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詞中之龍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人說他是比蘇東坡更了不起的一位詞人,把豪放派的詞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一生留詞六百二十餘首,且因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人生經曆,被人們稱為“詞中之龍”。
殊不知,這位在文學界有著非凡地位的詞人,他也是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少年戰神,夢想著能與霍去病肩並肩作戰,隻可惜他生活在了懦弱的宋朝。
他就是豪放派大師、抗金使者辛棄疾。
一個令人惋惜至極的詞人,一個“棄疾似去病,宋皇非漢武”的將軍,一個能於萬軍之中取敵首級,五十騎敢衝鋒十萬人大營的猛將。
同時,他也是一個被懦弱求和的朝廷逼成了一個鬱鬱終生不得為將的詞派大師!】
武帝時期
劉徹自負的說道:“朕就是這樣的皇帝,能給予任何有才的人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
他為辛棄疾尚未盤點的人生感到了惋惜,“若是此人能來我大漢,朕也會如對朕的冠軍侯一樣,不吝嗇於他一個爵位。”
“不用看後麵的內容,孤就已經知道天幕之人的大概人生了!”曹操自信滿滿的說道:
“甭管是武將還是文臣,能登上天幕肯定是有天大的本事的,隻要出自宋朝,但最後也隻能意難平的結局。”
“不過,天幕之人和孤當初很像啊。”
“孤當年想像班定遠一樣做一個征西大將軍,天幕之人也是個想學冠軍侯的啊。”
大宋
趙匡胤不知道自己是該高興還是憂傷,喜的是上榜之人是一個大宋時期的文人,而且人家能文能武,萬軍之中取敵首級這可是古之神將才能做到的事情。
況且他本身也是出自軍營,對於這種能文能武的人自是更加喜愛。
而憂的則是,他早就已經知道他大宋後麵都是什麽德行了。
天幕之人再優秀,在這樣的宋朝氛圍下會有出頭之路嗎?
【正式說辛棄疾之前,咱們先來從他的作品裏看一下,辛棄疾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我們先想象這首宋詞描繪的畫麵:
一個老兵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營帳裏無法入睡,借酒澆愁,直至乘著醉意,把油燈挑亮,對著燈光擦拭欣賞戰劍,做夢般迴到了號角連天的軍營,依稀重見一場從沙場點兵,到戰馬飛馳,響箭如雨的悲壯廝殺。
這樣的畫麵讓我猜想,那個挑燈看劍的老兵要麽是個赤誠報國的勇士,要麽是個戰爭狂人。
好在,詞的最後兩句告訴了我們答案:他是個渴望為國而戰,贏取生前身後功名的英雄。隻可惜年紀大了,雙鬢已經斑白,空有壯誌難酬的悲憤。
不錯,這首自畫像般《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詞作,就是出自南宋英雄詞人辛棄疾之手。
其實,在寫這首表達抗金夢想的詞作時,他早已確認過皇上的眼神,那就是忘了北方的金人吧,朕隻要能保證在臨安平平安安地坐穩龍椅就行了。
但辛棄疾還是要固執地當個杠精,整天“抗金抗金”地糾纏不清,皇帝和大臣們其實都挺討厭他的。
官家隻想安享太平的半壁江山,大官們隻想在紙醉金迷的臨安樂享人生,你這人居然想打破這“和平”的環境!
來看看他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又寫了什麽: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又是“看吳鉤”,又是拍欄杆。
首先,吳鉤是吳地的一種兵器,在文學作品裏時常被象征為報國的兵刃,例如唐朝時期大詩人李賀就曾寫過這樣的一首詩: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所以,大家知道辛棄疾寫的詩詞縱然才華橫溢,也不入朝廷之眼了吧。
縱然辛棄疾他一心想要報國,想要北伐恢複舊地。
但現實就是這麽殘酷,與理想隔著的可不是幾條街的距離。
那個被杭州西湖暖風吹得醉醺醺的南宋皇上和一班大臣就是假裝看不見你,聽不懂你,就是無人鳥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請求那些青樓酒肆的少女,來擦一擦一個英雄的淚水。
至於沙場戰事,你就在喝醉酒時看看劍,在遊覽江南名勝時拍拍欄杆,過過幹癮吧。】
“好一首暢快淋漓的沙場之詞啊!”漢武帝撫掌讚道:
“真是沒想到這種豪放大氣的詩詞出自那個懦弱的偏安宋朝。”
有誌之士紛紛想要以心報國,而朝廷卻隻想保住半壁江山以求太平。
真是莫大的諷刺啊!
三國時期。
劉備忽然意識到了什麽,“的盧不是我的馬嗎?”
“大哥,俺都看懂了,你咋還沒明白過來?”
“這個辛棄疾他不是在說你的的盧馬跑路跑得快嘛!”
“當年的盧可是縱身一躍,帶你脫離險境......”
孔明的臉都黑了,人家辛棄疾可沒有嘲諷主公的意思。
這個張翼德讀書讀哪去了?孔明開口解釋道:“非也!”
“天幕詞人的意思是騎著像的盧一樣快的馬,拉著像霹靂一樣的弓,這是一種誇張的寫法,來借典和比喻表達自己沙場報國的誌向!”
說罷,孔明有些惋惜和稱讚的意味,道:“之前天幕曾說宋朝文風濃鬱、教育普及度高,更是全國遍地的學堂,就連鄉野普通的農夫都能讓孩子去讀兩三年書。”
“現在看來,一位能寫出如此高質量佳作的人,居然是出身行伍,足可見宋朝文風之鬱烈!”
龐統冷笑一聲,不屑道:“那又有什麽用呢?”
