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宋為何繁華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匡胤在滅掉南漢之後,整個天下除了占據著幽雲十六州的遼朝外,基本上局勢已經明朗了。
南唐本就是文嬉武恬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文化上的造詣極高,但是其他方麵就很拉胯,同時文化上的卓越也代表著統治者的執政荒廢,百姓們過得並不好。
統一南唐等江南地區勢如破竹,大軍壓境在淮河後,便可讓江南不戰而降,這似乎也是曆代的老傳統了。
公元975年,宋軍正式滅亡掉南唐最後一支有生力量,壓境南唐都城江寧,南唐投降。
此時的趙匡胤已經完成了自己戰略大局中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前部分,正式開始屯兵太原,著手滅亡遼朝扶植的偽國北漢,和收複燕雲十六州,完成傳統意義上的關內統一。
但是,意外出現了。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道: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炅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被發現在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
北宋朝廷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其後宋太宗親征燕雲兵敗高粱河,世宗太祖之數十萬精銳大軍一朝盡喪,從此之後,宋朝再無北伐之意,安樂在汴梁城中醉生夢死。
是的,東京夢華錄裏講的並沒有錯,宋朝就是這樣的繁華,北宋時期的汴京確實是華夏古代王朝最巔峰的一座城池,其繁華程度,縱然漢唐之長安和洛陽也無法比較。
元朝之大都和泉州,明朝之順天應天兩府都無法和宋朝的開封、臨安比較。
為何如此?
宋朝的統治者們不但毫無進取之意,同樣也虛偽好名。
既然沒有本事打出武德之國威,卻也想有史書稱讚的盛世之治。
故而,宋真宗兵敗和議後前往泰山封禪,認為自己打贏了遼國之後給對麵賠錢又道歉的簽和約,這是仁德之為,足以和之前封禪的秦始皇、劉徹、李治、李隆基對比。
故而,宋徽宗在遼朝勢弱,金人崛起之際,花大錢買了金人擄走人口和財富後的燕雲十六州的空城,認為自己做到了曆代祖宗都無法做到的事情,這是聖君之為,必須封禪!
封禪了就有盛世了嗎?
不隻是這樣的,話歸原題,開封、臨安為何繁華無比?
首先,我們得承認宋朝之文治確實是曆代之巔峰,這個沒有虛的。
文治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科技等方麵的大發展也是正確和正常的。
但以宋朝之武力,宋朝之“貧弱”到底怎麽能弄出來“一漢當五胡”“天朝大唐”都比不了的城市的呢?
僅憑文治和科技的發展就可以嗎?
開封、臨安之繁華,是以天下之力養一城而得之。
以整個大宋的天下,供養一座城池,自然繁華無比。
同時,這也是為何靖康恥後宋朝一時間萎靡不振的最大原因之一!
上百年的富養汴京的政策,導致北宋的絕大多數資源傾斜於此,一朝國都淪喪,百年積蓄則化為一空!
我們還是那句話:任何繁華的背後,沒有強大的武力支撐都是虛假的!】
劉徹:“前天晚上還和自己弟弟喝酒,第二天早上就被人發現死了?哪有這麽巧的事情!”
武帝譏諷道:“朕不信在皇位這個事情上會有兄友弟恭的事情,而這個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之君,明顯就是一代雄主。”
“雄主之道,便是唯我獨尊,安能有其他?”
李世民:“以天下之力,供養一座都城,難怪朕看天幕北宋開封府之繁華,遠盛我唐之長安!”
二鳳嘴上沒說,心裏卻也冷哼著。
“為了大唐的儲君之位,朕不得不背上了弑殺兄弟逼迫父親的罵名。”
“這個趙匡胤他能有這麽大方,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傳給弟弟而不是親兒子?”
“就連我朝的那個女皇,最後都知道皇位傳給兒子而不是侄子。”
李治:“朕不想去泰山封禪了,第一次聽說有人打贏了還要賠錢給對麵的,甚至還覺得自己這個事做的特別厲害去泰山封禪!”
“朕覺得自己好像被人髒了一樣......”
“能做出一番大事業的明君雄主,卻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而不給兒子,最後再標個兄友弟恭,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棣:“就是北宋的這兩個皇帝,讓朕立下了這般大功績,也不想去泰山封禪啊!”
“沒辦法,一想到和他倆摻和上都覺得不夠丟人的!”
“朕啊,也隻能像冠軍侯一樣,勒石燕然了!”
