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外示羈縻、內修守備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居正軍事改革方針裏“內修守備”的重點是加強北邊防務,提高軍事抗衡能力。
為此便相繼起用在東南抗倭立大功的譚綸、戚繼光、王祟古、方逢時、李成梁等著名邊將,主持薊鎮、宣府、大同、山西和遼東邊務。
並在積極操練兵馬、提高軍隊戰鬥力的同時,大力加固增設城防,修築明長城。
明長城不但在重點設防地段用磚石砌築,內填泥土石塊,十分堅固,而且形製結構也更趨完備合理。
戚繼光於薊鎮邊垣創建1300餘座空心敵台,“下發火炮,外擊敵賊,賊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
為提高長城防禦體係的整體實力,又於戰略要地加修雙城,乃至多道城牆,增修遼東邊牆,加強對側翼、縱深和外圍間隙地帶的防禦。
隆慶年間,張居正雖然不是首輔,但他實際上主持了北方邊務。
除了奏請任命有功之臣擔任北邊守將之外,針對明朝自永樂以後,軍政方麵主管官員都由科舉出身的文人擔任,而且邊防軍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撫、巡關禦史以及監軍宦官的監督和製約。
這種做法雖然對於控製軍隊、防止割據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尤其是監察官員掣肘太多,使帶兵的武將無所作用。】
“老四也是個帶兵的,怎麽會犯這種錯誤?”朱元璋皺眉有些不樂。
朱標心中想著,四弟怕不是有人學他黃袍加身吧。
沒辦法,造反起家、篡位起家的人,總是心裏比較敏感些的。
“徐達就這麽教老四的?這個蠢蛋!”
“那北宋一場勝仗都難打,不都是皇帝喜歡給出征在外的軍隊派監軍?”
“咱大明不能有這個規矩,咱得記到......”
老朱說到一半就卡殼了,壞了,又犯了老毛病了,不能再寫祖訓了。
“傳旨意給朱老四,朕看永樂皇帝不爽,打他二十大板!”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必須賦予軍事將領“專斷”的權力。
於是張居正奏請明穆宗賦予邊將更多主動權,大大提高了戰守能力。
張居正在加強戰守力量的同時,又積極尋求改善蒙漢關係。
張居正的“外示羈糜”,是在“內修守備”的前提下,力爭改善漢蒙關係,並積極加強友好往來。
隆慶四年冬,俺答汗愛孫巴噶奈濟因家庭糾紛,憤而出走降明。
宣大總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撫方逢時力主安撫優待,以此為契機,改善明朝與蒙古各部的關係。
張居正立即指示厚禮接待,並抓住時機,利用韃靼部的矛盾,力促俺答改弦更張,實現議和。
俺答在“約諸部入寇”未能得利、軍事上無法取勝、而經濟上又迫切需要換取農耕區產品,以補自身單一經濟不足的情況下,被迫“使來請命”,乞封議和。
隆慶五年,明廷詔封俺答為順義王,分別授予俺答屬下65人都督、指揮等官職。
雙方還議定開放多處互市市場,最終達成“隆慶和議”。】
“順義王?我黃金家族的臉麵都讓這群人丟光了!”忽必烈一臉的憤懣,極度不爽:“還有成吉思汗子孫的驕傲嗎?拿起你們的屠刀啊!草原上的子民豈可屈服於這群南人。”
【張居正的邊防新政取得巨大成功,從此“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每年“所省征調費不啻百萬”,長城沿線出現了“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於中原”的興旺景象。
萬曆初年,張居正為首輔,更加強了“內修守備”的工作。
一方麵,他以“積錢穀、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八事督課邊臣,務必使邊防軍事落之實處,行之有效;另一方麵,知人善任,大膽任用堪當一麵的將領全權處理邊防事務。
在張居正執政以及其後的二三十年間,北邊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另外,我們知道萬曆年間最值得稱讚的功績之一就是“萬曆三大征”,其實萬曆三大征也很可悲,就好像如歐洲日不落帝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如同敦刻爾克一般,帝國的餘暉罷了。
更可悲的是,萬曆三大征是在吃張居正改革留下的老底。】
“落日的餘暉?”