“這宋朝怯弱至極,既不敢如主公一樣光複漢室去收複河山,又沒有堅毅之心去改變懦弱衰落的環境。”
一生留詞六百二十餘首,且因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人生經曆,被人們稱為“詞中之龍”。
殊不知,這位在文學界有著非凡地位的詞人,他也是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少年戰神,夢想著能與霍去病肩並肩作戰,隻可惜他生活在了懦弱的宋朝。
他就是豪放派大師、抗金使者辛棄疾。
一個令人惋惜至極的詞人,一個“棄疾似去病,宋皇非漢武”的將軍,一個能於萬軍之中取敵首級,五十騎敢衝鋒十萬人大營的猛將。
同時,他也是一個被懦弱求和的朝廷逼成了一個鬱鬱終生不得為將的詞派大師!】
武帝時期
劉徹自負的說道:“朕就是這樣的皇帝,能給予任何有才的人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
他為辛棄疾尚未盤點的人生感到了惋惜,“若是此人能來我大漢,朕也會如對朕的冠軍侯一樣,不吝嗇於他一個爵位。”
“不用看後麵的內容,孤就已經知道天幕之人的大概人生了!”曹操自信滿滿的說道:
“甭管是武將還是文臣,能登上天幕肯定是有天大的本事的,隻要出自宋朝,但最後也隻能意難平的結局。”
“不過,天幕之人和孤當初很像啊。”
“孤當年想像班定遠一樣做一個征西大將軍,天幕之人也是個想學冠軍侯的啊。”
大宋
趙匡胤不知道自己是該高興還是憂傷,喜的是上榜之人是一個大宋時期的文人,而且人家能文能武,萬軍之中取敵首級這可是古之神將才能做到的事情。
況且他本身也是出自軍營,對於這種能文能武的人自是更加喜愛。
而憂的則是,他早就已經知道他大宋後麵都是什麽德行了。
天幕之人再優秀,在這樣的宋朝氛圍下會有出頭之路嗎?
【正式說辛棄疾之前,咱們先來從他的作品裏看一下,辛棄疾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我們先想象這首宋詞描繪的畫麵:
一個老兵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營帳裏無法入睡,借酒澆愁,直至乘著醉意,把油燈挑亮,對著燈光擦拭欣賞戰劍,做夢般迴到了號角連天的軍營,依稀重見一場從沙場點兵,到戰馬飛馳,響箭如雨的悲壯廝殺。
這樣的畫麵讓我猜想,那個挑燈看劍的老兵要麽是個赤誠報國的勇士,要麽是個戰爭狂人。
好在,詞的最後兩句告訴了我們答案:他是個渴望為國而戰,贏取生前身後功名的英雄。隻可惜年紀大了,雙鬢已經斑白,空有壯誌難酬的悲憤。
不錯,這首自畫像般《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詞作,就是出自南宋英雄詞人辛棄疾之手。
其實,在寫這首表達抗金夢想的詞作時,他早已確認過皇上的眼神,那就是忘了北方的金人吧,朕隻要能保證在臨安平平安安地坐穩龍椅就行了。
但辛棄疾還是要固執地當個杠精,整天“抗金抗金”地糾纏不清,皇帝和大臣們其實都挺討厭他的。
官家隻想安享太平的半壁江山,大官們隻想在紙醉金迷的臨安樂享人生,你這人居然想打破這“和平”的環境!
來看看他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又寫了什麽: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又是“看吳鉤”,又是拍欄杆。
首先,吳鉤是吳地的一種兵器,在文學作品裏時常被象征為報國的兵刃,例如唐朝時期大詩人李賀就曾寫過這樣的一首詩: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所以,大家知道辛棄疾寫的詩詞縱然才華橫溢,也不入朝廷之眼了吧。
縱然辛棄疾他一心想要報國,想要北伐恢複舊地。
但現實就是這麽殘酷,與理想隔著的可不是幾條街的距離。
那個被杭州西湖暖風吹得醉醺醺的南宋皇上和一班大臣就是假裝看不見你,聽不懂你,就是無人鳥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請求那些青樓酒肆的少女,來擦一擦一個英雄的淚水。
至於沙場戰事,你就在喝醉酒時看看劍,在遊覽江南名勝時拍拍欄杆,過過幹癮吧。】
“好一首暢快淋漓的沙場之詞啊!”漢武帝撫掌讚道:
“真是沒想到這種豪放大氣的詩詞出自那個懦弱的偏安宋朝。”
有誌之士紛紛想要以心報國,而朝廷卻隻想保住半壁江山以求太平。
真是莫大的諷刺啊!
三國時期。
劉備忽然意識到了什麽,“的盧不是我的馬嗎?”
“大哥,俺都看懂了,你咋還沒明白過來?”
“這個辛棄疾他不是在說你的的盧馬跑路跑得快嘛!”
“當年的盧可是縱身一躍,帶你脫離險境......”
孔明的臉都黑了,人家辛棄疾可沒有嘲諷主公的意思。
這個張翼德讀書讀哪去了?孔明開口解釋道:“非也!”
“天幕詞人的意思是騎著像的盧一樣快的馬,拉著像霹靂一樣的弓,這是一種誇張的寫法,來借典和比喻表達自己沙場報國的誌向!”
說罷,孔明有些惋惜和稱讚的意味,道:“之前天幕曾說宋朝文風濃鬱、教育普及度高,更是全國遍地的學堂,就連鄉野普通的農夫都能讓孩子去讀兩三年書。”
“現在看來,一位能寫出如此高質量佳作的人,居然是出身行伍,足可見宋朝文風之鬱烈!”
龐統冷笑一聲,不屑道:“那又有什麽用呢?”
“這宋朝怯弱至極,既不敢如主公一樣光複漢室去收複河山,又沒有堅毅之心去改變懦弱衰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