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功蓋三分圖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盤點武廟十哲之諸葛亮!】
東漢成都的官邸裏,人還沒見到,某人的洪亮大嗓門已經讓人聽見了聲音了。
“哎呀呀呀!軍師啊,沒想到武廟這種俺們武人的東西你也能進去啊!”張飛圓目睜的大大的,黑臉上透露著難以置信的神色。
“什麽榜單裏麵都得有軍師上榜,這還怎麽玩!俺們辛辛苦苦努力了一輩子,都沒有軍師一個人在曆史上出名。”
眾人要是說不羨慕諸葛亮可以到處留名青史肯定是假的,華夏人無論是學成文武藝,還是考取功名,終極的目標不就是圖一個“千秋史冊有我名”嘛!
倒是同為燕地出身的老友簡雍開口調笑道:“翼德啊,你可別這麽說,你啊好歹也是幫助主公多年的老部將了,怎麽會不在史書上留下聲名呢?”
張飛撓著頭,做思考狀恍然道:“說的也對啊!”簡憲和的聲音又悠悠的傳來了:
“不過你在史書上可能是一頁,而人家軍師是好幾本都寫不完的那種!哈哈哈哈!”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直被人懷疑,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三國誌》作者陳壽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評價,陳壽的評價有兩句話,第1句是: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話的意思是說:然而諸葛亮的才能在治兵上是長處,但在出謀劃策上有所不足,治理百姓的才幹上比做將領的能力要強。
陳壽在這裏肯定了諸葛亮的治軍才能和理政才能,並指出謀略是諸葛亮的短處,首先需要明白一個問題:治軍是軍事才能的一部分,謀略同樣是軍事才能的另一部分。
陳壽的第2句話評價是: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意思是:然而連年征戰也沒有能成就功業,大概是因為隨機應變、統帥軍隊不是他的所長吧。
這話可以理解為:陳壽認為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就大業的原因是,隨機應變和統帥軍隊不是諸葛亮的特長,而是他的短處。
陳壽在這裏用了一個大概,因為他也不是軍事家,隻是文學家和史官,對於軍事問題,陳壽隻能根據自己的直觀判斷來下結論。
二是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曆經6年的5次北伐,不僅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損失將將士,而且還沒有成功,一個沒有成功的戰爭,當然是一個失敗的戰爭,這是一種成王敗寇的思想。
更多人把諸葛亮北伐與韓信北伐做比較,認為韓信能成功,諸葛亮不能成功,這就是能力問題。
事實上,這是完全錯誤的比較,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的敵人是北方的曹魏政權,國力是曹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曹魏政權是皇帝英明,人才濟濟,諸葛亮北伐其實是以弱擊強,並且沒有時勢支持,人時、地利、人和一樣不占。
韓信北伐的時候,他的敵人是不受關中百姓支持的三秦王和陷於齊地戰爭泥潭的項羽,劉邦在開始還定三秦之戰的時候,實力是完全超過了關中的三秦王。
不僅是兵力,而且在獲取百姓支持上,劉邦也是遠勝章邯等人,而且劉邦的敵人是一團散沙,各自為政如牆頭草一般的諸侯們,還定三秦之戰其實是以強攻弱。
以強攻弱打贏了是正常,打輸了是沒能力,以弱擊強打輸了是正常,打贏了才叫能力。
當然了,實力隻是衡量戰爭勝負的一個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這不是為諸葛亮開脫,而是說要注重決定戰爭勝負的時勢原因,時勢造就英雄,也能成就大業,但如果沒有時勢呢?
事實上,諸葛亮是很清楚北伐是極難成功的,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是逆天而行,從他第一次北伐來看,諸葛亮北伐的戰略目標首先是奪取隴右,而不是一口吃掉關中,魏延所提的子午穀奇謀之所以被諸葛亮否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子午穀奇謀沒有成功的機會,並且與諸葛亮的戰略目標格格不入。
說了這麽多,那諸葛亮在蜀漢的軍事功績有哪些:
諸葛亮的軍事功績分為幾類,有戰略能力、治軍能力、軍事思想、具體戰績。
接下來就讓我們正式來盤點一下諸葛亮為何能夠上武廟十哲吧!】
大唐
甘露殿裏,李世民狐疑的又看了自己書記官摘錄的內容,有些可笑道:“朕居然沒有想到會有人質疑諸葛武侯的軍事水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眾臣哈哈一笑,長孫無忌接著說道:“諸葛武侯一向以管仲樂毅自比,且他本來所擅長的也是此中之道,所以讓人忽略掉了武侯本身的兵家實力,想必如此才讓人有所質疑啊!”
