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瓦崗寨版本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舊唐書》說:“李積,曹州離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衛南。本姓徐氏,名世積,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單名積焉。”
兩唐書裏都說徐世積:“家多僮仆,積粟數千鍾,與其父蓋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
由此看,用今天的話講,徐世積就是個富二代。】
“家有薄財,但恰好逢了亂世,所以便散盡家財參與這大勢之中,這個李世積俺老張看來也是非常的順眼啊!”張飛眼冒著閃爍爍的金光道。
當初俺老張賣了自己的祖產追隨大哥興複漢室,不就是憑借著一腔熱血嗎?
這個李世積也是一個和俺老張一樣的富家翁,最後卻成為了大唐的大將軍,嗯,俺老張也是大漢的將軍。
“英雄惜英雄,俺老張認可他了!”
簡雍聞言撇了撇嘴,有些不屑的說道:“翼德,你也能上武廟?”
【在《資治通鑒》裏寫了一段李積曾經的自敘:“十二三歲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歲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歲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舊唐書》又說:“徐世積謂讓曰:‘今此土地是公及積鄉壤,人多相識,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鄭兩郡,地管禦河,商旅往還,船乘不絕,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資助。’讓然之,於是劫公私船取物,兵眾大振。”
後來,李密逃至瓦崗寨,在李密為瓦崗寨建立功業的基礎上,徐世積與王伯當就勸說翟讓讓位於李密,翟讓竟然同意了。於是李密成了瓦崗寨的一把手。
《資治通鑒·隋紀》裏說:
“讓於是推密為王,上密號為魏公;庚子,設壇場,即位,稱元年,大赦。其文書行下,稱行軍元帥府;其魏公府置三司、六衛,元帥府置長史以下官屬。
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亦置長史以下官,減元帥府之半;以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積為右武候大將軍,各領所部;”
《新唐書》說:“李密亡命雍丘,積與浚儀王伯當共說讓,推密為主。以奇計破王世充。密署積右武侯大將軍、東海郡公。”
李密掌管瓦崗寨後,徐世積又獻言李密取黎陽倉以招兵,繼續壯大瓦崗寨的實力。
《舊唐書》說:
“時河南、山東大水,死者將半,隋帝令饑人就食黎陽,開倉賑給。時政教已紊,倉司不時賑給,死者日數萬人。
積言於密曰:“天下大亂,本是為饑,今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密乃遣積領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掩襲,即日克之,開倉恣食,一旬之間,勝兵二十萬餘。”
其後因為瓦崗寨的領導權問題,李密與翟讓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李密在其手下的建議下,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李密擺下鴻門宴,用計除掉了翟讓。《資治通鑒》上,詳細地記載了李密除翟讓這一事件的過程。
“翟讓司馬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塚宰,總統眾務,以奪密權,讓不從。讓兄柱國滎陽公弘,粗愚人也,謂讓曰:“天子汝當自為,奈何與人!汝不為者,我當為之!”讓但大笑,不以為意,密聞而惡之。
......,密曰:“今日與達官飲,不須多人,左右止留數人給使而已。”密左右皆引去,讓左右猶在。......,密曰:“聽司徒進止。”讓應曰:“甚佳。”乃引讓左右盡出,獨密下壯士蔡建德持刀立侍。
食未進,密出良弓,與讓習射,讓方引滿,建德自後斫之,踣於床前,聲若牛吼,並弘、摩侯、儒信皆殺之。徐世積走出,門者斫之傷頸,王伯當遙訶止之。單雄信叩頭請命,密釋之。”
李密經過鴻門宴事變後徹底掌握瓦崗寨的大權,無所顧忌的李密,難免有些驕傲,徐世積可能看出李密不似先前,就出言諷刺李密,李密很不開心就讓徐世積去鎮守黎陽。
《資治通鑒》上說:
“初,李密既殺翟讓,頗自驕矜,不恤士眾;倉粟雖多,無府庫錢帛,戰士有功,無以為賞;又厚撫初附之人,眾心頗怨。徐世積嚐因宴會刺譏其短;密不懌,使世積出鎮黎陽,雖名委任,實亦疏之。”
等到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李密就想去黎陽投奔徐世積,結果卻被他手下人提醒,小心徐世積會報複李密。
《資治通鑒》說:“密將如黎陽,或曰:“殺翟讓之際,徐世積幾死,今失利而就之,安可保乎!”
