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掄語》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真的以為孔子他是一個隻會儒術樣貌慈祥的老爺爺嗎?】
天幕上出現了一個現代常見的孔子萬世師表的雕像圖,看著極為和善可親又充滿了智慧。
春秋時期。
夫子看著天幕的介紹和這個貼出來的圖片,頓時心中驚奇,這人是誰?是我嗎?不是吧?
夫子我可沒有此人這麽“瘦弱不堪”啊!
難道這個人是叫孔子嗎?好大的口氣,名字裏麵居然帶子,而且還和世人為夫子我起的尊稱一樣。
孔丘看著自己孔武有力的身體,又看了眼自己的三千弟子。
更是心中詫異,難道他不知道老夫向來是“以理服人”的嗎?
【根據史記中記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換算成我們現在的單位也就是兩米多高。
孔夫子他不僅長得高,而且還據傳長相奇特。
根據儒家的另一位大賢荀子記載,孔夫子他老人家就好像臉上戴了個驅邪的麵具一樣,鬼看見了都要被嚇跑!】
孔丘看了下天幕的介紹,又低頭看了眼自己的身子,想了一下,嗯,對啊,這人和我一樣高。
不會真的是在說我吧!
後麵聽到一位自己沒聽說過的儒家後代居然“詆毀”自己的長相,而且天幕居然還有小人在表演。
這人真醜啊!怎麽可能是我!
還有那個叫荀子的後人,居然在背後蛐蛐我這個老前輩!
別讓夫子我知道你家住在哪,不然必定叫你知道什麽是“以理服人”!
同時,各朝的儒生們仿佛第一次聽見這麽奇葩的記載,紛紛開始翻找自己的書籍,有條件的則是從家裏的古籍上開始尋找著,他們很像證明一下,天幕說的和他們在書上找的是不是一樣。
【相傳,孔夫子的祖先因為打仗的時候力抗起來了城門因此被魯國封為了貴族。
而孔子的父親也是一名軍官,並且憑借著力氣大還立過功勳。
而在這樣的家庭出身的孔子,自然也是繼承了家族的基因。
孔夫子他老人家的力氣有多大呢?根據記載,孔子能舉起來大約四百多斤的城門的門栓,是的,他爹舉城門,他舉門栓!
要知道,後來戰國時期的秦武王舉鼎,那個鼎也就四百多斤左右,和孔夫子舉起來的門栓是差不多的。
然而,人家孔丘舉完後是沒一點事還活蹦亂跳的,而秦武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失力把自己給砸死了!】
嬴政聽著天幕對孔子的八卦正入迷呢,頓時就讓後麵的話給整的“令人頭大”!
你盤點儒家祖師爺就盤點唄,幹嘛扯上我大秦的祖宗啊!
而且,這是什麽對比法?怎麽能揭人老短呢!
先祖武王不就是舉了一個鼎一不小心把自己給砸死了嗎?這有必要讓天下人都知道嗎?
【文武雙修的孔子不止是力氣大,在其他的武藝上也是各自開花。
孔子的射箭和開車也是相當的擅長,據傳,隻要是孔子射箭,就立馬會有吃瓜群眾過來圍觀。
而且孔夫子他老人家六十多歲的時候還能射下來天上的飛鳥,並且是百發百中。
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戰車,而孔子還能親自給自己的學生們表演一下單手飆戰車的絕活!
不然你以為儒家極力推崇的君子六藝是憑空而來的嗎?那全是根據自家的祖師爺身上實踐得來的真理啊!
而且孔子最擅長的是以理服人,聽話就講道理,不聽話就講物理!】
【網友說:
“你想象一下,一個身高兩米多的大漢,帶著自己的七十二個堂主和三千多名小弟,還願意坐下來跟你講道理......應該是道理!就問你服不服吧!”
“不服不行啊!不服的話就要被‘以德服人’了!”
“你以為的是‘以德服人’,實際上則是‘以德斧人’!”
