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洛學與關學之爭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宋五子”的使命,就是再造儒學。說得直白點,就是在儒家指導國家和個人日常生活的實用功能之外,賦予它更高的逼格。
在這個大背景下,“北宋五子”,還有後來的朱熹、陸九淵等人,都在努力構建自己的儒家理論體係,不僅用於解釋社會,還用於解釋宇宙。他們的儒家理論體係,被統稱為理學。
按照宇宙本源的不同解釋,他們之間又有了氣、理、心的哲學分野。
我們知道,二程和朱熹主張“理生萬物”,這一派後來被官方接納而成為正統,形成狹義的理學,影響到了近代,才被口誅筆伐;陸九淵和明代的王陽明主張“心即理也”,這一派形成心學,同樣擁有一大批粉絲,直到現在依然很受推崇。
而張載,則是“氣”的理論創始人。他以“太虛—氣”為最高範疇,把萬物的本原看作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氣。
用現在的話說,張載就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的思想體係很嚴整,理學、心學的重要命題,在他那裏已經都顯現端倪。
尤其是他闡發的“民胞物與”和“橫渠四句”,達到了宋代理學最高峰的境界,受到宋明諸儒的集體膜拜。
但可惜的是,思想門派類似於武林江湖,有兩點對於門派的發揚光大至為重要:一是開宗立派得生逢其時,還得能熬,要活得夠久,不然打下半片天,最終全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二是門派要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加入,顯得師門熱鬧,聲勢壯大,萬一門人中再出一個大牛人,這就更穩了。
所以說,張載跟周敦頤一樣,都吃虧在生得早,走得早。他們開創的關學和濂學,為宋代理學作出了篳路藍縷的貢獻,然而,兩人都隻活了五十七八歲,還沒等到理學的黃金時代到來就走了。相較而言,二程就好命了,他們出生晚一些,尤其是程頤活到了75歲,從11世紀熬到了12世紀,洛學在他手上就做大了。
而因為張載走得早,他的一些弟子比如呂大臨,在老師逝世後轉投到了二程門下。此消彼長,門派的影響力差距,無形中又拉大了。
以至於後來出現什麽情況?二程洛學聲勢浩大,程門弟子養成一個壞毛病,喜歡貶低其他門派,來神化洛學的正統地位。
他們甚至要“吞並”其他門派,公開宣稱張載之學源於二程,張載這個表叔都是跟他兩個表侄學的。搞得一生自負的程頤都不好意思,要出來說一句:“表叔平生議論,謂頤兄弟有同處則可,若謂學於頤兄弟則無是事。”徒兒們,別過火了,都散了吧。】
春秋時期,魯國曲阜
暮春的杏壇飄著柳絮,子路正為弟子們煮黍米羹,天幕上關於北宋五子的故事正在演繹著。
“夫子快看!”顏迴捧著竹簡的手一顫,簡牘嘩啦啦散落滿地,“後世竟有人將天地本源歸於‘氣’!”
孔子抬手接住一片飄落的杏花,溫潤目光掠過天幕中爭執不休的程朱陸王:“二三子且看,這便是‘禮失而求諸野’啊。”
子貢疾步上前:“程門弟子妄稱張載之學源於二程,豈非顛倒長幼之序?”
“子貢啊,”孔子輕笑搖頭,指尖輕點天幕中程頤澄清門庭的畫麵,“當年季氏僭越八佾舞於庭,你可曾見吾以‘正統’自居?”
他拾起地上斷成兩截的竹簡,將寫有“仁”字的兩片輕輕拚接,“學派之爭如斷簡,能續者唯‘道’而已。”
曾參捧著新抄的《夫子掄語》追問:“若張子生逢夫子時,當列七十二賢否?”
孔子將自己之前刻紋的玉玨係迴腰間,笑指庭中老杏:“此樹開花時,可曾計較哪朵先結子?爾等且記——”
他忽然抓起案頭編連《周易》的牛皮繩,當空一抖:“程朱是經,陸王是傳,張載便是這串連經傳的韋編!沒有這牛皮繩,再精妙的卦象也不過是散簡一堆!”
七十二弟子聞言肅立,但見夫子指尖的牛皮繩在晨光中泛起金芒,恰似天幕裏“為天地立心”四字穿透雲層。
“學術之爭,理氣之辯,自古有之。”
“同為儒術的理學之派,卻想吞了對方以全自己,這其實是走錯了道啊!”