【網友說:
“趙匡胤無疑是一個明君,但金朝的完顏阿骨打也是個雄主,並且他知道女真之野蠻,故而向北宋的製度進行虛心的學習,從而建立起來了一個強大的金國。
但是好的不學,偏偏學了壞的,咱也不知道完顏阿骨打怎麽學的宋史,居然會真的以為趙大趙二皇位傳承是兄友弟恭和為了所謂的國家大局著想,駕崩前居然親自下旨將皇位傳給了弟弟完顏吳乞買,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們。
所以,金朝也如宋朝般,開國時期強大無比,但很快的陷入到了阿骨打一脈、吳乞買一脈、完顏阿骨打的堂兄弟們一脈,三方奪權的無休止內鬥之中。
最後,僅僅開國五十年,金朝的統治階級便迅速墮落,從而為後來的蒙古代金早早的留下了結局。”
“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確實可恥,但我並不會批判他這個,如果是我當時手握大軍麵對這樣的朝廷,也會想取而代之。
但我要批判他的,是他沒有在有生之年完成關內的一統,且他的官製和大宋製度框架確實是定的很完美的一種以文馭武的平衡,杜絕了一切奸臣出現的可能。
所有的奸臣隻能是皇帝故意扶植起來的。
由於他沒有完成大一統事業,後來登基的趙炅更是一個文治尚可武德極其拉垮的皇帝,再後來的太宗一脈全是些‘軟蛋’,讓宋朝基本喪失掉了武德充沛的所有機會。
這也讓大宋三百年未收迴一統,或者說三百年時間天下沒有徹底大一統。
南北因此再次分裂,且這一次,分裂之程度遠超南北朝時期。
這就是我認為的大宋之禍!”
“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臣!”
“楊堅和趙大都是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的,但這倆人本事都不小,而且最後都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離奇死亡的結局。真是相似極了!”】
嬴政看到評論中將胡人的政權放到中原的宋朝一起比較,樂得不可開支,“這蠻夷果然是沒文化的野蠻人。”
“學什麽不好,學了宋朝這個敗筆!”
“朕都懷疑教這個完顏阿骨打漢文化的人,就是揣著壞主意去的!”
劉邦:“宋朝的製度不知道是怎麽架構的,天幕也沒有講,乃公是真想好好學學啊!”
“乃公是真看明白了,宋朝的皇帝和明朝的皇帝一樣,怎麽擺爛都可以!大權隨時可以收迴,因為製度上就製衡了一切權臣的出現,所謂的權臣和奸臣也隻是在皇帝主動放權的情況下出現的。”
漢初,朝廷實際掌控的地盤隻有關內。
這裏是核心地區,並不是說外麵就是軍鎮割據聽調不聽宣不服管教。具體不再贅敘了,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自己搜一下漢初的曆史。
趙大:“隋文帝與俺一樣的得位之法,然而後世對文帝之讚譽極多,對俺之微詞頗多。”
“說到底,在原本的曆史上,俺這個官家沒有做到其他開國之君都能做成的事情啊!”
“德昭德芳,我的孩子,這一次大宋不會再留下遺憾了!”
南唐本就是文嬉武恬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文化上的造詣極高,但是其他方麵就很拉胯,同時文化上的卓越也代表著統治者的執政荒廢,百姓們過得並不好。
統一南唐等江南地區勢如破竹,大軍壓境在淮河後,便可讓江南不戰而降,這似乎也是曆代的老傳統了。
公元975年,宋軍正式滅亡掉南唐最後一支有生力量,壓境南唐都城江寧,南唐投降。
此時的趙匡胤已經完成了自己戰略大局中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前部分,正式開始屯兵太原,著手滅亡遼朝扶植的偽國北漢,和收複燕雲十六州,完成傳統意義上的關內統一。
但是,意外出現了。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道: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炅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被發現在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
北宋朝廷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其後宋太宗親征燕雲兵敗高粱河,世宗太祖之數十萬精銳大軍一朝盡喪,從此之後,宋朝再無北伐之意,安樂在汴梁城中醉生夢死。
是的,東京夢華錄裏講的並沒有錯,宋朝就是這樣的繁華,北宋時期的汴京確實是華夏古代王朝最巔峰的一座城池,其繁華程度,縱然漢唐之長安和洛陽也無法比較。
元朝之大都和泉州,明朝之順天應天兩府都無法和宋朝的開封、臨安比較。
為何如此?
宋朝的統治者們不但毫無進取之意,同樣也虛偽好名。
既然沒有本事打出武德之國威,卻也想有史書稱讚的盛世之治。
故而,宋真宗兵敗和議後前往泰山封禪,認為自己打贏了遼國之後給對麵賠錢又道歉的簽和約,這是仁德之為,足以和之前封禪的秦始皇、劉徹、李治、李隆基對比。
故而,宋徽宗在遼朝勢弱,金人崛起之際,花大錢買了金人擄走人口和財富後的燕雲十六州的空城,認為自己做到了曆代祖宗都無法做到的事情,這是聖君之為,必須封禪!
封禪了就有盛世了嗎?
不隻是這樣的,話歸原題,開封、臨安為何繁華無比?
首先,我們得承認宋朝之文治確實是曆代之巔峰,這個沒有虛的。
文治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科技等方麵的大發展也是正確和正常的。
但以宋朝之武力,宋朝之“貧弱”到底怎麽能弄出來“一漢當五胡”“天朝大唐”都比不了的城市的呢?
僅憑文治和科技的發展就可以嗎?