老房搖了搖頭,失笑道:“後世的這些人啊要是經曆過亂世的飄零和苦難,就不會那麽閑的整天亂七八糟的想那麽多無用之事了。”
身為偌大帝國的大唐的相公,又是在這國家初開的時候,老房平時所受的工作壓力就像山一樣的大,他平時哪有什麽時間去胡思亂想這些事情?
所以,房玄齡出於此這樣說道。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諸葛亮的戰略能力。
隆中對戰略應該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軍事戰略吧,諸葛亮為當時還是寄居於劉表手下的劉備提出的戰略,要知道當時的劉備兵不過數千,還是劉表支援的,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屈指可數,要地盤沒地盤,要資源沒資源,諸葛亮憑借什麽誇下海口?
要知道隆中對戰略的最高規劃是統一天下,以當時劉備的實力,換了其他人,恐怕連想也不敢想吧。
自從諸葛亮投靠並輔佐劉備後,劉備開始一帆風順,赤壁之戰後拿了荊南四郡,又借來了南郡,幾年以後,又拿下了益州,緊接著又在漢中打敗曹操拿下漢中。
僅僅十年的時間,劉備勢力發展到了頂峰,占據整個益州、漢中郡以及荊州三個郡,隆中對幾近實現。
如果不是關羽單兵北伐與蜀國漢中之戰遙遙相對,眼見著就要成功的時候,荊州那裏關二爺被人家背刺了,蜀漢統一天下還是有希望的,隆中對實現也是有可能的。
看看同時期的其他戰略,比如魯肅的榻上對,先是說孫權、曹操、劉表三分天下,後來又改為孫權與曹操劃江而治,但都沒有實現。
再看毛玠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是純粹的政治戰略,隻是迎來皇帝而已,而郭嘉的十勝十敗隻是個理論,隻能作為一個給自己打氣的心理安慰,隆中對算得上是同時期最偉大的戰略,沒有之一,這出自諸葛亮之手。】
東漢成都的官邸裏,人還沒見到,某人的洪亮大嗓門已經讓人聽見了聲音了。
“哎呀呀呀!軍師啊,沒想到武廟這種俺們武人的東西你也能進去啊!”張飛圓目睜的大大的,黑臉上透露著難以置信的神色。
“什麽榜單裏麵都得有軍師上榜,這還怎麽玩!俺們辛辛苦苦努力了一輩子,都沒有軍師一個人在曆史上出名。”
眾人要是說不羨慕諸葛亮可以到處留名青史肯定是假的,華夏人無論是學成文武藝,還是考取功名,終極的目標不就是圖一個“千秋史冊有我名”嘛!
倒是同為燕地出身的老友簡雍開口調笑道:“翼德啊,你可別這麽說,你啊好歹也是幫助主公多年的老部將了,怎麽會不在史書上留下聲名呢?”
