎是王莽新政的藍本。
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義者,所以他對曆史上的大儒們所描繪的理想境界羨慕不已。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在始建國元年,王莽下詔實行“王田製”。
王田製的名稱取法於《詩經》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並不是王莽的王。
雖然很多人是那樣認為的小王有私心。
王莽詔書稱:“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裏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製度。”
這就是王莽的“王田製”,其核心是變地主階級土地私有製為封建土地國有製,企圖以此來遏止土地兼並。
問題是,地主階級都是大慈善家嗎?都是為國為民的在“聖人”?人家不罵你娘就算好了。
王莽這樣做更是讓西漢後期和東漢時期國家最有力的力量,新興的地主豪強階級恨不得食其骨啖其肉。】
“失去了支持自己的中幹力量,還談何成功變法?”
“不過紙上談兵,空中樓台罷了。”
孝文帝元宏輕蔑的笑道。
他主持大魏的改革,首先取得了皇室中最有能量的馮太後的支持,然後又聯係了宗室的大宗正取得宗族的支持,又和勳貴、大臣中最有能量、掌握實權的一批達成合作。
如此一來,各層代表都站在了自己這一邊,順勢而下,改革焉能不成功?
就算有不願意的,最後也得被大勢裹挾而加入其中。
就算有想反對的,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
【在封建土地私有製已經出現六七百年的漢末,要廢除土地私有,實行土地國有,實在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漢朝不是沒有聰明人,也不是沒有不知道逆曆史而行是行不通的人。
或許古人說不出我們這樣的道理,但是他們還是知道周法焉能治秦國?古製焉能套大漢的道理。
他的一位叫區博的大臣就直接麵諫他說:“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雖堯舜複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實行。”
因此不幾年,就因為遭到豪強大地主們的反對而廢止了。正如一位史家所說的,井田製“乃書生之論,所以不可行也”。
井田製的出現是適應了當時的時代,井田製的廢除也是不被時代所適用。】
“上善若水也!”老子撫須道:“萬事萬物皆如水般東流入海,何時不在變化?”
“若是拜讀了老夫的經書,豈能如此迂笨?”
【當年秦始皇力排眾議,選擇了讓大秦運用新的郡縣製,而後漢朝建立依然選擇了郡縣製。
在更往後的幾千年裏,地方行政製度一直在郡縣製的基礎上進行演變和完善,證明了這是一套完美的中央與地方行政製度。
此時的新朝,也就是大漢二百年左右,在體現中央集權的郡縣製度已確立二百多年後的時候,王莽全麵恢複分封製,用世襲的辦法代替選任製,其實是一種曆史的例退,無論如何都是行不通的。
王莽代漢後,為了抑製富商大賈的過分盤剝,又頒布了五均六管法,這個我們之前提到過,這裏再來詳細講一下不切實際的王莽的虛幻製度。
五均六管法實質上是官營一部分工商業,將民營的鹽、鐵、酒等大宗商業收由官家來做。
這明顯是與富商大賈爭利,當然要遭到他們的反對。
而稅山澤,又使在蟲蝗旱災之中指望山澤求生的百姓,沒有了活命之路。
因此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一致反對。六管之令行,“天下愈愁,盜賊起”。
納言馮常上諫除六官法,“莽大怒,免常官”。
五均六管法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又觸犯了富人與窮人的利益,這就使得改製沒有了社會基礎,失敗成了必然的結局。】
“原本朕還以為這個王莽雖然虛偽了些,但總歸是為天下人做了一些好事的。”
漢文帝現在也是對王莽一絲好感都沒有了。
劉恆覺得自己有厭蠢症了,道:“本以為王莽是一個心裏有天下人的領袖,沒想到隻是在借國家公器謀奪私利的大寇!”
“分封製還是要解決啊!大漢因為父皇殘留下來的一些郡國,如今無時不在侵蝕著我大漢的柱基。”
一想到天幕上說過的自己的傻兒子削藩倒弄出來的叛亂,自己就一陣頭大。
瞥向弱弱的看著自己的劉啟,劉恆好笑的道:“你這癡子,若是能有你兒半分本事,也不至於急急躁躁的搗出這等禍事!”
劉啟不理解父親說的話,疑惑的看向劉恆。
“朕這一代還是要休養生息給你們積累些家底的,徹兒的那套推恩製就很好,等你登基之後就可以慢慢的執行了。”
劉啟此時哪能不明白老爹這是在給自己讓千秋功名。
“父皇......”
大恩不言謝,兒子將來一定給您多燒幾個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