“根據野史記載,子路在遇到孔子之前隻是一個小流氓,橫行鄉裏到處欺男霸女的!後來他遇到了孔子,還想要施展自己的那老一套,然後孔夫子就和他講了講道理。
於是子路就被夫子的‘仁德’給折服了!”
“嘶~簡直細思極.......你細品!”
“史書記載,子路力能擒虎!”
“父母在不遠遊的意思是:你的父母在我的手上,你跑不遠的!”
“遊必有方的意思我知道,是這樣的:就算你跑了,我也有方法把你弄迴來!”
“朝聞道,夕可死這句話的意思我知道,意思就是:早上我打聽到去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得死。”
“四十而不惑的意思其實是:四十個人過來打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麽敢的!”
“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你帶五十個人去跟人家講道理對方就知道誰是天命了!”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來了,那就安葬在這裏吧!”
“兄弟們,我悟了啊!《論語》其實應該叫《掄語》的!”】
春秋時期,孔丘看著天幕上後人的評論,此時也是明白了天幕原來講的人正是自己。
看來後人為了更好的傳播儒家仁善的理念,把夫子我的形象也給改的這麽和藹可親嗎?
不過,對於後人調侃的那些評論,孔丘則是哈哈大笑,他沒想過自己說過的話有一天也能被這麽理解。
後人怎麽理解都行,能讓儒家的文化理念傳播出去就好了。
況且,夫子我又不是老迂腐了,怎麽會看不出這些孩子們是在打趣呢?
這時,孔子的三千弟子倒是很疑惑了,這怎麽和夫子平時教他們的不一樣啊,還有子路師兄,你居然是被夫子這樣收為弟子的嗎?
難道夫子真正的精粹知識都傳給了你們這些親傳弟子了?
子路忽然感覺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自己,迴頭看去,好家夥,各位師兄弟們,你們這是什麽眼神啊?咱是粗人可不是美人!
漢朝。
劉徹看著天幕上來自後人各種調笑的言論,又看了一遍被董仲舒遞交上來早就注釋好了的《論語》,然後他忽然就明白了,無論儒家也好、道家也罷,他們都隻是工具罷了!
至於怎麽解釋,還是要看朝廷的需要!
天幕上出現了一個現代常見的孔子萬世師表的雕像圖,看著極為和善可親又充滿了智慧。
春秋時期。
夫子看著天幕的介紹和這個貼出來的圖片,頓時心中驚奇,這人是誰?是我嗎?不是吧?
夫子我可沒有此人這麽“瘦弱不堪”啊!
難道這個人是叫孔子嗎?好大的口氣,名字裏麵居然帶子,而且還和世人為夫子我起的尊稱一樣。
孔丘看著自己孔武有力的身體,又看了眼自己的三千弟子。
更是心中詫異,難道他不知道老夫向來是“以理服人”的嗎?
【根據史記中記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換算成我們現在的單位也就是兩米多高。
孔夫子他不僅長得高,而且還據傳長相奇特。
根據儒家的另一位大賢荀子記載,孔夫子他老人家就好像臉上戴了個驅邪的麵具一樣,鬼看見了都要被嚇跑!】
孔丘看了下天幕的介紹,又低頭看了眼自己的身子,想了一下,嗯,對啊,這人和我一樣高。
不會真的是在說我吧!
後麵聽到一位自己沒聽說過的儒家後代居然“詆毀”自己的長相,而且天幕居然還有小人在表演。
這人真醜啊!怎麽可能是我!
還有那個叫荀子的後人,居然在背後蛐蛐我這個老前輩!
別讓夫子我知道你家住在哪,不然必定叫你知道什麽是“以理服人”!
同時,各朝的儒生們仿佛第一次聽見這麽奇葩的記載,紛紛開始翻找自己的書籍,有條件的則是從家裏的古籍上開始尋找著,他們很像證明一下,天幕說的和他們在書上找的是不是一樣。
【相傳,孔夫子的祖先因為打仗的時候力抗起來了城門因此被魯國封為了貴族。
而孔子的父親也是一名軍官,並且憑借著力氣大還立過功勳。
而在這樣的家庭出身的孔子,自然也是繼承了家族的基因。
孔夫子他老人家的力氣有多大呢?根據記載,孔子能舉起來大約四百多斤的城門的門栓,是的,他爹舉城門,他舉門栓!
