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鵝湖之會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理想與現實巨大的落差中,辛棄疾開始了中年的人生。他用行為的隱忍掩飾著出世的雄心,在冷漠的世界裏用赤子之心漂泊,在漆黑的長夜中用精神的孤燈泅渡,在無聊的生活中創造自我安慰的歡喜,成就了許多軼聞佳話。
淳熙七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第二次知州南昌並兼江西安撫使。
和第一次這個任上時草草安頓家眷,準備隨時抽身返迴戰場相比,這一次他打算在上饒建造一座園林莊園,和家人長住。
第二年春,一座帶湖閣樓亭的園林莊園開建。根據當地一處湖泊周邊的地形山水,他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取名為“稼軒”,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並囑咐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此後二十年間,除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此隱逸閑居,在莊園附近的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尋古覓幽。
大有當年的五柳先生的歸園愜意。】
陶淵明看到這裏,撫須笑道:“噢?後世之人居然也有我這般隱居山林的愜意?”
“老朽是實在無法忍受這個世道,所以索性隱居在山林圖個清靜罷了。”
“若論人生長遠的目標,老朽也不指望那朝廷能有漢家的盛況,且我本來也不是那等英雄好漢。”
“隻是可惜啊,天幕之人絕非等閑之輩,卻做了個等閑之徒。”
【六年前的農曆六月初三至初八,他曾和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辦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將鵝湖打造成了文化勝地。
鵝湖之會是華夏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
朱、陸雙方辯論的“為學之方”,表現出朱熹與陸九淵在哲學上的基本分歧點。
陸九淵提出“先立乎其大”為出發點。認為自古以來聖人相傳的“道統”隻是“此心”。主張隻有認識“本心”,才猶如木有根,水有源。
朱熹認為先於物而存在的“理”在心外,即“宇宙”之間。
陸九淵的心學傳至明代,經明代王守仁的發展,形成一個比較精致的哲學體係,世稱“陸王心學”。
它為程朱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在對理獲取的途徑上提出不同見解,曾對明清兩代思想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中的“陽明心學”在近現代有著不俗的影響力,甚至至今仍有許多的擁簇者。
朱熹的理學博大精深,被後代統治者尊為“大賢”,被學者奉為“萬世宗師”,他的學說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朱子學類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影響極大。
這裏我們來說個題外話,為什麽宋朝的哲學家尤其的多,而哲學思想為何重要。
首先,我們要知道,哲學思想是一個國家上到執政下到蒼生三觀塑造的一個重要綱領。
在漢代,武帝首先確定了漢朝的綱領思想為春秋儒學,也就是後來人常說的“漢儒”、“漢代經學”,它主要確定了“天人”以及解釋了簡單樸素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等。
確立了皇權的合法性唯一性和神聖性,也推動了漢代大一統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華夏,與本土的道教產生了信仰衝突。
隨著時間的發展,本土化的佛教、進化後的道教都對傳統的儒學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所以儒學也在進化。
到了隋唐時期,“三教合流”、“三教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了社會的主流。
例如我們一般在簡單的介紹唐朝的思想時,會說是國教道教、經學是“唐儒”、治國是法家、信仰多佛教。
但儒學確實是愈來愈弱,因為過去的儒學已經不再適用於當時的社會了,所以唐代的大學問家韓愈發起了“古文複興運動”,也稱“儒學複興運動”,這項運動經過宋代儒者的不斷填充和延伸,到了明朝時期完善,最終讓儒學實現了新的進化。
所以說宋朝時期,情況又不一樣了。
宋朝未能完成漢唐傳統意義上的大一統,這一直以來都是宋朝的硬傷。
漢人的愈來愈勢弱、異族的崛起與龐大、社會科技文化的發展、各種新興事物的出現等都讓宋朝社會急需一個新的綱領思想引導。
傳統的儒家,哪怕是漢儒、唐儒,以及簡單的春秋儒等經學他們的思想已經不能再支持宋朝維係統治的需求了。
宋代的黨爭一般也是分為兩種:求和與主戰,不同學派和思想間的天然派係。
王安石變法中王安石代表的是新學,也就是荊水學派,是心學裏的功利學,舊學代表裏的司馬光則是涑水學派,是理學裏的唯心學。
在宋朝的曆史上,關學、洛學勢力最為龐大,其他家的學術也大多傳承自這兩派。此外還有濂、閩兩大學派在地方有著不俗的影響力。
所以思想上的事情看似充滿了“空大”,其實確實影響著生產力建設的最大因素。
例如說現在的我們知道天地生在一個大宇宙中的銀河係裏的小恆星係太陽係的一個星球上,宇宙是每分每秒都在無窮無盡的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又有很多的星係和星球。
而不是天圓地蓋、也不是宋人提出的“混元一炁”等,這就是最簡單的宇宙觀。
我們提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宋儒提倡“格物致知”,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這些都是不同的社會實踐觀的差距。
所以,不要小看這次的鵝湖之會,它的成功舉辦雖然並不起眼,但這場會議的內容卻影響了後世的華夏思想千年。
而辛棄疾,他作為朱熹的好友參與了這場哲學辯證會議,縱然他不是裏麵的主角。】
朱元璋見到天幕演繹後世的宇宙觀時,才發覺了唯物世界的偉大和浩渺。
隻見原本還在地球的一座山脈上的視角,被不斷的拉大放遠,逐漸山脈也在鏡頭的拉伸下顯得渺小,直到突破了雲層。
來到了天上,一顆蔚藍的星球出現在了天幕之中,這個場麵無疑給了古人們巨大的震驚。
我們生活的土地居然是一個球!並且球在一片黑漆漆的混沌中!