“用太陽來比作一個帝國,用餘暉來比喻一個帝國的落寞,當真是好意境啊!”
醉醺醺的李太白眼中迸發著明亮,道:“當浮一大白!喝!”
【延續了大明中期十分嚴重的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之禍基本上也在張居正執政期間得到了解決。
為了防止倭寇的騷擾,張居正在東南沿海地區,搞了分段設寨的工程,整修了戰船,加強了防禦。
在他執政的萬曆時期,基本上肅清了倭寇。
戚繼光是明朝中後期的名將,也是抗倭的主帥,同時也是華夏曆史上有名的軍事科學家,他在練兵、治械、陣圖等方麵多有創見和總結,推動了中國古代軍事科學的發展。
很可惜,戚繼光隻在張居正當政期間得到了重用,他的一身才華本事也得以施展。
在張居正逝世之後,肅清了倭寇之患的戚繼光就被視為張居正同黨,一貶再貶,最後貶到嶺南去做了一個小兵,這個結局倒是和年羹堯挺相似的。
隻不過戚繼光最後沒有被趕盡殺絕,而是被活活窮死了。】
“飛鳥盡良弓藏,怎麽我大明就生出了這樣的畜生來!”
“先是背叛師長,又是針對名將,好好的新政讓這個皇帝弄得一團糟,大明豈能有不亡之理?”
朱棣悠悠的一聲長歎。
“年羹堯一樣的結局?”雍正推了推自己的眼鏡,心裏的一股無名火好像又竄了起來。
自那日自己為西北軍將在大殿之中慶功,他堂堂的一個皇帝,居然命令不了一個小小的四品將官,簡直是豈有此理!
皇帝讓你卸甲你不卸甲,是不是想死?
年羹堯其實早在雍正的心裏已經定好了結局,現在天幕說了出來,他倒是明白了,年羹堯這是始終沒有把握住自己給他的機會啊!
既然朕有意念你之功給你機會留你一命,你不要臉,那就不要怪朕了!
為此便相繼起用在東南抗倭立大功的譚綸、戚繼光、王祟古、方逢時、李成梁等著名邊將,主持薊鎮、宣府、大同、山西和遼東邊務。
並在積極操練兵馬、提高軍隊戰鬥力的同時,大力加固增設城防,修築明長城。
明長城不但在重點設防地段用磚石砌築,內填泥土石塊,十分堅固,而且形製結構也更趨完備合理。
戚繼光於薊鎮邊垣創建1300餘座空心敵台,“下發火炮,外擊敵賊,賊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
為提高長城防禦體係的整體實力,又於戰略要地加修雙城,乃至多道城牆,增修遼東邊牆,加強對側翼、縱深和外圍間隙地帶的防禦。
隆慶年間,張居正雖然不是首輔,但他實際上主持了北方邊務。
除了奏請任命有功之臣擔任北邊守將之外,針對明朝自永樂以後,軍政方麵主管官員都由科舉出身的文人擔任,而且邊防軍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撫、巡關禦史以及監軍宦官的監督和製約。
這種做法雖然對於控製軍隊、防止割據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尤其是監察官員掣肘太多,使帶兵的武將無所作用。】
“老四也是個帶兵的,怎麽會犯這種錯誤?”朱元璋皺眉有些不樂。
朱標心中想著,四弟怕不是有人學他黃袍加身吧。
沒辦法,造反起家、篡位起家的人,總是心裏比較敏感些的。
“徐達就這麽教老四的?這個蠢蛋!”
“那北宋一場勝仗都難打,不都是皇帝喜歡給出征在外的軍隊派監軍?”
“咱大明不能有這個規矩,咱得記到......”