李密細想想,人家說的也有點道理,他一害怕,就改變了戰略轉移的方向,便帶著一兩萬人西去關中投奔了李淵。】
“李密想當年也是一代梟雄人物,與我家同出於關西八柱國之家啊!”李世民有些感懷的迴憶道。
現在大唐裏麵除了李靖、李世積外,甚至就連魏征、許世宗等當初都是瓦崗寨的人,所以對於李世民的話,往常喜歡杠精的老魏頭卻恰恰相反的因為避嫌沒有接話。
而負責大唐修史工作的總編、大唐的樞相房玄齡,同時老房也是秦王府真正的嫡係核心老人,他的顧忌就少很多了。
老房撫著胡須道:“李密此人是個君子,能容各類的賢士,他當初可是爭奪天下的有力競爭者啊!”
李世民聽著老房的話,微微頷首,沒有動怒,逝者已矣,李密早就成了過去式了,我大唐又不是沒有沒有寬廣的胸懷,更何況我李世民可是千古一帝,區區一點的容人之量還是有的。
老房接著說道:“可惜李玄邃性子驕狂,這是他最大的弱點,也是李玄邃後來失敗的主要原因。”
不甘屈於人下,憑什麽你李淵一家是八柱國,我李密也是八柱國的出身,就連那大隋、之前的北周,都是八柱國的勳貴,現在你李淵當了皇帝了,我就要當臣子了?
所以李密之前敗在李唐手裏是因為他的驕狂,後來投降之後又反複,也是因為驕狂和不服!
“李魏公當真是天下豪傑般的人物,光是識人之術就是首屈一指啊!”李世民哈哈一笑,接著道:“我大唐如今柱石般的將軍,天幕說的‘二李’不就是他李魏公送來的人才嗎?”
【《資治通鑒》:“伯當抱密號絕,眾皆悲泣,密複曰:“諸君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身雖無功,諸君必保富貴。”
真應了李密的話了,李密投靠李淵後,他的手下大多都富貴了,而李密卻因不滿意李淵對其的任用安排,便又拉著王伯當一起造反,結果之後,李密與王伯當一塊被殺了。
在《舊唐書》裏記載道:“……未有所屬,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
也就是說徐世積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裏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
他於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積沒有奏表,隻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
待到使者把徐世積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積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
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
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積自此改名李世積。
李密謀反被殺後,李世積請求為李密收葬,李淵也同意了。
“李世積在黎陽,上遣使以密首示之,告以反狀。世積北麵拜伏號慟,表請收葬;詔歸其屍。世積為之行服,備君臣之禮。大具儀衛,舉軍縞素,葬密於黎陽山南。密素得士心,哭者多歐血。”
李世積給李密安葬完畢後,他徹底心歸大唐。
說到這裏,咱們不得不提的是李淵本人的能力,在曆代王朝之中,李淵甚至要比劉邦還要讓人容易忽略。
劉邦被人常常忽視,是因為老劉畢竟隻用了七年就從一個地痞流氓完成了到大一統王朝皇帝的過程,這讓人忽視掉了劉邦四十八歲還在村口逗狗,五十六歲就在長安未央宮王座上飲酒的事實。
更何況老劉家的政治基因太好了,劉家大漢裏很平庸的一些皇帝,他的政治手段放在其他朝代裏最少也是一個有為之君的程度。
而李淵其實比劉邦還要慘,畢竟他是真真正正的兒子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完全遮蓋住了他自身全部的光芒。
我們話說到原題。
讓李世積想不到的是,竇建德拿下了黎陽。
當時李世積率領數百騎兵渡河撤離,但因李蓋,也就是他爹,連帶著還有魏征和李淵他親妹妹被俘,最終還是由於其父等人尚在黎陽,所以李世積迴到黎陽,竇建德則授其官職。
竇建德將李蓋作為人質,仍讓李世積鎮守黎陽。
李世積想要歸順唐朝,但又擔心此舉將禍及其父。
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後,決定先為竇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圖謀。不久後,李世積在獲嘉襲敗王世充所部,多有斬獲,竇建德因此對他頗為親近。
李世積在取得竇建德的信任後,成功勸說他親征河南,企圖借機將其殺死。但竇建德的妻子產子,他因此遲遲未起程。
李世積既不能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的計劃又泄漏。
隻得與郭孝恪率領幾十名騎兵歸降唐朝。
最後,在武德三年,李世積從竇建德處逃往長安,自此李世積成為了大唐王朝的一員虎將,也開啟了他建功立業的一生。】
李二:“嗯,李懋功這小子投靠大唐的第一件事就是搶朕的風頭!”