要知道,後來戰國時期的秦武王舉鼎,那個鼎也就四百多斤左右,和孔夫子舉起來的門栓是差不多的。
然而,人家孔丘舉完後是沒一點事還活蹦亂跳的,而秦武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失力把自己給砸死了!】
嬴政聽著天幕對孔子的八卦正入迷呢,頓時就讓後麵的話給整的“令人頭大”!
你盤點儒家祖師爺就盤點唄,幹嘛扯上我大秦的祖宗啊!
而且,這是什麽對比法?怎麽能揭人老短呢!
先祖武王不就是舉了一個鼎一不小心把自己給砸死了嗎?這有必要讓天下人都知道嗎?
【文武雙修的孔子不止是力氣大,在其他的武藝上也是各自開花。
孔子的射箭和開車也是相當的擅長,據傳,隻要是孔子射箭,就立馬會有吃瓜群眾過來圍觀。
而且孔夫子他老人家六十多歲的時候還能射下來天上的飛鳥,並且是百發百中。
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戰車,而孔子還能親自給自己的學生們表演一下單手飆戰車的絕活!
不然你以為儒家極力推崇的君子六藝是憑空而來的嗎?那全是根據自家的祖師爺身上實踐得來的真理啊!
而且孔子最擅長的是以理服人,聽話就講道理,不聽話就講物理!】
【網友說:
“你想象一下,一個身高兩米多的大漢,帶著自己的七十二個堂主和三千多名小弟,還願意坐下來跟你講道理......應該是道理!就問你服不服吧!”
“不服不行啊!不服的話就要被‘以德服人’了!”
“你以為的是‘以德服人’,實際上則是‘以德斧人’!”
“根據野史記載,子路在遇到孔子之前隻是一個小流氓,橫行鄉裏到處欺男霸女的!後來他遇到了孔子,還想要施展自己的那老一套,然後孔夫子就和他講了講道理。
於是子路就被夫子的‘仁德’給折服了!”
“嘶~簡直細思極.......你細品!”
“史書記載,子路力能擒虎!”
“父母在不遠遊的意思是:你的父母在我的手上,你跑不遠的!”
“遊必有方的意思我知道,是這樣的:就算你跑了,我也有方法把你弄迴來!”
“朝聞道,夕可死這句話的意思我知道,意思就是:早上我打聽到去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得死。”
“四十而不惑的意思其實是:四十個人過來打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麽敢的!”
“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你帶五十個人去跟人家講道理對方就知道誰是天命了!”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來了,那就安葬在這裏吧!”
“兄弟們,我悟了啊!《論語》其實應該叫《掄語》的!”】
春秋時期,孔丘看著天幕上後人的評論,此時也是明白了天幕原來講的人正是自己。
看來後人為了更好的傳播儒家仁善的理念,把夫子我的形象也給改的這麽和藹可親嗎?
不過,對於後人調侃的那些評論,孔丘則是哈哈大笑,他沒想過自己說過的話有一天也能被這麽理解。
後人怎麽理解都行,能讓儒家的文化理念傳播出去就好了。
況且,夫子我又不是老迂腐了,怎麽會看不出這些孩子們是在打趣呢?
這時,孔子的三千弟子倒是很疑惑了,這怎麽和夫子平時教他們的不一樣啊,還有子路師兄,你居然是被夫子這樣收為弟子的嗎?
難道夫子真正的精粹知識都傳給了你們這些親傳弟子了?
子路忽然感覺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自己,迴頭看去,好家夥,各位師兄弟們,你們這是什麽眼神啊?咱是粗人可不是美人!
漢朝。
劉徹看著天幕上來自後人各種調笑的言論,又看了一遍被董仲舒遞交上來早就注釋好了的《論語》,然後他忽然就明白了,無論儒家也好、道家也罷,他們都隻是工具罷了!
至於怎麽解釋,還是要看朝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