老朱說到一半就卡殼了,壞了,又犯了老毛病了,不能再寫祖訓了。
“傳旨意給朱老四,朕看永樂皇帝不爽,打他二十大板!”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必須賦予軍事將領“專斷”的權力。
於是張居正奏請明穆宗賦予邊將更多主動權,大大提高了戰守能力。
張居正在加強戰守力量的同時,又積極尋求改善蒙漢關係。
張居正的“外示羈糜”,是在“內修守備”的前提下,力爭改善漢蒙關係,並積極加強友好往來。
隆慶四年冬,俺答汗愛孫巴噶奈濟因家庭糾紛,憤而出走降明。
宣大總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撫方逢時力主安撫優待,以此為契機,改善明朝與蒙古各部的關係。
張居正立即指示厚禮接待,並抓住時機,利用韃靼部的矛盾,力促俺答改弦更張,實現議和。
俺答在“約諸部入寇”未能得利、軍事上無法取勝、而經濟上又迫切需要換取農耕區產品,以補自身單一經濟不足的情況下,被迫“使來請命”,乞封議和。
隆慶五年,明廷詔封俺答為順義王,分別授予俺答屬下65人都督、指揮等官職。
雙方還議定開放多處互市市場,最終達成“隆慶和議”。】
“順義王?我黃金家族的臉麵都讓這群人丟光了!”忽必烈一臉的憤懣,極度不爽:“還有成吉思汗子孫的驕傲嗎?拿起你們的屠刀啊!草原上的子民豈可屈服於這群南人。”
【張居正的邊防新政取得巨大成功,從此“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每年“所省征調費不啻百萬”,長城沿線出現了“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於中原”的興旺景象。
萬曆初年,張居正為首輔,更加強了“內修守備”的工作。
一方麵,他以“積錢穀、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八事督課邊臣,務必使邊防軍事落之實處,行之有效;另一方麵,知人善任,大膽任用堪當一麵的將領全權處理邊防事務。
在張居正執政以及其後的二三十年間,北邊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另外,我們知道萬曆年間最值得稱讚的功績之一就是“萬曆三大征”,其實萬曆三大征也很可悲,就好像如歐洲日不落帝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如同敦刻爾克一般,帝國的餘暉罷了。
更可悲的是,萬曆三大征是在吃張居正改革留下的老底。】
“落日的餘暉?”
“用太陽來比作一個帝國,用餘暉來比喻一個帝國的落寞,當真是好意境啊!”
醉醺醺的李太白眼中迸發著明亮,道:“當浮一大白!喝!”
【延續了大明中期十分嚴重的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之禍基本上也在張居正執政期間得到了解決。
為了防止倭寇的騷擾,張居正在東南沿海地區,搞了分段設寨的工程,整修了戰船,加強了防禦。
在他執政的萬曆時期,基本上肅清了倭寇。
戚繼光是明朝中後期的名將,也是抗倭的主帥,同時也是華夏曆史上有名的軍事科學家,他在練兵、治械、陣圖等方麵多有創見和總結,推動了中國古代軍事科學的發展。
很可惜,戚繼光隻在張居正當政期間得到了重用,他的一身才華本事也得以施展。
在張居正逝世之後,肅清了倭寇之患的戚繼光就被視為張居正同黨,一貶再貶,最後貶到嶺南去做了一個小兵,這個結局倒是和年羹堯挺相似的。
隻不過戚繼光最後沒有被趕盡殺絕,而是被活活窮死了。】
“飛鳥盡良弓藏,怎麽我大明就生出了這樣的畜生來!”
“先是背叛師長,又是針對名將,好好的新政讓這個皇帝弄得一團糟,大明豈能有不亡之理?”
朱棣悠悠的一聲長歎。
“年羹堯一樣的結局?”雍正推了推自己的眼鏡,心裏的一股無名火好像又竄了起來。
自那日自己為西北軍將在大殿之中慶功,他堂堂的一個皇帝,居然命令不了一個小小的四品將官,簡直是豈有此理!
皇帝讓你卸甲你不卸甲,是不是想死?
年羹堯其實早在雍正的心裏已經定好了結局,現在天幕說了出來,他倒是明白了,年羹堯這是始終沒有把握住自己給他的機會啊!
既然朕有意念你之功給你機會留你一命,你不要臉,那就不要怪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