“你小子沒想到吧,最後是朕坐了天下,讓你當時搶我秦王的風頭?”
兩唐書裏都說徐世積:“家多僮仆,積粟數千鍾,與其父蓋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
由此看,用今天的話講,徐世積就是個富二代。】
“家有薄財,但恰好逢了亂世,所以便散盡家財參與這大勢之中,這個李世積俺老張看來也是非常的順眼啊!”張飛眼冒著閃爍爍的金光道。
當初俺老張賣了自己的祖產追隨大哥興複漢室,不就是憑借著一腔熱血嗎?
這個李世積也是一個和俺老張一樣的富家翁,最後卻成為了大唐的大將軍,嗯,俺老張也是大漢的將軍。
“英雄惜英雄,俺老張認可他了!”
簡雍聞言撇了撇嘴,有些不屑的說道:“翼德,你也能上武廟?”
【在《資治通鑒》裏寫了一段李積曾經的自敘:“十二三歲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歲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歲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舊唐書》又說:“徐世積謂讓曰:‘今此土地是公及積鄉壤,人多相識,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鄭兩郡,地管禦河,商旅往還,船乘不絕,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資助。’讓然之,於是劫公私船取物,兵眾大振。”
後來,李密逃至瓦崗寨,在李密為瓦崗寨建立功業的基礎上,徐世積與王伯當就勸說翟讓讓位於李密,翟讓竟然同意了。於是李密成了瓦崗寨的一把手。
《資治通鑒·隋紀》裏說:
“讓於是推密為王,上密號為魏公;庚子,設壇場,即位,稱元年,大赦。其文書行下,稱行軍元帥府;其魏公府置三司、六衛,元帥府置長史以下官屬。
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亦置長史以下官,減元帥府之半;以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積為右武候大將軍,各領所部;”
《新唐書》說:“李密亡命雍丘,積與浚儀王伯當共說讓,推密為主。以奇計破王世充。密署積右武侯大將軍、東海郡公。”
李密掌管瓦崗寨後,徐世積又獻言李密取黎陽倉以招兵,繼續壯大瓦崗寨的實力。
《舊唐書》說:
“時河南、山東大水,死者將半,隋帝令饑人就食黎陽,開倉賑給。時政教已紊,倉司不時賑給,死者日數萬人。
積言於密曰:“天下大亂,本是為饑,今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密乃遣積領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掩襲,即日克之,開倉恣食,一旬之間,勝兵二十萬餘。”
其後因為瓦崗寨的領導權問題,李密與翟讓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李密在其手下的建議下,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李密擺下鴻門宴,用計除掉了翟讓。《資治通鑒》上,詳細地記載了李密除翟讓這一事件的過程。
“翟讓司馬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塚宰,總統眾務,以奪密權,讓不從。讓兄柱國滎陽公弘,粗愚人也,謂讓曰:“天子汝當自為,奈何與人!汝不為者,我當為之!”讓但大笑,不以為意,密聞而惡之。
......,密曰:“今日與達官飲,不須多人,左右止留數人給使而已。”密左右皆引去,讓左右猶在。......,密曰:“聽司徒進止。”讓應曰:“甚佳。”乃引讓左右盡出,獨密下壯士蔡建德持刀立侍。
食未進,密出良弓,與讓習射,讓方引滿,建德自後斫之,踣於床前,聲若牛吼,並弘、摩侯、儒信皆殺之。徐世積走出,門者斫之傷頸,王伯當遙訶止之。單雄信叩頭請命,密釋之。”
李密經過鴻門宴事變後徹底掌握瓦崗寨的大權,無所顧忌的李密,難免有些驕傲,徐世積可能看出李密不似先前,就出言諷刺李密,李密很不開心就讓徐世積去鎮守黎陽。
《資治通鑒》上說:
“初,李密既殺翟讓,頗自驕矜,不恤士眾;倉粟雖多,無府庫錢帛,戰士有功,無以為賞;又厚撫初附之人,眾心頗怨。徐世積嚐因宴會刺譏其短;密不懌,使世積出鎮黎陽,雖名委任,實亦疏之。”
等到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李密就想去黎陽投奔徐世積,結果卻被他手下人提醒,小心徐世積會報複李密。
《資治通鑒》說:“密將如黎陽,或曰:“殺翟讓之際,徐世積幾死,今失利而就之,安可保乎!”