而視角沒有暫停,仍是繼續的拉伸放大,相鄰的,人們隻在白天看到的太陽和晚上看到的月亮也出現了。
那就是太陽嗎?太陽居然有這麽大,比月亮大了這麽多!
鏡頭繼續拉伸放大,直到出了太陽係,出了銀河係,最後一直到現代所猜測的宇宙形態為靜止畫麵。
良久之後,觀看了此幕的古人們才緩緩的迴過神來。
朱元璋道:“天地之外居然如此浩渺,我大明在這個星球上顯得很小,可放在天地之外,這顆星球也變得渺小了。”
太子爺朱標笑道:“父皇,何以感慨天地之浩渺和自身之渺小?您莫不是忘了蘇東坡的《赤壁賦》?”
老朱聽後自然是想起來了,他哈哈一笑,道:“宋朝人還真是這樣的會講道理。”
“明明是皇帝和朝廷的無能,無法一直完成大一統。”
“咱可是記得宋朝為了圓自己的麵子,讓這個中原正統王朝更名副其實,所以硬生生從《春秋》裏追溯經義,將大一統認定成了.......”
老朱有點卡殼,看天幕久了不知道哪個詞該怎麽說了,隨後他好像想到了什麽,“對了,用天幕的後世之詞來說就是文化上的文明上的大一統!”
不強行解釋經義的話,大宋王朝的正統性到底還在不在了?
不解釋的話,那大宋豈不是真的成了番邦之國,而遼國成了中原正統?
雖然大遼也認為自己才是正統,雙方互不相讓,據理力爭了很多年。
可在經義注釋和法理來源以及合法性解釋上,大遼始終辯不過大宋的學者。
思及到此,朱標道:“大宋的哲學思想是進步的,也是適用於當今之世的。後世的思想明顯是更先進的,但不知是否適用於我大明呢?”
不常打斷爺倆說話的馬皇後倒是這次開了個口,“標兒,後世之道理也隻是淺給我們提及了一下,我們又怎麽知道全貌呢?”
“不知道全貌,怎麽知道能否適用?”
朱標恍然一笑。
“怕是我大明也無那個能力能夠推衍出後世的道理啊!”
雖然天幕帶著古人們看了一次宇宙,又淺顯的提了幾句後世的思想,但這又不能直接將科技樹上的光點直接點亮。
你讓唐朝人看了一遍飛機,之後告訴他:你,給我做一個!
唐人:???so?唐?
【七年後的一個冬天的傍晚,病中的辛棄疾正在憑窗遠眺,欣賞雪景。
突然看見夕陽輝映的遠方白路上,一人騎著大紅馬直奔他的莊園而來。
辛棄疾當時那就兩眼一亮,感覺自己是病痛全消,那也不疼那都舒服了,他轉身下樓策馬相迎。
來客是他的老朋友,名叫陳亮,是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和辛棄疾一樣為人才氣超邁,喜談戰爭軍事。
說起來陳亮大家可能不熟悉,如果說陳亮的字,那大家肯定就知道了。
陳亮,字同甫。
就是辛棄疾多首著名作品裏的那個“陳同甫”!
這下,大家熟悉了吧?