張飛撓著頭,做思考狀恍然道:“說的也對啊!”簡憲和的聲音又悠悠的傳來了:
“不過你在史書上可能是一頁,而人家軍師是好幾本都寫不完的那種!哈哈哈哈!”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直被人懷疑,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三國誌》作者陳壽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評價,陳壽的評價有兩句話,第1句是: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話的意思是說:然而諸葛亮的才能在治兵上是長處,但在出謀劃策上有所不足,治理百姓的才幹上比做將領的能力要強。
陳壽在這裏肯定了諸葛亮的治軍才能和理政才能,並指出謀略是諸葛亮的短處,首先需要明白一個問題:治軍是軍事才能的一部分,謀略同樣是軍事才能的另一部分。
陳壽的第2句話評價是: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意思是:然而連年征戰也沒有能成就功業,大概是因為隨機應變、統帥軍隊不是他的所長吧。
這話可以理解為:陳壽認為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就大業的原因是,隨機應變和統帥軍隊不是諸葛亮的特長,而是他的短處。
陳壽在這裏用了一個大概,因為他也不是軍事家,隻是文學家和史官,對於軍事問題,陳壽隻能根據自己的直觀判斷來下結論。
二是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曆經6年的5次北伐,不僅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損失將將士,而且還沒有成功,一個沒有成功的戰爭,當然是一個失敗的戰爭,這是一種成王敗寇的思想。
更多人把諸葛亮北伐與韓信北伐做比較,認為韓信能成功,諸葛亮不能成功,這就是能力問題。
事實上,這是完全錯誤的比較,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的敵人是北方的曹魏政權,國力是曹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曹魏政權是皇帝英明,人才濟濟,諸葛亮北伐其實是以弱擊強,並且沒有時勢支持,人時、地利、人和一樣不占。
韓信北伐的時候,他的敵人是不受關中百姓支持的三秦王和陷於齊地戰爭泥潭的項羽,劉邦在開始還定三秦之戰的時候,實力是完全超過了關中的三秦王。
不僅是兵力,而且在獲取百姓支持上,劉邦也是遠勝章邯等人,而且劉邦的敵人是一團散沙,各自為政如牆頭草一般的諸侯們,還定三秦之戰其實是以強攻弱。
以強攻弱打贏了是正常,打輸了是沒能力,以弱擊強打輸了是正常,打贏了才叫能力。
當然了,實力隻是衡量戰爭勝負的一個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這不是為諸葛亮開脫,而是說要注重決定戰爭勝負的時勢原因,時勢造就英雄,也能成就大業,但如果沒有時勢呢?
事實上,諸葛亮是很清楚北伐是極難成功的,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是逆天而行,從他第一次北伐來看,諸葛亮北伐的戰略目標首先是奪取隴右,而不是一口吃掉關中,魏延所提的子午穀奇謀之所以被諸葛亮否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子午穀奇謀沒有成功的機會,並且與諸葛亮的戰略目標格格不入。
說了這麽多,那諸葛亮在蜀漢的軍事功績有哪些:
諸葛亮的軍事功績分為幾類,有戰略能力、治軍能力、軍事思想、具體戰績。
接下來就讓我們正式來盤點一下諸葛亮為何能夠上武廟十哲吧!】
大唐
甘露殿裏,李世民狐疑的又看了自己書記官摘錄的內容,有些可笑道:“朕居然沒有想到會有人質疑諸葛武侯的軍事水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眾臣哈哈一笑,長孫無忌接著說道:“諸葛武侯一向以管仲樂毅自比,且他本來所擅長的也是此中之道,所以讓人忽略掉了武侯本身的兵家實力,想必如此才讓人有所質疑啊!”
老房搖了搖頭,失笑道:“後世的這些人啊要是經曆過亂世的飄零和苦難,就不會那麽閑的整天亂七八糟的想那麽多無用之事了。”
身為偌大帝國的大唐的相公,又是在這國家初開的時候,老房平時所受的工作壓力就像山一樣的大,他平時哪有什麽時間去胡思亂想這些事情?
所以,房玄齡出於此這樣說道。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諸葛亮的戰略能力。
隆中對戰略應該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政治軍事戰略吧,諸葛亮為當時還是寄居於劉表手下的劉備提出的戰略,要知道當時的劉備兵不過數千,還是劉表支援的,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屈指可數,要地盤沒地盤,要資源沒資源,諸葛亮憑借什麽誇下海口?
要知道隆中對戰略的最高規劃是統一天下,以當時劉備的實力,換了其他人,恐怕連想也不敢想吧。
自從諸葛亮投靠並輔佐劉備後,劉備開始一帆風順,赤壁之戰後拿了荊南四郡,又借來了南郡,幾年以後,又拿下了益州,緊接著又在漢中打敗曹操拿下漢中。
僅僅十年的時間,劉備勢力發展到了頂峰,占據整個益州、漢中郡以及荊州三個郡,隆中對幾近實現。
如果不是關羽單兵北伐與蜀國漢中之戰遙遙相對,眼見著就要成功的時候,荊州那裏關二爺被人家背刺了,蜀漢統一天下還是有希望的,隆中對實現也是有可能的。
看看同時期的其他戰略,比如魯肅的榻上對,先是說孫權、曹操、劉表三分天下,後來又改為孫權與曹操劃江而治,但都沒有實現。
再看毛玠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是純粹的政治戰略,隻是迎來皇帝而已,而郭嘉的十勝十敗隻是個理論,隻能作為一個給自己打氣的心理安慰,隆中對算得上是同時期最偉大的戰略,沒有之一,這出自諸葛亮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