開封、臨安之繁華,是以天下之力養一城而得之。
以整個大宋的天下,供養一座城池,自然繁華無比。
同時,這也是為何靖康恥後宋朝一時間萎靡不振的最大原因之一!
上百年的富養汴京的政策,導致北宋的絕大多數資源傾斜於此,一朝國都淪喪,百年積蓄則化為一空!
我們還是那句話:任何繁華的背後,沒有強大的武力支撐都是虛假的!】
劉徹:“前天晚上還和自己弟弟喝酒,第二天早上就被人發現死了?哪有這麽巧的事情!”
武帝譏諷道:“朕不信在皇位這個事情上會有兄友弟恭的事情,而這個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之君,明顯就是一代雄主。”
“雄主之道,便是唯我獨尊,安能有其他?”
李世民:“以天下之力,供養一座都城,難怪朕看天幕北宋開封府之繁華,遠盛我唐之長安!”
二鳳嘴上沒說,心裏卻也冷哼著。
“為了大唐的儲君之位,朕不得不背上了弑殺兄弟逼迫父親的罵名。”
“這個趙匡胤他能有這麽大方,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來的天下傳給弟弟而不是親兒子?”
“就連我朝的那個女皇,最後都知道皇位傳給兒子而不是侄子。”
李治:“朕不想去泰山封禪了,第一次聽說有人打贏了還要賠錢給對麵的,甚至還覺得自己這個事做的特別厲害去泰山封禪!”
“朕覺得自己好像被人髒了一樣......”
“能做出一番大事業的明君雄主,卻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而不給兒子,最後再標個兄友弟恭,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棣:“就是北宋的這兩個皇帝,讓朕立下了這般大功績,也不想去泰山封禪啊!”
“沒辦法,一想到和他倆摻和上都覺得不夠丟人的!”
“朕啊,也隻能像冠軍侯一樣,勒石燕然了!”
【網友說:
“趙匡胤無疑是一個明君,但金朝的完顏阿骨打也是個雄主,並且他知道女真之野蠻,故而向北宋的製度進行虛心的學習,從而建立起來了一個強大的金國。
但是好的不學,偏偏學了壞的,咱也不知道完顏阿骨打怎麽學的宋史,居然會真的以為趙大趙二皇位傳承是兄友弟恭和為了所謂的國家大局著想,駕崩前居然親自下旨將皇位傳給了弟弟完顏吳乞買,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們。
所以,金朝也如宋朝般,開國時期強大無比,但很快的陷入到了阿骨打一脈、吳乞買一脈、完顏阿骨打的堂兄弟們一脈,三方奪權的無休止內鬥之中。
最後,僅僅開國五十年,金朝的統治階級便迅速墮落,從而為後來的蒙古代金早早的留下了結局。”
“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確實可恥,但我並不會批判他這個,如果是我當時手握大軍麵對這樣的朝廷,也會想取而代之。
但我要批判他的,是他沒有在有生之年完成關內的一統,且他的官製和大宋製度框架確實是定的很完美的一種以文馭武的平衡,杜絕了一切奸臣出現的可能。
所有的奸臣隻能是皇帝故意扶植起來的。
由於他沒有完成大一統事業,後來登基的趙炅更是一個文治尚可武德極其拉垮的皇帝,再後來的太宗一脈全是些‘軟蛋’,讓宋朝基本喪失掉了武德充沛的所有機會。
這也讓大宋三百年未收迴一統,或者說三百年時間天下沒有徹底大一統。
南北因此再次分裂,且這一次,分裂之程度遠超南北朝時期。
這就是我認為的大宋之禍!”
“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臣!”
“楊堅和趙大都是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的,但這倆人本事都不小,而且最後都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離奇死亡的結局。真是相似極了!”】
嬴政看到評論中將胡人的政權放到中原的宋朝一起比較,樂得不可開支,“這蠻夷果然是沒文化的野蠻人。”
“學什麽不好,學了宋朝這個敗筆!”
“朕都懷疑教這個完顏阿骨打漢文化的人,就是揣著壞主意去的!”
劉邦:“宋朝的製度不知道是怎麽架構的,天幕也沒有講,乃公是真想好好學學啊!”
“乃公是真看明白了,宋朝的皇帝和明朝的皇帝一樣,怎麽擺爛都可以!大權隨時可以收迴,因為製度上就製衡了一切權臣的出現,所謂的權臣和奸臣也隻是在皇帝主動放權的情況下出現的。”
漢初,朝廷實際掌控的地盤隻有關內。
這裏是核心地區,並不是說外麵就是軍鎮割據聽調不聽宣不服管教。具體不再贅敘了,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自己搜一下漢初的曆史。
趙大:“隋文帝與俺一樣的得位之法,然而後世對文帝之讚譽極多,對俺之微詞頗多。”
“說到底,在原本的曆史上,俺這個官家沒有做到其他開國之君都能做成的事情啊!”
“德昭德芳,我的孩子,這一次大宋不會再留下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