所以說,交朋友是個學問。
如果沒有李白,別說千年後,唐朝百年後都不會有人記得“岑夫子,丹丘生”。
如果沒有王勃,誰還記得那個閻都督?華夏幾千年地方上的長官何其的多?縱然能為一地長官的都是當時有本事的人傑,但放在華夏的曆史長河裏,那就不怎麽顯眼了。
倆人在莊園前的石橋上下馬相擁,感慨萬端。
在隨後十來天的相聚中,縱談國事,為大宋的山河殘缺痛心疾首,並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大業奮鬥不止。
與陳亮別後,辛棄疾抑製不住雄心壯誌,奮筆疾書《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其中: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以明自己滿腔的愛國之情。
後人更為紀念這次文壇佳話,將這次辛陳會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莊園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修建了斬馬亭。
至今,當地還流傳著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
還有一則軼事,足可見辛棄疾的為人。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被當局宣布為“偽學”。
這可能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同,畢竟朱子學術在明清實際乃是官方的顯學,著名的八股文的指導思想“存天理,滅人欲”就是理學在明朝的大崛起。
所以一般人學到明清的思想固化都會想到理學的腐壞,都會知道那些理學大師程氏兄弟、周敦頤、張載、朱熹等。
也會下意識的認為,這裏最出名的朱熹就如同孔夫子一樣,在世時就全國聞名。
但朱熹當時確實很有名,是天下的大儒,但南宋當時的主流並不認可朱熹的理學思想。
所以迫於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巨大壓力,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都不敢前往吊唁。
但因為朱熹欣賞辛棄疾的氣節性情,讚同他堅持對金作戰,反對議和的政治立場。
所以在朱熹去世時,辛棄疾也毫不猶豫挺身而出,不畏強暴,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名傳千古的悼詞: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這便是辛棄疾那令人欽佩的英雄本色!
他從來不怕任何的暴力,他隻用心中的一杆秤來左右行為,來彰顯正氣。而不屑用私欲來迴避真理,來苟且偷生。】
“存天理?滅人欲?”嬴政失笑道:“人的欲望怎麽可能會被消滅掉?”
“不過,朕依然敬佩這個天幕之人,此人無論仁義還是文武本領都是卓越的,是真正的人傑,與那些隻是文采流芳百世的人不一樣。”
大漢
“世宗皇帝的時候,衛皇後作為長輩曾經催促過冠軍侯的婚事。”
光武帝劉秀道:“而冠軍侯卻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來應對長輩的好意表達自己的誌向。”
“這個大宋不乏如冠軍侯這般的人物,卻缺少如世宗一樣的皇帝啊!”
淳熙七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第二次知州南昌並兼江西安撫使。
和第一次這個任上時草草安頓家眷,準備隨時抽身返迴戰場相比,這一次他打算在上饒建造一座園林莊園,和家人長住。
第二年春,一座帶湖閣樓亭的園林莊園開建。根據當地一處湖泊周邊的地形山水,他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取名為“稼軒”,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並囑咐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此後二十年間,除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此隱逸閑居,在莊園附近的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尋古覓幽。
大有當年的五柳先生的歸園愜意。】
陶淵明看到這裏,撫須笑道:“噢?後世之人居然也有我這般隱居山林的愜意?”
“老朽是實在無法忍受這個世道,所以索性隱居在山林圖個清靜罷了。”
“若論人生長遠的目標,老朽也不指望那朝廷能有漢家的盛況,且我本來也不是那等英雄好漢。”
“隻是可惜啊,天幕之人絕非等閑之輩,卻做了個等閑之徒。”
【六年前的農曆六月初三至初八,他曾和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辦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將鵝湖打造成了文化勝地。
鵝湖之會是華夏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
朱、陸雙方辯論的“為學之方”,表現出朱熹與陸九淵在哲學上的基本分歧點。