“後世有載,雖未及門,其言近道。學派雲者,譬如江河——洛水吞關學,便失了渭河清濁相激之妙。”
在這個大背景下,“北宋五子”,還有後來的朱熹、陸九淵等人,都在努力構建自己的儒家理論體係,不僅用於解釋社會,還用於解釋宇宙。他們的儒家理論體係,被統稱為理學。
按照宇宙本源的不同解釋,他們之間又有了氣、理、心的哲學分野。
我們知道,二程和朱熹主張“理生萬物”,這一派後來被官方接納而成為正統,形成狹義的理學,影響到了近代,才被口誅筆伐;陸九淵和明代的王陽明主張“心即理也”,這一派形成心學,同樣擁有一大批粉絲,直到現在依然很受推崇。
而張載,則是“氣”的理論創始人。他以“太虛—氣”為最高範疇,把萬物的本原看作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氣。
用現在的話說,張載就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的思想體係很嚴整,理學、心學的重要命題,在他那裏已經都顯現端倪。
尤其是他闡發的“民胞物與”和“橫渠四句”,達到了宋代理學最高峰的境界,受到宋明諸儒的集體膜拜。
但可惜的是,思想門派類似於武林江湖,有兩點對於門派的發揚光大至為重要:一是開宗立派得生逢其時,還得能熬,要活得夠久,不然打下半片天,最終全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二是門派要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加入,顯得師門熱鬧,聲勢壯大,萬一門人中再出一個大牛人,這就更穩了。
所以說,張載跟周敦頤一樣,都吃虧在生得早,走得早。他們開創的關學和濂學,為宋代理學作出了篳路藍縷的貢獻,然而,兩人都隻活了五十七八歲,還沒等到理學的黃金時代到來就走了。相較而言,二程就好命了,他們出生晚一些,尤其是程頤活到了75歲,從11世紀熬到了12世紀,洛學在他手上就做大了。
而因為張載走得早,他的一些弟子比如呂大臨,在老師逝世後轉投到了二程門下。此消彼長,門派的影響力差距,無形中又拉大了。
以至於後來出現什麽情況?二程洛學聲勢浩大,程門弟子養成一個壞毛病,喜歡貶低其他門派,來神化洛學的正統地位。
他們甚至要“吞並”其他門派,公開宣稱張載之學源於二程,張載這個表叔都是跟他兩個表侄學的。搞得一生自負的程頤都不好意思,要出來說一句:“表叔平生議論,謂頤兄弟有同處則可,若謂學於頤兄弟則無是事。”徒兒們,別過火了,都散了吧。】
春秋時期,魯國曲阜
暮春的杏壇飄著柳絮,子路正為弟子們煮黍米羹,天幕上關於北宋五子的故事正在演繹著。
“夫子快看!”顏迴捧著竹簡的手一顫,簡牘嘩啦啦散落滿地,“後世竟有人將天地本源歸於‘氣’!”
孔子抬手接住一片飄落的杏花,溫潤目光掠過天幕中爭執不休的程朱陸王:“二三子且看,這便是‘禮失而求諸野’啊。”
子貢疾步上前:“程門弟子妄稱張載之學源於二程,豈非顛倒長幼之序?”
“子貢啊,”孔子輕笑搖頭,指尖輕點天幕中程頤澄清門庭的畫麵,“當年季氏僭越八佾舞於庭,你可曾見吾以‘正統’自居?”
他拾起地上斷成兩截的竹簡,將寫有“仁”字的兩片輕輕拚接,“學派之爭如斷簡,能續者唯‘道’而已。”
曾參捧著新抄的《夫子掄語》追問:“若張子生逢夫子時,當列七十二賢否?”
孔子將自己之前刻紋的玉玨係迴腰間,笑指庭中老杏:“此樹開花時,可曾計較哪朵先結子?爾等且記——”
他忽然抓起案頭編連《周易》的牛皮繩,當空一抖:“程朱是經,陸王是傳,張載便是這串連經傳的韋編!沒有這牛皮繩,再精妙的卦象也不過是散簡一堆!”
七十二弟子聞言肅立,但見夫子指尖的牛皮繩在晨光中泛起金芒,恰似天幕裏“為天地立心”四字穿透雲層。
“學術之爭,理氣之辯,自古有之。”
“同為儒術的理學之派,卻想吞了對方以全自己,這其實是走錯了道啊!”
“後世有載,雖未及門,其言近道。學派雲者,譬如江河——洛水吞關學,便失了渭河清濁相激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