李密細想想,人家說的也有點道理,他一害怕,就改變了戰略轉移的方向,便帶著一兩萬人西去關中投奔了李淵。】
“李密想當年也是一代梟雄人物,與我家同出於關西八柱國之家啊!”李世民有些感懷的迴憶道。
現在大唐裏麵除了李靖、李世積外,甚至就連魏征、許世宗等當初都是瓦崗寨的人,所以對於李世民的話,往常喜歡杠精的老魏頭卻恰恰相反的因為避嫌沒有接話。
而負責大唐修史工作的總編、大唐的樞相房玄齡,同時老房也是秦王府真正的嫡係核心老人,他的顧忌就少很多了。
老房撫著胡須道:“李密此人是個君子,能容各類的賢士,他當初可是爭奪天下的有力競爭者啊!”
李世民聽著老房的話,微微頷首,沒有動怒,逝者已矣,李密早就成了過去式了,我大唐又不是沒有沒有寬廣的胸懷,更何況我李世民可是千古一帝,區區一點的容人之量還是有的。
老房接著說道:“可惜李玄邃性子驕狂,這是他最大的弱點,也是李玄邃後來失敗的主要原因。”
不甘屈於人下,憑什麽你李淵一家是八柱國,我李密也是八柱國的出身,就連那大隋、之前的北周,都是八柱國的勳貴,現在你李淵當了皇帝了,我就要當臣子了?
所以李密之前敗在李唐手裏是因為他的驕狂,後來投降之後又反複,也是因為驕狂和不服!
“李魏公當真是天下豪傑般的人物,光是識人之術就是首屈一指啊!”李世民哈哈一笑,接著道:“我大唐如今柱石般的將軍,天幕說的‘二李’不就是他李魏公送來的人才嗎?”
【《資治通鑒》:“伯當抱密號絕,眾皆悲泣,密複曰:“諸君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身雖無功,諸君必保富貴。”
真應了李密的話了,李密投靠李淵後,他的手下大多都富貴了,而李密卻因不滿意李淵對其的任用安排,便又拉著王伯當一起造反,結果之後,李密與王伯當一塊被殺了。
在《舊唐書》裏記載道:“……未有所屬,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
也就是說徐世積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裏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
他於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積沒有奏表,隻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
待到使者把徐世積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積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
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
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積自此改名李世積。
李密謀反被殺後,李世積請求為李密收葬,李淵也同意了。
“李世積在黎陽,上遣使以密首示之,告以反狀。世積北麵拜伏號慟,表請收葬;詔歸其屍。世積為之行服,備君臣之禮。大具儀衛,舉軍縞素,葬密於黎陽山南。密素得士心,哭者多歐血。”
李世積給李密安葬完畢後,他徹底心歸大唐。
說到這裏,咱們不得不提的是李淵本人的能力,在曆代王朝之中,李淵甚至要比劉邦還要讓人容易忽略。
劉邦被人常常忽視,是因為老劉畢竟隻用了七年就從一個地痞流氓完成了到大一統王朝皇帝的過程,這讓人忽視掉了劉邦四十八歲還在村口逗狗,五十六歲就在長安未央宮王座上飲酒的事實。
更何況老劉家的政治基因太好了,劉家大漢裏很平庸的一些皇帝,他的政治手段放在其他朝代裏最少也是一個有為之君的程度。
而李淵其實比劉邦還要慘,畢竟他是真真正正的兒子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完全遮蓋住了他自身全部的光芒。
我們話說到原題。
讓李世積想不到的是,竇建德拿下了黎陽。
當時李世積率領數百騎兵渡河撤離,但因李蓋,也就是他爹,連帶著還有魏征和李淵他親妹妹被俘,最終還是由於其父等人尚在黎陽,所以李世積迴到黎陽,竇建德則授其官職。
竇建德將李蓋作為人質,仍讓李世積鎮守黎陽。
李世積想要歸順唐朝,但又擔心此舉將禍及其父。
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後,決定先為竇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圖謀。不久後,李世積在獲嘉襲敗王世充所部,多有斬獲,竇建德因此對他頗為親近。
李世積在取得竇建德的信任後,成功勸說他親征河南,企圖借機將其殺死。但竇建德的妻子產子,他因此遲遲未起程。
李世積既不能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的計劃又泄漏。
隻得與郭孝恪率領幾十名騎兵歸降唐朝。
最後,在武德三年,李世積從竇建德處逃往長安,自此李世積成為了大唐王朝的一員虎將,也開啟了他建功立業的一生。】
李二:“嗯,李懋功這小子投靠大唐的第一件事就是搶朕的風頭!”
“你小子沒想到吧,最後是朕坐了天下,讓你當時搶我秦王的風頭?”