陸九淵提出“先立乎其大”為出發點。認為自古以來聖人相傳的“道統”隻是“此心”。主張隻有認識“本心”,才猶如木有根,水有源。
朱熹認為先於物而存在的“理”在心外,即“宇宙”之間。
陸九淵的心學傳至明代,經明代王守仁的發展,形成一個比較精致的哲學體係,世稱“陸王心學”。
它為程朱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在對理獲取的途徑上提出不同見解,曾對明清兩代思想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中的“陽明心學”在近現代有著不俗的影響力,甚至至今仍有許多的擁簇者。
朱熹的理學博大精深,被後代統治者尊為“大賢”,被學者奉為“萬世宗師”,他的學說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朱子學類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影響極大。
這裏我們來說個題外話,為什麽宋朝的哲學家尤其的多,而哲學思想為何重要。
首先,我們要知道,哲學思想是一個國家上到執政下到蒼生三觀塑造的一個重要綱領。
在漢代,武帝首先確定了漢朝的綱領思想為春秋儒學,也就是後來人常說的“漢儒”、“漢代經學”,它主要確定了“天人”以及解釋了簡單樸素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等。
確立了皇權的合法性唯一性和神聖性,也推動了漢代大一統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華夏,與本土的道教產生了信仰衝突。
隨著時間的發展,本土化的佛教、進化後的道教都對傳統的儒學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所以儒學也在進化。
到了隋唐時期,“三教合流”、“三教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了社會的主流。
例如我們一般在簡單的介紹唐朝的思想時,會說是國教道教、經學是“唐儒”、治國是法家、信仰多佛教。
但儒學確實是愈來愈弱,因為過去的儒學已經不再適用於當時的社會了,所以唐代的大學問家韓愈發起了“古文複興運動”,也稱“儒學複興運動”,這項運動經過宋代儒者的不斷填充和延伸,到了明朝時期完善,最終讓儒學實現了新的進化。
所以說宋朝時期,情況又不一樣了。
宋朝未能完成漢唐傳統意義上的大一統,這一直以來都是宋朝的硬傷。
漢人的愈來愈勢弱、異族的崛起與龐大、社會科技文化的發展、各種新興事物的出現等都讓宋朝社會急需一個新的綱領思想引導。
傳統的儒家,哪怕是漢儒、唐儒,以及簡單的春秋儒等經學他們的思想已經不能再支持宋朝維係統治的需求了。
宋代的黨爭一般也是分為兩種:求和與主戰,不同學派和思想間的天然派係。
王安石變法中王安石代表的是新學,也就是荊水學派,是心學裏的功利學,舊學代表裏的司馬光則是涑水學派,是理學裏的唯心學。
在宋朝的曆史上,關學、洛學勢力最為龐大,其他家的學術也大多傳承自這兩派。此外還有濂、閩兩大學派在地方有著不俗的影響力。
所以思想上的事情看似充滿了“空大”,其實確實影響著生產力建設的最大因素。
例如說現在的我們知道天地生在一個大宇宙中的銀河係裏的小恆星係太陽係的一個星球上,宇宙是每分每秒都在無窮無盡的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又有很多的星係和星球。
而不是天圓地蓋、也不是宋人提出的“混元一炁”等,這就是最簡單的宇宙觀。
我們提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宋儒提倡“格物致知”,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這些都是不同的社會實踐觀的差距。
所以,不要小看這次的鵝湖之會,它的成功舉辦雖然並不起眼,但這場會議的內容卻影響了後世的華夏思想千年。
而辛棄疾,他作為朱熹的好友參與了這場哲學辯證會議,縱然他不是裏麵的主角。】
朱元璋見到天幕演繹後世的宇宙觀時,才發覺了唯物世界的偉大和浩渺。
隻見原本還在地球的一座山脈上的視角,被不斷的拉大放遠,逐漸山脈也在鏡頭的拉伸下顯得渺小,直到突破了雲層。
來到了天上,一顆蔚藍的星球出現在了天幕之中,這個場麵無疑給了古人們巨大的震驚。
我們生活的土地居然是一個球!並且球在一片黑漆漆的混沌中!
而視角沒有暫停,仍是繼續的拉伸放大,相鄰的,人們隻在白天看到的太陽和晚上看到的月亮也出現了。
那就是太陽嗎?太陽居然有這麽大,比月亮大了這麽多!
鏡頭繼續拉伸放大,直到出了太陽係,出了銀河係,最後一直到現代所猜測的宇宙形態為靜止畫麵。
良久之後,觀看了此幕的古人們才緩緩的迴過神來。
朱元璋道:“天地之外居然如此浩渺,我大明在這個星球上顯得很小,可放在天地之外,這顆星球也變得渺小了。”
太子爺朱標笑道:“父皇,何以感慨天地之浩渺和自身之渺小?您莫不是忘了蘇東坡的《赤壁賦》?”
老朱聽後自然是想起來了,他哈哈一笑,道:“宋朝人還真是這樣的會講道理。”
“明明是皇帝和朝廷的無能,無法一直完成大一統。”
“咱可是記得宋朝為了圓自己的麵子,讓這個中原正統王朝更名副其實,所以硬生生從《春秋》裏追溯經義,將大一統認定成了.......”
老朱有點卡殼,看天幕久了不知道哪個詞該怎麽說了,隨後他好像想到了什麽,“對了,用天幕的後世之詞來說就是文化上的文明上的大一統!”
不強行解釋經義的話,大宋王朝的正統性到底還在不在了?
不解釋的話,那大宋豈不是真的成了番邦之國,而遼國成了中原正統?
雖然大遼也認為自己才是正統,雙方互不相讓,據理力爭了很多年。
可在經義注釋和法理來源以及合法性解釋上,大遼始終辯不過大宋的學者。
思及到此,朱標道:“大宋的哲學思想是進步的,也是適用於當今之世的。後世的思想明顯是更先進的,但不知是否適用於我大明呢?”
不常打斷爺倆說話的馬皇後倒是這次開了個口,“標兒,後世之道理也隻是淺給我們提及了一下,我們又怎麽知道全貌呢?”
“不知道全貌,怎麽知道能否適用?”
朱標恍然一笑。
“怕是我大明也無那個能力能夠推衍出後世的道理啊!”
雖然天幕帶著古人們看了一次宇宙,又淺顯的提了幾句後世的思想,但這又不能直接將科技樹上的光點直接點亮。
你讓唐朝人看了一遍飛機,之後告訴他:你,給我做一個!
唐人:???so?唐?
【七年後的一個冬天的傍晚,病中的辛棄疾正在憑窗遠眺,欣賞雪景。
突然看見夕陽輝映的遠方白路上,一人騎著大紅馬直奔他的莊園而來。
辛棄疾當時那就兩眼一亮,感覺自己是病痛全消,那也不疼那都舒服了,他轉身下樓策馬相迎。
來客是他的老朋友,名叫陳亮,是南宋思想家、文學家,和辛棄疾一樣為人才氣超邁,喜談戰爭軍事。
說起來陳亮大家可能不熟悉,如果說陳亮的字,那大家肯定就知道了。
陳亮,字同甫。
就是辛棄疾多首著名作品裏的那個“陳同甫”!
這下,大家熟悉了吧?
所以說,交朋友是個學問。
如果沒有李白,別說千年後,唐朝百年後都不會有人記得“岑夫子,丹丘生”。
如果沒有王勃,誰還記得那個閻都督?華夏幾千年地方上的長官何其的多?縱然能為一地長官的都是當時有本事的人傑,但放在華夏的曆史長河裏,那就不怎麽顯眼了。
倆人在莊園前的石橋上下馬相擁,感慨萬端。
在隨後十來天的相聚中,縱談國事,為大宋的山河殘缺痛心疾首,並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大業奮鬥不止。
與陳亮別後,辛棄疾抑製不住雄心壯誌,奮筆疾書《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其中: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以明自己滿腔的愛國之情。
後人更為紀念這次文壇佳話,將這次辛陳會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莊園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修建了斬馬亭。
至今,當地還流傳著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
還有一則軼事,足可見辛棄疾的為人。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被當局宣布為“偽學”。
這可能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同,畢竟朱子學術在明清實際乃是官方的顯學,著名的八股文的指導思想“存天理,滅人欲”就是理學在明朝的大崛起。
所以一般人學到明清的思想固化都會想到理學的腐壞,都會知道那些理學大師程氏兄弟、周敦頤、張載、朱熹等。
也會下意識的認為,這裏最出名的朱熹就如同孔夫子一樣,在世時就全國聞名。
但朱熹當時確實很有名,是天下的大儒,但南宋當時的主流並不認可朱熹的理學思想。
所以迫於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巨大壓力,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都不敢前往吊唁。
但因為朱熹欣賞辛棄疾的氣節性情,讚同他堅持對金作戰,反對議和的政治立場。
所以在朱熹去世時,辛棄疾也毫不猶豫挺身而出,不畏強暴,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名傳千古的悼詞: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這便是辛棄疾那令人欽佩的英雄本色!
他從來不怕任何的暴力,他隻用心中的一杆秤來左右行為,來彰顯正氣。而不屑用私欲來迴避真理,來苟且偷生。】
“存天理?滅人欲?”嬴政失笑道:“人的欲望怎麽可能會被消滅掉?”
“不過,朕依然敬佩這個天幕之人,此人無論仁義還是文武本領都是卓越的,是真正的人傑,與那些隻是文采流芳百世的人不一樣。”
大漢
“世宗皇帝的時候,衛皇後作為長輩曾經催促過冠軍侯的婚事。”
光武帝劉秀道:“而冠軍侯卻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來應對長輩的好意表達自己的誌向。”
“這個大宋不乏如冠軍侯這般的人物,卻缺少如世宗一樣的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